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面小题:
材料一:
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之所以能让人耳目一新,是因为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地道的“中国创造”。老百姓之所以特别喜爱这档节目,是因为它没了往常靠明星脸吸人眼球的矫揉造作的表演,是地道的普通老百姓来唱主角,所有登台的选手都是从基层攻关夺隘起步,一步步战胜对手,最后冲向高峰对决。这个设计理念是让朴实的草根平民来演绎原生态的中国文化,它本身就打破了过去一贯盛行的“非明星便没有现众”的惯性思维。此外,在“百人团”“飞花令”等一系列的节目细节安排和精心编织的竞赛流程中,登台选手口若悬河,主持人仪态端庄,海内外观众倾心介入,不仅精彩纷呈.也把中国古诗词文化的深刻内涵,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加以展示,因此一个本来普通的综艺节目,便呈现了精彩迭出、好戏连台、引人入胜的最佳效果。可以说,它是具有地道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一档综艺节目,它理应给中国时下的文化创新以更多更深的启示。
摘编自《为文化创新者点赞》
材料二:
西方物质文明的侵入与现代化传播形式无疑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接受内容、感受内
容的形式。曾经,中国人在残酷的暴力打击下如饥似渴地拥抱外来文明,盼望以此自强,
却在这一过程中矫枉过正,摒弃和遗忘了一些原本珍贵的精神文明。而在物质文明获得高度发展后,人们不可避免地感受到精神家园的虚无。重新品味古老的歌谣,竟让我们获得如沐春风的感觉。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喜怒哀乐,究其本质,往往都有相似的心理成因。千年前的古人和今天寸步不离低头看手机的人同样为生活烦恼,同样存在感情困扰,同样为美好事物称赞,为美好的消逝感叹。今天的人不一定会写古诗词,但今天的人乃至未来的人,内心始终会留有诗意,人类尚在,诗意永存。所以古诗词在任何时代,凭借恰当的渠道与方式,都能成为流行文化,而不应在图书馆的藏书中昏睡,更不该沦为语文课后加于学生肩上的负担。
摘编自《<中国诗词大会>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许意》
材料三: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变得更加“时髦靓丽”?以广东粤剧院为例,该团近年来就做了很多工作,例如瞄准大学生群体,尝试用“互联网+戏曲”的理念吸引年轻观众。动漫主题粤剧《决战天策府》、以交响乐伴奏排演的《白蛇传·情》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走进剧场。“粤剧进校园”活动自2011年至今已举行80多场,受众累计达8万人,仅在2016年就做了22场。2016年5月底,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汉语系留学生汉语节目表演中,俄罗斯姑娘塔尼亚和美国小伙子乔治表演的粤剧折子戏《帝女花》之“香夭”片断,引发现场最热烈的尖叫声。今年春节前,由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麦玉清率领七颗“新星”共同演绎的粤剧折子戏专场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上演,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让粤剧艺术生生不息。.
摘编自《<中国诗词大会》等人文综艺节目人气高涨》
材料四:
全球文化节目方向和模式的九大创新规律
(1)文化活动(现象)是文化节目的一大创意
(2)海外鉴宝类,穿越类文化节目数量多
(3)老套益智节目形式做创新
(4)文化节目的游戏化尝试
(5)文化节目戏剧化呈现
(6)文化与音乐玩混搭
(7)教学模式的文化节目改变主体身份
(8)文化纪实节目融入情感故事
(9)更娱乐的文化脱口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大会 参与人员 草根平民 节目形式 竞赛单元
B.中国诗词大会 节目宗旨 演绎原生态中国文化 传播手段 恰当的渠道与方式
C.中国诗词大会 时代背景 物质繁荣后的精神贫瘠 播出目的 重塑精神于文化自信
D.中国诗词大会 创新模式 文化的游戏化 发展前景 多形式的吸收和融合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四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的问题,而且都认为运用恰当的创新形式是可以让传统文化成为流行风景线的。
B.材料一和材料二表明古典诗词成为现代人谋求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并轨的契合点,而材料三认为戏剧可以提供更广阔的领域。
C.根据材料四中文化节目的创新规律,我们能够了解《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以及今后有待完善、借鉴、突破的方向。
D.尽管前二则材料给出了很多成例,但是包括古典诗词、粤剧艺术在内的传统文化想要走得更远,创新形式、保持中国味是关键。
E. 四则材料的背后,折射的是国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愿景,同时也是各主流媒体自觉担负责任的体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在谋求与时代并轨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4 05:26: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Core Competence”通行的中译是“核心竞争力”,但它的准确译法应该是“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不是公司独有的某种枝术或工艺,也不是公司内部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能力,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公司集体学习、运作的结果。核心能力是内在的、无形的、本源性的。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一个公司凭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才能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
了解了“核心能力”的基本含义,我们就能发现目前将“Core Comepetence”译成“核心竞争力”的误区所在。人们常常说,“渠道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某营锁人员一年销售业绩上千万,他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核心竞争力”的译法把人们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了“渠道”、“劳动力资源”等外在的、有形的因素,而忽略了核心能力的内在性与本湖性。一个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并不一定表明该公司核心能力强,特别是当竞争的环境不公平,或当该公司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时候。
进一步说,当一个公司过分依靠外在因素在市场上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力”的时候,往往是这个公司的内在能力开始蜕化、衷减的时候。优越的资源对于一个公司、一个国家来说的确是一种福音,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诅咒”。这让人想起西方学者关于“石油的诅咒”的说法,由于可以卖石油,一些富油的国家不追求高效的经济体制,不追求创新,他们就躺在石油上坐吃山空,对于这些国家而言,石油资源就成了一种诅咒,一个公司如果一味依靠外在优势进行竞争或只专汪于当下的竞争(如打价格战),就难以逃脱这种被“诅咒”的命运。
因此,公司必须从关注外在、表层、有形和现在,转向关注内在、深层、无形和未来。“核心能力”的概念体现的正是这种追求。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动态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公司必须注意保持核心能力的活力,否则也难逃“被诅咒的命运”。能使公司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强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一旦让公司形成路径依赖,也会产生核心能力硬化的问题。当环境发生巨变时,公司困难以应对而猝然倒下。这就是“核心能力的诅咒”。
(取材于吴伯凡《核心竞争力》:福音与诅咒)
【小题1】下列对“核心能力”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核心能力与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和利益无关。
B.核心能力不是指个人能力,而是指公司独有的技术。
C.核心能力被竞争对手复制的可能性很大。
D.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所谓的“核心竞争力”,是对“核心能力”这一概念的误读与误用。
B.公司如果一味依靠外在竞争优势或只致力于当下竞争,其前途堪忧。
C.劳动力资源丰富,营销人员优秀能使公司在竞争中保持永久优势。
D.对于任何公司或国家来说,忧越的资源都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小题3】根据文意填空。
文章说“一个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优势,并不一定表明该公司核心能力强”,这里因为公司的竞争优势可能来自____ ,____ 以及其它外在因素。
【小题4】文章认为核心能力既是一个公司的“福音”,却也可能是“诅咒”,为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夜聊

