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郞,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孙子。于胥乐兮!”吾周氏见之矣!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官宪使  陟:提拔,升迁B.周环以花果竹木   艺:装饰
C.士登第时   方: 将,将要D.君子有谷,孙子   贻:给予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诸子读书间 ②乃复以科名望子孙
B.①乃从故居迁县东门    ②而士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C.①因园中构屋五楹 ②吾周氏见之矣
D.①公所命名,揭之楣间 ②公言事忤天子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对玉岩公的景仰之情的一组是(  )
①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   ②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
③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④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
⑤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⑥吾于周氏见之矣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根据先父玉岩公的意愿而建造的读书室,作者推测玉岩公以此表达对其子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期望。
B.周孺允建造杏花书屋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父志的不忘;作者叙写杏花之宴,不仅照应了文题,还暗含了作者自己对科举功名的向往。
C.作者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人生往事,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
D.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子孙的美好祝愿。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6 10:5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纯甫行状

(明)归有光

先生姓吴氏,讳中英,字纯甫。先生生而奇颖,好读书。父为致书千卷,其所欲观,里中有黄应龙先生,名能古文。先生师事之,日往候其门。黄公奇先生,留语。贫不能具饭,与啜粥,语必竟日还。先生故无所不观,而其古文得于黄公者为多。先生童髻入乡校,御史爱其文,檄示有司。他御史至,悉第先生高等。开化方豪来为县,先生以名帖谒方侯,侯方少年,自谓有文学,莫可当意,得名帖,引与游,甚欢。其后方侯徙官四方,见所知识至吴中者,必以先生名告之。

然先生豪爽不拘小节。父卒,遗其赀甚厚。先生籍,视所假贷不能偿者,焚其券。好六博、击毬、声音,散其家千金。久之,乃更折节自矜饰,顾不屑为龌龊小儒。笃于孝友,急人之难,大义落落,人莫敢以利动。令有迎馆先生,欲有所赠遗,见先生,竟莫能出一语。先生之弟,尝以事置对,令阅其姓名,疑问之,乃先生弟、先生不自言也。与其徒考古论学,庭宇洒扫洁清,图史盈几,觞酒相对,剧谈不休。虽先儒有已成说,必反复其所以,不为苟同。后生有一善,忻然如己出,亟为称扬。里中人闻之,辄曰:“吴先生得无妄言耶?”某某者皆稚子,何知也?”然往往一二年即登第去,或能自建立,知名当世。而吴先生年老犹为诸生,进趋学宮,揖让博士前,无愠色。

年四十四,始为南都举人。先生益厌世事,城东地,艺橋千株,市鬻财自给。日闭门,不复有所往还,令儿女环侍几旁,诵诗而已。少时所喜诗文绝不为曰《六经》圣人之文亦不过明此心之理与其得于心者则《六经》有不必尽求者如今世之文何如哉。

嘉靖戊戌,试礼部,不第。还至淮,先生故有腹疾,至是疾作,及家二日而卒。予于先生,相知为深。

十年前,尝语予曰:“子将来不忘夷吾、鲍子之义,吾老死,不患无闻于后矣。”于是先生弟中材使予为“状”,不可以辞。呜呼!先生不用世,予所论次大略,其志意可考而知焉。

(选自《归有光散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删节。)

