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传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排 |
B.越王除道郊迎 除:清除 |
C.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 诚:果真 |
D.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兵:兵器 |
A.①二三子何为莫出 ②窃为王危之 |
B.①子胥以谏死 ②重宝以说其心 |
C.①夫伐小越而畏强齐 ②其志欲之而畏越 |
D.①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②待我伐越乃可 |
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 | B.②③⑤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人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
(1)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2)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3)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
A.上发兵以御之 杀之以应陈涉 |
B.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
C.其意不在错也 齐国其庶几乎 |
D.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
B.②③⑤ |
C.③⑤⑥ |
D.④⑤⑥ |
A.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
B.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
C.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
D.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干。 |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
①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②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读音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臣为①韩王送沛公 为②之奈何 谁为③大王为④此计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
A.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
B.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造册。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驻军。 |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
D.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救活。 |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初,项梁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楚将宋义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①,宋义曰:“公将见武信君②乎?臣论其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项梁死,章邯军巨鹿南。
高陵君显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乃置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令王离、涉间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父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乃饮酒高会,而不引兵渡河取食于赵。且夫强秦攻赵,必举。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后项羽斩宋义头,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杀宋义子。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将救巨鹿。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高陵君是封号,名叫显;②武信君,即项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
B.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
C.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
D.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
A.“冠军”,位列于诸军之首,后来也指将军名号。文中“卿子冠军”是上将军宋义的谥号。 |
B.“社稷”,旧时指国家。“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
C.文章第三段,项羽杀宋义后引兵渡河,之后情节可引申出成语“破釜沉舟”“作壁上观”。 |
D.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门。 |
A.宋义能够审时度势。宋义曾预料项梁兵败,路遇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劝其慢行以免及祸。 |
B.项梁刚愎自用。他没有听从宋义的劝谏,任将士骄惰,结果在定陶一战中被秦将章邯打败。 |
C.项羽英勇无畏。巨鹿之战中他率将士誓死决战,最终大败秦军,赢得诸侯上将军的威名。 |
D.项羽心狠手辣。他假托君命擅杀宋义;巨鹿之战俘虏秦将王离、涉间,并将其活活烧死。 |
(1)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项梁死,章邯军巨鹿南。
(2)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乃饮酒高会,而不引兵渡河取食于赵。
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②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徒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注:①萧、曹:指萧何、曹参。②燕时:“燕”通“宴”,即闲居时。
【小题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微君,太子几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B.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然,吾念之欲如是 是寡人之过也 |
D.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因击沛公于坐 |
①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②周昌廷争之强
③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④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
⑤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 ⑥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A.①②⑥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A.周昌早年追随刘邦参加推翻强秦的斗争,屡立战功,官职也因此一再升迁。其为人刚强.敢于直言,包括皇帝、大臣在内,人人都敬畏他。 |
B.司马迁通过描写刘邦骑在周昌的脖子上和周昌挺直脖子骂皇帝的动作,鲜明地表现了周昌耿直、倔强的性格。 |
C.周昌的刚强、正直可谓人所共知,人人敬畏,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结果,反而受到排挤,就连原先感激他的吕后,也对他百般刁难和迫害。 |
D.用“期……期……”的口吃声来描写周昌反对另立太子,以表现他的憨直和因愤怒而口齿不清的特点,司马迁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可见一斑。 |
(1)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一田父,田父绐曰 绐:欺骗。 |
B.期山东为三处 期:约。 |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
D.吾为若德 德:感激。 |
A.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来何操 |
B.吾为公取彼一将 为有源头活水来 |
C.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D.若非吾故人乎 |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地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
B.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不愿自己的手下再遭受损失,于是独自一人冲向汉军,“斩将”“刈旗”,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仁爱之心和英勇无畏。 |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自己又亲自杀掉了一名汉将和一名都尉,以此证明了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
D.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给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
①(吾)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②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闲行以去,止于陶。后自谓陶朱公。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小题1】用“/”线给划文言文中划线处断句。(限四处)
【小题2】“世家”是《史记》中用以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史记》中其他两种人物传记是_______和________
【小题3】范蠡归还齐国相印的原因是什么?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徵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内诸侯军 内:进入 |
B.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飨:犒劳 |
C.先入关者王之 王:使……为王 |
D.会项伯欲活张良 活:使……活 |
A.且吾所以还军霸上 若属皆且为所虏 |
B.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失其所与,不知 |
C.珍宝尽有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D.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A.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
B.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
C.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
D.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
A.沛公到霸上接受秦王投降后,没有听从将领的意见将秦王杀死,而是让秦王带着他的官吏进入咸阳。 |
B.沛公还军霸上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并承诺不与侵害,没有收受秦人送来的牛羊酒食,深得民心。 |
C.沛公听从他人意见,派军队驻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队进关,打算称王关中,此举激怒了项羽。 |
D.沛公得知项羽要发兵攻打他,亲自到鸿门向他道歉,脱身返回后立刻杀掉告密者曹无伤。 |
郑当时传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
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卒后家无余赀财。(节选自《史记·郑当时列传》)
[注] ①洗沐:指官员休假。 ②算:竹器。 ③推毂:推荐。 ④僦人:指承揽运输的人。 ⑤逋负:拖欠款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令诸故项籍臣名籍 名:称呼……的名字 |
B.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问候 |
C.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 行:辈,辈分 |
D.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 稍:稍微,略微 |
A.①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①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②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
C.①请治行者何也 ②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
D.①与官属言,若恐伤之 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①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②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 ③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④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 ⑤郑庄行,千里不赍粮⑥卒后家无余赀财 ⑦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
A.①③⑥ |
B.②④⑦ |
C.③⑥⑦ |
D.①④⑥ |
A.郑庄的先祖曾因不奉诏而被逐,郑庄也以行侠仗义而自豪,因解救张羽而闻名,虽然年小官微,却能交结天下名士。 |
B.郑庄在朝廷上,常常揣测迎合皇帝的意思,不敢明确地决断是非。但一有机会,他也会向皇帝推荐士人及下属好的言论。 |
C.郑庄为人谦和平易,从不摆架子。他交流十分广泛,连皇帝都有所耳闻。 |
D.郑庄在任用官吏的问题上,与司马安意见不合,后来司马安乘隙诬陷他,使他一度丢了官职。 |
(1)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2)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近,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 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
A.以力战为名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
C.既出塞,出东道 既克,公问其故 |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
【小题3】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B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C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D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