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小题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鲰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鯫,浅陋、卑微。
B.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兄,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C.籍吏民:官吏、百姓的户籍。
D.约为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婚姻: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骂鯫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紧急形势下,张良只要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
D.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5 10:25: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鲍息与齐悼公有郄,弑悼公。齐人共立其子壬是为简公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相简公田常心害监止监止幸於简公权弗能去。於是田常复脩釐子之政,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齐人歌之曰:“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齐大夫朝,御鞅谏简公曰:“田、监不可并也,君其择焉。”君弗听。

子我者,监止之宗人也,常与田氏有。田氏疏族田豹事子我有宠。子我曰:“吾欲尽灭田氏适,以豹代田氏宗。”豹曰:“臣於田氏疏矣。”不听。已而豹谓田氏曰:“子我将诛田氏,田氏弗先,祸及矣。”子我舍公宫,田常兄弟四人乘公宫,欲杀子我。子我闭门。简公与妇人饮檀台,将欲击田常。太史子馀曰:“田常非敢为乱,将除害。”简公乃止。田常出,闻简公怒,恐诛,将出亡。田子行曰:“需,事之也。”田常於是击子我。子我率其徒攻田氏,不胜,出亡。田氏之徒追杀子我及监止。

简公出,田氏之徒追执简公于徐州。简公曰:“蚤从御鞅之言,不及此难。”田氏之徒恐简公复立而诛己,遂杀简公。简公立四年而杀。於是田常立简公弟骜,是为平公。平公即位,田常为相。

田常既杀简公,惧诸侯共诛己,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脩功行赏,亲於百姓,以故齐复定。

田常言於齐平公曰:“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行之五年,齐国之政皆归田常。田常於是尽诛鲍、晏、监止及公族之彊者,而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邪,自为封邑。封邑大於平公之所食。

田常卒,子襄子盘代立,相齐。常谥为成子。

(节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注:①《索隐》及清梁王绳《史记志疑》都认为子我就是监止,司马迁误为二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共立其子/壬是为简公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相简公田常/心害监止/监止幸於简公权/弗能去。
B.齐人共立其子壬/是为简公/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相简公/田常心害监止/监止幸於简公/权弗能去。
C.齐人共立其子壬/是为简公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相简公田常/心害监止/监止幸於简公/权弗能去。
D.齐人共立/其子壬是为简公/田常成子与监止俱为左右相/相简公/田常心害监止/监止幸於简公/权弗能去。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与田氏有 嫌隙
B.田常兄弟四人乘公宫 往,到……去
C.需,事之也 盗贼
D.简公出 逃跑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田常言於齐平公曰:“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小题4】齐简公为何最终败亡?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来见项王  骑:一人一马
B.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C.令将军与臣有    郤:通“隙”,空间,距离
D.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
【小题2】下列各句中“于”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得复见将军于此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长于臣
C.因击沛公于坐; 贪于财货
D.使毕使于前;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谢罪之词,极大的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按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
C.“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D.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继而授意项伯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鸿门宴气氛越来越紧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安国,字长孺,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建元中,武安侯田蚡为汉太尉,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委质于蚡。蚡阴言安国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旋召以为北地都尉,超擢为大司农。闽越、东越相攻,安国及大行王恢将。兵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是故上许和亲。安国始为御史大夫及护军,后稍斥疏,下迁;而新壮将军卫青等有功,益贵。安国既疏远,默默也;将屯又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幸得归朝,乃益东徙屯,意忽忽不乐。数月,病呕血死。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 之不便/不如和亲
B.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C.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D.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韩子即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他的主张有“改革变法”“以法治国”“兼爱非攻”等,他的学说对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有很大影响。
B.二千石即两千石级的官职,此处指内史。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故可以用“二千石”来称郡守,还可以用“两千石”来泛指两千石级的官职。
C.委质即呈献礼物,以表示忠诚信实。本义为放下礼物,古代卑者幼者拜见尊长时,不敢行宾主授受之礼,就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恭敬地退出去。
D.幸即臣子得到皇上的宠幸。也可指女子得到封建帝王的宠爱或临幸,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还可以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例如“巡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稳固防守,助力梁孝王平息了吴、楚之乱。他和奋力作战的张羽在东线抵御吴兵,成功阻止吴兵越过梁国的防线,两人皆因此而声名显扬。
B.韩安国有宽容之心,他东山再起之后并没有报复曾经侮辱过他的人。在田甲逃走后,他以灭宗族为由胁迫其回来做官,最后一笑泯恩仇,善待田甲。
C.韩安国主张和亲,其观点和大行王恢的不一致。匈奴来请求和亲时,他有理有据,多角度阐释了兴兵击之的弊端,因此皇上批准了匈奴和亲的请求。
D.韩安国后来逐渐被皇上疏远,领兵驻防又被匈奴欺侮,死伤无数。他希望能回到朝廷,结果却被调到东边驻防,心中闷闷不乐。几月后,生病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2)蚡阴言安国太后,天子亦雅闻其贤,旋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超擢为大司农。

同类题5

四、文言文阅读
彭越列传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
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楚命萧公角将其南越,越大破楚军。汉王二年春,与魏王的及诸侯东南楚,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得十余城,欲急立魏后,今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真魏后。”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与之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之,可致之;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祖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祖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遣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节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 略:掠夺
B.使将将兵诣邯郸   诣:拜访
C.太仆亡走汉 亡:逃亡
D.遂夷越宗族,国除 除:废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中”是纪时法。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
B.“汉元年”不是年号纪年法。中国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如《游褒禅山记》中的“至和元年”、《琵琶行》中的“元和十年”都是年号纪年法。
C.“高祖”是庙号,是皇帝在宗庙中被供奉时称呼的名号。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
D.“太仆”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它和丞相、太师、尚书、门下省、中书省等都是官职名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泽中的一百多个年轻人聚焦在一起,前去追随彭越,并且请求彭越做他们的首领,彭越开始拒绝了他们,还说不愿和他们一起干。
B.第二天最后一个人直到中午才来。大家都觉得是个小事情,可是彭越命令校长杀掉了这个人,并设置土坛,用其人头祭祀。
C.汉王在固陵被项籍打败。彭越率领着全部人马在垓下和汉王的军队会师,最终大败楚军。最后汉王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
D.彭越对着吕后哭泣,亲自分辩没有罪行,希望回到故乡。吕后却让彭越的门客告他再次阴谋造反。皇上诛杀了彭越并灭其家族。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
(2)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