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近代百年的磨难与沧桑,先进的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自强,追求国家光明未来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晚清政府签下了哪一不平等条约?“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近代中国步入了怎样的社会?
材料二 经过了中法、中日两次的战役,中国人既受了这样一番教训,自然会转变态度,着眼在政治方面,另谋一个改造的方案,于是有打着“变法自强”的旗子来改革政治的“维新党”出现。

——顾颉刚、王钟麟《中国史读本》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原因。据所学知识回答,发动这场变法的“维新党”是什么阶级?

材料三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

(3)“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是指哪一事件?

材料四 ***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这是一件轰动国内外的大事,使许多人进一步认清***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受到舆论的热烈赞誉。诗人柳亚子赋诗,称颂***的这一行动是“弥天大勇”。张治中也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

  ——《***的九十年》

(4)材料四涉及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件大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的体会。
当前题号:1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世界瞩目厦门,厦门拥抱世界。回顾中国近代历史,厦门最早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根据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当前题号:2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导致“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天京变乱的严重内耗
C.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D.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19世纪下半期,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俄国D.法国
当前题号: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
A.英国军队B.法国军队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
当前题号:5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显然存在两个层次:维新派在社会上层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包括部分爱国士绅,则在社会下层掀起了反侵略反洋教的斗争。到戊戌变法失败,后者的斗争更勃然兴起,汇成了波澜壮阔震惊中外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与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的太平天国运动相比,它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纲领,没有建立政权。义和团主要在山东、直隶一带发展,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1900年,义和团迅速向北发展,越过保定进入北京,向东到达天津,卷入运动的群众多达四、五十万人,声势浩大,在全国引起热烈的响应。当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时,列强决定直接出兵镇压,并企图趁此机会瓜分中国。4月6日,英、美、德、法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两月以内,悉将义和团匪一律剿除”;5月30日至6月2日各国侵略军约400多人,以保护使馆为名,从天津乘火车陆续到北京,驻进各使馆。6月17日夜,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动进攻,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正式爆发了。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内容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错误”;是以上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未涉及”
(1)甲午战争后,中国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救亡图存斗争日益高涨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义和团斗争水平较低,没有自己的组织和口号,斗争目标不明确
(4)义和团从山东、直隶发展到京津地区后,遭到八国联军的镇压
(5)近代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不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当前题号:6 | 题型:辨析题 | 难度:0.99
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从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特征是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当前题号:7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判断下列历史叙述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前的( )内打“√”,错误的在题前( )内打“×”。
(    )(1)1860年lo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    )(2)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   )(3)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    )(4)1927年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    )(5)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是台儿庄战役。  
(    )(6)独立设计和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是李四光。
当前题号:8 | 题型:判断题 | 难度:0.99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最终落脚点,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他受命于钦差大臣,后赴广东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摘自初中历史教学参考书

(1)材料中的“他”是谁?
材料二 如下甲:洋务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徐中《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乙: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2)仔细分析材料甲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它为什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3)据材料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意识喷薄而出后,中国进行了一次旨在谋求“制度变革”的尝试。这次尝试指的是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发生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材料 三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4)材料三反映了张謇什么主张?他是如何践行这一主张的?
(5)综合分析以上内容,你认为历史上的有识之士落实“家国情怀”的方式是什么?
当前题号:9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0.99
南京是百年近代中国的缩影,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它既是一座悲情之城,更是一座英雄之城。请回答:
(1)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以南京为名,《南京条约》是在哪一侵略战争后签订的?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2)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后,实施了怎样的暴行?面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罪行的不当言论,你认为日本应该怎么做才能不输掉起码的良知?
(3)“南京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标志着蒋介石南京国民党政府覆灭的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当前题号:10 | 题型:简答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