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比较阅读两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绝,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
无与为乐者
竹柏影也
⑶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小题2】对两选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写于1083年,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B.乙文作者吴均,是南朝梁文学家。文章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C.两选文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委婉地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情感志向。
D.两选文用词精练,语言精粹,写景精妙,是古典山水游记的上乘佳作。
【小题3】简述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这一比喻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小题4】乙文是书信体,全文感情舒缓,几乎没有起伏。甲文作者则感情丰富,富有起伏变化,请结合行文思路,加以简析。
【小题5】乙文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是指追求名利和治理国家大事的人。那么,甲文的“闲人”又是指什么样的人呢?请简要评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对比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1 01:48: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苏轼《方子山传》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至承天寺 遂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
(3)余告之故   故__________
【小题2】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小题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及其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八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晓雾将(______)
(2)沉鳞竞跃(______)
(3)无与为乐者(______)
(4)相与步于中庭(______)
(5)怀民未寝(______)
【小题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未复有能其奇者/念无为乐者
B.四时各/声泪
C.怀民亦未/食难安
D.山川美/实是欲界仙都.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答谢中书书》作者是陶弘景,本文是他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中的一部分。
B.“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的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C.《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本文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D.“但少闲人如吾两入者耳”中“闲人”指无职无权,没有事可做的人,这里暗含无聊空虚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