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宁波保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经千年的沧桑,古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残损。维护工作有些效果比较好,但有些并不如专家们预期。令人庆幸的是,从2007年4月起,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便安装了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处理工作站、数据查询与展示触摸屏及配套的不间断电源、照明和视频播放设备等。这套系统能够采集到丰富的文物建筑信息,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地基沉降与位移、振动以及木材种类、霉变、虫蛀、糟朽等情况,采集结构静力,进行建模、计算等,为古刹保国寺提供了一份精确的“病历”。为今后全面研究、科学决策、谨慎处理文物建筑,全力提高保护修缮的预见性,降低破坏文物原状所携带历史信息的可能性,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有效条件。故宫博物院则更是挂牌成立了文物医院,那里分为科技保护区、分析检测区、书画修护区、综合工艺修护区、综合艺术品修护区、金属钟表修护区等6大区域。同时配备了文物专用CT机、显微观察设备、无损探伤设备等先进的文物“诊疗”设备,堪称文物界的“三甲”医院。
如同患者到医院看病一样,文物修复不仅需要有传统技术的工匠进行经验性的判断,也需要借助各类分析检测的仪器来诊断。专家甚至还曾表示,采取科技手段进行检测,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文物修复。与此同时,在为文物看病过程中,一些失传的老技艺也有望获得重生。
【小题1】根据材料三,分条概括现今科学保护文物的意义,每条不超过15字。
材料一
文物,乃一国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壁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等。
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承载的信息极具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藉文物,我们自可补缀“洪荒莫传”的历史,复原“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城池风景,演绎“车辚辚,马萧萧”的壮烈场面,解读“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无穷奥妙,体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境界。如果说文物是文明所造之物,那么附着于文物之上的则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文物更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文化资源,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加强对文物的修缮、保护,严格遵守“ 甲 原则”,则是世界各国对于文物保护管理的同一性原则。如此,也就不难理解西班牙“直接用水泥对古堡损毁部分进行重建”受到质疑的原因了。这也让人不禁唏嘘于达·芬奇创作于墙壁之上的油画《最后的晚餐》——此画作完成七十年后,画面就开始出现霉斑,以致接下来的数百年间,进行了多次“修复”。上世纪80年代,专家用最先进的技术将后人修复的东西去掉,这才使原作露出了真貌。
【小题1】根据文意,在 甲 处填空。
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金丝刺绣满满的万寿屏风、面容肃穆安详的木雕菩萨像、上百年前制造的大座钟……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的文物,能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这当然需要修复者高超的技术,但同时更需要的是 乙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示了如下场景:几座既不融合于历史又赶不上现代步伐的小院曾是冷宫,门外,是当今中国客流量最大的旅游地标。从早到晚的喇叭声、快门声、呼喊声、全球各种语言的翻译声,所有的声音都被隔绝在宫墙之外。抬头环视天际,方圆不见一栋高楼,举目四望,庭院深深。一群国内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正日复一日地幽圈在整个国度的中心地带,在最热闹的地方与世隔绝地活着,他们中哪怕最年轻貌美的姑娘,也素面朝天,衣着质朴,每日朝八晚五,低眉顺目地与器物共处。难怪同为纪录片导演的陈黛曦看过此片后如此感慨:“世上竟有这样一种法则,存在的最高形式是‘不在’。文物修复师一生的努力,正是向着‘无’字攀登。我甚至觉得这份工作有几分像藏传佛教的坛城,万般绚烂,不过一掬细沙,它存在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抹去。”
【小题1】根据语境,补全 乙 句,使上下文文意连贯。
【小题2】下列短语,用来描述划线句子所体现的陈黛曦内心感受最恰当的一项是
A.醍醐灌顶 | B.恍然大悟 | C.怅然若失 | D.肃然起敬 |
侠者黄大年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黄大年,就是这样一位侠者。
(一)
一般侠者,顶多“江湖”上流传着他的传说,而“黄大侠”却在太平洋上威名远扬。
话说2009年,恰逢某国航母舰队耀武扬威正在太平洋演习。听说黄大年回到中国,这个舰队自动后退100海里。此事,外媒有报,新华社有转,惊动中外。
航母舰队何以后退?盖因黄大年身怀绝技使然。
