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句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女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作弱冠。
B.服阙:守丧期满除服。古人守丧期间要穿用本色的粗布或麻布做成的丧服。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习俗,是一种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26 06:04: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出人也远矣 超出一般人
B.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一定
C.今之众人   许多人
D.今其智反不能及 竟、竟然
【小题2】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③则知明行无过矣
②欲人无惑也难矣     ④冰,水为之寒于水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小题3】从句式特征看,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不拘于时
【小题4】下列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的分论点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因为在他看来“句读之不知”无关紧要。
C.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D.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结语是揣测语气;于其子和于其身的对比,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百工之人与士大夫的对比,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其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也难矣  惑:疑惑
B.吾未见其也 明:明智
C.余其能其古道    嘉:赞许
D.作《师说》以之  贻:遗留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爱子,择师而教之 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B.师道不复,可知矣 快然自足,不知老将至
C.今其智反不能及  荆轲废,引其匕首提秦王
D.师不必贤弟子    乃设九宾礼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吾从而师之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解释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C.第三段仅用了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关系的。
D.第四段说明写作《师说》的缘起,此缘起实际上不过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借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不拘于时,学于余。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  众人:一般人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C.小学而大遗 遗:丢弃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A.人非生而知之者B.吾从而师之
C.欲人之无惑也难矣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第一句既说明了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
B.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正面论证从师的必要。
C.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D.选文综合运用散句和整句,句式灵活富有变化,语言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