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通感”又叫“移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下面对通感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将嗅觉的气味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C.金竹没回答。凤月的一句话,戳到了她的痛处。
——这是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是将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2-07 09:36: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有时__________。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常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小题1】给文章第二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A.掩面 狂笑 顿足 太息
B.狂笑 掩面 顿足 太息
C.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
D.顿足 狂笑 太息 掩面
【小题2】本文叙事的同时也有抒情,主要运用了直接和含蓄两种抒情方式。下列各组句子中,与其他三项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D.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