他是国际知名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擅长“给地球做CT”。他回国前研发的高科技整装技术装备,能在快速移动条件下探测地下和水下隐伏目标,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尤其潜艇攻防和穿透侦查等军民两用技术领域。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的航空重力梯度仪系统,能精确探测位于国界和交战区地下隧道以及隐藏在民用建筑物地下的军事设施。他曾在某国军队的“潜艇”和“飞机”上做过试验,搞过技术攻关。
这样的高手,自然让人联想到“一个人顶几个师”的钱学森。而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那一代“前辈高手”,恰是黄大年自小的偶像,他曾在自己的朋友圈用邓稼先的例子发出过“黄大年之问”——“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二)
1982年,黄大年从长春地质学院大学毕业,题赠友人以照片,上书9字:“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感叹号落笔之际,侠气跃然纸上。
1993年初冬,他奔赴英伦深造,启程前回望同学,大声说:“等着我,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2009年,他51岁,正是科学家的黄金年龄,绝学练成,声播宇内,却选择归来,成为东北地区引进的第一位“千人计划”专家。
一边是洋房名望,英伦风景,剑桥流水;一边是祖国召唤,从头开始,道远任重。
选择面前,黄大年义无反顾。他最短时间辞职、售卖别墅、办回国手续。
“他肯定会回来。”熟悉他的亲友,无不如是说。
“多数人选择落叶归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能发挥价值。”他说,“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
(三)
黄大年是一个“被仰望、被追赶的传奇人物”。
作为侠者,与高手过招,他从未败过。他在英国剑桥ARKeX地球物理公司任研发部主任时,手下管着300号“高配”人马,包括他国院士。大家服他。在英国,他带领团队实现了“在海洋和陆地复杂环境下通过快速移动方式实施对地穿透式精确探测的技术突破”。回国不久,他出任“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这是国内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深探项目。
作为侠者,他志存高远,不愿做花匠。英国的生活很好。但在他看来,“在这里,我就是个花匠,过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国家在召唤,我应该回去!”“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他回国后,国家“巡天探地潜海”得以填补多项空白。因为他,中国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作为侠者,他拼命“疯魔”,将生死看淡。他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他身体不好,常年大把吞速效救心丸,却说“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去年底,他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醒后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作为侠者,他不图名利,却名动朝野。有一项地球勘探项目缺领军人物,但这个上亿元项目却一分钱也分不到他头上,他二话不说,披挂上阵。学校屡次催他抓紧申报院士,他说,“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
“大年是我见过的最纯粹、最赤胆忠心的科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
“千人计划”联谊会,大家公选黄大年任副会长。
高风懿行,自成楷式。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7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黄大年作为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不为一般人所熟悉,作者形象地说他擅长“给地球做CT”,就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他的工作。 |
B.中国很多留洋学者在学成后选择留存海外而拒绝为国效力,黄大年对这种现象深表忧虑,文中的“黄大年之问”正是这种忧虑的集中体现。 |
C.作者为突出黄大年的形象,选择了很多他的典型言论,比如他在英国的生活很好,但他说,“在这里,我就是个花匠”,表达了自己归国的心声。 |
D.“他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这是一处典型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勾勒出一位鞠躬尽瘁的科学家的高贵灵魂。 |
【小题2】作者称黄大年为“侠者”,从文中看,“侠者”哪些高贵品质?请简要概括。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他说:“我们是唯一对尴尬情境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人类脸红”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脸红是不分国家、不分民族的,达尔文认为这一行为是“最独特和最具有人类特征的表情”。 |
B.人类脸红是因为大脑皮质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刺激信号后,刺激肾上腺分泌出了肾腺激素。 |
