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关汉卿(1220-1300)
- 王实甫(不详)
- 马致远(约1251-1321)
- 雎景臣(不详)
- 张养浩(1270-1329)
- 郑光祖(不详)
- 张可久(约1270-1348)
- 乔吉(不详)
- 施耐庵(不详)
- + 脱脱等
- 《宋史》
- 《辽史》
- 《金史》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孙傅)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
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
孙洙,字巨源,广陵人。羁丱能文,未冠擢进士。包拯、欧阳修、吴奎举应制科,进策五十篇,指陈政体,明白剀切。韩琦读之,太息曰:“恸哭流涕,极论天下事,今之贾谊也。”再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治平中求言,以洙应诏疏时弊要务十七事后多施行,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乞增谏员以广言路。凡有章奏,辄焚其稿,虽亲子弟不得闻。王安石主新法,多逐谏官御史,洙知不可,而郁郁不能有所言,但力求补外,得知海州。免役法行,常平使者欲加敛缗钱,以取赢为功,洙力争之。方春旱,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旱蝗为害,致祷于朐山,撤奠,大雨,蝗赴海死。寻干当三班院。三班员过万数,功罪籍不明,前后牴牾,吏左右出入,公为欺奸。洙革其甚者八事,定为令。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先是,百官迁叙,用一定之词,洙建言:“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诏自今封赠荫补,每大礼一易,他皆随等撰定。元丰初,兼直学士院。澶州河平,作灵津庙,诏洙为之碑,神宗奖其文。擢翰林学士,才逾月,得疾。时参知政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入朝期日,洙小愈,在家习肄拜跽,偾不能兴,于是竟卒,年四十九。帝临朝嗟惜,常赙外赐钱五十万。洙博闻强识,明练典故,道古今事甚有条理。出语皆成章,虽对亲狎者,未尝发一鄙语。文词典丽,有西汉之风。士大夫共以丞辅期之,不幸早世,一时悯伤焉。
(节选自《宋史·孙洙传》)
[注]①丱:儿童束发成两角的样子。②三班院:北宋前期的人事管理机构,负责统计、考核、差遗三班使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
B.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
C.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
D.群臣进秩/事理各异/而同用一词/至或一门之内/数人拜恩/名体散殊/而格以一律/苟从简便/非所以畅王言/重命令也/ |
A.未冠,指男子未满二十岁。古代男子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加冠之礼,以示成年。 |
B.“制科”指皇帝临时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的制度,因皇帝的命令称“制”,故名。 |
C.“元丰”是宋神宗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可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
D.跽,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呈跪姿,上身挺直,就是“跽”,表示恭敬。 |
A.孙洙年少登第,深受时人器重。他未冠考中进士,后被包拯等人举荐参加制科考试,进献五十篇策论,陈述政事切中事理,被韩琦誉为“今之贾谊”。 |
B.孙洙直言进谏,为官革除弊端。担任同知谏院时,他应诏上疏列举时弊和要务,并请求增加谏官数量;主管三班院时,明察官吏欺奸的弊端,革除其甚者。 |
C.孙洙请求外任,为民阻止苛政。他不满王安石驱逐谏官御史,主动请求补任地方官职;在海州知州任上,常平使者欲多征缗钱以求政绩,他极力争辩。 |
D.孙洙学博言雅,文风典雅华丽。他熟悉典章旧制,谈论古今之事很有条理,且出口成章,对人不说粗鄙之语;他的文章典雅华丽,有西汉之风。 |
(1)发运使调民浚漕渠以通盐舸,洙持之不下,三上奏乞止其役。
(2)时参知跛事阙,帝将用之,数遣中使、尚医劳问。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历应天府、河阳、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 |
B.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 |
C.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 |
D.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 |
A.从兄,指父亲的侄子中比自己年长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辈中年龄与己相当者。 |
