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关汉卿(1220-1300)
- 王实甫(不详)
- 马致远(约1251-1321)
- 雎景臣(不详)
- 张养浩(1270-1329)
- 郑光祖(不详)
- 张可久(约1270-1348)
- 乔吉(不详)
- 施耐庵(不详)
- + 脱脱等
- 《宋史》
- 《辽史》
- 《金史》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宇文绍节,字挺臣,成都广都人。祖虚中,签书枢密院事。父师瑗,显谟阁待制。父子皆以使北死,无子,孝宗愍之,命其族子绍节为之后,补官仕州县。九年,第进士。累迁宝谟阁待制、知庐州。时韩侂胄方议用兵,绍节至郡,议修筑古城,创造砦栅,专为固圉①计。淮西转运判官邓友龙谮于侂胄,谓绍节但为城守,徒耗财力,无益于事。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侂胄得书不乐,乃以李奭代绍节,召还,以宝文阁待制知镇江府。
吴曦据蜀,趣绍节赴阙,任以西讨之事。绍节至,谓大臣曰:“今进攻,则瞿唐一关,彼必固守;若驻军荆南,徒损威望。闻随军转运安丙者素怀忠义,若授以密旨,必能讨贼成功。”大臣用其言,遣丙所亲以帛书达上意,丙卒诛曦。权兵部尚书。统制官高悦在戍所肆为杀掠,远近苦之。绍节召置帐前,收其部曲。俄有诉悦纵所部为寇者,绍节杖杀之,兵民皆欢。升宝文阁学士,试吏部尚书,寻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安丙宣抚四川,或言丙有异志,语闻,廷臣欲易丙。绍节曰:“方诛曦初,安丙一摇足②,全蜀非国家有,顾不以此时为利,今乃有他耶?绍节愿以百口保丙。”丙卒不易。朝廷于蜀事多所咨访,绍节审而后言,皆周悉事情。
嘉定六年正月甲午卒,讣闻,上嗟悼,为改日朝享。进资政殿学士致仕,又赠七官为少师,非常典也。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宇文绍节传》,略有删节)
(注)①圉:读“yǔ”,养马的地方。②摇足:动脚。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 |
B.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 |
C.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 |
D.侂胄以书让绍节/绍节复书谓/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 |
A.文中的“补”“迁”“升”“除”“进”都与官职变动有关,且这里都指官职升迁。 |
B.阙,本意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常用来代指皇帝的居处,也借指朝廷。 |
C.赠,追赠,指加封死者官职、勋位,古代可用于特别表扬对政府有贡献的死者。 |
D.谧,即“谥号”,古代对死去的有地位的人接其生平事迹,给予的或褒或贬的称号。 |
A.宇文绍节出身官宦,世代忠君。他的祖父宇文虚中和父亲宇文师瑗都因为出使北国而死,宇文绍节以族子身份成为他家后代。 |
B.宇文绍节谋划长远,措施得当。韩侂胄筹划对敌发兵,宇文绍节在庐州郡中谋划修筑城池,创立修造砦栅,专门为固守考虑。 |
C.宇文绍节善于识人,眼光独到。讨伐吴曦时,他推荐了随军转运使安丙,并派遣亲信用帛书传达上意,最终成功诛杀了吴曦。 |
D.宇文绍节为国尽忠,深受器重。皇上在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叹息伤悼,为他改变了朝拜祭祀的时间,并给予了特殊的恩典。 |
(1)俄有诉悦纵所部为寇者,绍节杖杀之,兵民皆欢。
(2)朝廷于蜀事多所咨访,绍节审而后言,皆周悉事情。
李重贵,孟州河阳人。姿状雄伟,善骑射。少事寿帅王审琦,颇见亲信,以甥妻之,补合流镇将。镇有群盗,以其尚少,谋夜入劫钞。重贵知之,即筑栅课民习射,盗闻之溃去。太宗在藩邸,知其勇干,召隶帐下。即位,迁至龙卫左第四军都指挥使、领河州刺史,改捧日右厢都指挥使、领蛮州团练使。
至道二年,出为卫州团练使。未行,会命五路讨李继迁,以重贵为麟府州浊轮寨路都部署。得对便殿,因言:“贼居沙碛中,逐水草牧畜,无定居,便战斗,利则进,不利则走。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太宗善之,出御剑以赐,又累遣使抚劳。既而诸将果无大功。及还,命为代并副都部署。真宗即位,加本州防御使,徙高阳关行营副都部署。
咸平二年,契丹南侵,议屯兵杨疃,张凝领先锋遇敌,重贵率策应兵酣战,全军而还。范廷召自定州至,遇契丹兵交战,康保裔大阵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疾力战,敌乃退。时诸将颇失部分,独重贵与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明年春,以劳进阶及食邑,徙知贝州,召至劳问,复遣入郡。是冬,徙沧州驻泊副都部署兼知州事。以疾求还京就医药,既愈,连为邢州、天雄军二部署,又知冀州。景德初,车驾幸澶渊,召还,为大内都部署。明年春,出知郑州,以疾甚,授左武卫大将军、领潘州防御使,改左羽林军大将军致仕。大中祥符三年,卒。
(选白《宋史·李重贵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 |
