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用心一也 | D.范增数目项王 |
A.始是新承恩泽时 承:承受 夕殿萤飞思悄然 悄然:寂静无声 |
B.到此踌躇不能去 去:前往 尽日君王看不足 不足:不厌,不够 |
C.上穷碧落下黄泉 穷:穷尽,走到尽头 天生丽质难自弃 自弃:自我埋没 |
D.含情凝睇谢君王 谢:道歉 |
|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④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⑥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披坚执锐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 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 |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 | 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 |
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士兵 |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zhì,嫉妒)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tè)。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利害夺其外也 夺:改变 | B.亦容有未必然也 容:容许 |
C.好贤之相 好:喜欢 | D.不然,天下将被其祸 被:遭受 |
A.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
B.月晕而风 侣鱼虾而友麋鹿 |
C.二公之料二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D.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皆以美于徐公 |
A.苏洵认为世间人事的变迁,情理和形势的互相依赖等虽然疏阔难知,但和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相比较,后者更难以让人理解。 |
B.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
C.当时一些人穿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也不梳洗打扮,却大谈读书,作者说,只要行事不合乎人情的,就不是大奸大恶的人。 |
D.作者引用孙子的话,“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意在表明,社会上有一种人故意制造“显赫功绩”,沽名钓誉,从而欺骗世人以求得到重用。 |
(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2)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 报:回复 |
B.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数:数落,列举 |
C.不以官随其爱 爱:喜欢 |
D.故受命而弗辞 辞:拒绝 |
①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②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③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
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⑤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⑥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A.①④⑤ | B.②④⑥ | C.②③⑤ | D.①④⑥ |
A.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
C.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
D.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
(1)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