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 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竖刁何如?” 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①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 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 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安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 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 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 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 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②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 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③,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 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 而 不 听 于 忠臣 独 行 其 意 则 灭 其 高 名 为 人 笑 之 始 也 。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注]①獖[fén]:阉割。②公子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得到桓公信任,于是留在齐国做官。③公守之室:临时守卫的地方。【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匡天下 匡:扶正 |
B.君其试以心决之 决:决定 |
C.少欲则能临其众 临:面对 |
D.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 与:给予,指任用 |
A.为五伯长 何为其然也 |
B.刚则犯民以暴 余始循以入 |
C.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 纵一苇之所如 |
D.卒见弑于其臣 其贤不及孔子 |
A.齐桓公向重病的管仲咨询佐政接班人,管仲在问答中表达了个人看法。 |
B.管仲认为鲍叔牙为人刚愎强悍,心中无所畏惧,不能作霸主的好帮手。 |
C.管仲认为隰朋是最合适的接任者,齐桓公先任用了他,后又任用竖刁。 |
D.作者认为齐桓公无识人之明又不听忠臣的劝谏,导致了其悲剧的结局。 |
A.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
B.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
C.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
D.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
(1)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2)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3)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①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極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西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氏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馬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表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賞善不還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軌,莫如法。厉官威民,遜淫息,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贲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选自《韩非子·有度》
注:①氓:通“泯”灭,尽。【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务:从事,致力 |
B.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 审:明白,知道 |
C.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中:合乎 |
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过:超过(某个范围或限度) |
A.则是负薪而救火也 他植者则不然。 |
B.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亡国之廷无人焉 置杯焉则胶 |
D.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
A.“有度”意指治理国家要制定明确的法度,因为这是国家强大的根基 |
B.开篇列举楚、齐、燕等国相继兴盛灭亡的史实,引出治国应当“有度”的话题 |
C.如果统治者的奖惩标准不明确,就会造成官员热衷结党营私的风气 |
D.要严格执行法律,对权贵与平民一视同仁,以严刑峻法保证社会秩序。 |
楚厉王有警鼓,与百姓为戒。饮酒醉,过而击,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而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患也。
(选自《韩非子》)
(1)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2)“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
以王为过尧舜①
《韩非子》
秦襄王病,百姓为之祷;病愈,杀牛塞祷②。郎中阎遏、公孙衍出见之,曰:“非社腊之时也,奚自杀牛而祠社?”怪而问之。百姓曰:“人主病,为之祷;今病愈,杀牛塞祷。”阎遏、公孙衍说,见王,拜贺曰:“过尧、舜矣。”王惊曰:“何谓也?”对曰:“尧、舜,其民未至为祷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祷;病愈,杀牛塞祷。故臣窃以王为过尧、舜也。”王因使人问之何里为之,訾③其里正与伍老屯二甲。阎遏、公孙衍愧不敢言。居数月,王饮酒酣乐,阎遏、公孙衍谓王曰:“前时臣窃以王为过尧、舜,非直敢谀也。尧、舜病,且其民未至为之祷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祷,病愈,杀牛塞祷。今乃訾其里正与伍老屯二甲,臣窃怪之。”王曰:“子何故不知于此?彼民之所以为我用者,非以吾爱之为我用者也,以吾势之为我用者也。吾释势与民相收,若是,吾适不爱而民因不为我用也,故遂绝爱道④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简注)①题目为选编者所加。②塞祷:还愿。③訾(zǐ):诋毁,这里指责罚。④爱道:讲仁爱的办法。
(阅读指要)
韩非子认为君与民的关系,是君以权势统治人民,使用权势,才能使人民为君所用。所以秦襄王得知百姓为自己生病而祈祷,反而责罚有关官吏,以绝“爱道”。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奚自杀牛而祠社(________) (2)居数月(________)
(3)非直敢谀也(________) (4)臣窃怪之(________)
【小题2】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百姓为之祷 | B.郎中阎遏、公孙衍出见之 |
C.非社腊之时也 | D.臣窃怪之 |
今乃訾其里正与伍老屯二甲,臣窃怪之。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指出秦襄王“绝爱道”的具体做法和目的。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阎遏、公孙衍说,见王,拜贺曰:“过尧、舜矣。”
(2)王因使人问之何里为之。
猛狗与社鼠
韩非子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①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②,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节选自《韩非子》)
(注)①管仲: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齐桓公任命他为卿,尊他为“仲父”。②阤(zhì):崩塌。【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酒甚美,县帜甚高 县:通“悬”,悬挂 |
B.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明:表明 |
C.此人主之所以蔽胁 所以:……的原因 |
D.故人臣执柄而擅禁 执柄:掌权 |
A.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
B.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
C.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
D.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
A.韩非子借写“狗恶酒酸”“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来揭露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丑恶现象: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 |
B.猛狗、社鼠的形象,喻意大体一致又各有侧重:猛狗着重比喻排挤贤能的朝廷权臣,社鼠着重比喻蒙蔽君主的左右亲信。 |
C.最后一段举出尧传天下给舜的传说,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尧为人主而“不觉”,致使他接连错杀鲧、共工两位大臣。 |
D.两个寓言故事包含着这样的哲理,事物间常常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复杂关系,如猛狗与酒酸之间的必然关系,就难以判断。 |
⑴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
⑵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小题1】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
B.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
C.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
D.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
A.雨:下雨 |
B.盗:小偷 |
C.亡:逃跑 |
D.智:认为……聪明 |
师旷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目盲,善弹琴)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节选自《韩非子》)
翻译下面句子:(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2)公曰:“太师谁撞?”
