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贡传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齐而伐越  置:安排
B.越王道郊迎  除:清除
C.今王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 诚:果真
D.说晋君修休卒以待吴   兵:兵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二三子何莫出   ②窃王危之
B.①子胥谏死 ②重宝说其心
C.①夫伐小越畏强齐 ②其志欲之畏越
D.①吴王大说,使子贡之越   ②待我伐越
【小题3】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外衣。下面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组是(   )
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B.②③⑤
C.①③⑤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人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2)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
(3)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08 04:06: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①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②上林:秦汉时皇家苑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绛侯的“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古时乘车,尊者在右,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左陪乘。《鸿门宴》中樊哙给沛公担任参乘。
D.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不相同的,而“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
B.袁盎有些行为可以说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受文帝宠幸,常常暗中伤害袁盎,袁盎对他很头痛。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文帝只是笑一笑,让赵同下车。
C.孝文帝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袁盎拉慎夫人入座,使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
D.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孝文帝面前指出周勃的过错,要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对他有怨气,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2)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猗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舣:整船靠岸。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闻汉我头千金 ②穷饿无聊,追又急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②且籍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
D.①令骑皆下马步行  ②自刎而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歌:中国古代楚地的土风歌谣。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B.左右:身边跟随的人。《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左右皆呼万岁”,“左右”指秦王身边的侍从。
C.江东:因长江在自芜湖至南京一段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因古人以东为左,位于长江之东,故又称“江左”。
D.籍:户籍,这里用来指百姓,《鸿门宴》中有“封府库,籍吏民”是说刘邦人关之后登记户籍,统计人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
B.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C.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D.垓下之围表现出项羽英雄末路、情深无奈的侠骨柔肠。乌江自刎展现了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 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 大破之。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节选自《史记·留候世家》)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老父,衣褐  衣褐:穿着褐色衣服
B.贾竖易动以利    贾竖:对商人的蔑称
C.为天下除残贼     残贼:凶残暴虐的人
D.沛公乃还军霸上  还军:带领军队返回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室/啖秦将
B.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C.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D.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在韩国灭亡后,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谦逊隐忍。遇到老人戏弄他,仍能强忍怒火,听从老人吩咐,并能早于老人所约时辰等候,最终得到《太公兵法》。
C.张良足智多谋。在成功收买秦朝将领后,张良想联合秦将一同袭击咸阳,沛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并一举攻破秦军。
D.张良敢于直谏。沛公进入秦宫,想要居住下来。樊哙劝其离开,沛公不听。张良勇于上谏,指出沛公这样的做法是助桀为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为詹事,迁为大农令。

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责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北,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与官属言,未尝名吏,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粮’,请治行者何也? ”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 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庄始列为九卿,中废,家贫,宾客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太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故人  存:问候
B.谪为詹事 秩:官阶
C.千里不粮 赍:携带
D.宾客落  益:更加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沐:沐浴,借指休假。汉制,官吏每五日洗沐一日。唐宋时,官吏每十日洗沐一日。
B.黄老:黄帝、老子的合称。黄老之言:分指黄帝的学说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
C.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D.太史公:汉代对太史令的尊称。司马迁曾继父职任太史令,故文中自称“太史公”。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
(2)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传主郑当时的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