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关汉卿(1220-1300)
- 王实甫(不详)
- 马致远(约1251-1321)
- 雎景臣(不详)
- 张养浩(1270-1329)
- 郑光祖(不详)
- 张可久(约1270-1348)
- 乔吉(不详)
- 施耐庵(不详)
- + 脱脱等
- 《宋史》
- 《辽史》
- 《金史》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曾开字天游。少好学,善禹文。崇宁间登进士第,调真州司户,累迁国子司业,擢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掖垣草制,多所论驳,忤时相意,左迁太常少卿,责监大宁监盐井,匹马之官,不以自卑。建炎初,奉诏驻潮阳招捕虔寇,讫事,乃之镇。居二年,尽平群盗。复以中书舍人召,论:“车驾抚巡东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敌未易遽犯,其所窥伺者全蜀也。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愿择重臣与吴玠协力固护全蜀。”尝言:“太祖惩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甸屯营,倍于天下,周庐宿卫,领以三衙。今禁旅单弱,愿参旧制增补之。”帝悉嘉纳。时秦桧专主和议,开当草国书,辨视体制非是,论之,不听,遂请罢,改兼待续。桧尝招开慰以温言,且曰:“主上虚执政以待。”开曰:“儒者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敌之礼。”桧曰:“若高丽之于本朝耳。”开曰:“主上以圣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圣之所听闻,公当强兵富国,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开所敢闻也。”又引古谊以折之。桧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桧独不知耶?”他日,开又至政事堂,问:“计果安出?”桧曰:“圣意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济国事耳。”然犹以梓宫未还,母后、钦宗未复,诏侍从、台谏集议以闻。会枢密编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极称开,由是罢,以宝文阁待制知婺州。开言:“议论妄发,实缘国事。”力请归。桧议夺职,同列以为不可。以病免,闲居十余年。开孝友厚族,信于朋友。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其留南京,刘安世一见如旧,定交终身。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
(选自《宋史•曾开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
B.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
C.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
D.其守历阳也/从游酢/学日读论语/求诸言/而不得则反/求诸心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
A.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
B.三衙,是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代以后,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均以侍郎称之。 |
D.梓宫,古代帝、后的棺材以梓木制作,故历代以梓宫称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文中指徽宗灵柩。 |
A.曾开忠于职守,不因官小而自卑。他在监督大宁监盐井时,不因官小而轻视职事;奉旨进驻潮阳期间,他尽心尽力,用了两年时间平定当地贼寇。 |
B.曾开深谋远虑,进言很有见地。他曾建议皇帝选择值得信赖的大臣加强四川的边防,也曾建议皇帝依照旧制增补禁军。 |
C.曾开正气浩然,不与秦桧为伍。他敢于与秦桧做正面斗争,不同意向金国求和;秦桧对曾开软硬兼施,曾开不为其所动,因此被免官,闲居很久。 |
D.曾开笃信好学,秉行儒家教义。他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与朋友交往守信用而闻名;在南京时,刘安世与他一见如故,定下终身之交。 |
(1)儒家所争在义,苟为非义,高爵厚禄弗顾也。愿闻所以事故之礼。
(2)故立朝遇事,临大节而不可夺,师友渊源,固有所自云。
章衡,字子平,浦城人。嘉祐二年,进士第一。通判湖州,改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物有挂空籍者,奏请蠲之。又言:“三司经费,取领而无多寡,率不预知。急则敛于民,仓猝趣迫,故苦其难供。愿敕三三部判官,即有所赋,先期下之,使公私皆济。”三司使忌其能,出知汝州、颜州。
熙宁初,还判太常寺。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出知郑州,弛牧地四千二百顷以予民。复判太常,知审官西院。使辽,宴射连发破的,辽以为文武兼备,待之异于他使。归复命,言辽境无备,因此时可复山后八州。不听。
衡患学者不知古今,纂历代帝系,名曰《编年通载》,神宗览而善之,谓可冠冕诸史;且念其尝先多士,进用独后,面赐三品服。判吏部流内铨,尝有员阙,既拟注,而三班院辄用之,反讼吏部。宰相主其说,衡连奏疏与之辨。或曰宰相之势,恐不可深校,衡不为止,至诉于御前。神宗命内侍偕至中书,宰相见之怒,衡曰:“衡为朝廷法耳。”以状上请而视之,相悟曰:“若尔,吏部是矣。”乃罪三班。
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神宗曰:“卿为仁宗朝魁甲,宝文藏御集之处,未始除人,今以之处卿。”衡拜谢。至郡,会官立法禁民贩盐,衡言:“民恃盐以生,虽犯法不顾。空令狱日繁,请如故便。”
元祐中,历秀、襄、河阳、曹、苏州,加集贤院学士,复以待制知扬、庐、宣、颍州,卒,年七十五。
(选自《宋史·章衡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
B.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