马汉

夜幕是渐渐地到来的。太阳先是在城西的惠山尖徘徊,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就顺着山坡滑入了谷底,开始 还在山后半遮半露着脸,后来就索性不见了踪影。成群的麻雀叽叽喳喳地从天空飞过,栖在树梢喧闹。下班 的人拖着疲惫的腿脚回家。看到家门时,他们倦意很浓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时候,家庭主妇站在门外扯开 嗓门叫自己正在外疯玩的孩子回家吃饭。

夜色如砚台上磨的墨,愈来愈深浓了。热腾腾的饭菜,是不管贫富,家庭主妇必须在劳累了一天的男主 人踏进家门就该端上桌的。不论荤素、不论可口与否,男人和一家老小均以风卷残云式的作业态度表现出对 饭菜的赞许,同时也是对主妇劳动成果的褒奖。

一些赶早的人,就在此刻叩门或根本不敲门就推门闯了进来。有的是端着饭碗来的,有的在家里吃好了 晚饭打着饱嗝来的。而端着饭碗来的,主人被说得高兴或不好意思时就邀对方动手挟一筷菜尝尝。对方尚知 一些礼仪就婉谢了,而有的就毫不客气地伸出筷子到主人家的菜碗中挟了菜品尝。

这样,只能算是夜聊的前奏,真正的夜聊要待主妇收拾完桌面才开始。女主人端着一锅洗碗水开门要泼在门口的窨井里。门一开,一方光波首先倾倒在屋外的黑暗里。就见有幢幢黑影仿佛作蛾子趋光运动一般地 过来,见屋里有男主人在,且空闲着,就进了门去。从新近发生在小城中的稀奇事说起,话题不断扩大。透 出门缝的光线和声波,吸引着吃罢晚饭从家中出来寻热闹的人。他们试探着推开门,一屋子正热烈说笑着的 人立即静下来,扭头打量是谁来了。借着昏黄的灯光看清来者是谁了,欢呼般发出迎接的声浪。先到的在长 凳上挪动一下屁股腾出空间,好让后来者坐下。后来者一边坐下一边说着:闹猛闹猛,老远就听到这边热闹。 先到者拾起原来的话题,继续论说。后来者听了一会听出名堂了,才插嘴。也有因为一个新来者的到来,使 原先坐着的某人想起离家时间不短了,该回去了。当然这里面有的是两者或者两者的家庭曾有过节的,见一 方来了就急于撤退,自然会寻找一个退场的借口。在场人也都心照不宣。有时陆续退场的人多了,怕才来的 人难堪,有的会勉强自己留下来做个伴,直至话语有了空隙、疏落时才起身。