C.人类的脸红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其他灵长类动物并不会出现脸红,人类的脸红具有唯一性。 |
D.人类的脸红是人类某些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生理上与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有必然的联系。 |
A.如果说人类早期社会是“险恶、野蛮和无礼”的,那么,脸红就是人类为避免冲突而表达歉意的方法。 |
B.脸红也许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向别人表达了歉意的同时,也表明自己饱受自责。 |
C.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因为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不会分辨颜色,看不到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 |
D.脸红和语言相比,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更能传递人类的真实情感,而语言受意识控制,可以言不由衷。 |
A.脸红对人类社会具有良性功能,它可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人类群体更团结,因为脸红让人们撒谎变得困难。 |
B.人是否脸红,与大脑皮质接受刺激信号的强弱有关系,如果大脑皮质接受的刺激信号过强,就不会引起脸红。 |
C.狗犯错后,躺在地上向主人展现它肚子的行为,是在向主人表示自己的痛悔,并以此来平息主人对它的愤怒。 |
D.弗朗斯·德瓦尔教授认为脸红是“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这也说明脸红是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最大区别。 |
冯其庸的国学人生
冯其庸先生的学术研究,用任何现代学科概括都有困难,或许,只有“国学”这个词语才最合适。众所周知,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国学因此成为国运的一个影子。艰难困苦,曲折沉痛,国运与国学的背景,就这样映照着冯先生的一生。
冯先生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和失亲之痛,影响着他的家国观念。特别是他在无锡国专求学时期,思想得以升华,开始参与学生活动,被中共地下党组织认定为进步青年。冯先生与他人不同的是,他一直在学习,并将勤奋品格保持了一生,他也因此兼济文献、文学、红学、书法、摄影、绘画、考古、戏曲等,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极限,成为一代文史书画大家。
“文化大革命”时,冯先生遭到批判,他托人从图书馆借出一部影印庚辰本《石头记》,依原著行款朱墨两色抄写。那时他白天挨批斗,深夜秘密抄写,整整抄了一年,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冯先生研究《红楼梦》不仅是解读它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他从曹雪芹的家世入手,做了己卯、庚辰、甲戌等早期主要抄本的研究,然后又进入对《红楼梦》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的研究,成为红学大家。
关于治学读书,在冯先生看来,读书既要分类来读,又要连类来读,分类是通读专史专书,是竖读;连类是读通史、综合史,是横读。冯先生认为文学与历史,甚至还有哲学、民俗等学科,本来就是共生共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不能全面涉猎,怎么可能发生联想,获得精深的见解?但是,仅是横读,又会流于泛泛,停留于一般水平。“凡书都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不到之处。吾取其独到之处,则知有所得,知其不到处,则明以谋补也。”冯先生真是深得读书的精髓。因此,他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在学术研究上,冯其庸曾说:“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做定论。”冯先生读《史记·项羽本纪》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实地考察,调查其所记载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2005年,冯先生已离休。这时,中国人民大学请他出任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他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后来,他又和季羡林先生一同建言,倡议建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从事中国西部文化历史语言民俗艺术方面的研究,以应国家不时之需”。20年间,他先后十赴新疆,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80多岁高龄,他还冒险纵穿罗布泊荒漠。他常说:“开发大西北,不研究西域怎么行?尤其是现在,民族和谐对于国家的稳定那么重要,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可以借鉴的真经。”
在冯先生心中,国学的最终使命是使今天的人们能够继承古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种境界应该世代相传。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这又何尝不是冯先生学术人生的写照?
