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燕王曰 报:回复
B.今王使使者之罪 数:数落,列举
C.不以官随其 爱:喜欢
D.故受命而弗 辞:拒绝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  )
①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②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③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
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⑤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⑥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6 06:01: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梁元帝读书

清王夫之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①、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②之区区者乎?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也;察其微言,以用其精义也。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注释:①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②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晨览夕,疲役于此 披: 覆盖
B.六博投琼、耽酒色   渔: 谋取
C.且为大惑之也 资: 借口
D.非雕虫之比  雕虫: 雕琢词句,用于贬义或自谦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取帝之所撰著观之  君于博学日参省平已
B.夸博记者  其无礼于晋
C.君父悬命逆贼      其身则耻师焉
D.志定而学益 臣敢上壁
【小题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人心一有依靠,那么圣人的训典,就足够来禁锢志气,只能在几行文字上下功夫。
B.人心一有沉迷依赖,那么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用来禁锢志气,只能在咬文嚼字处下功夫。
C.人心一有沉迷依赖,那么圣人的训典,就足以用来禁锢志气,只能在几行文字上下功夫。
D.人心一有依靠,那么圣贤的训典,就足以用来禁锢志气。只能在咬文嚼字处下功夫。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读书之人学习文章的精华,不善读书之人,只学其华丽的词章和排偶,不探究文章的内涵。作者认为梁元帝就是这样一个不善读书之人,他读书只是“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片面追求形式,因而纵读万卷,也无一用。
B.读书不仅要善于明理,而且要学以致用,或为强国富民,或为修德进业。梁元帝读书虽勤奋刻苦,却只是沉溺于书籍而置国事家事于不顾,导致正义不能伸张,时机不能把握,所以作者认为他的读书与赌博、耽酒等没什么区别。
C.作者认为读书有了心得,就要将自己的言行用书中的道理来加以检验纠正,而这样做的人,已经很少了。
D.梁元帝把自己的灭亡归咎于读书太多,而作者认为梁元帝的灭亡并不仅仅是读书多的缘故,因而强调读书不仅要多读,还要善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是说也,尝窃疑之。而李太白以山有莲花峰,改九子为九华。予舟过江上,望数峰空翠可数,约略如八九仙人云。

其山,外峻中夷。由青阳西南行,则峰攒岫复,环奇百出;而入其中,则旷以隐。由山麓褰①裳,则寒泉数十百道,喷激沙石,碎玉哀弦;而入其中,则奥以静。盖岩壑盘旋,白云蓊郁,道士之所族处者,是为化城。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道士争缘为市,几以山为垄断矣,宁复知有云壑乎?

于是择其可游者,曰东岩。其上有堆云洞、狮子石,僧屋数间,刻王文成②手书。文成聚徒讲学,游憩于斯,有《东岩燕坐诗》。今求其讲堂,无复知者。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绝壁矗立,乱山无数,所谓“九十九峰”者。迷离莫辨,如海潮涌起,作层波巨浪。青则结绿,紫则珊瑚,夕阳倒蒸,意眩目夺。盖至此而九华之胜乃具。惜非闲人,不得坐卧十日,招太白、梦得辈于云雾间相共语耳。

游以甲午岁十月,从之者查子素先、徐子道林。

(注)①褰(qiān):揭起,用手扯起。②王文成: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谥号“文成”。