B.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 |
C.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 |
D.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 |
A.藩邸,即藩王之宅第。藩王可以是宗室成员,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 |
B.申,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可以用来记时。寅,也是十二地支之一。 |
C.车驾,本意指马驾的车,可以借指帝王所乘的车,也可以用来借指帝王。 |
D.致仕,指获得官职,致指给予,仕指做官。文中指担任左羽林军大将军。 |
A.李重贵深得赏识。他年轻时侍奉寿帅王审琦,颇受亲近和信任,甚至与王审琦结亲,得到提拔和重用;太宗即位后把他召至身边,加官晋职。 |
B.李重贵年轻有谋。他在合流镇任职时,镇上的盗贼认为李重贵年轻,想要乘夜抢掠,他毫不畏惧,精心防备,确保镇子安定。 |
C.李重贵见识非凡。皇帝诏令发兵大举讨伐李继迁,李重贵趁着在便殿回答皇帝的问话而上言,分析当时形势,认为诸将可能难以建功。 |
D.李重贵作战勇猛。与契丹交战时康保裔大阵惨遭覆灭,李重贵与张凝前去增援,虽腹背受敌但坚持作战,奋勇杀敌,最终迫使敌军退去。 |
(1)重贵知之,即筑栅课民习射,盗闻之溃去。
(2)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张美,字玄圭,贝州清河人。少善书计,初为左藏小吏,以强干闻。三司荐奏,特补本库专知,出为澶州粮料使。周世宗镇澶渊,每有求取,美必曲为供给。周太祖闻之怒,将谴责之,而恐伤世宗意,徙美为濮州马步军都虞候。
世宗即位,召为枢密承旨。时宰相景范判三司,被疾,世宗命美为右领军卫大将军,权判三司。世宗征淮南,留美为大内部署。一日,方假寐,忽觉心动,遽惊起行视宫城中。少顷,内酝署火起,既有备,即扑灭之。俄真授三司使。
四年,世宗再幸淮上,皆为大内都点检。北征,又为大内都部署。师还,为左监门卫上将军,充宣徽北院使,判三司。美强力有心计,周知其利病,每有所条奏厘革,上多可之,常以干敏称。世宗连岁征讨,粮馈不乏,深委赖焉。然以澶渊有所求假,颇薄之,美亦自愧。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傅。
岁凶,李筠镇上党,募亡命,多为不法,渐倔强难制。美度筠必叛,阴积粟于怀、孟间。后筠果叛,太祖亲讨之,大军十万出太行,经费无阙,美有力焉。拜定国军节度。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未几,他郡有诣阙诉长吏受率分钱者,皆命偿之。
乾德五年,移镇沧州。太平兴国初来朝,改左骁卫上将军。美献都城西河曲湾果园二、蔬圃六、亭舍六十余区。八年,请老,以本官致仕。
(选自《宋史•张美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 |
B.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 |
C.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 |
D.县官市木关中/同州岁出缗钱/数十万以假民/长吏十取其一/谓之率分钱/岁至数百万/美独不取/ |
①少善书计,初为左藏小吏 书计:写字和计算
②时宰相景范判三司,被疾 被疾:被别人嫉妒
③一日,方假寐,忽觉心动 假寐:假装睡觉
④上多可之,常以干敏称 干敏:干练机敏
⑤颇薄之,美亦自愧 薄:瞧不起
⑥岁凶,李筠镇上党 凶:不幸
⑦他郡有诣阙诉长吏受率分钱者 诣阙:到朝廷
⑧八年,请老,以本官致仕。 致仕:退休
A.②③①④⑦ | B.③①④⑥⑤ | C.③④⑤⑥⑧ | D.①④⑤⑦⑧ |
A.张美较善迎合。周世宗在镇守澶渊时,每次有求取,张美一定高潮为他提供给养。宋代初期解除兵权,成为一种象征荣誉的虚职。 |
B.张美仕途较为顺利。世宗登基后,让张美入朝任枢密承旨。后来因为宰相景范生病,世宗再任张美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并主管三司。 |
C.张美料敌于先。李筠镇守上党,常干不法之事。张美料想到他一定会叛乱,暗地在怀、孟之间积聚粮食,为太祖后期的讨伐提供了物质保障。 |
D.张美廉洁疏财。在率分钱事件中,只有张美对这不义之财分文不取。退休之后,他还捐献出了京城西边河曲湾果园二座、菜园六处、亭舍六十多栋。 |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准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问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政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遵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因,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
(注)革:通“亟”,病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季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
