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语言知识
- + 文言实词
- 哀
- 爱
- 安
- 按
- 案
- 拔
- 白
- 败
- 拜
- 报
- 暴
- 备
- 被
- 倍
- 悲
- 北
- 背
- 奔
- 本
- 彼
- 逼
- 辟
- 蔽
- 毕
- 便
- 遍
- 表
- 并
- 伯
- 薄
- 泊
- 博
- 步
- 栽
- 苍
- 操
- 草
- 策
- 曾
- 差
- 尝
- 长
- 超
- 朝
- 陈
- 称
- 诚
- 出
- 除
- 辞
- 驰
- 冲
- 传
- 垂
- 次
- 刺
- 促
- 错
- 处
- 达
- 殆
- 怠
- 旦
- 独
- 笃
- 度
- 断
- 夺
- 发
- 法
- 反
- 放
- 非
- 分
- 奉
- 服
- 伏
- 复
- 盖
- 苟
- 鼓
- 固
- 寡
- 国
- 过
- 何
- 恨
- 厚
- 胡
- 患
- 或
- 疾
- 即
- 既
- 将
- 解
- 结
- 矜
- 竟
- 就
- 绝
- 堪
- 克
- 困
- 怜
- 弥
- 靡
- 莫
- 能
- 内
- 迫
- 期
- 奇
- 迁
- 劝
- 却
- 如
- 若
- 色
- 稍
- 审
- 甚
- 识
- 适
- 是
- 书
- 疏
- 数
- 孰
- 属
- 率
- 私
- 遂
- 涕
- 图
- 徒
- 王
- 望
- 微
- 闻
- 恶
- 悉
- 相
- 谢
- 幸
- 延
- 阳
- 要
- 宜
- 狱
- 再
- 造
- 贼
- 振
- 志
- 治
- 置
- 诸
- 族
- 左
- 昂
- 傲
- 包
- 比
- 鄙
- 兵
- 病
- 察
- 彻
- 乘
- 从
- 当
- 道
- 得
- 定
- 伐
- 犯
- 方
- 负
- 赋
- 更
- 故
- 顾
- 观
- 归
- 好
- 号
- 还
- 会
- 惠
- 及
- 极
- 济
- 计
- 加
- 假
- 间
- 简
- 见
- 节
- 竭
- 尽
- 进
- 居
- 举
- 具
- 俱
- 聚
- 决
- 类
- 临
- 虑
- 论
- 漫
- 灭
- 明
- 名
- 命
- 谋
- 难
- 平
- 戚
- 启
- 强
- 请
- 穷
- 求
- 取
- 去
- 全
- 任
- 入
- 塞
- 善
- 少
- 舍
- 涉
- 生
- 胜
- 师
- 施
- 实
- 食
- 使
- 释
- 恃
- 说
- 顺
- 素
- 汤
- 通
- 痛
- 退
- 亡
- 为
- 务
- 徙
- 狭
- 鲜
- 向
- 效
- 信
- 行
- 形
- 兴
- 修
- 徐
- 许
- 寻
- 业
- 遗
- 贻
- 夷
- 异
- 易
- 诣
- 益
- 阴
- 引
- 盈
- 余
- 逾
- 缘
- 远
- 云
- 责
- 章
- 知
- 止
- 致
- 质
- 众
- 专
- 周
- 走
- 足
- 卒
- 作
- 坐
- 属
- 文言虚词
- 文言句式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A.小孤属舒州宿松县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B.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操吴戈兮被犀甲 |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D.引之长丈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
六国论
苏 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藉之以蔽其西(________)(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__________)
(3)以阴助其急(_________)(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_______)
【小题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
【小题6】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①破灭之道 (途径,道路,名词) ②六国互丧 (交互,彼此,副词)
③不能独完 (完成,形容词) ④理固宜然 (这样,代词)
⑤义不赂秦(坚持大义,名词用作动词)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胜,形容词)
⑦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如,连词) ⑧苟以天下之大 (如果,假如,连词)
⑨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⑩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
A.①②③④⑥⑦⑧⑨ | B.②③④⑤⑦⑧⑨⑩ |
C.①②③④⑥⑦⑨⑩ | D.①②④⑤⑦⑧⑨⑩ |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 B.②⑤ | C.③④ | D.①⑤ |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C.孔子登泰山而小鲁 | D.项伯杀人,臣活之 |
①雨泽下注 ②客逾庖而宴 ③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④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⑤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⑥借书满架
⑦忧劳可以兴国 ⑧火尚足以明也 ⑨以致其性焉尔 ⑩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A.①④⑤/②③/⑥⑧⑩/⑦⑨ | B.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⑩ |
C.①④⑤/②⑥⑧/③/⑦⑨/⑩ | D.①④⑩/②③⑤/⑥⑧/⑦⑨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卒葬之 卒:最终 |
B.有穴窈然 窈:深远幽暗 |
C.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
D.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
A.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
B.①褒之庐冢也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
C.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D.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①明年秋 ②曲罢悯然 ③今漂沦憔悴
④铁骑突出刀枪鸣 ⑤整顿衣裳起敛容 ⑥恬然自安
⑦因为长句 ⑧暮去朝来颜色故 ⑨ 曲终收拨当心画
A.①⑤⑧ | B.②③⑥ | C.③⑧⑨ | D.④⑤⑦ |
A.一夫当关 当之无愧 |
B.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C.剑阁峥嵘而崔嵬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C.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