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众,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 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毋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还谒,春申君问之状,对曰:“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与其使者饮,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对曰: “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见乎?”曰:“可。”于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即幸于春申君。知其有身, 李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间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子,即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后,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李园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 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恐祸之身,乃亡去

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而李园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为楚幽王。

(节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

【小题1】下列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B.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 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C.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 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D.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于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句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中划线句
解   说
同类句
A.
求妇人宜子者进之
定语后置句,即“求宜子之妇人进之”
求人可使报秦者
B.
即幸于春申君
被动句,“于”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谨舍而言之楚王
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空自苦无人之地
D.
恐祸之身,乃亡去
宾语前置句,意为“担心自己遭受祸患”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A. A B. B   C. C   D. D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园心机深重,他处心积虑地把妹妹送给春申君,又因妹妹生育了太子,得以掌权。
B.春申君昏庸,听信李园的劝说,将其怀有身孕的妹妹献给楚王,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C.朱英洞察危机,劝春申君尽早除掉李园,并表示愿意自己出手帮助春申君解决问题。
D.春申君不听良言,认为李园是个软弱的人,不会对自己不利,最终就死在李园手中。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
(2)李园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2 11:56: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楚,汉久相持来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滑.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勾匈数岁者,徒吾两人耳,愿与汉工挑战决雌雄,母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问间之,乃项工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汉王之,项王怒,欲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
项王闻淮阴候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候与战,种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时台人武涉往说淮阴候,淮阴候弗听,是时,彭越复反,下粱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曾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母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行,去陈留、外黄。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今男子年十五以上诣城东,欲坑之。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僵的外黄,外黄恐,鼓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坑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粱地十余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蚁外黄当统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项王。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器食绝,汉遭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候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项王已约,乃引具解而东归。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罢,通“废”;陆运叫做转,水运叫做漕,②间,通“涧”,东西广武二城之间,汴水从中东南流,名曰广武涧。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B.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C.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取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D.项王大怒/乃白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徒吾两人耳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汉王之 范增目项王
C.韩信自立为齐王  人之力而敝之
D.闻之皆争项王    方其破荆州,江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同情百姓,希望结束战乱。他为了避免天下百姓遭受战乱之苦,欲与汉王一决雌雄但道到汉王拒绝,之后二人相约谈判也最终不欢而散
B.项王临危不乱,从容应对危机。在韩信自立为齐王,彭越又造反,杀了龙且的情况下,项王决定攻打陈留、外黄,先诛灭彭越,平定粱地,再灭韩信。
C.项王易怒暴躁,但能采纳意见。外黄投降后,项王怒火未消,下令活埋外黄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外黄县令门客十三岁的儿子前去劝说后,他就作罢。
D.项王遵守盟的,能够言而有信。在汉王先后派人游说项王后,项王终于同意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并放回汉王的家人,引兵东归。
(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
②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虮虱:jī shī虱及其卵,喻卑贱或者微小。②枝梧:抗拒。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B.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C.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D.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位次于上卿,职掌为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
B.菽:“五谷”之一,指的是豆类的总称。"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主要的一种是稻、黍、稷、麦、菽。
C.釜甑:“釜”是古代的一种锅,可以用来煮、炖、煎、炒等;“甑”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泛指炊具。
D.本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如《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等都是对帝王一生重要事迹的记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义只顾自己,不体恤士卒,在短缺军饷时还置备酒筵,大会宾客,落得被项羽斩杀的下场。
B.项羽杀死了宋义后出来向军中发令说楚王密令我处死他的。这时候将领们都畏服项羽,没有谁敢抗拒,大家一起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
C.项羽能从全局出发,善于分析战争的形势,沉船破釜,勇武而有胆识,在和秦军对抗的过程中大获全胜,楚怀王欣赏他的才干,拜他为上将军。
D.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被召见的诸侯将领进入军门时,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2)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 哙 传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地名),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

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分裂),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危险)。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护)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侯)、灌(婴)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诀别)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丝)之时,岂自知附骥(喻刘邦)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A.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 舍人,始于先秦,战国及汉初指王公贵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亦指官名。
C.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参,四匹马拉的车。
D. 禁中,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也说“禁内”,“故宫”又叫“紫禁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保护刘邦脱离险境。
B. 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 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赞叹,甚至崇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②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③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④或曰:“天道无亲,常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史记·伯夷列传》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往归焉   (____________) (2)扶而之   (________)
(3)而伯夷、叔齐之 (____________)   (4)天道无亲,常善人(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睹轶诗可异焉  ②盍往归焉  ③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④且焉置土石  ⑤盘盘焉
A.①②③相同B.③④⑤相同C.③④相同D.③⑤相同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2)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小题4】简述“伯夷、叔齐耻之”的原因。
【小题5】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其目的是什么?在对伯夷和叔齐的看法上,作者与孔子有何不同?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哙卒,为武侯。子伉代侯。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B.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C.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D.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岂陛下既忘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B.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C.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呼其父司马谈及自称为太史公。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记录历代帝王的生平、政绩。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是沛县人,原以杀狗、卖狗肉为生,后随汉高祖起事。成功后,先在刘邦门下做舍人,后被封为舞阳侯。
B.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见项羽,向他说明自己并没有做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入关之事。
C.樊哙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刘邦的前面,还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D.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