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___________
(2)人恒然后能改___________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____________
(4)入则无法家士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小题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小题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5 02:01: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必敬必戒    戒:
(2)与民由之    由:
(3)劳其筋骨    劳:
(4)衡于虑 衡: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题3】甲文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乙文中孟子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上文论证“生于忧患”形成______(写作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晏列传》)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人过 ②而后
③鲍叔终善之     ④小白立为桓公
【小题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九 合 诸 侯 一 匡 天 下 管 仲 之 谋 也
【小题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小题4】甲文告诉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

同类题3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文后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选出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得则生颓然就醉,不知日
B.舍生取义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也今为宫室之美
D.二不可得兼宋,所谓无雉兔鲋鱼
【小题2】(小题2)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给你吃。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小题3】(小题3)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作者以“鱼”比喻“生命”,以“熊掌”比喻“正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项是(   )
A.舜于畎亩之中    有时朝白帝
B.百里奚举于买骏马
C.行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
D.曾其所不能 自以为大有所
【小题2】下列句子加点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盖竹柏影
B.管夷吾举士    我如浮云
C.必先苦心志    妻献疑曰
D.傅说举于版筑间 称善者久
【小题3】下则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列举了六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都出身寒微,但经过艰苦磨炼之后,不凡的事业,由此孟子推论出:艰苦环境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
B.文章运用因果写法,说明“恒过”与“能改”的辩证关系:人们身处逆境忧患之中,奋发向上。这提醒人们要保持主观思想上的积极进取,自觉奋斗。
C.孟子在完成个人“生于忧患”这一反面论述后,又从国家的角度进行了“死于安乐”。论证:一个国家如果内外安适,使国君专横息情,往往会走向灭亡。
D.文章既举事实,又讲道理,逐层推论,逻辑严密:语言上多采用排比句和对仗句,使文章错落有致,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小题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