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B.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A.鲰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鯫,浅陋、卑微。 |
B.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兄,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
C.籍吏民:官吏、百姓的户籍。 |
D.约为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婚姻: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 |
A.骂鯫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
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
C.紧急形势下,张良只要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 |
D.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父武为秦禆将军。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虏楚王。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而弟毅位至上卿。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时中车府令赵高有大罪,秦王令恬弟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职,帝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道病,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从,高雅幸于公子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囚于阳周,而系蒙毅于代。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赵高欲灭蒙氏,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二世乃遣御史曲宫赐蒙毅死,又上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乎?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行观长城亭障,堑山堙谷,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小题1】下列划线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先齐人也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B.①据阳山,逶蛇而北 ②惩山北之塞,出人之迂也 |
C.①暴师于外十余年 ②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D.①吾适北边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A.裨将,副将。谚语“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其中的“皮匠”其实起初的用词就是”裨将”,经过长期的演变才变成了“皮匠”。 |
B.河南,黄河以南,古称中原、豫州、中州,简称“豫”,和今天河南省的范围一致。 |
C.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该词有时也可泛指朝廷大臣。 |
D.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战国晚叶,胡人兴起,匈奴最为强大。 |
A.蒙氏家族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蒙恬蒙毅兄弟也曾得高爵显位,但最终兄弟俩均遭秦始皇杀害。 |
B.秦始皇让蒙毅审判犯罪的赵高,蒙毅不违背法律,判了赵高死罪,因而被除掉官职,后来秦始皇赦免了蒙毅,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
C.秦始皇外出巡游,在沙丘病死,赵高和李斯拥立太子胡亥在沙丘做了皇帝,这就是二世皇帝。 |
D.面对处死自己的命令,蒙恬起初对当权者还抱有幻想,要向皇上请求复核,后来又将自己归罪为修长城挖断了地脉,这反映了他的愚忠和迷信。 |
(1)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2)是时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从,高雅幸于公子胡亥,欲立之。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陈平先事魏王咎,后归项羽,后降汉,汉三年,楚急攻汉,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汉王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将。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怒而辞,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其明年,用其奇计策,卒灭楚。汉六年,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牗候,其明年,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围以得开。孝惠帝六年,以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孝文帝立,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为左丞相。居顷之,孝文皇帝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承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居项之,絳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卒,谥为献候。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皇帝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
B.孝文皇帝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岁一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
C.孝文皇帝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
D.孝文皇帝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
A.太牢:古代祭祀,牛、羊、猪三牲皆用称之为太牢。本文中指丰盛的食物。 |
B.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时,以竹符为信证,剖分为二,君臣各执其一。 |
C.丞相:战国时置相,为百官之长。秦于武王二年(前309)始置左、右丞相。 |
D.谥: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其专立的称号,仅有权势者才拥有。 |
A.陈平足智多谋,能出奇计。楚军将汉王围困在荥阳城,陈平用计离间了楚方军心,狙杀范增;平城之围,也是因为他的计策,让受困的刘邦脱险。 |
B.陈平治国有才,受到信任。汉六年,他被封为户牗候;孝惠帝六年,他被任命为左丞相孝文帝即位后,仍被任命为左丞相,后来又单独任丞相。 |
C.陈平处事善变,善度时势。孝惠帝时,太后专权,要立吕家人为王,陈平假装听从,等到吕太后去世,他与太尉周勃合谋,最终诛灭了吕氏一党。 |
D.陈平能言善辩,口才超人。孝文帝即位后,曾经咨询朝廷事务,当时位次第一的大臣周勃回答不了,而陈平应答自如,有理有据,孝文帝也称善。 |
(1)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2)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召樊哙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B.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D.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A.为寿:奉上一杯酒,祝对方健康,类似今天的敬酒。 |
B.西向:面朝西,在古代礼仪中属于最卑的座次。 |
C.跽:跪直身子。 |
D.参乘:官名,军队里的长官,相当于军事参谋或军师。 |
A.项王一方的座次为尊,刘邦一方的座次为卑,显示了双方实力的悬殊。 |
B.范增觉得项羽不能果断行事,立即召来项庄,欲借舞剑为由,乘机杀死刘邦。 |
C.樊哙知道刘邦在鸿门宴上有危险,于是与张良闯入营帐,欲跟项羽同生共死。 |
D.樊哙虽然怒闯项王营帐,但是顺从项王之令,饮酒吃肉并拜谢,从而赢得替刘邦说情的机会。 |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適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適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闲,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適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適嗣。
(节选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
B.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
C.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
