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张孝祥(1132-1169)
- 辛弃疾(1140-1207)
- + 姜夔(1155-1221)
- 《暗香·旧时月色》
- 《疏影·苔枝缀玉》
- 《扬州慢·淮左名都》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
姜夔①
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②未出马先嘶。白头居士无呵殿③,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注)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②笼纱:即纱笼,指灯笼。③呵殿:前呵后殿,指身边随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笼纱未出马先嘶”从正面着笔,描述了临安元宵节前士庶纵情游赏花灯的盛况。 |
B.“白头”二句,笔势骤转,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照,是词人晚年贫寒落拓生活的写照。 |
C.“花满市,月侵衣”,谓花灯满市,寒月袭人,景色凄凉,此即“巷陌风光”的具体化。 |
D.结句与起句形成对比、反衬:来时巷陌马嘶,何其热闹;去时游人缓归,何其冷清。 |
【小题2】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A.杜甫《蜀相》一诗,在艺术表现上,以反问开篇,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
B.李白《越中览古》一诗中,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宫女如花的情况,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更觉悲凉可叹。 |
C.情景交融是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表现手法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此词移情入景,乐景写哀,特别是乐景写哀,词人在词中写了大量的乐景:名都,佳处,二十四桥……可是,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是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二十桥的冷寂……这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
D.杜甫《登岳阳楼》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上阙前三句,从视听的角度,写出早春合肥城里的“巷陌凄凉”的情景,着一“空”字,让原本衣衫单薄的诗人更觉内心凄恻。 |
B.“正岑寂”两句,承上启下,由鹅黄嫩绿的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寒食将至,柳色可怜,使诗人内心有暂时的慰藉。 |
C.“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怕”字,写出恐春成秋的伤感。“自碧”两字,以景语作结,蕴含池水无情人多情之叹。 |
D.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从合肥之柳到江南之柳,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写出切入骨髓的体验。 |
水调歌头富览亭永嘉作①
姜夔
日落爱山紫,沙涨省潮回。平生梦犹不到,一叶眇西来。欲讯桑田成海,人世了无知者,鱼鸟两相推。天外玉笙杳,子晋只空台。倚阑干,二三子,总仙才。尔歌远游②章句,云气入吾杯。不问王郎五马,颇忆谢生双屐,处处长青苔。东望赤城近,吾兴亦悠哉。
(注)①本篇作于宁宋开禧二年(1206),时姜菱游浙东,随后由丽水泛舟东下永嘉,登山览胜,有是词之作。永嘉有王子晋“吹笙台”、王羲之“五马坊”、谢灵运“双展”等地方名胜。②楚辞有《远游》篇,为屈原所作,多托游仙以抒情。【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二句对仗工稳精致,写景错落有序。诗人于富览亭上,远望日落山紫,近观沙涨潮回,色彩绚丽,意境开阔。 |
B.接下来两句,写诗人感叹自己梦寐尚不能至的地方,一片树叶却能随波漂浮,从极西而来,怅惘心绪油然而生。 |
C.词人联系永嘉名胜喟叹“天外玉笙杳,子晋只空台”,大有崔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意味。 |
D.本词上片写景,暗示永嘉历史之悠久,下片连用几个典故寄托诗人登临之意,描写与抒情紧密相关,脉络清晰。 |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夔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墙①萤暗,藓阶蛩②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③。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想文君④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⑤闲看月。
(注)①篠墙:竹篱院墙。②蛩:蟋蟀。③啼鴂(jué):杜鹃鸟。④文君:西汉司马相如妻卓文君,借指友人的妻室。⑤玲珑:皎洁、晶莹。【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上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着重描写了初秋寂寞萧条的庭院景色,莲花脱落了粉色的花瓣,梧桐树吹下带绿的叶子。 |
B.“暗雨乍歇”写天气突然转晴,暗示人物心情也随之好转,“还见”则透露出词人的惊喜之感。 |
C.莲花、梧桐、萤虫、蟋蟀,词人从植物写到动物,从视觉写到听觉,营造了一种冷清凄迷的氛围。 |
D.“送客”句表明所写场景由庭院移至水边,“西去”指客行方向,“重寻”表明在此送行不止一次。 |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①(其三)
姜夔
黄帽②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冰。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五) 姜夔
三生定是陆天随③,只向吴松作客归。
已拼新年舟上过,倩④人和雪洗征衣。
[注]①光宗绍熙二年冬,诗人访范成大,除夕乘舟归苕溪,途中写了一组诗,共十首。②黄帽:即俗称艄公,汉代称为“黄头郎”。③陆天随:唐代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不仕,常携带书、茶具灶、钓具,乘舟浪迹江湖。④倩:请。【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三前两句从听觉入手,舟人连夜行舟,传呼不已,船篙击打流冰,发出响声。 |
B.“舟尾春风飐客灯”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江春入旧年”都写了水上的春意。 |
C.其五“倩人和雪洗征衣”是请人用雪洗去曾经征战疆场的衣上的风尘,画面生动。 |
D.两首诗歌的前两句都点题:其三写“黄帽”暗点“归”,其五第二句“归”字点题。 |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亚:接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雁怯重云不肯啼”首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
B.“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只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 |
C.词的上片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
D.下阕“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句,写词人回到家中,看到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 |
【小题2】清代评家陈廷焯在谈论诗歌创作时说,感情“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借此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①两位作者的生卒年:
姜夔 1155—1221 年
辛弃疾 1140—1207 年
这说明两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两首词都涉及到作者的见闻经历:
《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这说明两首词都涉及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重要历史背景。
③这两首词都借历史人物抒发现实情怀:
《扬州慢》中提到杜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孙权、刘裕、廉颇。
这种写法都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结论(要求指出这两位词人的不同风格)。
A.①指扬州②扬标州附近一处风景区③泛指一般的城市 |
B.①和②均指扬州③泛指一般的城市 |
C.①②③都指扬州 |
D.①指南京②指瓜州③指扬州 |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
(南宋)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①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②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①商略:商量。②天随:晚唐诗人陆龟蒙,自号天随子,其生前隐居之地,即是吴松。【小题1】“点绛唇”是这首词的________。
【小题2】下面对本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从燕雁随季节而飞的无心,可见诗人心境的纯朴天然。 |
B.诗人打算追随陆龟蒙一起到天涯,实现自己的救国梦。 |
C.“残柳参差舞”象征南宋衰落但又包含不甘灭亡的意味。 |
D.全词委婉表达了词人凭栏怀古的复杂心情,苍凉悲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