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日:“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堵:墙。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是得为大丈夫乎 ②以顺为
③吾事矣     ④俄有使使止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丈夫之冠也,父命衣带间
B.独行道 惟义尽
C.以顺为正,妾妇之道也   见闻无不流涕
D.安居天下熄    今而后
【小题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过 市 意 气 扬 扬 自 若 观 者 如 堵
【小题4】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小题5】你认为乙文中的文天祥符合孟子的“大丈夫”标准吗?请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8 10:45: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孙叔敖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
B.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
C.益其所不能(曾:同 “增”,增加)
D.凌忽长者,轻同列(慢:怠慢)
【小题2】(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舜发于畎亩
A.恶如鸱枭
B.辍耕垄上
C.孔子云:“何陋有?”
D.醉翁意不在酒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小题4】(小题4)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小题5】(小题5)(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人恒过,后能改/月色入户,欣起行
B.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焉得为大丈夫乎
C.女子嫁也/往女家
D.行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
【小题2】翻译句子。
(1)不得志,独行其道。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小题3】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提出了自己对“大丈夫”的深刻认识,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孟子的文章长于修辞,气势磅礴,如甲乙两文在语言上都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应该通过反复诵读来揣摩体会。
C.甲文中孟子运用了“妾妇之道”与张仪等纵横家之道进行类比,表达他的观点;乙文作者开头用举例的方式说明人才需要磨练。
D.乙文第二段中作者先从国家层面进行论述,再从个人层面进行论述,从而引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乡身死而不受/盖简桃核修狭者B.死亦我所/力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C.呼尔而之/天云与山与水D.非独贤者有心也/斯陋室,惟吾德馨
【小题2】把“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当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舍鱼而取熊掌,从而引出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要“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B.作者从“所欲”“所恶”两个方面进行道理论述:正面阐述面对生与义时,愿舍生取义;反面阐述面对生与死时,不可“失义”。
C.《三字经》中开篇曰:“人之初,性本善”,作者在本文中也认为所有人都能保持与生俱来的本心——本性,即人的羞恶之心。
D.不食嗟来食的乞人和对“不辩礼义”而接受厚禄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了人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本心。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永①之氓(méng)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③湘水。中济④,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⑤。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⑥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哀溺文》)

注释①永:永州,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零陵、东安和广西全州一带。②氓:老百姓。③绝:横渡。④中济:渡到河水中间。⑤不能寻常:游不了多远的意思。⑥货:财货,这里指钱。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
②故不苟得也
③吾千钱
④何不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舍生取义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生   皆以美徐公
C.行道人弗受   是以谓“文”也
D.万钟于我何焉 牺牲玉帛,弗敢
【小题3】下列各项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B.而/乡邻之生日/蹙
C.士/不可以不/弘毅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小题5】读了(甲)(乙)两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