C.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
D.建言/自唐开元纂修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故/不幸遇事/茫无所据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从之/ |
A.科举时代,通过最高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元明清时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称状元。 |
B.修起居注,文中指官名。起居注是古代由官员撰写的有关皇帝日常言行等内容的记录。 |
C.辽,文中指古国名,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
D.学士,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也指官名,南北朝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唐代始设专职,宋代地位职掌与唐代略同。 |
A.章衡反对弊政,体恤百姓。三司经费领取混乱,并给百姓带来困扰,他对此提出改正意见;他把大片牧地给百姓;他反对禁止百姓贩盐的做法。 |
B.章衡出使立威,忠于国家。他出使辽国,宴射时表现优异,被辽国人另眼相看,回国后,他根据辽国边境防备空虚情况提出收复国土的建议。 |
C.章衡不惧权贵,维护法律。他在吏部任职,所拟定的官员被三班院否决,他据理力争,不惧宰相的权势,坚持维护国家法律,最终得到宰相的理解。 |
D.章衡文才突出,获得信任。他所编的《编年通载》得到皇帝的称赞;皇帝考虑他有才却未被重用而赐予他三品官服;他被皇帝信任,到重要的官署任职。 |
(1)愿敕三部判官,即有所赋,先期下之,使公私皆济。
(2)民恃盐以生,虽犯法不顾。空令狱日繁,请如故便。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曰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时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吕夷简平章国事,宰相以下就其第议政事,襄奏请罢之。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陸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踢襄谥曰忠惠。
[注]和:秦和,古代名医。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任谏非难/所谏为难/所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
B.然任谏非难/所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
C.然任谏非难/所谏为难/所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
D.然任谏非难/所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 |
A.移书,亦称“移”“移文”,是一种平行文种,常常针对内部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晓谕和责备,重在改变对方看法。 |
B.擢表示官职提升,同样表示升职的还有右迁、晋、徙等。 |
C.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
D.丁口,即人口,古代户政名,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
A.蔡襄是非分明。余靖等人遭贬,他作诗讥讽高若讷;余靖、欧阳修、王素重获重用,他作诗称贺。 |
B.蔡襄忧心国事。夏竦被罢,韩琦、范仲淹被重用,朝野上下因此庆贺,蔡襄却心怀忧虑。因为他认为贬退一邪人,进用一贤士,并不能使天下太平。 |
C.蔡襄不畏权贵。宰相以下的官员到吕夷筒的府中商议政事,蔡襄得知后,上奏请求废止此事。 |
D.蔡襄体恤民情。蔡襄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事。 |
(1)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
(2)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
张阐字大猷,永嘉人。幼力学,博涉经史,善属文。未冠,由舍选贡京师。登宣和六年进士第。迁秘书郎兼国史院检讨官。秦桧每荐台谏,必先谕以己意;尝谓阐四:“秘书久次,欲以台中相处何如?”阐谢曰:“丞相见知,得老死秘书幸矣!”桧默然,竟罢:绍兴二十五年冬,帝躬揽万机,起阐提举两浙路市舶,升吏部员外郎。孝宗即位,阐权工部侍郎兼侍讲。金主亮死,葛王褒复求和,再议遣使。阐言:“宜严遣使之命,正敌国之礼,彼或不从,则有战尔。如是,则中国之成可以复振,帝曰:“使者报聘,故事也,旧约不从,朕志定矣。”是冬,给札侍从、台谏条具时务,阐上十事皆剀切。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事斥权幸无所回隐明月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时进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工部例进官,阐辞。或曰:“公转一阶,则泽可以及子孙,奈何辞?”阐笑曰:“宝册非吾功也,吾能为子孙冒无功赏乎?”隆兴元年,真拜工郜侍郎。阐奏:“臣去冬乞守御两淮,陛下谓春首行之,夏秋当毕,今其时矣。”会督府请受萧琦降,诏问阐,阐请受其降。俄报王师收复灵壁县,阐虑大将李显忠、邵宏渊深入无援,奏请益兵殿后。已而王师果失利,众论归罪于战。阐曰:“陛下出师受降是也。诸将违节度且无援而败,当矫前失,安可遽沮锐气。”帝壮其言,益出御前器甲付诸军,手诏劳浚,军声复振。屡引疾乞骸骨,帝不忍其去。阐请益力,乃除显谟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陛辞,其指时事尤谆切,帝眷益笃。居家逾月卒,年七十四。
(选自《宋史·张阐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事/斥权幸/无所回隐/明日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 |