(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冯其庸曾回忆,自己读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被这位圣僧以万死不辞的勇气赴西天取经的精神震撼、感动,这精神不知不觉在他年少的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
(蒋肖斌《冯其庸去世,一生系“红楼”》)
②国学是我们这个民族顶天立地的柱子,也是我们无形的强大的精神长城,没有她,我们站不起来。没有了她,一个民族就没有根底,就没有了扎根大地永不可拔的根,就不能排除外来文化中不好的东西。
(董宏君《冯其庸:让传统文化给我们自信》)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儿时家境的贫寒、抗战时期死亡的威胁以及失亲之痛,影响了冯先生的家国观念,了解冯先生的这段生活背景有助于深入了解冯先生的国学研究。 |
B.冯先生读书时既分类又连类,把专史、专书阅读与通史、综合史阅读结合起来,从而明了其独到之处与不到之处,在广泛涉猎中获得精深见解。 |
C.冯先生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之职后,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和季羡林先生一起建立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扩大了国学研究的范畴。 |
D.冯先生年少时读《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被三藏法师的精神感染,这种精神在他心里种下了求学求真的种子,可见国学可以对人的精神面貌产生影响。 |
A.用“国学”这个词语概括冯其庸先生的学术成就,是因为先生在文献、文学、红学、书法、考古等方面都有涉猎,用任何现代学科都难以概括。 |
B.冯先生研究《红楼梦》主要是通过解读故事情节来探究其中埋藏的家庭历史和社会风情,从而对《红楼梦》的思想、人物、文本艺术等进行研究。 |
C.冯先生读《史记》的时候,对地名及地理位置进行实地考察,以确定古籍所反映的历史的真伪,这就是讲究实地考察和书本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 |
D.冯先生曾用“沧海横流日,书生意气稠。凭将三寸笔,风雨动神州”来概括施耐庵的生平与创作,其实也是用这首诗写自己学术研究的经历。 |
E.国学概念是在近代国运背景下为应对西学而产生的,正是因为有了国学,我们才能更好地排除随着外来文化而涌进来的一些消极的东西。 |
莫言访谈录
2012年10 月13日上午8 点,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当时,一群外媒记者已挤在客厅中等候采访。莫言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还是很配合地脱掉了运动外套。
南方周末:对于你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媒体报道有不同版本,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什么?
莫言:10 月11日18 点40 分前后,评奖委员会通知我获奖并询问当时的心情,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优秀作家都没有获奖,他们有的八十多岁才获奖,在漫长的队伍中,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年轻的;我想,这么巨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世界上那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我压力倍增。
南方周末:你说过你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尤其推崇《聊斋志异》,却不提《红楼梦》,为什么?
莫言:因为蒲松龄和我同乡,“聊斋”里的很多故事,小时候都听村里老人讲过;《聊斋志异》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读得很入迷。《红楼梦》是我早在18 岁时读的,它在文学价值上当然超过《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但需要经过历练之后再去读,才能读得出它的味道。
南方周末:美国汉学家认为,你创作的《生死疲劳》“几乎涵盖了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算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莫言:这部作品是虚幻跟民间艺术的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结合。虚幻的部分,如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但动物眼中的人间生活是现实的。虽然小说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 年,但对历史的延伸,可能是50 或100 年之前的。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
南方周末:法新社认为,你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写作的时候,你付出了比其他作品更大的勇气吗?
莫言:没有,“最勇敢”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我1980 年的中短篇,在当时都是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上离经叛道的。当然他们指的很可能是《蛙》涉及了计划生育。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蛙》是以我姑为原型,她从建国初开始做妇科医生,一直到退休。写这样一个人,自然要涉及从1980 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这个小说是文学作品,问题没有压倒文学,事件没有破坏人物,挑战性也不仅在于题材本身,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
南方周末:日本爱知县一个寺庙里,有以“莫言”命名的点心,据说厨师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你怎么看待?还有,你怎么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
莫言:我去看过爱知县的莫言馒头,和点心铺老板吃过饭。爱知县称念寺的住持是个文学爱好者,对我的小说很有研究,而且是个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他把我的书发给周围的信徒看;因点心铺老板夫妻是他的信众,是他建议点心铺老板做一种莫言馒头,高粱米的颜色,里面是糖和奶油,馒头还不错。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被翻译作品的数量非常大,而且赢得很多读者的喜爱,我非常尊重他。他比我大,但心态比我年轻,与西方交流比较广泛。他关注现代生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一点是我无法相比的,这样的作品我写不出来。
(摘编自2012年10 月《南方周末》)
【小题1】下列对莫言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死疲劳》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是虚幻与写实相结合的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B.《生死疲劳》涵盖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因而被认为是纪实小说。 |
C.《蛙》由于涉及了计划生育,被人认为是最勇敢的作品,莫言对这个评价并不认可。 |
D.《蛙》以姑姑为原型,写到计划生育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也是塑造人物的需要。 |
A.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莫言毫无大师架子,依然保持平民姿态: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甚至穿着一双拖鞋。 |
B.莫言曾说过,自己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认为《红楼梦》超过了《三国演义》和《水浒》,经过历练后才能读出《红楼梦》的味道。 |
C.作品《生死疲劳》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 年,但延伸的不止50 年,其中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是虚幻部分,动物眼中看到的人间生活是现实部分。 |
D.日本爱知县的莫言馒头是高粱米的颜色、糖和奶油夹心;据说点心铺老板既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莫言的信众,又是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 |
【小题3】在莫言看来,作家应该怎样处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请结合其作品简要概述。
网络用语拉低了社会格调吗?
