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批评了“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
B.选段认为人不应该为了利益而放弃道义。
C.选段认为见利忘义是迷失本心的表现。
D.选段运用对比和排比,态度鲜明,语势强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课内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1 06:44: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选自《颜氏家训·教子》)

(注释)①中庸之人:中等智力的人,普通人。②节:约束,限制。③匮:柜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柜”。④稚:儿童。⑤笞(chī):用竹杖、荆条打。⑥恣:放纵。⑦诃:同“呵”。怒斥、喝斥。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傅说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师保明(本来)
B.舜发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给)
C.父母威严有慈(并且) 则子女畏慎生孝矣(表并列)
D.宜诫奖(翻转)    之玉版(书写)
【小题2】乙文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B.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C.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D.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小题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B.甲文第二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C.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对于一般人,不早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
D.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笞罚”是唯一的好方法。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同类题2

比较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七里之 (2)寡助之至,亲戚
(3)傅说于版筑之间 (4)必先其心志
【小题2】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4】这两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处世为人、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同类题3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昔在贞观之初,侧身励行,谦以受物。盖闻善必改,时有小过,引纳忠规,每听直言,喜形颜色。故凡在忠烈,咸竭其辞。自顷年海内无虞,远夷慑服,志意盈满,事异厥初。高谈疾邪,而喜闻顺旨之说;空论忠①谠,而不悦逆耳之言。②私嬖之径渐开,至公之道日塞,往来行路,咸知之矣。邦之兴衰,实由斯道。为人上者,可不勉乎?

——节选《贞观要政·卷五》

(注释)①谠:正直。②私嬖:私心贪欲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人恒
(2)不悦逆耳之言
【小题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私嬖之径/渐开
D.而/喜闻顺旨/之说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故凡在忠烈,咸竭其辞。
【小题4】两文都谈到国家兴亡:(甲)文提到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提到要国家兴旺,君王要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请选择一点结合内容具体谈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日:“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堵:墙。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是得为大丈夫乎 ②以顺为
③吾事矣     ④俄有使使止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丈夫之冠也,父命衣带间
B.独行道 惟义尽
C.以顺为正,妾妇之道也   见闻无不流涕
D.安居天下熄    今而后
【小题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过 市 意 气 扬 扬 自 若 观 者 如 堵
【小题4】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小题5】你认为乙文中的文天祥符合孟子的“大丈夫”标准吗?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古之所谓豪杰之者,必有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韩信破齐,向刘邦请封“假王”,“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荣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日:‘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赶紧提醒他不能得罪韩信。刘邦醒悟,便封韩信为齐王以笼络他。韩信后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必有人之节/人恒
B.管夷吾举于/古之所谓豪杰之
C.其心志/何而不平
D.见于词/征于,发于声,而后喻
【小题2】下列各句中“之”字与例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必有过人
A.已而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B.河曲智叟笑而止曰(《愚公移山》)
C.往女家(《富贵不能淫》)
D.实是欲界仙都(《答谢中书书》)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小题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____;(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