B.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亊/斥权幸/无所回隐/明日/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 |
C.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事/斥权幸/无所回隐/明日/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 |
D.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事/斥权幸/无所回隐/明日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 |
A.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未冠指尚未成年。 |
B.进士第,封建时代实行科举取士,在朝廷组织的考试中中选称登进士第。 |
C.即位,古代指新的君王登上王位,一般是在原来的君王去世后,也偶有特例。 |
D.陛辞,“陛”在古代常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辞”指臣下临行前向君王告别。 |
A.张阐为人正直,富有气节。秦桧每次推荐官员都要先告诉对方自己的用意,面对秦桧的拉拢示好,他委婉地用“得老死秘书幸矣”作了回答。 |
B.张阐忠心为公,敢于直言。对于朝政,他积极发表意见,陈述时务,切合事理;对于权贵,敢于批评指斥,毫不回避,得到皇帝赞赏。 |
C.张阐不恋权位,不计私利。朝廷按照规定要也的官职,他表示拒绝;对于可以惠及子孙的劝说,他表示不能为子孙冒领无功之赏。 |
D.张阐积极抗金,富有远略。他力主积极备战;他忧虑李、邵深入敌军,没有后援,失利后,张阐上奏请求增加兵力,对归罪于战争的言论坚决驳斥。 |
(1)宜严遣使之命,正敌国之礼,彼或不从,则有战尔。
(2)帝壮其言,益出御前器甲付诸军,手诏劳浚,军声复振。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论待敌先发,然后应之。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坐追王爵。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后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威夜遣人叩门,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论待敌先发,然后应之。
(2)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
安守忠字信臣,并州晋阳人。晋天福八年,以守忠为牙内指挥使,领绣州刺史。周显德四年春,改鞍辔库使。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未几,改卫州刺史。
宋初,入为左卫将军。蜀平,太祖知远俗苦苛虐,南郑为走集之地,故特命守忠知兴元府以抚绥之。四年,改汉州刺史。时寇难甫平,使车旁午,公帑不足,守忠出私钱以给用。每遣使,太祖必戒之曰:“安守忠在蜀,能律己以正,汝行见之,当效其为人也。”开宝五年,知辽州。民有阴召并①寇谋内应者,事泄,守忠悉斩以徇。九年,命将征太原,守忠受诏与孙晏宣由辽州入,既而与路罗寨监押马继恩遇,乃相与会兵入贼境,燔寨四十余,获牛羊数千。
雍熙二年,改知易州,徙夏州。每西戎犯边,战无不捷。淳化二年,徙知雄州。方与僚佐宴饮,有军校谋变,擐甲及阍,阍者仓卒入白。守忠言笑自若,徐顾坐客曰:“此辈酒狂尔,擒之可也。”人服其量焉。明年,加耀州观察使,兼判雄州。未元,召还,条陈边事,敷奏称旨,赐钱五百万。五年,又知沧州。至道初,移雄州。三年,复知沧州,拜感德军节度观察留后。徙宋州,兼制置营田使。威德兼著,吏民不忍其去。咸平三年,入觐,遣还未行,暴卒,年六十九,赠太尉。
守忠谨悫淡薄,为治简静。太祖居藩日,素相厚善,及受禅后,每优任之,守忠处之益谦。从征太原,多与谋略,人罕知之者。所至藩郡,乐施予,丰宴犒,且喜与士大夫游从,故时论多与之。
(选自《宋史·安守忠传》,有删改)
(注)①并:指并州,现在的山西太原一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 |
B.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 |
C.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 |
D.会淮南初下/命守忠驰往宣谕/时藩臣骄蹇/遇朝使多简傲/守忠抗以正礼/无所辱命 |
A.“太祖”是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被供奉时追尊的名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庙号并不唯一,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 |
B.“淳化”是年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往往要更改一下年号。 |
C.“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
D.“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 |
A.安守忠在蜀地任职时,为官清廉。由于战争刚刚平息,满目疮痍,民生凋敝,库藏的钱财不足,他就用自己的钱来贴补。 |
B.安守忠军事才能卓越,战功显赫。征伐太原时,“燔寨四十余,获牛羊数千”,但因不是主帅,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参与了谋略。 |
C.安守忠改任雄州知州,处变不惊。面对军校的阴谋叛变,不仅有胆,而且有识,从容面对,在谈笑之间消除了祸患。 |
D.安守忠在太祖登基后,深受重用。他跟随太祖南征北战,因冷静诚实地处理政务,太祖不仅厚待他,而且优先任用他。 |
(1)民有阴召并寇谋内应者,事泄,守忠悉斩以徇。
