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文字运用
- 文章作者
- 岳飞(1103-1142)
- 陆游(1125-1207)
- 杨万里(1127-1206)
- 朱熹(1130-1200)
- + 张孝祥(1132-1169)
- 《于湖居士文集》
- 《于湖词》
- 辛弃疾(1140-1207)
- 姜夔(1155-1221)
- 文天祥(1236-1283)
- 邓剡
- 语言知识
- 阅读与鉴赏
- 写作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 |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 |
念奴娇·过洞庭①
宋 张孝祥
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③,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②青草:指与洞庭湖相连的青草湖。③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小题1】词的上片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营造月下洞庭湖广阔清净、上下澄明的美好意境。
【小题2】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
水调歌头·泛湘江①
[南宋]张孝祥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③。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遭谗言去职,从桂林北归途中。②蝶梦:梦蝶,出自《庄子》。水云乡:隐者居所,出自苏轼的诗歌。③渠:通“遽”,迅速。央:尽。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词的开头“濯足”二句即运用屈原作品的词语,但又切合舟行途中的情景。“濯足”,即洗脚。“晞发”,指晒干头发。这种朝晞发而夕濯足的意象,显示出词人高洁的情怀。 |
B.“吴山”二句承上抒发词人深藏内心的渴望舟行到潇湘的意愿。“买得”三句进一层揭示此次北归,六月下湘江的机遇。 |
C.“制荷衣”三句都是用了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制芰荷以为衣兮”“纫秋兰以为佩”“盍将把兮琼芳”。这三句承上转下,而屈原的伟大人格和作品,浮现在词人的脑海里,倾注到笔底下。 |
D.“唤起”三句,以无比敬仰的心情赞颂屈原其人及作品的不朽价值。“九歌”即屈原的九首祭神乐歌,“三闾”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才华横溢的贾生。 |
E.结尾“莫遣”二句把超越时空的思维意识回归到现实中清幽的自然画景,显示出乐趣迅速消失殆尽。 |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
(南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注释:①乾道五年(1169年),张孝祥自请闲职以侍亲,获准,于是乘舟返乡。②沉累(lěi):指屈原。【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日落”三句,描写远眺之景,使词人感触深长,思绪难平。 |
B.上片尾句描写从傍晚到月夜的景色,承上启下,为下片抒情积蓄了情势。 |
C.下片“人间好处”二句,运用反问,表达世间好处比不上此处风景。 |
D.下片尾句,词人想象满山遍野的杜若花,用美景反衬心境的悲凉。 |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南宋)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①。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吴钩:指刀,②剩喜:甚喜,非常喜。③然犀处:指采石矶。【小题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反映了作者“闻捷”以后的高兴、亢奋的心情,同时又包含有悲慨情绪。 |
B.作者把采石鏖战的激烈战况构想成“骇浪与天浮”的画面,可见其词风豪放的一面。 |
C.从题目《闻采石矶战胜》可以想见词人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写作本词的缘由。 |
D.下片由回忆古代两位北抗强敌的英雄写起,情感低沉,充斥着浓重的悲绪。 |
水调歌头
闻采石战胜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賸喜②燃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1161年冬南宋官兵由主将虞允文率领“以舟师拒金兵,战胜却之”,词人时滞“楚地”后方。②賸喜:甚喜。③燃犀处:指采石矶。【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洗虏尘静”意思是大雪洗净敌虏扬起的战尘,一切归于平静;以简约的语言点明题目,暗含着对这次胜利的高度评价。
B.“骇浪与天浮”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出自己所看到的采石之战的雄伟场面,读来惊心动魄,可谓气象阔大、声势雄壮。
C.“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两句借古抒怀,又融情于景,以赤壁矶的残照和淝水桥边的衰草抒发了无边的愁绪。
D.全词笔墨酣畅,多用典故,气魄博大宏伟,奔放中有顿挫,豪健中有沉郁,格调慷慨激昂,体现出作者豪放的词风。【小题2】全词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
__________•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①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④,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②剩喜:甚喜,非常喜。③然犀处:指采石矶。④周与谢:指挥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的周瑜;指挥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军队的谢玄。【小题1】根据这首词的格式,可以推断它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
【小题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反映了作者“闻捷”以后的高兴、亢奋的心情,同时又包含有悲慨情绪。 |
B.作者把采石鏖战的激烈战况构想成“骇浪与天浮”的画面,可见其词风豪放的一面。 |
C.下片由回忆古代两位北抗强敌的英雄写起,情感低沉,充斥着浓重的悲绪。 |
D.从题目《闻采石战胜》可以想见词人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写作本词的缘由。 |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①。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吴钩:指刀。②剩喜:甚喜,非常喜。③然犀处:指采石矶。
【小题1】“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这里的“周与谢”指的是____________(写出其中一个的人名即可)。【小题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反映了作者“闻捷”以后的高兴、亢奋的心情,同时又包含有悲慨情绪。 |
B.作者把采石鏖战的激烈战况构想成“骇浪与天浮”的画面,可见其词风豪放的一面。 |
C.从题目《闻采石矶战胜》可以想见词人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写作本词的缘由。 |
D.下片由回忆古代两位北抗强敌的英雄写起,情感低沉,充斥着浓重的悲绪。 |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小题1】词中“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两句营造了_____________的氛围。
【小题2】对“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路如今已惯”是因为词人三年前已经来过此处。 |
B.“此心到处悠然”表现了词人放弃志向并投身自然。 |
C.一个“惯”字表现出词人对南宋统治者强烈不满。 |
D.二句可见词人不能实现志向转而向自然寻求解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