D.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
A.適嗣指正妻所生的孩子,此处实指王位的继承人。適,通“嫡”。 |
B.在等级分明的中国古代社会,天子死曰薨,诸侯曰崩,大夫曰卒,庶人曰死。 |
C.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可作平辈之间的拜礼,也可作请罪之辞,还可用于重大的事情请求时。 |
D.符,指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遣兵将的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作,上刻文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二为一方生效。 |
A.吕不韦是一个非常有经济头脑和战略眼光的人,他以商人的敏感发现了子楚身上隐含的巨大利益,并由此拉开了以重金对子楚进行政治投资的序幕。 |
B.子楚一开始并不信任吕不韦,直到吕不韦道出“自己的门庭要等待子楚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的一席话,子楚才感觉到吕不韦不简单,并与之深入交谈。 |
C.吕不韦非常明了当时秦国的形势,所以能够为子楚指明前进方向,使子楚叹服并承诺将来共享政治利益。 |
D.吕不韦做事非常讲究策略,为了帮助子楚接近华阳夫人,他先接近华阳夫人的姐姐,还将自己购买的珍奇玩物都送给了她。 |
(1)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2)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以为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注)①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意:心情 |
B.乃短贾生曰 短:诽谤 |
C.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秀才:通过科举考试得以在府学、县学读书的人 |
D.贾生自伤为傅无状 无状:无成绩,没当好 |
A.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因遗策 |
B.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C.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圣人之所以为圣 |
D.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A.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
B.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
C.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
D.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
A.河南郡太守吴廷尉很赏识贾谊的才学,于是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推荐他到朝中做官。 |
B.贾谊刚到朝中为官时,就显示了非凡的才能,这时大家都感到不如贾谊,孝文帝也很喜欢他。 |
C.贾谊被征召到京城后,成了梁怀王的老师,又屡次上书,主张限制诸侯的势力,最终也未被孝文帝采纳。 |
D.贾谊被任命为长沙王太傅,向孝文帝辞行后就向长沙出发。到了长沙,看到此处环境如此恶劣,心情也压抑起来。 |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屈原列传
《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擅长。 |
B.屈平不与 与:给。 |
C.王怒而疏屈平 疏:疏远。 |
D.明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
A.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
B.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
C.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
D.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
①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 《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
A.治乱,是指安定与动乱。文中说屈原“明于治乱”, 是指屈原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 |
B.《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诗歌,诗中含有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现实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
C.绌,有不足、不够的意思,如相形见绌;文中同 “黜”,指罢免、革除。 |
D.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最髙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员,其执掌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
A.屈原见闻广博,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擅长辞令, 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 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
D.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而成行。 |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非虚言也。汉兴,破觚(2)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取材于《史记》)
注释:(1)听讼:指审理案件。(2)觚: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也。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取材于《贞观政要》)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导之以政 导:引导 |
B.上下相遁 遁:欺瞒 |
C.溺其职矣 溺:沉迷 |
D.饬兵备寇虽是要事 饬:整顿 |
A.民免而无耻 斫雕而为朴 |
B.法令者治之具 言道德者 |
C.破觚而为圜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 |
D.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而群下怨叛也 |
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
B.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 |
C.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 |
D.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
【小题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信哉是言也!
②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小题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主张的相同之处。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王军壁垓下 壁:驻扎(筑营垒) |
B.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奔驰 |
C.愿为诸君快战 快:快速 |
D.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辟易:退避 |
A.①虞兮虞兮奈若何 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
B.①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①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②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热泪滚滚,左右随从受其感染,也一同悲泣起来。 |
B.项羽带手下骑兵八百余人,当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到东城时,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 |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在突围的路上特意大展神威,率二十八骑做了“斩将、刈旗、披靡汉军”的一场快战表演,使他手下的骑兵皆佩服。 |
D.“项王泣数行下”,泪只是英雄泪,而加上“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才是一位盖世英雄的哭,因而,这两句是传神点睛的正面描写,衬托出英雄末路的悲哀,柔情与无奈交加的悲惨。 |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史记·项羽本纪》)
(2)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镑者族,偶语者弃市。(《史记·高祖本纪》)
(3)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