(2)所至藩郡,乐施予,丰宴犒,且喜与士大夫游从,故时论多与之。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人。进士起家,累迁秘书丞、同判饶州。宋绶荐其材,召还,以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奏:“唐贞观中,尝下诏令致仕官班本品见任上,欲其知耻而勇退也。比有年余八十,尚任班行,心力既衰,官事何补。请下有司,敕文武官年及七十,上书自言,特与迁官致仕,仍从贞观旧制,即宿德勋贤,自如故事。”因著为令。修古尝偕三院御史十二人晨朝,将至朝堂,黄门二人行马不避,呵者止之,反为所詈。修古奏:“前史称,御史台尊则天子尊。故事,三院同行与知杂事同,今黄门侮慢若此,请付所司劾治。”帝闻,立命笞之。晏殊以笏击人折齿。修古奏:“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古者,三公不按吏,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即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久之,擢尚书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暧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会赦复官,卒。既没,人多惜之。家贫,不能归葬,宾佐赙钱五十万。季女泣白其母曰:“奈何以是累吾先人也。”卒拒不纳。太后崩,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修古无子,以兄子觐为后。曹氏自修古以直谅闻,其女子亦能不累于利,世以是贤之。
(选自《宋史·曹修古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宿德勋贤 勋贤:美好贤能 |
B.自如故事 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 |
C.请付所司劾治 劾治:审查治罪 |
D.宾佐赙钱五十万 赙钱:为助办丧事而赠送给丧主的钱财 |
A.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
B.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
C.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
D.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
A.曹修古精明强干,力除积弊。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帝,要求效仿贞观年间的做法,汰除心力已衰的官员,皇帝采纳了他的这条建议。 |
B.曹修古据理力争,捍卫尊严。他与御史们一起去上早朝时,在路上遭到两名宦官的羞辱,他认为这有损天子的尊严,请求将两名宦官依法治罪。 |
C.曹修古正直无私,不畏权贵。马季良、钱暧都因临终前留下奏章而使其家属被越级提拔,他联合杨偕、郭劝等人上奏批评此事。 |
D.曹修古两袖清风,教女有方。他去世后因为家境贫穷而无法归葬,生前的部属和幕僚想要帮助他的家人,而他的女儿却最终拒绝了大家。 |
(1)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
(2)曹氏自修古以直谅闻,其女子亦能不累于利,世以是贤之。
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与弟頔皆以进士试礼部预选,会诏兄弟毋并举,频即推其弟,弃去。后六年,乃擢第。自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南昌县,改大理寺丞、知九陇县,迁殿中丞。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频视券墨浮朱上,曰:“是必先盗印然后书。”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梦松用此入为监察御史,频坐不时具狱,降监庆州酒,徙知长洲县。天禧初,增置谏官、御史十二人,频以选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陈、亳间民讹言兵起,老幼皆奔,命安抚京西。还,为三司度支判官。青州麻士瑶杀从子温裕,并其财,遣往按治,士瑶伏诛。又诏鞫邛州牙校讼盐井事。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频雅善丁谓,谓贬,左迁尚书比部员外郎、监饶州酒。起知信州,进刑部员外郎、知福州。王氏时,赋民官田,岁输租税而已。至是,或谓鬻之可得缗钱二十余万,频疏以为不可。徙知潭州。改广西转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复入为度支判官,累迁刑部郎中。使契丹,至紫濛馆卒。契丹遣内侍就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其丧,以锦车驾橐驼载至中京,敛以银饰棺,又具鼓吹羽葆,吏士持甲兵卫送至白沟。诏遣其子访乘传扈其柩以归。访官三班奉职,即许也。
(节选自《宋史·章频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 |
B.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 |
C.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 |
D.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 |
A.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号、谥号和尊号。 |
B.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汇报有关情况,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一回复。 |
C.左迁指降低官职,亦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
D.乘传是乘坐驿车。传,驿站的马车。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
A.章频知书达理,礼让兄弟。在与弟到礼部参加进士预选考试时,恰逢诏令兄弟不能同时参加,章频就让给弟弟,自己离开,六年后才考中进士。 |
B.章频明察秋毫,善于断案。审理孙延世案时,通过蛛丝马迹,查明事实真相,终于让孙延世服罪,他也因此升任监察御史。 |
C.章频安抚有方,深孚众望。陈、亳间百姓谣传要发生战争,老幼全部逃难,朝廷命章频安抚京西。他回京后,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 |
D.章频在出使契丹的途中死去,契丹不但派使者祭奠,而且用银饰棺装验他的尸体,从侧面表现出章频的影响力。 |