B.曹掾,东汉太尉或相国等分曹治事,正职为“掾”,后来泛指各部门治事的属吏。 |
C.季弟,指最小的弟弟。一般而言,古人兄弟排行,伯为大,仲次之,叔第三,季最小。 |
D.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
B.李承之尽职尽责。察访淮浙地区农田水利时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
C.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赏。 |
D.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承之秉公办理下令缉拿案犯。 |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
赵子淔,字正之,燕懿王赵德昭五世孙。父令铄,官至宝文阁待制。子淔以荫补承务郎,累迁少府监主簿,改河南少尹。时治西内,子淔有干才,漕使宋昪器之。或事有未便,子淔辄力争,昪每改容谢之。除蔡河拨发纲运官。会夏旱,河水涸,转饷后期,贬秩一级。丁内艰,起复。累进龙图阁、秘阁修撰,除陕西转运副使。
初,蔡京铸夹锡钱,民病壅滞,子淔请铸小铁钱以权之。因范格以进。徽宗大说,御书“宣和通宝”四字为钱文。既成,子淔奏今民以旧铜钱入官,易新铁钱。旬日,易得百余万缗。帝手札以新钱百万缗付五路,均籴细麦,命子淔领其事。民苦限迫,诣子淔诉者日数百人,子淔奏请宽其期,民便之。会蔡京再相,言者希京意,论子淔乱钱法,落职奉祠。靖康初,复秘阁修撰。金人侵洛,子淔奔荆南。溃兵祝靖、盛德破荆南城,子淔匿民家,靖等知之,来谒,言京城已破。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绍兴元年,召见,复徽猷阁直学士,改江西都转运使。时建督府,军需浩繁,子淔运饷不绝,以功进宝文阁直学士。三京新复,除京畿都转运使,以疾辞。卒于家,年六十七。子淔幼警悟,苏轼过其家,抱置膝上,谓其父曰:“此公家千里驹也。”及长,善谈论,工诗。然崇宁、大观间土木繁兴,子淔每董其役而不谏,识者鄙之。
(选自《宋史·赵子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
B.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
C.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
D.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皆应曰/诺/子淔因草檄/趣之翌日/靖等遂北行/ |
A.以荫补,在古代,子孙因先世是高官或有功勋,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得以任职。 |
B.御,本义是驾驶车马,后来作为对帝王所做之事及所用之物的敬称,如御书、御览、御驾亲征等。 |
C.丁内艰,古代居丧叫“丁忧”“丁艰”,又叫“守孝”,其中凡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称为“称丁内艰”。 |
D.三京,是古代三个都市的合称,宋时以洛阳为西京,开封为东京,大名为北京。 |
A.赵子淔能力突出,凭借功劳升迁。治理西内时因才华突出而受到漕使宋昪的器重;担任江西都转运使时,因运送粮饷有功而被提拔为宝文阁直学士。 |
B.赵子淔体察民意,进行钱币改革。他认为夹锡钱流通不畅,给百姓带来不便,请求铸造小铁钱,并献上模型。虽然皇上高兴,但此举得罪了蔡京。 |
C.赵子淔忠于国家,劝说溃兵救国。他在金人侵犯洛阳时逃至荆南,而时值溃兵攻破了荆南城,他抓住机会劝说溃兵为国效力,得到了溃兵积极响应。 |
D.赵子淔为官正直,然而也有不足。宋昪事情办得不妥时,他据理力争,常使宋昪改容道歉;皇上大兴土木时,他监管工程而不劝谏,为此招致鄙视。 |
民苦限迫,诣子淔诉者日数百人,子淔奏请宽其期,民便之。
孙鼛,字叔静,钱塘人。父直官,徙扬之江都。鼛年十五,游太学,苏洵、腾甫称之。用父任,调武平尉,捕获名盗数十,谢赏不受。再调越州司法参军,守赵抃荐其材。知偃师县,蒲中优人隐民间,以妖言惑众。相传有异法,奔凑其门,鼛收按奸状,立伏辜。韩缜镇长安,辟入府;缜去,后来者仍挽之使留,居五年,签书西川判官。或荐于朝,召对,擢提举广东常平。徽宗初,徙两浙。由福建转运判官召为屯田员外。
鼛微时与蔡京善,常曰:“蔡子,贵人也,然才不胜德,恐贻天下忧。”至是,京还朝,遇诸涂,京逆谓曰:“我若用于天子,愿助我。”鼛曰:公诚能谨守祖宗之法以正论辅人主示节俭以先百吏而绝口不言兵天下幸甚鼛何为者京默然既相出提点江东刑狱
未几,入为少府少监、户部郎中。县官用度无节,鼛与尚书曾孝广、侍郎许几谋曰:“日增一日,岁增一岁,天下之财岂能给哉?”共疏论之。当国者不乐,孝广、几由是罢,徙鼛开封。迁太仆卿、殿中少监。
四辅建,以显谟阁待制知曹州。论经始规画之劳,转太中大夫,徙郓州。邑人子为“草祭”之谣,指切蔡京。鼛以闻,京怒,使人诬以他事,遂提举鸿庆宫。起知单州,遂致仕。靖康二年卒,年八十六。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通靖。
鼛笃于行义,在广东时,苏轼谪居惠州,极意与周旋。二子娶晁补之、黄庭坚女,党事起,家人危惧,鼛一无所顾。时人称之。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诚能谨守祖宗之法/以正论辅人/主示节俭以先/百吏而绝口不言兵/天下幸甚/鼛何为者/京默然/既相/出提点江东刑狱/ |
