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鹅大概认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属于它。它要是知道了连它自己也属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话,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交给母亲,用它和鲜白菜一起( )汤喝——那可就要大吃一惊了。
(1)给短文中加点字注音。
(2)短文中两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话题转移
C.表示声音延长
(3)这段话是作者逗笑的话,表达了一种________之情,所以要读出________的语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18 02:58: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课内阅读。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思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小题1】概括选文前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一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后,人们的反应如何?用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
中国巡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围观的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阅读选文,文中的“中华不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联系选文内容,想一想: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 ?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小题1】按课文填空。
【小题2】“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电文稿放在上面。”这句话中,“黯然的目光”写的是毛主席经历过悲痛后的__________。“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___________中;另一方面表现***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是伟人,也是____________。
【小题3】“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忠骨”指的什么?这里指的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读了这几段文字,你认为毛主席是个怎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