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士逊,字顺之,阴城人。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都,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早,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

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賜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

[注]①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B.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C.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D.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下在最后一级考试殿试中及第者,意为可以授予官职之人。
B.“檄移”是檄文和移文两种文体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谕或责备。
C.“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争高下。
D.“致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国君”,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士逊宽厚爱民。他担任射洪县令时,为民求雨,深得百姓爱戴,转运使调任他去治理郪县时,射洪县百姓拦路相送。
B.张士逊处事知变。棣州遭受黄河水患,迁移州府至阳信时无法转运多余公粮,他果断将其放贷给贫困百姓,公私均获益。
C.张士逊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其侄子曹汹的牵连,被宦官诬陷,面对皇帝的询问,其他大臣都不敢说话,只有他仗义执言。
D.张士逊不计名利。他担任宰相时,碰上了旱灾和蝗灾,于是主动提出降低自己官位的一个等级来告慰上天,深得皇帝欣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2)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4 09:25: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翟汝文,字公巽,润州丹阳人。登进士第,以亲老不调者十年。擢议礼局编修官,召对,徽宗嘉之,除秘书郎。三馆士建议东封,汝文曰:“治道贵清净。今不启上述三代礼乐,而师秦、汉之侈心,非所愿也。”责监宿州税。久之,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
皇太子就傅,命汝文劝讲,除中书舍人。言者谓汝文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出知襄州,以自辨罢。未几,起知陈州。召拜中书舍人,外制典雅,一时称之。命同修《哲宗国史》,迁给事中。高丽使入贡,诏班侍从之上,汝文言:“《春秋》之法,王人虽微,序诸侯上。不可卑近列而尊陪臣。”上遂命如旧制。内侍梁师成强市百姓墓田,广其园辅。汝文言于上,师成讽宰相黜汝文,出守宣州。
徙密州。密负海产盐,蔡京屡变盐法,盗贩者众,有司穷治党与。汝文曰:“祖宗法度,获私商不诘所由,欲靖民也。今系而虐之,将为厉矣。”悉纵之。密岁贡牛黄,汝文曰:“牛失黄辄死,非所以惠农,宜输财市之,则其害不私于密。”上从之。钦宗即位,召为显谟阁学士。
绍兴元年,除参知政事。时秦桧相,四方奏请填委未决,汝文诘桧不力。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对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罢去以卒。
先是,汝文在密,桧为郡文学,汝文荐其才,故桧引用之。然汝文性刚不为桧屈,隔案相诟,至目桧为“浊气”。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籀,有文集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翟汝文传》)
(注)①赞书:官名。负责帮助太子习字。②班:班次,官员按品级排列的位次。③王人:王室的微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对/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
B.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对/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
C.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对/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
D.汝文尝受辞牒/书字用印直送省部/入对/乞治堂吏受赂者/桧怒/面劾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因奏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隋唐时期科举考试设进士科,被录取者皆称进士;后来称科举考试中殿试及第者为进士。
B.封,本指帝王在泰山祭天;禅,本指帝王在泰山下的梁父山祭地。后以“东封”谓帝王行封禅之事。
C.《春秋》,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典籍“六经”之一,相传经过了孔子修订。
D.篆,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汝文据理力争,维护法度。他指出皇上将高丽使者的位次放在侍从前面的做法不符合《春秋》中的相关法度,认为王人的位次应在诸侯前面。
B.翟汝文得罪他人,遭到报复。他向皇上反映梁师成强占百姓坟地,扩大自己园圃这一情况,梁师成在宰相跟前弹劾他,使他被贬宣州。
C.翟汝文虑事周全,处事稳妥。密州有关部门要彻底处置盗贩盐的人,他认为这样做会导致祸患,不利于安定民众,于是盗贩盐的人全被释放。
D.翟汝文性格刚直,不畏权贵。虽然秦桧在朝廷的地位高于他,但他不屈服于秦桧,他曾责怪秦桧处理奏章没尽力,还曾与秦桧相互辱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者谓汝文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出知襄州,以自辨罢。
(2)牛失黄辄死,非所以惠农,宜输财市之,则其害不私于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官均,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

元祐初,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常平籴粜之法。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

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诏下其章。

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璪、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