﹝注﹞①财:同“才”,刚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为致书千卷,其所欲观 态:听凭
B.先生籍,视所假贷不能偿者 按:按照
C.尝以事置对 置对:传讯
D.先生益厌世事,城东地   背:料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留语 备他盗出入非常也
B.先生故无所不观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令有迎馆先生  求人可使报秦
D.先生不用世    冉有、季路见孔子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状,一名“状”“述”或行述,文体名称之一,文中的有司和御史分别指有关的官员和提学御史,提学御史在明代主要是考察地方生员的学业成绩。
B.作者善于用烘托的手法写人,如用“莫可当意”的方侯和“竟莫能出一语”的县令分别来表现吴纯甫的少年有才和“人莫敢以利动”,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C.吴纯甫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为学不苟同成说,为人不拘小节,焚烧“假贷不能偿者”的债券,又对后生乐于提携,中南都举人后就益厌世事,彻底淡泊功名。
D.文章叙述和抒情相结合。作者记叙吴纯甫从少时直至去世的经历,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的同情,与朋友“相知为深”,行文饱含深情,令人动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少 时 所 喜 诗 文 绝 不 为 日 六 经 圣 人 之 文 亦 不 过 明 此 心 之 理 与 其 得 于 心 者 则六 经 有 不 必 尽 求 者 如 今 世 之 文 何 如 哉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侯方少年,自谓有文学,莫可当意,得名帖,引与游,甚欢。
(2)久之,乃更折节自矜饰,顾不屑为龌龊小儒。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垣墙庭 周:围绕
B.凡变矣 再:第二次
C.大母余曰 过:探望
D.余久卧病无聊    无聊:精神无所依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呱呱泣 鼓枻
B.儿成,则可待乎 安能以身察察
C.能足音辨人     谨拜表
D.其制稍异前     或重泰山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叙述的是生活琐事,思念的人分属三代,以项脊轩为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起来,使全文浑然一体,一点没有松散凌乱之感。
B.文章以“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先写“可喜”,再写“可悲”,由“喜”到“悲”,结构全文。
C.文章的叠词运用巧妙,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用“亭亭”来直抒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深切等。
D.和《五人墓碑记》选择重大题材、阐明生死重大意义不同,本文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题材尽管小,却很能打动人心。“事细而情深”构成了文字的一大特色。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5】用“/”给下面划线文字断句。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戴楚望集》序
归有光
世宗皇帝自郢入继大统。戴楚望以王家从来,授锦衣卫千户。其后稍迁至卫佥事。尝典诏狱。当是时,廷臣以言事忤旨,鞫系者先后十数人。楚望亲视食饮、汤药、衣被,常保护之,故少死者,其后往往更赦得出,以故中朝士大夫籍籍称其贤。
嘉靖四十四年,予中第,居京师。楚望数见,示以所为诗。其论欲远追汉、魏,以近代不足为。予益异之。予既调官浙西,遂与楚望别。隆庆二年春,朝京师。楚望之子枢,裒其平生所为文百卷,谒予为序。盖楚望之于道勤矣。
始,楚望先识增城湛元明。是时年甚少,已有志于求道。既而师事泰和欧阳崇一、聂文蔚。至如安成邹谦之、吉水罗达夫,未尝识面,而以书相答问。及其所交亲者,则毘陵唐以德、太平周顺之、富平杨子修,并一时海内有道高名之士。予读其所往来书,大抵从阳明之学,至于往复论难,必期于自得,非苟为名者。噫,道之难言久矣。有如前楚望所为师友,皆以卓然自立于世,而楚望更与往来上下其议论,则楚望之所自立者可知矣。予之初识之,特谓其典诏狱,为国家保护善人,以为武臣之慕义者也。及稍与之亲,观其论诗,欲上追古作者,又以为学士大夫之好文者也。盖不知楚望之于道如此。
昔魏舒为将军钟毓长史,毓每与参佐射,舒常为画筹。一日,令舒备偶。毓初不知其善射,而舒容止闲雅,发无不中。毓叹曰:“吾之不足以尽君才,如此射矣。”楚望之初不以语予者,岂其不欲以自见欤?抑何予之知之晚耶?抑以予之不及于此欤?
予与诸公生同时,间亦颇相闻,顾平日不知所以自信。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故黯黯以居,未敢列于当世儒者之林,以亲就而求之。又怪孟子与荀卿同时,而终身不相遇。及是,而楚望之所与游,一时零谢尽矣。此予之所以为恨,而羡楚望之获交于诸公间也。因读其集,慨然太息而归之。
注:①明世宗朱厚熜,原为兴献王,封地在湖北。
(选自《震川先生全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保护之,故少死者 死在监狱中
B.楚望数见,示以所为诗    访问
C.一日,令舒备偶    凑数、充数
D.以亲就而求之    整治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楚望掌管锦衣卫监狱时,保护了许多被关押的朝廷重臣,因而收到朝中士大夫的称赞。
B.戴楚望谈论诗歌见解高明,也勤于写文章,一生作文百卷。他的儿子请作者给戴楚望的文集作序。
C.戴楚望谦虚好学,先后以欧阳崇一、聂文蔚和邹谦之、罗达夫等有道之士为师,在书信往来中研讨学问。
D.写作这篇文章时,戴楚望交游的人都已经死去,作者不能与他们交游,深感遗憾,因此而羡慕戴楚望。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从阳明之学,至于往复论难,必期于自得,非苟为名者。
(2)楚望之初不以语予者,岂其不欲以自见欤?抑何予之知之晚耶?
【小题4】文中作者对戴楚望的印象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常不自 释:宽解B.贫穷而不知 恤:救济
C.以仁孝之道之也  责:责备D.不录有司 于:表被动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的两种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B.长老:文中指年德俱高的僧人。如白居易《闲意》诗“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中的“长老”即为此意。
C.世家:《史记》中把用来记述王侯的传记称为世家。文中指世代显贵的家族或大家。
D.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2)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
【小题4】将课本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