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选自《颜氏家训·教子》)

(注释)①中庸之人:中等智力的人,普通人。②节:约束,限制。③匮:柜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柜”。④稚:儿童。⑤笞(chī):用竹杖、荆条打。⑥恣:放纵。⑦诃:同“呵”。怒斥、喝斥。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傅说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师保明(本来)
B.舜发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给)
C.父母威严有慈(并且) 则子女畏慎生孝矣(表并列)
D.宜诫奖(翻转)    之玉版(书写)
【小题2】乙文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B.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C.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D.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小题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B.甲文第二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C.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对于一般人,不早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
D.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笞罚”是唯一的好方法。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3 09:2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辟者 生于忧   难与共
B.所识穷乏者我  优劣所   自其乐
C.道之人弗受    阵和睦   一目十
D.蹴尔而与 藏书家   求不得
【小题2】翻译文中三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翻译: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理解:这是作者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只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理解:孟子认为人人都有重义之心,人们不应丧失这种重义之心。
C.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翻译: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就可以保全生命,得不到就要饿死。
理解:这句话强调一碗饭、一碗汤虽关乎生死,而下文行道之人和乞丐都拒绝接受,可见面临生死的考验,人人都会不失本心。
【小题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阎进、谭嗣同“舍生取义”的表现各是什么。

(链接材料一)

阎进,隶宣武。建炎①初,遣使通问,进从行既至云中府,金人拘留使者散处之,进亡②去。追还,留守高庆裔问:“何为亡?”进曰:“思大宋尔。”又问:“郎主③待汝有恩,汝亡何故?”进曰:“锦衣玉食亦不恋也。”庆裔义而释之。凡三亡乃见杀。临刑,进谓行刑者:“吾南向受刃,南则我皇帝行在④也”行刑者曳其臂令面北,进踊身直起,盘旋数四,卒南乡⑤就死。

——《宋史·忠义四》

(链接材料二)

余是夕宿于日本使馆,君竟⑥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⑦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日,日本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注释:①建炎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的第一个年号。②亡逃跑。③郎主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对自己君主的尊称。④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⑤乡同“向”,面向,朝着。⑥君指谭嗣同。⑦南海指康有为。

同类题2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弆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释)①论:定罪。虞常,密谋反单于,事败被抓。②拟:比划。③弥:充满。④膏:做肥料。⑤羝(dī):公羊。乳:产子。⑥弆(jǔ):藏。⑦节旄:节上饰有旄牛尾的毛。
【小题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画一处)
单 于 使 使 晓 武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大丈夫 ⑵以顺为
⑶威武不能主背亲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⑵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小题4】阅读(甲)文,画线句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何妙处?
【小题5】苏武能否称为(甲)文中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请结合(乙)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