【小题1】昔刘梦得尝爱终南、太华、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奇秀,及见九华,始自悔其失言。对本句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禹锡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
B. 最近刘禹锡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
C. 以前刘禹锡曾经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等到看到九华山,才后悔自己不该说出这样的话。
D. 以前刘禹锡曾经喜爱终南山、华山、女几山和荆山,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神奇秀丽的(山峰了),等到看到九华山,没有后悔自己说出的话。。
【小题2】而四方数千里来礼塔者,踵接角崩,叫号动山谷,若疾痛之呼父母,蹈汤火之求救援。对本句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地,呼唤父母,请求救火。
B. 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地,呼叫之声震动山谷,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
C. 从四方一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脚跟相连,以额触地,呼叫之声震动山谷,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
D. 从四方几千里外前来礼拜金地藏塔的人们,如同疾病时呼唤父母,踏上汤火时请求救援。
【小题3】天柱峰最高,俯视化城为一盂。对本句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向下看化城寺就像一个钵盂。
B. 天上的柱子,可以看见化城寺。
C. 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小城就开始变化。
D. 天柱峰最高,(站在山顶)俯视化城寺就像一个水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雅賺
郑板桥先生,书法钟王,参以米蔡,转似篆隶;画则得所南瓮家法,更参以徐青藤老人,挥洒雄杰之致,便卓然大家。
其时,商家因盐政都转,咸重先生,遂争求先生书画,以为荣。各商皆得之,唯商人某甲,出身微贱,赋性尤鄙,先生恶之,虽重值,誓不允所请。某甲自顾厅事,无先生尺楮零缣,私衷羞恧,百计求之,终不得。
先生性好游。一日,携短僮,信步出东郭,渐至无人踪。视乱坟丛葬间,隐隐有屋角。再一回头,则有小村落在焉。茅屋数椽,制绝精雅,又无墙垣,即至门首。
始见主人出,彼此略叙述,语颇投契。问叟名氏,曰:“老夫甄姓,西川人,流寓于此。”须臾问:“先生能饮乎?”曰:“能。”曰:“盘餐市远无兼味,奈何?”既而自思曰:“釜中狗肉甚烂,然非所以款高贤。”先生性嗜此,闻之垂涎,曰:“仆最喜狗肉,是亦愿狗生八足者。”叟曰:“善。”先生起敬曰:“请浮一大白,仆恨相见晚矣!”视日已下山,先生辞退。叟殷殷送过桥曰:“仆与君,同一不合时宜者,如有余暇,可着屐过我。”
交月余,渐与谈诗词,皆得妙谛,唯绝口不论书画。先生一日不能忍,告叟曰:“翁亦知某善书画乎?”曰:“不知。”曰:“自信沉迷于此,已三折肱。近今士大夫,颇有嗜痴癖,争致拙作,甚非易事。翁素壁既空空,何不以素楮使献所长,亦藉酬东道谊?”曰:“劝君且进一杯,呼儿磨墨,顷既相逢,何敢失之交臂。”先生投袂而起,视斋中笔墨纸砚已就,即为挥毫,顷刻十余帧,然后一一书款。叟曰:“小泉乃怪叟字,请赐呼,荣甚。”先生诧曰:“何翁雅人,与贱商某甲同号?”叟曰:“偶相同耳。鲁有两曾参,同名何害?要有清浊之辨耳。”先生信以为实,即书“小泉”二字与之,旋又畅饮,归则已二鼓矣,同人问何之,先生盛夸叟。
翌晨,众果偕去,则茅舍全无,唯一湾流水,满地肴核而已。先生大惊,以为遇鬼;旋豁然悟,大叹曰:“商人狡狯,竟能仿萧翼故事,赚我书画耶!”归则使人潜侦,某甲家则已满壁悬挂,墨渖淋漓犹未干也。
(选自《夜雨秋灯录》,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重先生重:敬重
B.请浮一大白浮:满饮
C.争致拙作致:招引
D.同名何害害:妨碍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了书画大师郑板桥被商人诓骗的故事。这则骗人与被人骗的故事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是发人深思的。
B.商人某甲设计圈套不同于一般骗子,他处处针对郑板桥的爱好,个性来设置骗局,让郑板桥不知不觉中上当了。
C.郑板桥在给老翁挥毫画了十多幅画后,老翁告诉郑板析他的字叫“小泉”,郑板桥终于发现老翁和商人某甲同号,是同一人。
D.那板桥一直以为遇到的老人是个隐者,等到和众人一起去,才发现自己被商人某甲诓骗了。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赋性尤鄙,先生恶之,虽重值,誓不允所请。
(2) 翁素壁既空空,何不以素楮使献所长,亦藉酬东道谊?
【小题4】请简要概括郑板桥先生的特点。

同类题5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速进则阖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指镇海),命小奚以木简(用木板做的书夹子)束书从。

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

趋行及半,小奚仆(摔了一跤),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把书理齐捆好),而前门已牡(门闩)下矣。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哲理)。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渡者熟视小奚    熟:____________
②天下之以躁急自败 以: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徐行之,尚开也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寡助之至
C.属予作文以记之D.公将驰之
【小题3】这则故事,可用成语____________来概括其中的哲理。
【小题4】下列译文有错的一项是(  )
A.尚可得南门开否?
译文: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
B.予愠为戏。
译文:我听了有些生气,认为他在戏弄我。
C.趋行及半,小奚仆。
译文:慢慢走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
D.其犹是也夫!
译文:大概就像这样吧。
【小题5】书童的行为结果印证了文中哪句话?请将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