被选作聊天场所的人家,必是主人性格随和,房屋敞亮。我家的客堂间是和邻家合用的,很合适串门。加上我母亲总是默默微笑着接纳各家邻居的到来,我家就自然也成了适宜的夜聊场所。每到黄昏,总是由邻 家小儿子宝泉先揭开夜聊的序幕。他斜跨在木扶梯的台阶上,靠着本色的木板壁和我家讲他的见识。这时邻 居陆续地来了。人少时宝泉还文文静静地说话,人多了,就会发“人来疯”。大人也会发“人来疯”,这让幼 年的我有点吃惊。有时屋里正热闹着,小老鼠也会探头探脑出来趁闹猛。我几次看到它乌黑发亮的眼眸,水 汪汪地好奇地看着人们。我一吼,它赶紧一缩头闪电般地逃走。

在我家的夜聊,总是被我父亲的归来画上向号。父亲每天下班极晚。父亲回家时,邻居嬉笑说,劳动模 范回来了。父亲也只是一笑,并不作出任何言语的回应。邻居就觉得无趣了,又觉面对勤劳的父亲再这么闲 扯下去已是无聊,而且父亲的回来让他们记起时辰不早了,就纷纷起身告辞。马先生,你慢慢吃。被叫作马 先生的我父亲,又是微微一笑,继续吃他的。