B.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
C.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
D.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
A.进士登第,就是登进士第,或者是进士及第,指的是考中进士。 |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
C.两宫,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 |
D.赠,指皇帝赐给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以官爵、荣誉称号和财富等。 |
A.吕诲敢于直言进谏。他曾多次弹劾枢密副使程戡,因此程戡怀恨在心;他还敢弹劾公主,认为守门官吏和公主府中的宦官皆有罪。 |
B.吕诲明大义言别人所难言。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后米太后归还政权,皇帝治守忠罪。 |
C.吕诲多因弹劾大臣被贬。他曾三次居于谏官之职,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朝廷,如曾因弹劾王安石被贬为邓州知州,当时人们推崇他的耿直。 |
D.吕诲心忧国事至死不渝。他即使生病在家,仍然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他还勉励司马光,让他努力。 |
(1)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
(2)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宋守约,开封酸枣人。以父任为左班殿直,至河北缘边安抚副使,选知恩州。仁宗谕以乱后抚御之意,对曰:“恩与他郡等耳,而为守者犹以反侧待之,故人心不自安。臣愿尽力。”徙益州路钤辖,累迁文州刺史、康州团练使、知雄州,历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步殿前都虞候。
入宿卫,迁洋州观察使。卫兵以给粟陈哗噪,执政将付有司治,守约曰:“御军安用文法!”遣一牙校语之曰:“天子太仓粟,不请何为?我不贷汝。”众惧而听命。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威武军留后。神宗以禁旅骄惰,为简练之法,屯营可并者并之。守约率先推行,约束严峻。或言其持军太急,帝密戒之,对曰:“臣为陛下明纪律,不忍使恩出于臣,而怨归陛下。”帝善之,欲擢置枢府,宰相难之,乃止。宋守约为殿帅,自入夏日轮军校十数辈捕蝉不使得闻声有鸣于前者皆重笞之人颇不堪故言守约恶闻蝉声神宗一日以问守约曰然上以为过守约曰:“臣岂不知此非理?但军中以号令为先。臣承平总兵殿陛,无所信其号令,故寓以捕蝉耳。蝉鸣固难禁,而臣能使必去,若陛下令守一障,臣庶几或可使人。”上以为然。莅职十年卒,年七十一。赠安武军节度使,谥曰勤毅。
子球,以荫干当礼宾院。再使高丽,密访山川形势、风俗好尚,使还,图纪上之,神宗称善,进通事舍人。帝崩,告哀契丹,至,则使易吉服,球曰:“通和岁久,忧患是同。”契丹不能夺。积迁西上阁门使、枢密副都承旨。为人谨密,朝日所闻上语,虽家人不以告。卒于官。
(节选自《宋史 ·卷三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入夏日/轮军校十数辈捕蝉/不使得闻/声有鸣于前者/皆重笞之/人颇不堪故/言守约恶闻蝉声/神宗一日以问守约/曰然/上以为过/ |
B.自入夏日/轮军校十数辈/捕蝉不使得闻声/有鸣于前者/皆重笞之/人颇不堪/故言守约恶闻蝉声/神宗一日以问/守约曰然/上以为过/ |
C.自入夏日/轮军校十数辈捕蝉/不使得闻声/有鸣于前者/皆重笞之/人颇不堪/故言守约恶闻蝉声/神宗一日以问守约/曰/然/上以为过/ |
D.自入夏日/轮军校十数辈捕蝉/不使得闻声/有鸣于前者皆重笞之/人颇不堪/故言守约恶闻蝉声/神宗一日/以问守约/曰/然/上以为过/ |
A.钤辖,宋代武官名官高资深的称都钤辖、都钤辖使和副都钤辖,官低资浅的称钤辖和副钤辖。有知州兼安抚使、经略安抚使,又兼路分钤辖的,也有知州兼州钤辖的。 |
B.禁旅,犹禁军,是封建时代直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御林军等。 |
C.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调动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授”“拜”“迁”“补”“徙”“升”等。“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
D.节度使,宋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
A.宋守约凭借父亲的恩荫担任左班殿直,后来官至河北缘边安抚副使,被选拔担任恩州知州时。面对仁宗治理恩州的晓谕,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B.宋守约进入禁军,升任洋州观察使。卫兵因为供给的军粮太陈而喧哗吵闹,主管官员将把他们交给主管部门治罪,宋守约认为对禁军不能使用一般的法令条文。 |