《别让粗鄙网语拉低文化品位》一文提出,当前网络热词“不乏‘尼玛’‘撕逼’之类格调低下、有伤风化的粗部化网语” “低俗、粗鄙的网语大行其道,对汉语的纯净和美感造成伤害的同时也拉低了社会的文化品位”。 因此,必须“捍卫汉语言文化的圣洁,对网语要甄别与规范”。
这种“原则性”的指导隔段时间就有人重提,这次是把严重性上升为维护“汉语言文化的圣洁”。去年一篇文幸《媒体用语要有“三条线”》则把这个问題提高到了捍卫“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文化”的高度。然而,这种高屋建瓴的批判似乎注定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它没有弄清楚造成这种“污染”的到底是新词还是运用新词的人。
如果造成污染的是新词,在网上对之进行审查、过滤和删除,便能起到禁止的效果。
如果造成污染的是运用新词的人,那么事情另当别论了。问題的关键是如何以理服人,让他们打心底自觉避免使用。语言是出于表意和传情的需要,并为之服务的工具。需要是发明之母,钱行禁止一些新词,就会有别的新词创造出来。
主张对语言进行审查和管控的人们对语言的基本特点缺乏认识,那就是语言来自于人,除了表意和传情,日常用语还是一种社会行为。使用没格调热词的人并不是不知道没格调,而是根本就不在乎那个,或是有意要反抗。这就像“文革”时,许多人开口就用“大老粗”的语言,这是一种对资产阶级及其文化的“造反”行为。社会上的“哥们语言”。也是一样,那些油里油气、流紙气十足的语言会让“文明人”听着觉得不顺耳,甚至反感。但又如何?这些语言可以看作是社会边緣人、受漢视者用来当作一种逆反行为,你能用“汉语言文化的圣洁”或“五千灿烂文化”去教化他?
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最早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看待语言运用。他从人类学的角度提出,语言是人麥与人群活动的一种方式。需要“抓住说话者的观点和他们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在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语言人群时,必须设身处地地理繂他们的语言一一把这种理解放在原来的文化位置上。
语言学家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在语言中,格调是一种不确定的“言后行为为表现格调而表现格调,反而会让人觉得是在装腔作势。主张禁绝低格调”网语的论点也有其“言后行为”的一面,它的效果也是不确定的有的人会觉得义正辞严;有的人则会觉得那是自以为是;更有人会觉得那是假装高南。因此,自爱、自重之人一般不会拿这个问题来大做道德文幸。
(《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05期有删改)
【小题1】对于“杜绝粗鄙化网络语言”,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技术对网络语言进行审查、过滤和删除,可以禁止那些造成污染的粗郧化网络新词。 |
B.强行禁止使用粗鄙化的网络语言不一定有效,粗鄙化的网络语言满足了一些网友传情和表意的需要。 |
C.在遇到我们不能理解的粗鄙网语时,要多从对方的角度理解他的语言文化,才能够尽量避免造成误解。 |
D.只有做到以理服人,让使用者自觉避免使用粗鄙网语,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网络语言的粗鄙化。 |
A.《别让粗鄙网语拉低文化品位》《媒体用语要有“三条线”》等文章,反映了其作者对语言的基本特点缺乏认识。 |
B.“文革”时的“大老粗”语言和社会上的“哥们儿语言”,都可能是特定人群的一种叛逆行为,即使反感也不见得能够杜绝。 |
C.粗鄙的语言使用者根本不在乎格调,单纯从文化层面教化去纠正他们不使用粗鄙语言的做法,是没有用的。 |
D.自重、自爱之人不会一味从道德层面批判“低格调”网络语言,这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种不确定的言后行为。 |
A.网络语言的粗鄙化趋势伤害了汉语的纯净和美感,拉低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品位,所以引发一些人来捍卫汉语言文化的圣洁。 |
B.虽然不断有文章对粗鄙化网语现象进行批判,但这些批判可能无法解决问题,因为批判者没有搞清楚问题的根源所在。 |
