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化常识积累
(1)十二郎 
(2)季父 
(3)孤 
(4)所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6 06:04: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
B.而学于师    耻:以…为耻
C.非能也 水:游泳
D.今之众人 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
B.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皆出于此乎
C.吾尝终日思矣  登高招,臂非加长也
D.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学生何番传
韩愈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①,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②,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迭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之乱③,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选自《韩愈集》)
【注】①选纪:计算;②朱之乱: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军朱反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B.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C.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D.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文中助教和博士是太学的教师,司业和祭酒地位近似于现代的副校长和校长。
B.我国古代朝廷设有六部官署,礼部是其中之一,主要掌管典礼、科举、教育等事务。
C.“六馆”是国子监的别称,按唐制,国子监领国子学、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统称六馆。
D.“会阳先生出道州”,句中“出”意即“出京”,指京城官员被贬斥到地方成为平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写了太学生何蕃的事迹与遭遇,反映了唐朝中期极端腐败的政治,导致大量贤才得不到重用而被埋没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
B.何蕃刚入太学时,每年回家一次,因其父母劝阻,他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但还是遭到父母劝阻,以至他五年没回家了。
C.欧阳詹在评价何蕃为人时,对何蕃的仁爱给予了高度肯定,而对何蕃的勇敢品质的略带怀疑,不是很肯定。
D.本文着力表现何蕃学识渊博、纯孝、仁勇等优秀品质,这和韩愈一贯推崇儒家思想、倡导儒学的行为是一致的。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
(2)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同类题3

   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

韩 愈

愿之言日:“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旋,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唆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据,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干前,熟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熟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熟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赵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简注)
①此序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李愿是韩愈的好友,因对当时的权贵不满而隐居于太行山南面的盘谷(山谷名,在今河南济源)。韩愈在当时因多次求官不得,处境艰难,心情抑郁,故作此序送之。作者通过李愿的口,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②进退:这里指任免并降。③才唆:才能出众的人,此指幕僚。唆同“俊”。④便(pián)体:轻盈的体态。⑤负恃:负,依靠;侍,依赖,依仗。这里指以各自色艺而自负。⑥黜陟(chù zhì):指官吏的贬斥或进升。⑦形势:指有权有势的人家。⑧趑趄(zī jū):踌躇难进的样子。⑨嗫嚅(niè rú):欲言又止的样子。
(阅读指要)

作者在本文中赞扬了洁身自好的隐士,对一时得势的权贵,以及钻营禄位、趋炎附势的小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章描述用对比法,刻画淋漓尽致。多用骈偶句子,语言流畅,音调铿锵。

韩愈的赠序非常有名,此篇尤为历代所称道。苏轼曾说过:“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对此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争而取怜(___________)   (2)吾非此而逃之(____________)
(3)是有命焉,不可而致也(___________)(4)采于山,美可(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列”与“列屋而闲居”句中“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欲与廉颇争B.乃伪为屋券,贾五百金
C.其名于大堤之上D.缺露雳,丘峦崩摧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B.伺候于公卿之门
C.飘轻裙,翳长袖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小题4】对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借代)B.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对偶)
C.钓于水,可食。(比喻)D.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反问)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文中借李愿之口,描绘了哪几种人?作者的态度如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张仆射书
韩愈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当时以初受命不敢言。古人有言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
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故为下者不获罪于上,为上者不得怨于下矣。孟子有云:令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已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愈蒙幸于执事,其所从旧矣。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加待之使足以为名,而入,尽辰而退;申而入,终酉而退,率以为常,亦不废事。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是也,必皆曰:执事之好士也如此!执事之待士以礼如此!执事之使人不枉其性而能有容如此!执事之欲成人之名如此!执事之于故旧知此!又将曰:韩愈之识其所依归也如此!韩愈之不谄屈于富贵之人如此!韩愈之贤能使其主待之以礼如此!而死于执事之门无悔也。若使随行而入,逐队而趋,言不敢尽其诚,道有所屈于己;天下之人,闻执事之于愈如此,皆曰:执事之用韩愈,其穷,收之而已耳;韩愈之事执事,不以道,利之而已耳。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  节目:条目B.若宽假之使不失其性   宽假:宽容
C.执事之于故旧如此    厚:丰厚D.其穷,收之而已耳   哀:同情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牒:本指古人用以书写的竹片木片等,文中指“文牒”,即官府往来文书的通称。
B.执事:有“主持工作”“执掌事务的人”“供役使者”等多个义项,文中是对张仆射的敬称。
C.寅:地支名,文中用以计时,“寅时”,介于“卯时”与“辰时”之间。
D.伏惟:表示伏身在地上想,是下对上陈述时的敬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2)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韩愈认为作为上级应当如何对待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