C.皇上认为宋守约命令十兵捕蝉一事不妥,宋守约进行了辩解:军队中是要有命令就要执行的,不知道士兵能不能做到有令必行,所以就以捕蝉来检验罢了。 |
D.神宗驾崩,吊唁的契丹使者到达后,宋球就让契丹使者脱下身上穿的华丽的吉服,他认为宋和契丹互相往来和好已经很久了,忧患相同,契丹使者不能(反驳)他的意见。 |
(1)恩与他郡等耳,而为守者犹以反侧待之,故人心不自安。
(2)再使高丽,密访山川形势、风俗好尚,使还,图纪上之。
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铨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礼来见,许用为御史。勰谢曰:“家贫母老,不能为万里行。”定官制,勰方居丧。帝于左司郎中格自书其姓名,须终制日授之。
奉使吊高丽。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器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
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谰曰:“无有。”勰曰:“汝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轼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
翰林缺学士,章惇①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朕固知之,毋庸避也。”尝侍经幄,帝留与之语曰:“台臣论徐邸事,其辞及雍②。若雍有请,当付卿以美诏慰安之。”既而雍章至,勰答诏云:“朕察其厚诬,力加明辨。”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惇因是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钱勰传》,有删改)
[注]①章惇:时任宰相。②雍:郑雍,大臣,曾遭章惇排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
B.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
C.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
D.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因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权利,让子孙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 |
B.居丧,守孝。古代尊亲死后.在服丧期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等活动,表示哀悼。 |
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俸禄等职事,长官为户部尚书。 |
D.朕,文中是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其他人不能用。 |
A.钱勰能力突出,不慕高官。他小时候记忆力就很强,做官后因才华出众引起皇帝重视;王安石派人去见他,许诺封官,他没有动心。 |
B.钱勰爱惜节操,不收礼金。他被皇帝选中出使高丽,不接受不该收的礼物,高丽人在他回国途中追送礼金,被他严词拒绝。 |
C.钱勰办事干练,思维敏捷。老吏作梗,钱勰应对自如,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苏轼作诗赠予钱勰,钱勰立刻作诗回报。 |
D.钱勰得罪权贵,遭到报复。钱勰曾写过贬谪权臣章惇的文词,后来又拟写安慰郑雍的诏书,遭到章惇排挤诋毁,被贬到地方任职。 |
(1)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
(2)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①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②,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颉颃( xié háng):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 ②韬戢(tāojí):收藏;敛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
B.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
C.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
D.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
A.“御史”是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自秦开始,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