时傅尧俞为中书侍郎,许将为左丞,韩忠彦为同知枢密院。三人者,论事多同异。均言:“吕大防坚强自任,每有差除,同列不敢异,唯许将时有异同。(苏)辙素与大防善,尽力排将。臣恐纲纪法令,自此败坏矣。”绍圣初,召拜左正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
B.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
C.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
D.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策,古代科举考试殿试中以写策论方式进行考试,上官均在皇帝亲自主持的策试中考取了进士第二名。
B.经义,是古代科举考试巾的一个重要科目,宋代经义文在题型、结构等方面已具备八股文的一些特征。
C.风宪,是古代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和考核治绩的官职,亦称御史,隶属吏部。
D.枢密院,古代官署名,宋代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大权,其设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控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均敢于直言进谏。他为法官窦莘之事上疏被贬为光泽县县令后,还进言阻止宰相废除经义。
B.上官均主张为政考虑民生。对于青苗法,他认为没有给了百姓真正的实惠,应该恢复为常平籴粜之法。
C.上官均决不徇私枉法。存审理蔡硕非法借贷官府钱币的案件中,上官均不因其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
D.上官均言论切中时弊。他指出谒禁让人只想苟且免于罪罚,冗官之弊要从根本上整治,政令要有中和之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2)吕大防坚强自任,每有差除,同列不敢异,唯许将时有异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安国,建宁崇安人。三试于礼部,绍圣四年中进士第。初,廷试考官定其策第一,宰职以无诋元祐语,遂以何昌言冠,方天若次之,又欲以宰相章惇子次天若。哲宗命再读之,注听称善者数四,亲擢为第三。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二人老不行,安国请命之官,以劝为学者。零陵簿称二人党人范纯仁客,而流人邹浩所请托也。蔡京素恶安国与己异,得簿言,大喜。命湖南提刑置狱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无验,安国竟除名。未几,簿以他罪抵法,台臣直前事,复安国原官。政和元年,张商英相,除提举成都学事。二年,丁内艰,移江东,后双亲皆亡,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遂称疾不仕,筑室墓傍,耕种取给,盖将终身焉。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再告。金人薄都城。子寅为郎,在城中,客或忧之,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高宗即位,以给事中召。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颐浩大喜。乃上奏曰:“胡安国屡召,偃蹇不至,今始造朝,又数有请。”落职。五年,除徽猷阁待制、知永州,安国辞。复提举太平观,进宝文阁直学士,卒,年六十五。诏赠四官,又降诏加赙,赐田十顷恤其孤,谥曰文定,盖非常格也。
(选自《宋史•胡安国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B.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C.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D.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进士第”指古代参加科考殿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其中一甲三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B.文中“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我国古代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黔首、黎民、庶民、苍生、黎元、氓等。
C.丁艰,即丁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丧事,特指官员的父母死了官员回家守制。文中的“丁内艰”即丁父忧,指遭遇父丧。
D.“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如文中“提举湖南学事”“提举成都学事”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安国三考进士,哲宗钦点。第三次应试时,考官初定为第一。宰职认为他的策论中没有诋毁元祐之政的言语,便另定前三名。后被哲宗升选为第三名。
B.胡安国举荐人才,反被诬陷。提举湖南学事时,向朝廷推荐王绘、邓璋。蔡京指使主簿说此二人为范纯仁之客,又为流放之人邹浩所请托。因此受牵连。
C.胡安国为亲守孝,为君担忧。双亲去世,安国称病不再为官,并在双亲墓旁筑屋而居,屡召不就;金兵逼近都城,其子胡寅尚在城中,他却为皇帝担忧。
D.胡安国生得重用,死获哀荣。胡安国在世时,几位皇帝都屡屡召用他;胡安国去世之后,皇帝下诏赠官加赙,赐田恤孤,赠谥文定,礼遇规格不同寻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湖南提刑置狱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无验,安国竟除名。
(2)胡安国屡召,偃蹇不至,今始造朝,又数有请。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
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时有旱蝗、日食、地震之变,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襄益任职论事,无所回挠。吕夷简平章国事,宰相以下就其第议政事,襄奏请废止之。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复修起居注。唐介击宰相,解盛怒,襄趋进曰:“介诚狂愚,然出于进忠,必望全贷。”既贬春州,又上疏以为此必死之谪,得改英州。进知制诰,三御史以论梁适解职,襄不草制。后每除授非当职,辄封还之。帝遇之益厚,赐其母冠帔以示宠,又亲书“君谟”两字,遣使持诏予之。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襄精吏事,谈笑剖决,破奸发隐,吏不敢欺。
