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

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明年,助魏章攻楚,败楚将屈丐,取汉中地。

武王立,逐张仪、魏章,而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秦使甘茂攻韩,拔宜阳。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卒迎之,意甚敬。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游腾为周说楚王曰:知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何则?无备故也。今秦,虎狼之国,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仇犹观焉,故使长戟居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且夫周岂能无忧其社稷哉?恐一旦亡国以忧大王。”楚王乃悦。

秦武王卒,昭王立,樗里子又益尊重。

昭王元年,樗里子将伐蒲。蒲守恐,请胡衍。胡衍为蒲谓樗里子曰:“公之攻蒲,为秦乎?为魏乎?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矣。夫卫之所以为卫煮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折而从之线河之外而无以取煮强也并卫於魏魏强。魏强之日,西河之外必危矣。且秦王将观公之事,害秦而利魏,王必罪公。”樗里子曰:“奈何?”胡衍曰:“公释蒲勿攻,臣试为公入言之,以德卫君。”樗里子曰:“善。”胡衍入蒲,谓其守曰:“樗里子知蒲之病矣,其言曰必拔蒲。衍能令释蒲勿攻。”蒲守恐,因再拜曰:“愿以请。”因效金三百斤,曰;“秦兵苟退,请必言子于卫君,使子为南面。”故胡衍受金于蒲以自贵于卫。于是遂解蒲而去。

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

(节选自《史记·樗里子列传》)

注释:①知伯:春秋中期晋国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晋悼公霸业复兴的最大功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面从之/魏亡西河之外面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
B.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
C.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面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
D.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於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於魏/魏必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即秦惠文王的溢号。谥号是帝王、将相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B.丞相:中国古代官名,秦朝时分设左右两相。中国古代“以右为尊”所以“右丞相”也一直是历代朝廷的主相。
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的君主为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社稷后来“社稷”就借指国家。
D.南面:古代堂上以坐北朝南为尊,天子或诸侯面见臣下,皆面南而坐。后泛指居于尊位。本文表示胡衍将受到卫人的尊重。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樗里子战功卓著。他一生征战无数,伐曲沃取城入秦;伐赵国俘赵将庄豹;攻楚,则取汉中。
B.樗里子带兵入周时,周王率领士卒到城外迎接,态度非常恭敬,这引起楚王的不满,对周王大加责备。
C.伐蒲时,胡衍劝阻樗里子,他认为攻蒲害秦而利魏,会被秦王治罪,樗里子听从他的劝说放弃攻蒲。
D.先秦时期,各国之间相互征伐,游说之风盛行,本文中的说客游腾解了卫国之围,胡衍解了周国之困。
【小题4】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
(2)知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于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吟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生,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日: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B.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C.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D.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文学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拜”可指授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B.古人作揖是推手,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对异性,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是平推手;对同性,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130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影响深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在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为散文。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蔡泽认为,人之立功,最好的祈愿是功名和性命都能保全。商君、吴起、大夫种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B.范雎心里不快,除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C.蔡泽终能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后来范雎还托言病重以让相位,蔡泽获得了拜相的机会。
D.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2)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舞阳侯樊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哈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金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公今项庄拔剑舞生中欲击沛公项鱼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哈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哈哈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哈。”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哈既饮酒,提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成阳,基师霸上,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麾樊哈去。是日微樊哈奔入营请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哈坚守战功,益食八百户更赐爵列侯,号为舞阳侯以吕后女弟吕须为,生子优,故其比诸将最亲。

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蜂、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阔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意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卒,溢为武侯。子伉代侯。