(3)师旷曰:“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1)子曰:“道①之以政,齐②之以刑,民免③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论语》)
(2)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⑤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⑥;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①道:同“导”,训导。②齐:整治,整顿。③免:免罪、免祸。④格:至,归顺。⑤为吾善;自我完善。⑥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足十个。【小题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__________韩非子:__________
【小题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韩非子·五蠹》)
【小题1】关于治国治民,孔子主张_______,韩非子主张______。
【小题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孔子与韩非子的主张为什么不同。
齐桓公之时,晋客至,有司请礼。桓公曰:“告仲父”者三。而优笑曰:“易哉,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桓公曰:“吾闻君人者劳于索人,佚于使人。吾得仲父已难矣,得仲父之后,何为不易乎哉?”
或曰:桓公之所应优,非君人者之言也。桓公以君人为劳于索人,何索人为劳哉?伊尹自以为宰①于汤,百里奚自以为虏于穆公。虏,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贤者之忧世急也。然则君人者无逆贤而已矣,索贤不为人主难。且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以赏功也。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使人又非所佚也。人主虽使人,必以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以事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功当其言则赏,不当则诛。以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此不可释也,君人者焉佚哉?
索人不劳,使人不佚,而桓公曰:“劳于索人,佚于使人”者,不然。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难。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难,明矣。已得管仲之后,奚遽易哉?管仲非周公旦。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成王壮,授之以政,非为天下计也,为其职也。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背死君而事其仇者,必不难夺子而行天下;不难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难夺其君国矣。管仲,公子纠之臣也,谋杀桓公而不能,其君死而臣桓公,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可知也。
若使管仲大贤也,且为汤武,桀、纣之臣也;桀、纣作乱,汤、武夺之。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若使管仲不肖人也,且为田常。田常,简公之臣也,而弑其君。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简公之易居田常之上也,桓公又危矣。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然为汤、武与田常,未可知也。为汤、武,有桀、纣之危;为田常,有简公之乱也。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若使桓公之任管仲,必知不欺己也,是知不欺主之臣也。然虽知不欺主之臣,今桓公以任管仲之专借竖刁、易牙,虫流出尸而不葬,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而任臣如彼其专也,故曰:桓公暗主。
取材于《韩非子·难二》
注:①宰:厨师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于使人 佚:同“逸”,安逸 |
B.以事遇于法则行 遇:适合 |
C.此不可释也 释:放弃 |
D.其君死而臣桓公 臣:我 |
A.吾闻君人者劳于索人 伊尹自以为宰于汤 |
B.桓公以君人为劳于索人 授之以政 |
C.使人又非所佚也 若使管仲大贤也 |
D.是以简公之易居田常之上也 若使桓公之任管仲 |
A.人主虽使人,必以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 君主虽然是使用人,但必须用法度来衡量他们,用名实是否相符来检验他们。 |
B.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 不杀害幼君而去治理天下的人,一定不肯背着已死的君主去侍奉先君的仇敌。 |
C.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 这就好比有桀、纣一样的行为而处在汤、武之上,齐桓公是很危险的。 |
D.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 |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齐桓公与优人的对话告诉我们得到贤才很不容易,得到贤才后做国君就很容易了。 |
B.伊尹和百里奚二人蒙受羞辱为君主献计献策的事例证明君主得到贤才是很容易的。 |
C.作者通过管仲和周公旦的对比,证明管仲不会背叛齐桓公,会尽心辅佐齐桓公的。 |
D.用桀、纣处汤、武之上和简公处田常之上与桓公处管仲之上类比,说明桓公处境危险。 |
①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
②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
【小题6】文段最后说:“故曰:桓公暗主。”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齐桓公是糊涂昏庸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