C.马林诺斯基最早从社会行为角度提出,只要抓住说话者的观点和他们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就能了解其语言。 |
D.—味地主张禁绝“低格调”网语可能会被认为是为了表现格调而表现格调,这不伹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让人感觉是在装腔作势。 |
北京的古塔
东汉时期洛阳白马寺建造了中国最早的佛塔,而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佛塔,是隋朝幽州节制窦抗督建的悯忠寺的多宝木塔,不幸的是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木塔被火焚毁。
北京的佛塔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是随着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不断发展而变化的,塔的形式和结构也随之在不断变化。
中国自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建塔用的材料多为木材,塔的结构也多是木制结构。根据史料记载,北京早期的塔也为木塔,如法源寺就曾有一座隋朝的用来存放佛舍利的五层木塔。木质结构的塔虽然具有抗震力强和便于登临远眺的特点,但防火功能差,一旦遭受火焚,便无法扑救。
用砖石作为建筑材料来建塔,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一大进步。由于砖石具有防火性好、不怕虫蛀等特点,从唐代以来使用砖石等建筑材料建筑的塔就越来越多了。北京唐代石塔类型为密檐式和亭阁式两种。密檐式石塔由塔基、佛龛式塔檐和宝瓶式塔刹组成,北京唐代密檐式石塔的塔基非常简单,只有两层相叠的四方形石板组成,并且很矮小,很不显眼。檐与檐之间的塔身距离很短,各层檐下都不开门窗,有的只开一个小孔。塔身为佛龛式,在龛门的两侧各雕刻一尊护法金刚力士像,在塔身外侧石壁上,镌刻着碑文题记,这是唐代石塔的一大特点。亭阁式的塔基和塔身比分与密檐式相同,塔顶部分为歇山庑殿式,顶上分为四条垂脊,并雕刻瓦垄、勾头、滴水等构件。塔檐下雕刻仿木式椽头、角梁等。
辽金两代类型比较丰富,不但有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花式塔,还有经幢式的石塔。在建筑材料上广泛使用砖、石、木等材料混合建造。唐代砖石结构的塔几乎都是四方形,到了辽代由四方形发展到了六角形、八角形。
元代从尼泊尔引进一种覆钵式塔,还建造了造型独特的塔门。随着藏传佛教的流行,覆钵式塔开始成为元代的主流。覆钵式塔身和塔基座上雕刻的装饰较少,主要有狮子、大象等。北京地区的藏传佛塔主要用砖材建造,也有一部分用琉璃材料,外表十分美观。大多数塔表面都涂饰白灰,成为白塔。
明清两代在建塔的形式上,在砖石砌成的楼阁式的基础上,在塔身外面贴以琉璃砖,建造成新颖别致的楼阁式琉璃塔。
八大处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塔,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建造的唯一一座佛塔。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北京修建的最早的佛塔是窦抗督建的悯忠寺的多宝木塔。 |
B.唐代密檐式佛塔的塔身的龛门两侧各雕刻一尊金刚力士。 |
C.辽金石塔的类型有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花式四种。 |
D.元代佛塔建筑形式的主流是有藏传佛教风格的覆钵式塔。 |
A.北京古塔形制的变化是随着统治者的爱好变化而改变的。 |
B.中国唐代以前的佛塔多为抗震功能好且便于登临的木塔。 |
C.从唐代开始中国佛塔由多木制发展为多使用砖石等材料。 |
D.明清两代所建造的佛塔出现了新颖别致的楼阁式琉璃塔。 |
天宁寺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各层塔檐的角梁皆为木质。天宁寺塔建于一个方形砖砌的大平台上,平台上为八角形须弥座,下层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六座壶门形龛,龛与龛之间雕缠枝莲,转角处浮雕金刚力士像;上层基座较小,每面也以短柱隔为五座壶门形龛,龛内浮雕坐佛,龛与龛之间及转角处均浮雕金刚力士像。塔顶的塔刹为砖制两层八角仰莲座上承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