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赠吏部侍郎。
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制《元舅陇西王碑文》命书之。于朋友尚信义,闻其丧,则不御酒肉,为位而哭。尝饮会灵东园,坐客误射矢伤人,遽指襄。他日帝问之,再拜愧谢,终不自辨。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
B.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
C.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
D.襄以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愿思其实以应之/疏出/闻者皆悚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称号,如“仁宗”。
B.“擢”表示官职提拔、提升,同样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右迁、升、拔、陟、徙等。
C.“制诰”指皇帝的诏令。“知制诰”本意指掌管为皇帝起草诏令事务,后用作官名。
D.古代官员在“丁忧”其间不得为官。若有特殊原因,国家也可丁忧者为官,称为“夺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襄心怀正义。范仲淹、余靖、九洙、欧阳修遭贬,他作诗讥讽高若讷;余靖、欧阳修、王素重获重用,他又作诗称贺。
B.蔡襄不畏权贵。吕夷简执政期间,宰相以下的官员到他的府中商议政事,蔡襄得知后,上奏请求废止此事。
C.蔡襄敢于直言。唐介因攻击宰相而触怒皇帝,蔡襄进言为其求情,结果先后被贬至春州、英州。
D.蔡襄精明强干。在任开封知府期间,蔡襄轻松处理各种事务,侦破奸恶揭发隐秘,下属官吏心怀敬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襄趋进曰:“介诚狂愚,然出于进忠,必望全贷。”
(2)于朋友尚信义,闻其丧,则不御酒肉,为位而哭。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信字诚之,处州丽水人。既冠,入太学,登绍兴三十年进士第,授建康府学教授。丁父忧,服除,进所著《负薪论》,孝宗览之,嘉叹不已,授太学博士。时温州饥疫议遣官振救之父老愿得信任其事守不欲以烦信请益力信闻之欣然为行遍至病者家全活不可胜记 差敕令所删定官①,法令有不合人情,自相牴牾,吏得以傅会出入者,信悉厘正之。尝言:"敌情不可测,和议不可恃,今日要当先为自备之策,以待可乘之机。"上以为是。授考功郎官。蜀人张公迁,初八年免铨,至是改秩②。吏妄诬之,信钩考其故,吏怖服。上谓尚书蔡洸曰:"考功得王信,铨曹遂清。"逻者私相语,指为神明。授军器少监,仍兼考功郎官。丁母忧,吏裒金杀牲祷神,愿信服阕无再为考功。既起,知永州。入奏事,留为将作少监,复考功郎官。四方有以疑狱来上者,信反复披览,常至夜分。升左司员外郎,论士大夫趋向之敝:"居官者逃一时之责,而后之祸患有所不恤;献言者求一时之合,而行之可否有所不计。愿酌古之道,当时之宜,示好恶于取舍之间,使天下靡然知乡,而无复为目前苟且之徇。"论豫备三说:收逃亡之卒,选忠顺之官,严训练之职。又言屯田利。上皆纳其说。信遇事刚果,论奏不避权要,由此人多嫉之,信亦力求去,提举崇福宫。诏求言,信条十事以献。起知湖州,信未涉州县,据桉剖析,敏如流泉。山阴境有湖,四环皆田,岁苦涝,信创启斗门,导停潴注之海,筑十一坝,化汇浸为上腴。民绘象以祠,更其名曰王公湖。筑渔浦堤,禁民不举子,买学田,立义冢,众职修理。初,信扶其父丧归自金陵,信草屦徒行,虽疾风甚雨,弗避也,由是得寒湿疾。及闻孝宗遗诏,悲伤过甚,疾复作,至是浸剧,上章请老,以通议大夫致仕。所著有《是斋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王信传》)
【注】①宋代所设的敕令所是编纂整理各种行政命令的机构。删定官是类似从事校对业务的工作人员,为八品。②改秩,指改变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多指提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温州饥疫/议遣官振救之/父老愿得信任其事/守不欲以烦/信请益力/信闻之/欣然为行遍至/病者家全活/不可胜记
B.时温州饥疫/议遣官振救之父老/愿得信任其事/守不欲以烦信/请益力/信闻之/欣然为行遍至/病者家全活/不可胜记
C.时温州饥疫/议遣官振救之父老/愿得信任其事/守不欲以烦/信请益力/信闻之/欣然为行/遍至病者家/全活不可胜记
D.时温州饥疫/议遣官振救之/父老愿得信任其事/守不欲以烦信/请益力/信闻之/欣然为行/遍至病者家/全活不可胜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宋代太学隶属国子监。
B.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中央政府考试者称为进主,进上第是录取进士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C.学田,指书院和州县官办学校所用的田地,设学田以赡学的制度,创始于宋代。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与此意思相近的还有“致事”“致政”“休致”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信为人审慎,严谨认真。朝廷有些自相矛盾的法令,他对其一一厘请;在涉及官员职务变动时,他非常仔细地检查官员的履历。
B.王信为官耿直刚正。他担任考功郎官期间,吏治清明,对疑案认真审阅,并且对官员只顾眼前的利益的行为严厉批评。
C.王信善于思考,敢于直言。在对待逃亡士兵、忠顺的官员、训练的职责等方面,他提出了很多建议; 他论奏不避权责,遭到很多人的嫉恨。
D.王信重视民生。他重视屯田,兴修水利,让饱受水害的田地变得物产丰腴; 他筑堤坝、买学田、立义冢,很受百姓爱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敌情不可测,和议不可恃,今日要当先为自备之策,以待可乘之机。
(2)信草屦徒行,虽疾风甚雨,弗避也,由是得寒湿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