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上发兵以御之   杀之以应陈涉
B.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其意不在错也   齐国其庶几乎
D.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小题4】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
A.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B.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C.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D.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干。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小题6】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②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5 09:04: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 善: 交好
B.距关,毋内诸侯  内:接纳
C.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D.不如因善遇之 遇:相逢、会面
【小题2】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执事”是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大夫”是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B.贱称,表示对对方的责骂轻蔑。如范增骂项羽时说“竖子不足与谋”,这里的“竖子”即表示责骂轻蔑。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由十二本纪、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世家。
D.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的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入言之于始皇曰;“错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候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根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赵襄王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十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相文信侯吕不韦 事:侍奉
B.文信候不快,未有以也     强:勉强
C.武安君南挫强楚,北燕、赵 威:威势
D.赵囊王迎甘罗    郊:到郊外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侯何不快之也   甚:厉害
B.君试臣,何速叱乎 其:难道
C.请孺子行 因:依着
D.文信侯入言之于始皇日 乃:就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B.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C.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D.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哉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C.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战国时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地位相当于丞相(宰相)。
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甘罗侍奉吕不韦的时候,虽然年纪只有十二岁,但是却帮吕不韦完成了游说张唐去赵国任相的任务。
B.甘罗游说张唐运用了作比较的游说技巧,将张唐和武安君比,应候和文信侯吕不韦比,借武安君被赐死警示张唐,达到游说目的。
C.张唐出行是甘罗游说的第一步,接着甘罗借张唐出行游说赵王,让赵王主动割了五座城给秦王。
D.秦国把燕太子送回去后,赵国攻打燕国,得了三十座城,让秦国也得到了十一座城的好处。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不如赍臣五域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小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疾王听之不也 聪:聪明
B.犹忧也  离:同“罹”,遭遇
C.疾痛惨,未尝不呼父母也   怛:惊惧
D.皭然泥而不者也   滓:渣滓
【小题2】下列能直接表现屈原高洁品质的一项是(  )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④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⑤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⑥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A.①③⑥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⑤⑥
【小题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与该句中的“此志”指代匹配正确的选项是(  )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C.举类迩而见义远D.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置酒,枭故塞王欣头栎阳市。留四日,复如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广武:城名,故址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广武山上。山上有东西广武二城,中隔广武涧。②卿子冠军: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宋义。③新安:故址在今河南渑池县东。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B.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C.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D.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属陕西一带。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属地方郡县的最高首领的统称。
C.弑,本意是指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
D.本纪,是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小题3】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刘邦和项羽约定在广武涧谈判。项羽要跟刘邦单独决一雌雄,刘邦却把项羽的所作所为归纳了十条罪状,不屑应和他的挑战。
B.项羽听了刘邦的话非常生气,趁刘邦不注意,抽出自己暗藏的弓箭,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刘邦假装自己伤了脚趾。
C.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后,马上罢兵撤走了,而刘邦却联合其他诸侯共同进击楚军。后来,终于在垓下之战中消灭了项羽。
D.项羽有好逞一人之勇、遇事急躁等缺点,而刘邦能够从大局出发,遇事冷静,善于纳谏,所以最终项羽失败,刘邦夺得了天下。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
(2)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以吾两人在也B.见欺
C.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D.步则汗出
【小题2】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③而相如廷叱之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3】下列对该段中文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客的言语和做法表明,他们都是从个人荣辱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不足取的。
B.相如避廉颇之锋芒,韬光养晦,是为了保住自己来之不易的政治地位。
C.相如解释说,他和廉颇的存在,是强大的秦国不敢轻易侵犯赵国的原因。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因此要以国家大局为重。
D.本段文字赞扬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
【小题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