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郞,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芳洲杜若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孙子。于胥乐兮!”吾周氏见之矣!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官宪使  陟:提拔,升迁B.周环以花果竹木   艺:装饰
C.士登第时   方: 将,将要D.君子有谷,孙子   贻:给予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诸子读书间 ②乃复以科名望子孙
B.①乃从故居迁县东门    ②而士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
C.①因园中构屋五楹 ②吾周氏见之矣
D.①公所命名,揭之楣间 ②公言事忤天子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对玉岩公的景仰之情的一组是(  )
①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   ②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
③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④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
⑤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⑥吾于周氏见之矣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根据先父玉岩公的意愿而建造的读书室,作者推测玉岩公以此表达对其子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期望。
B.周孺允建造杏花书屋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父志的不忘;作者叙写杏花之宴,不仅照应了文题,还暗含了作者自己对科举功名的向往。
C.作者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人生往事,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
D.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子孙的美好祝愿。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6 10:53: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菊窗记

归震川

①去安亭二十里所,曰钱门塘,洪氏居之。吴淞江之东为顾浦,折而北,洪氏之居在其西。地平衍,无丘陵,而浦之厓岸隆起,远望其居,如在山坞中。 

②昔仲长统尝论,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舟车足以代步涉之劳,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养亲有兼味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烹羔豚以奉之;踌躇畦苑,游戏平林,永保性命之期,不羡入帝王之门也。大率今洪氏之居,隐然如统《乐志论》云。而君家多竹木,前临广池,夏日清风,芙蕖交映,其尤胜者。君不取此,顾以菊窗扁其室。盖君尝诵渊明之诗云:“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又云:“   (1)    。”

夫以统之论虽美,使人人必待其如此而后能乐,则其所不乐者犹多也。卒为尚书郎,濡迹于初平、建安之朝,有愧于鸿飞冥冥矣。为《昌言》何益哉?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    ”,可谓无入而不自得也。今君有仲长统之乐,而慕渊明之高致,此予所以不能测其人也。将载酒访君菊窗之下,而请问焉。君名悦,字君学。

(注释)①鸿飞冥冥:鸿雁飞向远空,比喻远避祸患。

【小题1】本文作者归震川原名__________,高中课文选入他的散文代表作__________。
【小题2】选择下列合适的两项分别填入文中空缺处。
A.笑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B.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C.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D.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小题3】对第③段画浪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仲长统的议论即使美好,但是假如每个人都必须等到这样以后才能快乐,那么那些不快乐的人还是很多的。
B.仲长统的议论虽然美好,但是假如每个人都必须等到这样以后才能快乐,那么他们不快乐的时候还是很多的。
C.仲长统的议论即使美好,但是假如每个人都必须等到这样以后才能快乐,那么他们不快乐的时候还是很多的。
D.仲长统的议论虽然美好,但是假如每个人都必须等到这样以后才能快乐,那么那些不快乐的人还是很多的。
【小题4】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此予所以不能测其人也”的原因。
【小题5】从形式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B.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C.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D.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异爨的古义是分灶做饭,即分了家。文中的“迨诸父异爨”中的“异爨”就是此意。
B.女郎是古代对年轻女孩“女中豪杰”的赞美之意。文中的女郎就是这个意思。
C.宣德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文中“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中的“宣德”即此意。
D.归宁是古老的汉族婚俗,流行于我国广大地区,指出嫁的女子回到娘家省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辈们分家以后,庭院变迁,家境日趋没落这些营造出了“悲”的情景。
B.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中,隐含着辜负亲人抚育和期望的沉痛心情,深化了“悲”的内容。
C.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场面描写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关怀。
D.作者善于即景抒情,把真切强烈的感情融入生动的景物和场面之中。
【小题4】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⑵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小题1】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⑴以南日(__________) ⑵诸父异爨(__________)
⑶凡变矣(__________) ⑷墙往往而是(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面各句中“于”的意思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又杂植兰桂竹木
A.室西连中闺B.瓦逢参差,多周身之帛缕
C.其制稍异D.夜则鱼龙悲啸其下
【小题3】选出加点词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将蓬户牖,无所不快
A.心骇目B.骊山北构而西
C.秦者秦也D.后人哀之而不
【小题4】按由先往后的时间顺序为以下作品做正确排序的是:  
A.《阿房宫赋》《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项脊轩志》
B.《项脊轩志》《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阿房宫赋》
C.《阿房宫赋》《项脊轩志》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D.《项脊轩志》《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阿房宫赋》
【小题5】翻译句子: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小题6】第二节划线句在结构上起__________作用。
其中“可悲”的原因有(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一)为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而悲伤。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目。

畏 垒 亭 记

归有光

① 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土薄而俗浇,县人争弃之。

② 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壬寅之岁,读书于此。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山有亭,登之,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东,风帆时过于荒墟树杪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古刹、浮屠,皆直其前。亭旧无名,予始名之曰“畏垒”。

③ 《庄子》称,庚桑楚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①智者去之,其妾之絜然②仁者远之。臃肿③之与居,鞅掌④之为使。三年,畏垒大熟。畏垒之民,尸而祝之,社而稷之⑤。

④ 而予居于此,竟日闭户。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予妻治田四十亩,值岁大旱,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谁为远我而去我者乎?谁与吾居而吾使者乎?谁欲尸祝而社稷我者乎?作《畏垒亭记》。

(注释)①画然:聪明的样子。 ②絜然:清洁的样子。③臃肿:无知的样子。④鞅掌:为公事忙碌的样子。⑤尸:神像;社:土神;祀、稷:祭祀。
【小题1】对于安亭,人“弃”我“爱”的原因是
【小题2】第③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_
【小题3】对“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B.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C.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D.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小题4】简析第④段画线句的特点及表达的情思。
【小题5】“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 寥寥几笔,在简洁的叙述中饱含着真挚情感。结合《项脊轩志》,阐述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