B.“太师”自西周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后来大多是重臣的加衔,既示恩宠,又予实权。 |
C.“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欧阳修也获此谥号。 |
D.“词科”为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
A.苏轼淡泊名利,心系百姓。他被贬后,在儋耳三年期间,能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并且热心对待百姓,和他们交往非常密切,也得到了他们的爱戴。 |
B.苏轼才气不凡,文采过人。神宗、高宗都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神宗读起来常常忘了吃饭,高宗常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经常就忘了疲倦。 |
C.苏轼少有大志,追求不俗。童子时读了《庆历圣德诗》后,就拿诗中所说的韩琦、范仲淹等贤人去问老师,这时他就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想法。 |
D.苏轼才高难酬,仕途坎坷。神宗、高宗两位皇帝都能够了解他的品行,喜欢、欣赏他的才能,可是苏轼却多次被贬黜,终究没能被重用为宰相。 |
(1)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
(2)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张中彦,字才甫。少以父任仕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从下熙、河、阶、成州,授彰武军承宣使。
王师得金、洋诸州,以中彦领兴元尹。师还,为秦凤经略使。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中彦徙治北山,因险为垒。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
皇统初,为宁州刺史。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
正隆,营汴京新宫,中彦采运关中材木。青峰山巨木最多,而高深阻绝。中彦使构崖架壑,起长桥十数里,以车运木,若行平地,连通汴梁。明年,作河上浮梁。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中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不假胶漆而首尾自相钩带,诸匠无不骇服,其智巧如此。浮梁巨舰毕功,中彦召役夫数十人,治地势顺下倾泻于河,取新秫秸密布于地,复以大木限其旁,凌晨督众乘霜滑曳之,殊不劳力而致诸水。
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
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以疾卒官,年七十五。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
B.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
C.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
D.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 |
A.字,古人幼时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
B.招抚使,是宋代官名,战时临时设立的掌管军政的官职,战后即废除。 |
C.西羌是羌族的别支,战国时兴盛,旧在陕西四川塞外。羌族各部相攻杀掠夺,战祸频仍。 |
D.郊恩,皇帝因到郊外祭祀天地,礼成之后,对皇室、臣民所加的恩泽。 |
A.张中彦少年得志,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跟从睿宗攻下熙、河、阶、成州,被任命为彰武军承宣使;任秦凤经略使时,迁移治所,修筑营垒,扼守入川要道。 |
B.张中彦聪慧过人,善于营建。他让人崖谷架木,于深山中顺利运出大木;他制作的小船模型,让工匠都惊服,并到浮梁购买大船,用巧妙的方法解决其入水的问题。 |
C.张中彦处事果决,执法严明。他敢于惩治犯法的朝廷宗室,依法惩处盗窃的士兵;刘海作乱平定后,他处死了带头闹事的不法分子的。 |
D.张中彦善于处理民族关系,深受拥戴。西羌族依仗地势,不服管辖,他亲自约见其酋长,顺利同其约定招降办法;去世后,百姓号泣罢市,立像祭祀。 |
(1)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
(2)复以大木限其旁,凌晨督众乘霜滑曳之,殊不劳力而致诸水。
苏缄,字宣甫,泉州晋江人。举进士,调广州南海主簿。州领蕃舶,每商到,则择官阅实其赀,商皆豪家大姓,习以客礼见主者,缄以选往,商樊 氏辄升阶就席,缄诘而杖之。樊诉于州,州召责缄,缄曰:“主簿虽卑,邑官也,商虽富,部民也,邑官杖部民,有何不可?”州不能诘。再调阳武尉,剧盗囊橐于民,贼曹莫能捕。缄访得其处,萃众大索,火旁舍以迫之,李从中逸出。缄驰马逐,斩其首送府。府尹贾昌朝惊曰:“儒者乃尔轻生邪!”
