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二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癸丑”这里指永和九年。
B.“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C.“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D.“流觞”,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
B.第二段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此时此地良辰美景,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C.文章第三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由“欣于其所遇”的忧引出“情随事迁”的乐,写出忧而生乐,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
D.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紧承上文从亲身感受谈起生死观,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8 04: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 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 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修禊:举行驱除不祥的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
B.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物品,物类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怀抱:怀里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引为流觞曲水    仆口语遇遭此祸
B.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为长句
C.及其之既倦 吾妻死之年手植也
D.当欣于所遇 远而无所至极邪
【小题3】下面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记游抒怀之作,开篇以简净雅洁的文字点染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描摹暮春融和 的天气,叙述贤者高雅的活动,意境开阔,感情乐观。
B.第一段以描写为主,叙写高雅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流觞咏诗的欢乐,让人在清澈 明朗、生机盎然的时空中感受生命的情趣和审美的愉悦。
C.第二段以抒情、议论为主,引出“死生”这一人生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 之感。先感慨人生的短暂,接着列举生活方式的不同,最后总结生命殊途同归。
D.首段叙事写景后落在“乐”字上,是为后文述说世事流逝的感慨、转出“痛”字,联系古今事,引出了“悲”字作铺垫。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所以游目骋怀B.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C.铁骑突出刀枪鸣D.悚然而听之
【小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未尝不临文嗟悼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小题3】对本文分析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先记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缘起、人物、盛况和个人感受,由景生情,之后缘情入理,全文景、情、理统一。。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一句,意思时间过得很快,在短暂的人生中,人们应该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C.文章借对快乐年华易逝、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
D.本文语言典雅隽永,叙事状景,清新自然,抒怀写情,朴实深挚,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和谐之美。
【小题4】联系第二段的内容分析“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