B.公诚能谨守祖宗之法/以正论辅人主/示节俭以先百吏/而绝口不言兵/天下幸甚/鼛何为者/京默然/既相/出提点江东刑狱/ |
C.公诚能谨守祖宗之法/以正论辅人/主示节俭以先百吏/而绝口不言兵/天下幸甚/鼛何为者/京默/然既相/出提点江东刑狱/ |
D.公诚能谨守祖宗之法/以正论辅人主/示节俭以先/百吏而绝口不言兵/天下幸甚/鼛何为者/京默/然既相/出提点江东刑狱/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创始于西汉,盛于东汉。 |
B.致仕,指交还官职给朝廷,即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
C.“赠”是古代官员死后朝廷追赠官爵,一般是在其生前的官职上加赠一级官阶。 |
D.户部,中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俸禄、屯田、粮饷等。 |
A.孙鼛政绩突出,才华被人赏识。任武平县尉时,抓捕几十个有名的盗贼;任偃师知县时抓捕并治罪惑众的优人;曾先后被赵抃、韩缜等人举荐或任用。 |
B.孙鼛慧眼识人,善于辨才察德。年轻时候就看出蔡京虽然有才华,但品德不够好,恐怕以后会给天下带来祸患,后来蔡京果然利用别的事情报复诬陷他。 |
C.孙鼛敢于直言,上书论议浪费。针对朝廷开支花费没有节制的问题,与尚书曾孝广、侍郎许几三人共同上奏章议论此事,管理国家大事的人因此不高兴。 |
D.孙鼛忠厚正直,敢作敢当。在广东任职时,苏轼被贬到惠州,他并未疏远苏轼,而是尽心竭力交往;朝廷新旧党争的时候,家人都害怕,他却毫无顾忌。 |
(1)相传有异法,奔凑其门,鼛收按奸状,立伏辜。
(2)京还朝,遇诸涂,京逆谓曰:“我若用于天子,愿助我。”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教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触望。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升一阶。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虏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ト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元祐中,加资政殿学士,历扬、青、蔡三州。又为御史言,失学上,移舒州。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
B.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
C.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
D.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
A.登科,也称登第。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法,而结婚被称为“小登科”。 |
B.八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正八品是第十五级。宋代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子博士等都属于八品官。 |
C.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和皇子后妃的言行。从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
D.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文中指祭祀。 |
A.王安礼才华出众。由于当时是哥哥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了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小小的八品官。但他关于国家大事的见解却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
B.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 |
C.王安礼善于断案。他的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县上九个邑的的囚室都空了。 |
D.王安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令。皇帝听从了他的意。 |
(1)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
(2)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
(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李稙字符直,泗州临淮人。幼明敏笃学,两举于乡。从父中行客苏轼门,大史晁无咎见之曰:“此国士也。”以女妻焉。