(1)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
(2)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
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生而丰下,父意异之,曰:“此儿必起吾门。”因名起。幼敏慧如成人。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举进士,授将作监丞。擢著作佐郎,累迁户部度支判官。真宗北征,领随军粮草事,以右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寻为东京留守判官,判登闻鼓院。封泰山,摄御史中丞,所过得采访官吏能否及民利病以闻。东封还,近臣率颂功德,起独以居安为戒。初置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擢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起尝奏事殿中,适仁宗始生,帝曰:“卿知朕喜乎?宜贺我有子矣”即入禁中,怀金钱出,探以赐起。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拜给事中,进礼部侍郎。尝与寇准过同列曹玮家饮酒,既而客多引去者,独起与寇准尽醉,夜漏上乃归。明日入见,引咎伏谢,真宗笑曰:“天下无事,大臣相与饮酒,何过之有?” 起素善寇准,准且贬,起亦罢为户部郎中,又降太常少卿。复为礼部侍郎,以疾请知颖州,徙陈州。卒,赠礼部尚书,谥安惠。起性周密,凡奏事及答禁中语,随辄焚草,故其言,外人无知者。家藏书至万余卷。起能书。弟超,亦能书,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为《书苑》十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
B.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
C.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
D.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 |
A.知制诰,官名,掌管起草诰命。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掌外制。明代翰林学士或内阁学士,得兼此职。清代废。 |
B.泰山封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帝王祭祀天地表示受命于天的典礼,目的是巩固皇权 |
C.我国古代以铜壶滴漏计算时间,夜漏就是深夜时分。 |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真宗、仁宗。 |
A.周起关注民生,思虑长远。他把采访官吏能力大小及百姓疾苦报知朝廷;东封还朝后,皇上近臣都歌功颂德,唯有周起认为应该居安思危。 |
B.周起为人谨慎,做事周密。凡是上奏事情以及书面应答宫中的文书,周起随后就烧掉草稿,他的言语看法,外人没有知晓的。 |
C.周起交好寇准,受到牵连。他一向与寇准关系好,曾与寇准到同僚家喝酒,尽醉方归;寇准将要被贬官,周起也被连续降职。 |
D.周起善于断案,明辨是非。担任纠察刑狱司官员时,周起倾听犯人申诉,纠正以前虽已判决但确有冤情的案子,受到皇上慰劳。 |
(1)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
(2)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
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人。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都,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早,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①。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
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賜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
[注]①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
B.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
C.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
D.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
A.“进士”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下在最后一级考试殿试中及第者,意为可以授予官职之人。 |
B.“檄移”是檄文和移文两种文体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谕或责备。 |
C.“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争高下。 |
D.“致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国君”,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 |
A.张士逊宽厚爱民。他担任射洪县令时,为民求雨,深得百姓爱戴,转运使调任他去治理郪县时,射洪县百姓拦路相送。 |
B.张士逊处事知变。棣州遭受黄河水患,迁移州府至阳信时无法转运多余公粮,他果断将其放贷给贫困百姓,公私均获益。 |
C.张士逊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其侄子曹汹的牵连,被宦官诬陷,面对皇帝的询问,其他大臣都不敢说话,只有他仗义执言。 |
D.张士逊不计名利。他担任宰相时,碰上了旱灾和蝗灾,于是主动提出降低自己官位的一个等级来告慰上天,深得皇帝欣赏。 |
(1)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2)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