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点诗句的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诗中那些用明白如话、淡得出奇的白描句子来起头的好诗,后面往往如“铁骑突出刀枪鸣”般出现警句。
B.近几年来,这家企业的干部大肆挥霍,侵吞“小金库”的资金。当上级派人来清查时,主要领导人还“犹抱琵琶半遮面”,玩弄言辞,制造假象,企图蒙混过关。
C.苏州评弹会演中流派纷呈:有圆润流畅的蒋调,有质朴豪爽的沈调,有苍劲明朗的张调,有回环委婉的俞调,还有丽调、侯调、杨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胜。
D.考上音乐学院不久,小李认识了高教授,并受到这位享誉海内外的声乐专家的赏识;小李心中充满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当前题号:1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抒情)
B.上面的阳光垂照下来,下面的浓雾滚涌上去,云蒸霞蔚,颇为壮观。(描写)
C.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说明)
D.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帷幕的。(叙述)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常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小题1】给文章第二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A.掩面 狂笑 顿足 太息
B.狂笑 掩面 顿足 太息
C.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
D.顿足 狂笑 太息 掩面
【小题2】本文叙事的同时也有抒情,主要运用了直接和含蓄两种抒情方式。下列各组句子中,与其他三项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D.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古诗常用典故,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鸦社鼓。
A.①周瑜②桓温③刘裕④拓跋焘
B.①诸葛亮 ②张翰③刘义隆④拓跋焘
C.①诸葛亮 ②桓温③刘义隆④拓跋焘
D.①周瑜②张翰③刘裕④拓跋宏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对下列句子表达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
②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③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花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④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
A.叙述议论描写说明
B.叙述议论抒情说明
C.描写议论抒情叙述
D.叙述抒情描写叙述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D.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当前题号:6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诗句与“云边雁断胡天月”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
A.塞上燕脂凝夜紫
B.陇上羊归塞草烟
C.夜来清梦绕西城
D.帘外春寒赐锦袍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通感”又叫“移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下面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C.金竹没回答。凤月的一句话,戳到了她的痛处。
——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当前题号:8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虚实结合手法的一项是
A.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B.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C.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D.一雨池塘水面平,澹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当前题号:9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修辞手法不同的一句是 ( )
A.风来花底鸟声香。
B.鸟抛软语丸丸落。
C.微风过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当前题号:10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