靖康初,高宗以康王开大元帅府。湖南向子諲转运京畿,时群盗四起,偏道阨绝,环视左右无足遣者。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时高宗驻师钜野,闻东南一布衣统众而至,士气十倍,首加劳问。稙占对详敏,高宗大悦,亲赐之食,留之幕府、高宗既即位,寻以奉议郎知潭州,稙发廪粟,振贫困,专以抚摩为急。
丞相张波督师江上,知稙才,荐为朝奉郎、鄂州通判。大盗马友、孔彦舟未平,稙请修战舰,习水战,分军马为左右翼,大破彦舟伏兵,诛马友,二盗平。浚以破贼功上于朝,转朝奉大夫、通判荆南府。秩满,除尚书户部员外郎。时秦桧当国,凡帅府旧僚率皆屏黜,浚亦去国,稙杜门不仕。桧死,除户部郎中。稙始入见,帝曰:“朕故人也。”方有意大用,以母老辞,除知桂阳军。丁母忧,归葬,哀毁。刘锜遗之书曰:“忠臣孝子,元直兼之矣。”
服阕,参政钱端礼荐差知琼州。陛辞,帝慨然曰:“卿老矣,琼州远在海外。”改知徽州。逾年,金人败盟,朝廷将大举,以稙漕运有才略,授直敷文阁、京西河北路计度转运使。稙措画有方,廷议倚重。干道二年,直宝文阁,主管行宫留守司事。稙上书极言防江十策,皆直指事宜,不为浮泛。疏上,帝嘉其言,以太府卿召赴阙,有疾不克上道,遂以中奉大夫、宝文阁学士致仕。年七十有六卒,谥忠襄。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八十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
B.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
C.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
D.有以稙荐/遂借补迪功郎使/督四百艘/总押犒师银百万/粮百万石/招募忠义/二万余众自淮入徐/趋济/凡十余战/卒以计达/ |
A.京畿,从周代开始,把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从秦统一中国赢政称皇帝开始,不能称“王”,其王畿地在二京之域,始称“京畿”。 |
B.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幕府的僚属称幕僚。幕僚同编入正规官制的官吏有明显的区知,其主要功能为咨议谋划、参与决策、掌握机要、典属文书等。 |
C.漕运,指中国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的运输方式。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
D.路,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宋代实行州、县二级制,同时在地方设置路,路是直辖于中央弃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 |
A.李稙小时候聪明伶俐专心好学,曾两次被乡里宗长推举。太史晁无咎看见他称赞他是国家优秀的人才,并将女儿嫁给了他。 |
B.运送粮饷的道路道阻厄断绝,京畿转运使向子谞任用当时正担任迪功郎的李稙督运,李稙率众历经艰难,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
C.母亲去世,李稙回家服丧,期满,参政钱端礼举荐他补任差额担任琼州知州。皇上体恤其年岁已高,让其改任徽州知州二 |
D.李稙上书极力陈述防守长江的十条计策,都直指事理,皇上称赞他的意见,用太府卿之职征召他赴阙,李稙因为生病不能启程。 |
(1)寻以奉议郎知潭州。稙发廪粟,振贫闲,专以抚摩为急。
(2)时秦桧当国,凡帅府旧僚率皆屏黜,浚亦去国,稙杜门不仕。
刘甲,字师文,元祐宰相挚之后也。淳熙二年进士。使金,伴宴完颜者,名犯仁庙嫌讳,甲力辞,完颜更名修。知江陵府,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之以为北海,太祖常令决去之,盖保江陵之要害也。”即因遗址浚筑,亘四十里。
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以甲知兴元府。先是,曦已献四州于金,金铸印立曦为蜀王。金人破大散关,甲告急于朝,乞下两宣抚司协力捍御。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逮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曦遗王铍以书致甲,甲援大义拒之,因卧疾。曦又造其弟吴旼邀甲相见,甲叱而去之,欲自拔归朝,先募二兵持帛书遣参知政事李壁告变,且曰:“若遣吴总以右职入川,即日可瓦解矣。”
曦僐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召甲赴行在,多赐金钱,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复命以帛书赐甲曰:“所乞致仕,实难允从,已遺指挥,召赴行在。”甲舟行至重庆,闻安丙等诛曦,复还汉中,上奏待罪。诏趣还任。甲奏叛巨子孙族属及附伪罪状,公论快之。是岁,和议成,朝廷闻彭辂与丙不协,以书问甲,又俾渝丙减汰诸军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西边诸事,朝论多于甲取决。
命甲权四川制置司事。先是,大巨抚蜀者,诸将事之,有所谓互送礼,实贿赂也。甲下令罢之。又乞以皂郊博易铺场还隶沔戎司,岁收租四万斛有奇,钱十三万,以裨总计。从之。丙增多田税,甲命属吏讨论,由一府言之,岁减凡百六十万缗、米麦万七千石,边民感泣。嘉定七年,卒于官,年七十三。
(选自《宋史·刘甲传》,有删改)