母亲送客出去。开了门,才发觉屋外是一地银光闪闪的月色。邻居们抬头看看月亮,相互说着话算是道晚安:今晚又是一轮亮月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太阳落山与麻雀栖息的场景,既为全文奠定轻松平和的感情基调,又引出后文人们下班、吃晚饭、夜聊等内容。
B.小城的人们都喜欢夜聊,但父亲几乎不参与,主要是因为父亲工作忙,每晚下班晚,另外父亲也不喜欢参与这样的夜聊。
C.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进行侧面烘托,小老鼠在大家夜聊之际“探头探脑出来”“好奇地看着”侧面表 现了夜聊的热闹有趣。
D.文章先叙述小城夜聊的情况,再具体描写在我家夜聊的情形,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使文章显得更加有层次感。
【小题2】分析文章结尾“今晚又是一轮亮月哇”所蕴含的情感态度。
【小题3】夜聊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大家的某种精神家园。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宅 男
陈力娇
家里有两台电脑,儿子一台,父亲一台。父亲的在南屋,儿子的在北屋。父子从不见面,从不交谈,所有的联络都通过电脑。父亲做好了饭,在QQ上写道,吃饭了。儿子回答,你先吃。父亲很听话,从不勉强,就先吃。吃过了,把儿子的一份放在桌上,上班去了。
儿子听到门响,知道父亲出去了,就从屋里走出来。他先上卫生间,把一泡尿歪嘴壶一样抖了出去;之后他开始洗脸,洗脸只是胡乱抹两把;再之后他就坐在饭桌前有条不紊地用早餐。
早餐很简单,就是一只蛋,一杯奶,一块早点。这些都是用微波炉热过的,如果父亲不热,他是不会热的。他很懒,父亲放在桌上什么他吃什么,父亲不放的,他从不去寻找,哪怕那东西就在冰箱或锅里,伸手可及,他也决不去触碰。他吃过饭打开电视看一会儿体育新闻,看完摇控器一扔,就又回到自己的小屋。
父亲每天都十一点回家,自妻子死后他为照顾儿子,都是早半小时回家。单位同事都知道他的儿子足不出户,一切交易在网上进行,去银行取钱在网上,交友在网上,买衣服在网上,就照顾他,给他别人没有的方便。他们说,是妻子的死对儿子有些剌激。但只有做父亲的心里明白,妻子没去世前,儿子也这样。
父亲这天中午提着两条鲫鱼进屋,一进门换掉拖鞋就开始插电饭锅。父亲都是早上走之前就把大米淘好,回来才插闸,然后做菜正赶趟。父亲做鱼好吃,葱花大料放好,还要放几根香菜,放几滴醋,还要放一撮糖。可是放糖时糖没有了,做鱼没有糖怎么行,父亲决定下楼去仓买(哈尔滨方言,即超市、小商店)买糖。
父亲闭掉煤气灶去了仓买,走时父亲望了一眼儿子的房间。
父亲由于走神儿,走时忘带钥匙了。他买完糖站在单元门跟前按门铃,可是不管他怎么按,门铃怎么响,儿子就是不给他开门,无奈他只有重回仓买给儿子打电话。家里的电话儿子不接,手机也不接,父亲站在柜台前好一顿发愣。
最终他只有走了出来,直奔街头的网吧。儿子的QQ头像果然亮着,父亲写道,我忘记带钥匙了,我再按门铃时你给我开门,别让我在外面冻着。儿子没说行不行,给父亲一个生气的QQ表情。父亲管这种东西叫“黄豆”,不管怎样儿子总算答应了。
父亲在冷风中急急地走着,他出来时只穿着绒衣,仓买就在楼下,他没想到要去网吧。父亲走到自己家楼下时,几乎是一溜儿小跑,却忽然从头顶哗啦啦掉下来一件东西,险些砸在他的头上,父亲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那串钥匙,儿子从窗口扔给了他。
父亲没有生气,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父亲有最低底线,只要儿子活着,别像妻子一样离开他,他就知足了。
父亲做好菜,上班的时间也快到了,他吃了几口鱼,扒了两碗饭,走时在电脑上给儿子留了话。告诉他,鱼,好吃极了。父亲很幽默,也给儿子留了一粒“黄豆”。那黄豆是眯眯笑的表情。
儿子吃鱼时很潦草,他的心里想着事。他想他怎样才能和小美把他们俩的事完成了。小美是他在网上认识的女朋友,两个人从没有见过面,感情却极好,谁也离不开谁。小美提出过想见见他,他不同意,他怕见了面,他们那些美好的感觉消失殆尽。
有几次他也曾想过,走出去和小美成婚,可是一想结婚后他很可能对不起小美,就打消了念头。他从心里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屋子,屋子是他的天空和领地,他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世界的安全,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但是有了小美就不一样了,比如有病,自己病了,可以在网上购药,小美病了,大概网上购药就不成体统了。还有是不是得要一个孩子,小美坚持生个健康的宝宝,如果有了宝宝,那就更麻烦了,他就守不住他的宅子和他的内心了。
可是他又太爱小美了,爱到了极致。从视频上看小美长得那个美呀,笑起来那个甜呀,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
桌上的手机响了,这是一种特殊的语音提示,只有小美发来短信时才是这种醉人的提示。他拿起来,看到小美的话传了过来。小美说,我想你都想疯了,我在你家对面的五楼,你不出来,我就跳下去。
他一伸头,果然看到,小美极其美艳地站在五楼的楼顶。他打了个愣,也只是打了个愣。之后他就有了决定,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父亲无法和儿子交流,却极其负责、极其宽容地抚养着儿子,因为他对儿子的举动早已习以为常,只要儿子活着他就心满意足了。
B.儿子生活在封闭的境况中,他从不想走出自己的屋子,从不愿走出自己的天地和领域,他对外界没有兴趣,他认为只有在自己的屋子里才感到安全。
C.小说多次运用细节描写,如“歪嘴壶一样”撒尿,“胡乱抹两把式”的洗脸,特别是结尾“打了个愣”的细节和后面的心理活动,都为人物的性格的形成提供了注脚。
D.从儿子从窗户扔下钥匙的细节,可以看出儿子的不孝和不懂事。
【小题2】写父亲烹鱼过程中下楼买糖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有两个参考结尾:一个是“他想找个最佳的角度,看小美如何飞燕展翅”;另一个是“他打开房门,朝着对面小美仙女般的笑容走去”。你觉得哪一个结尾是理?请作出你的判断,并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职

许行

布拉沙是一个荒僻的小城。这里的冬天阴沉潮湿,没有阳光,风像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

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您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

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

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直到今天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魅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常对你说的话了吗?”

“噢,你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一个修补头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个多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在列夫斯基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地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这是上帝的安排。医生的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这件事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一天夜里,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开胸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了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他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呵!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

审判海尔曼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

(原文略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了海尔曼的三次手术,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致刻画以及侧面烘托,使主人公的行为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B.“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这句话使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宏亮高亢和他精神的感召力。
C.小说末段可视为故事的尾声,与许多小说的尾声一样,它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突出,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这篇小说立意深刻,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明,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小题2】在这篇小说中“天职”一词被赋予了两重含义。请对这两重含义分别加以阐释。
【小题3】简要分析小说中“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纽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      。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
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小题1】根据材料一,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小题2】根据材料一及《红楼梦》第三回节选的文字,说明“荣国府”所体现的中国建筑“文法”的特色。
(黛玉)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