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燕王曰 报:回复
B.今王使使者之罪 数:数落,列举
C.不以官随其 爱:喜欢
D.故受命而弗 辞:拒绝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  )
①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②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③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
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⑤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⑥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6 06:0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老 农 夫 说
清·戴名世
①顷余读书山间,西邻有农夫,年老矣,犹治田事甚勤,暇则休乎树下而卧焉,余尝视之,朴且鄙,然其意有以自得者。
②一日,余谓之曰:“汝劳苦田间,手足胼胝①,顾不识亦有所乐于此乎?”曰:“否也,然吾平生亦不知所为忧戚。吾侪②小人,生僻壤,未尝见世事,忽忽以老,筋骨之劳与夫风雨暴露之苦无岁无之,吾岂有乐哉?然而聊且治生,无饥寒之患,平居鲜与往来,终其身未入城市,虽贫且贱,无求于世。纵横荆棘之中,出入麋鹿之侣,以此往往习而自安。”
③余闻之而叹曰:“至哉乐乎!何谓不得?”老农又曰:“吾幼未学书,曾不识字,其何敢望君?而君若有慕于余者,何也?”余闻其语,愈益慕之,因书其说。
(注释)①胼胝:手掌脚底因长期劳动摩擦而生的茧子。②吾侪:我辈。
【小题1】第③段方框内应该填入的虚词是
A.焉B.乎C.耶D.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余谓之曰(对……说)B.然其意有以自得者(意思)
C.无饥寒之患(担心)D.平居鲜与往来(少)
【小题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老农夫勤劳劳作,生活无忧,心境平和无争。
B.老农夫对平凡的乡村生活有时感到无聊。
C.老农夫质朴,对辛劳的生活习以为常。
D..老农夫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引发了作者的感慨。
【小题4】第③段作者对老农夫的态度是先“叹”后“慕”,请具体谈谈作者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
【小题5】作者借农夫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葵扇
(清)陈恭尹
万树绿撑天,多在黄云紫水边。谁结轻丝裁作月?团团,买得清风不用钱。
声价顿能添,安石风流久不传。寂寞空斋谁是伴?翩翩,荷叶香来亦偶然。
【注】①安石:指谢安,晋代宰相,字安石。《晋书·谢安传》: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乡人有罢中宿县(今广东清新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
【小题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介绍了制扇所用的蒲葵的生长环境,描绘了一片翠绿繁盛、郁郁苍苍的景观,渲染了蒲葵生长地方的非凡美丽。
B.作者在上片以风趣的笔调点出了葵扇的作用,随后用“声价顿能添”来表明大家对免费唤取清风的葵扇的喜爱,纷纷竞相购买。
C.词的最后用“荷叶香来亦偶然”,表明在葵扇的轻拂下,偶尔飘来荷叶香,在习习清风与阵阵香气的缭绕中,暑气自消,执扇者好不自在。
D.本词善于用提问引发读者思考,比如上片引发人们猜测,是谁能制作出这圆而精致的葵扇呢,充满了对葵扇的赞美之情。
E. 全词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结构层次清晰,运用了比喻、对偶、设问、用典等多种手法,堪称咏物小词中的佳作。
【小题2】本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本词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七年,授直隶乐亭知县。八年,署滦州知州。以罪囚脱逃降调,乐亭民列其善政,两叩阍吁留,下巡抚金世德勘实,得复任。十八年,擢通州知州。
二十一年,擢江宁知府。二十三年,上南巡至江宁,以成龙廉洁,传谕嘉之,擢安徽按察使。二十五年,擢直隶巡抚。谕询:“畿辅重地利弊应兴革者,宜先?”成龙奏:“盗为先。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既抵任,疏言:“弭盗之方,在力行保甲,民间已遵行。惟旗下庄屯向不属州县,本旗统领远在京师,仅有拨什库①在屯,未能约束。应令旗人与民户同编保甲,拨什库、乡长互相稽察,盗发,无问劫为旗为民,协力救护。得盗,赏;藏盗、纵盗,罚。”下部议行。先后捕治旗丁沈颠、太监张进升及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置于法。
三十三年,召京师。疏言运河、黄河堤卑薄者,均宜加筑高厚。河防各设专员,而无顾此失彼之虞。又计河工所费繁多,请开捐例②,减成核收;并推广休革各员,上至布政使,皆得捐纳。上召成龙入,问:“开捐例得无累民?”成龙奏:“无累。”上曰:“捐纳之人,岂尽殷实?大约称贷者多,不脧削百姓,则逋负何由而偿?”成龙乃请罪。上问:“尔尝山东巡抚靳辅③,谓减水坝不宜开,今何如?”成龙曰:“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廷臣议成龙怀私妄奏,当夺官,上命留任,仍兴举简要各工。
三十七年,命以总督衔管直隶巡抚事。三月,请修永清、固安旧堤,挑浚浑河淤沙。十月竣工,诏赐名曰永定河,建庙以祀。三十八年,上南巡,临阅高家堰、归仁堤诸处,以增筑疏浚事宜,谕令筹办。寻以病乞假,命在任调治,遗医往视。三十九年,卒,赐祭葬如例,谥曰襄勤。
(取材于《满汉名臣传》)
注释:①拨什库:清代官名。②捐例:清代朝廷纳资捐官的规例。《清史稿·选举志七》:“捐例不外拯荒、河工、军需三者,曰暂行事例,期满或事竣即停。”③靳辅:清代治河专家。
(二)
公治乐亭前后十余年,清白如一日。凡井间苦乐,利弊沿革,士民贤不肖,皆周知无遗。或兴、或除、或宽、或猛,无不深惬于情……去之日,绅士饯于署,旗民送于野,老幼拥马首涕泗长流不绝。公陨涕慰劳,遣之不去,有送至通州始还者。
(取材于王士祯《如山于襄勤公年谱墓志铭》)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盗为先 弭:消除
B.召京师 诣:到,往
C.尔尝山东巡抚靳辅 短:缺少
D.以病乞假   寻:不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宜先 大王来
B.无问劫为旗为民   又间令吴广之次旁丛祠中
C.上人之力而敝之
D.今何如 三餐而反,腹犹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
奸诈险恶之人,倚仗旗人的名义,私藏坏人
B.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
我的后代有这样的人,我定当执行法律惩治他们
C.河防各设专员,而无顾此失彼之虞
河防各处设置负责人,从而没有顾此失彼的忧患
D.不削百姓,则逋负何由而偿
(如果)不剥削百姓,那么拖欠的债务用什么来偿还
【小题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知县、知府和知州都是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从文章内容看,知府官职高于知县。
B.中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有专门的词语,文中表示升迁的有擢、赐等;表示贬谪的有降、署等。
C.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例如于成龙谥号“襄勤”。
D.古代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纪年方法,文中所提及的“康熙七年”为年号纪年。
【小题5】请在横线上分别填写两个恰当的四字词语,评价人物在治理河道中的表现。
于成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康熙帝: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于成龙在任职期间曾受到处分,而百姓两度向朝廷申请挽留他,请结合两个文段,简要说明他受百姓爱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