(注)高保融:人名,曾任江陵尹。潴:水停聚。皂郊:地名。【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
B.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
C.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
D.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
A.宰相,文中指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与“丞相”略有不同。 |
B.讳,我国古代用来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表示尊敬。 |
C.致仕,把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D.权,指临时代职。在我国古代表示临时代职的还有“摄”“假”“行”等。 |
A.刘甲恪尽职守。他在湖北任职,对水利建设提出合理建议,被采纳;他在四川任职提出一些意见得到朝廷同意,又进行减税。 |
B.刘甲忠于国家。刘甲到四川任职,吴曦己经和金国勾结,两次派人拉拢刘甲,都被刘甲拒绝,刘甲回朝廷后告诉李壁破敌之道。 |
C.刘甲深得信任。皇上亲自称他为“忠臣”,并赏赐他金钱;朝廷听说有官员不和,写信询问他;西部边境的很多事都让他决定。 |
D.刘甲革除时弊。之前,对于来四川安抚的大臣,将领们多以互相送礼的名目行贿,他代理四川制置司事时,下令取消此项名目。 |
(1)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唐文若,字立夫,眉山人。登进士第,分教潼川府。给事中勾涛荐自代,诏赴行在所,高宗特旨通判洋州。洋西乡县产茶。使者韩球将增赋以市宠,园户避苛敛转徙,饥馑相藉,文若力争之,赋迄不增。再通判遂宁府。会大水,民多漂死,文若至城上,发库钱募游者,振活甚众。又力请于朝,除田租二万一千顷,筑长堤以捍水势,自是无水患。秦桧死,上访蜀士于魏良臣,以文若对。二十六年,以光禄丞召,改秘书郎,为《文思箴》以献。自桧主和,朝论讳言兵,故文若以此风焉。迁起居郎。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上屡为近臣言唐文若无罪,可改近郡。知饶州,兴学宫。余干尝有剧盗,巡尉不能制,文若遣牙兵捕而戮之。加直敷文阁,移知温州。三十一年,召为宗正少卿。金人犯边,文若求对,首建大臣节制江上之议。时诸将北出,捷书日闻,上下有狃志,独文若忧之,图上元嘉北伐故事。上谕文若以创业所历艰苦及敌情反覆甚悉,文若对曰:“愿陛下深察大势,趋策之长而避其短,无循前代轨辙,则大善。”未几,诸军退守,金主自将,淮南尽没。诏百官廷议,文若画三策,一请上亲征,二乞遣大臣劳军,三乞起张浚。工部侍郎许尹是其言,众遂列奏上之,不报。文若寻面对,上问曰:“今计安出,卿熟张浚否?”曰:“浚守道笃学,天下属望,今四十年,天不死浚岭海,正为今日。”上矍然曰:“援浚者多,非卿无以发此。”数日,缓亲征之期,起浚知平江府,盖上以浚虽忠悫,喜功,将士多不附。文若复言浚本以孤忠得众,寻改浚镇建康府,将以为江、淮宣抚使,中沮之而止。乘舆幸江表,以起居郎兼给事中,直学士院,同群司居守。驾还,迁中书舍人。孝宗嗣位,张浚以右府都督江、淮军事,文若时以疾请外,除敷文阁待制,知汉州,寻改都督府参赞军事。除知鼎州,改江州。乾道元年卒,年六十。追赠左通奉大夫。
(节选自《宋史·唐文若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
B.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
C.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
D.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
A.行在所,省称“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有时专指天子外出巡狩或巡行所到的地方。 |
B.改,指官职调动,是由一种职务改为另一种职务,“改”并不强调官职是升或者降。 |
C.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北伐讨魏失败后所改的年号,寓意不忘失败,从头再来。 |
D.江表,多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因从中原角度看,其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
A.唐文若执政为民。任地方官时,他为百姓争取免除茶税田租,并积极修筑长堤以防水患。 |
B.唐文若进谏有方。朝中讳言用兵之时,他为文讽谏;上下盲目乐观之时,他画图警示。 |
C.唐文若富有谋略。金人来犯,他建议由大臣节制江上;淮南沦陷,他又谋划出三条计策。 |
D.唐文若坚持举贤。他请求皇上重用张浚,但皇上只是起用,他又不失时机地力挺张浚。 |
A.工部侍郎许尹赞同唐文若的计策,于是大家分列朝廷上奏他的意见,但(皇帝)没有回复。 |
B.工部侍郎许尹赞同唐文若的计策,于是大家列名上奏他的意见,但没有报上去。 |
C.工部侍郎许尹赞同唐文若的计策,于是大家列名上奏他的意见,但(皇帝)没有回复 |
D.工部侍郎答应这是唐文若的计策,于是大家列名上奏他的意见,但没有报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