交趾谋入寇,以缄为皇城使知邕州。缄伺得实,以书抵知桂州沈起,起不以为意,及刘彝代起,缄致书于彝,请罢所行事,彝不听,反移文责缄沮议,令勿得辄言。八年,蛮遂入寇,众号八万。缄闻其至,阅州兵得二千八百,召僚吏与郡人之材者,授以方略,勒部队,使分地自守。民惊震四出,缄悉官帑及私藏示之曰:“吾兵械既具,蓄聚不乏,今贼已薄城,宜固守以尺外援。若一人举足,则群心摇矣,幸听吾言,取越佚则孥戮汝。”缄子子元为桂州司户,因公事携妻子来省,欲还而寇至。缄念人不可户晓,必以郡守家出城,乃独遣子元,留其妻子。选勇士拏舟逆占,斩蛮酋二。
邕既受围缄昼夜行劳士卒发神臂弓射贼所殪甚众缄初求求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逗留不进。缄又以蜡书告急于提点刑狱宋球,球得书惊泣,督守节。守节惶恐,遽移屯大夹岭,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举军皆覆。蛮获北军,知其善攻城,啖其利,使为云梯,又为攻濠洞子,蒙以华布,缄悉焚之。蛮计已穷,将引去,而知外援不至,或教贼囊土傅城者,顷刻高数丈,蚁附而登,城遂陷。缄犹领伤卒驰骑占愈厉,而力不敌,乃曰:“吾义不死贼手。”亟还州治,纵火自焚。邕被围四十二日,粮尽泉涸,然讫无一叛者。
缄愤沈起、刘彝致寇又救患,欲上书论之,属道梗不通,乃榜其罪于市,冀朝廷得闻焉。神宗闻缄死,嗟悼,赠奉国军节度使,谥曰忠勇,赐都城甲第五,乡上田十顷,听其家自择。
(选自《宋史·苏缄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邕既受围/缄昼夜行劳/士卒发神壁弓射贼/所殪甚众/缄初求救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 |
B.邕既受围/缄昼夜行劳士卒/发神臂弓射贼/所殪甚众/缄初求求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 |
C.邕既受围/缄昼夜行劳士卒/发神臂弓射贼所/殪甚众/缄初求求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 |
D.邕既受围/缄昼夜行劳/士卒发神臂弓射贼所/殪甚众/缄初求求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 |
A.交趾,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越南十世纪三十年建国,宋称其为交趾。 |
B.帑,收藏钱财的库房,泛指储藏物品的屋舍,可藏兵甲、战车,粮食、布匹等。 |
C.提点,官职名称,宋始置,含有提举、检点之意。掌司法、刑狱及河渠等事。 |
D.甲第,指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也指豪门贵族的宅第。本文中的意思是后者。 |
A.苏缄讲求原则,坚守官民应有之礼。在负责核查商船货物时,他惩罚了轻慢无视的商人,并义正辞严地应对州官的责问。 |
B.苏缄处事机智,勇而无畏。在贼曹不能捕获剧盗时,他用火烧旁舍之法逼其现身,驰马追杀,毫不畏惧,不似一般儒生。 |
C.苏缄临危不乱,带头做出表率。在敌我悬殊之时,他召集人员加强防守,只送出儿子子元,留下其他子女与妻子以安民心。 |
D.苏缄忠职守,宁死也不屈服。邕州被攻陷,他带领伤兵坚持作战,力不能敌时,义不落贼手,最后纵火自焚,以身殉国。 |
(1)守节惶恐,遽移屯大夹岭,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举军皆覆。
(2)缄愤沈起、刘彝致寇又救患,欲上书论之,属道梗不通,乃榜其罪于市,冀朝廷得闻焉。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