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把酒问青天,萌发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片写词人望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的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的相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小题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20-03-21 09:0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诗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①木末:树梢。②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前进的话,会被敌人杀死;后退的话,会被军法处死。③熟歇:好好歇息一番。
【小题1】解释下列句加点的词。
(1)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
(3)余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_____ 
(4)兵阵相接 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小题3】甲文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小题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和地点都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欣然起行
(2)月色入
(3)余一小舟
(4)焉得有此人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小题3】(甲)文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小题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小题5】请比较两文中划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