大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哈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B.参乘,亦作“骋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黥”,是布的姓。黥布当初跟从项羽,后归顺刘邦
D.“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哈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哈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因患病卧于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哈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作者对他们的赞叹。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原文是“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上卿(任命,授官)
B.蔺相如以口舌为劳(只,不过)
C.且相如贱人(未吃过荤腥)
D.相如车避匿(调转)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相如斥之  卒见相如
B.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相如持璧却立
C.有攻城野战大功 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而位居我    怒发冲冠
【小题3】下列句子中的“之”作为代词,其指代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羞,不忍为之下(他,指代蔺相如)
B.而相如廷叱之(他,指代秦王)
C.且庸人尚羞之(他,指代廉颇)
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指代廉颇)
【小题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B.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C.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D.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题5】下列全是表现蔺相如宽宏大量、重友为国的一组句子是
①相如闻,不肯与会   ②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④蔺相如固止之
⑤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小题6】“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小题7】下列对文章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以非凡的胆识和忠勇的行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回国后被赵王重用,官位居廉颇之上。
B.廉颇认为自己作为将军,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蔺相如凭借个人的口才获得赵王的提拔,根本没有立什么功劳。
C.蔺相如原本是宦官头的舍人,心生嫉妒的廉颇就以此来挖苦攻击蔺相如,称之为“贱人”,表现出心理的很大不平衡。
D.蔺相如对廉颇的谦让之举,引起了门客不满,而他善于作比,委婉劝解,他的话传至廉颇耳中,深深地打动了廉颇。
【小题8】翻译文章中画横线的三句话。
(1)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杀人避仇,与母、姊齐   如:到…去
B.不远千里,车骑而交臣   枉:白白地
C.且前日政,政徒以老母   要:邀请
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   就:完成
【小题2】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B.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C.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D.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C.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D.仲子想要多派给聂政些军队,聂政以人多不方便刺杀推却。到了韩相侠累的府上,却有很多持兵戟的侍卫。但聂政丝毫不畏惧,直冲上去一剑刺向侠累。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⑵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之。”项王许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
C.不如因善之   遇:相逢,会面。
D.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小题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②③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最终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项伯与刘邦相见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①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小题1】下列每组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    乃以秦王
B.冯敬之属尽之 争宠而心其能
C.闻长沙湿 故论而易行
D.贾生具道所以然之状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文中指优异的才能。
B.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超迁:越级提拔。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有作降职远调的。古代表示官职提升的还有“擢”“陟”“除”等。
D.改正朔:改用新的历法。正朔即正月初一。夏商周以来,每更换一个朝代,也相应地改变一次历法,故有“夏历”“周历”之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诽谤,说他年轻学浅,总想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使文帝夜半前席。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反对分封,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否则将兴起灾难。
【小题4】把《史记选读》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2)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即危行,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庄公六年)初,棠公妻好,棠公死,崔杼取之。庄公通之,数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崔杼怒,称病不视事。乙亥,公问崔杼病,遂从崔杼妻。崔杼之徒持兵从中起。公逾墙,射中公股,公反坠,遂弑之。晏婴立崔杼门外,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门开入,枕公尸而哭,三踊而出。人谓崔杼:“必杀之。”崔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B.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C.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D.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节俭力行重于齐 策之不其道
B.语不及,即危行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婴虽不仁,免子厄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D.门开入,枕公尸而哭   化为鸟,其名为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节俭谦恭,不以地位傲人。他长期担任齐相,辅佐三任国君,却不事奢华。他出门时思虑深沉,神态谦恭,得到人们尊敬。
B.晏子尊重贤人,乐于举荐贤人。越石父向他表示不满,他从善如流,尊他为上客。手下因妻子的不满改变行为,晏子深表欣赏。
C.晏子灵活处事,不愿愚忠牺牲。他说话讲究时机。庄公因为自身行为不检点而被弑身亡,晏子虽然不满崔杼犯上,但拒绝为庄公而死。
D.晏子不畏君上,敢于直言进谏。在众人都阿谀君上时,他直言君上对百姓苛刻,横征暴敛,严刑峻法,招致民怨,将导致齐国的大灾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2)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 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毋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还谒,春申君问之状,对曰:“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与其使者饮,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对曰: “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见乎?”曰:“可。”于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知其有身, 李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后,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李园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 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恐祸之身,乃亡去

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

(节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

【小题1】下列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B.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 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C.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 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D.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句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中划线句
解   说
同类句
A.
求妇人宜子者进之
定语后置句,即“求宜子之妇人进之”
求人可使报秦者
B.
即幸于春申君
被动句,“于”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谨舍而言之楚王
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空自苦无人之地
D.
恐祸之身,乃亡去
宾语前置句,意为“担心自己遭受祸患”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A. A B. B   C. C   D. D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园心机深重,他处心积虑地把妹妹送给春申君,又因妹妹生育了太子,得以掌权。
B.春申君昏庸,听信李园的劝说,将其怀有身孕的妹妹献给楚王,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C.朱英洞察危机,劝春申君尽早除掉李园,并表示愿意自己出手帮助春申君解决问题。
D.春申君不听良言,认为李园是个软弱的人,不会对自己不利,最终就死在李园手中。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
(2)李园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于是韩县购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众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荣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从:踪迹,后写作“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B.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C.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D.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文中指宰相,是战国以后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B.除服,指脱去丧服、不再守孝。旧俗尊亲去世后,服满前停止娱乐交际以示哀悼。
C.季父,“季”表示仅次于,是对相当于父亲的长辈的敬称,与“亚父”含义相近。
D.足下,旧时交际敬语,相当于“您”,子、阁下、台端等词有类似的意义与用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②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