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傅斯年:一个“五四”之子的道路
傅国涌
傅斯年是“五四”的产儿,他在北大求学时幸运地赶上了那个历史的节骨眼儿,而且成了扛大旗的人。正是他和罗家伦等人发起成立了“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1919年5月4日那天他是学生游行的总指挥,站在大时代的浪头上。
傅斯年曾留学英、德7年,广泛涉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乃至物理、化学、数学和地质学等各门学科。他首先是个史学家,然后是个教育家,青年时代他就立志“以教书匠终其身”。他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于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使这些学术、教育机构在短期内做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九一八事变发生,日军占领东北,山河破碎的痛苦促使他与方壮猷等人发奋著成《东北史纲》,以大量可靠史料证明东北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史家的立场为民族争人格。从1932年起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他常常在文章中称日本人为“倭人”“倭寇”“倭军阀”,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以及以土地换和平的幻想,并予以严厉抨击。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洞察了日本侵华的野心,所以他认定以后中日之间的争端无论在外交上如何折冲,都不能放弃军事上的准备,“让步既极而仍无结果,则虽亡国在望,亦须抗战到底也”。
傅斯年相信只有站在政府之外,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租界被捕,被引渡给国民党政府。虽然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但这并不妨碍傅斯年立即站出来为这位北大时代的老师说话。他在《独立评论》上发表《陈独秀案》一文,热情地赞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胡适、傅斯年主持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选举,当时批评国民党很厉害、完全靠近左翼的学者郭沫若、马寅初能当选为院士,而平时许多和他们关系很好、立场相近、在学术上也极有成就的人却落选了。竺可桢在日记中称赞他们“兼收并蓄”。他们的这些做法,正是自由主义的优良传统,显示了超越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的多元、宽容的一面。傅斯年对胡适说,既为读书人,则读圣贤书。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无惭于前贤典型”。北大老同学毛子水以赞美的口吻说他“一生代表的是浩然之气”。
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无党无派的知识分子,但他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专制有过很激烈的批评,因此赢得了“傅大炮”的美名。他以书生论政,激扬文字,仅在影响巨大的民间报纸《大公报》上就发表过22篇纵论内政外交的“星期论文”。
傅斯年是20世纪的“士”,是“五四”孕育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透过几千年历史的迷雾,他发现“以暴易暴,没有丝毫长进”,所以坚定地信仰以和平方式完成“精神上的革新”。以学生领袖而学者、而大学校长,这不是傅斯年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五四”那一代优秀分子的集体选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五四”时期,他努力地从古史辨和疑古思潮中拯救古史,如《左传》《国语》《周礼》等,他在中山大学给学生讲课时就指出,“伪造”二字,并不都能适用于被发现的古史料矛盾上,汉代儒生尤其是刘向、刘歆父子在编定文献时也许有错,但并不是故意“伪造”。
(选自葛小佳《重建傅斯年学术与生命的历程》,有删改)
②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中,傅斯年站在新旧思想斗争的前沿,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进攻,致力“思想革命”的活动。但随之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使得年轻的傅斯年热血沸腾,他以更加昂扬的斗志,率领新潮社同仁投入到这场爱国政治运动中去。
(选自高汉诚《傅斯年与“五四”爱国运动》,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斯年在北大求学时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参与创办了《新潮》杂志,他积极走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列,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
B.傅斯年不计较政治信仰,热情地赞颂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称他是“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星”。
C.本文脉络清晰,结构鲜明,不回避对具体事情的记叙,重点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这种安排很好地反映了传主的思想。
D.文章多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也恰当地表现了传主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傅斯年是“五四”孕育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与“五四”关系密切,“五四”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了傅斯年关于学术、文化与政治的基本看法。
B.青年时就立志“以教书匠终其身”的傅斯年,以全部热情投身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在学术、教育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C.傅斯年洞察日本侵华的野心,认为国民党政权在实行退让、绥靖的外交政策的同时,还应进行军事上的准备,一旦外交政策失败,则坚持抗战到底。
D.“五四”时期,疑古思潮盛行,傅斯年认为已发现的古史料矛盾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古人“伪造”,有些只是学者在编定文献时无意的错误。
E. 从“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到优秀的史学家,再到大学校长,这样的人生道路并非傅斯年一人如此,而是“五四”那一代优秀知识分子共同的人生轨迹。
【小题3】文中写毛子水以赞美的口吻说傅斯年“一生代表的是浩然之气”,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9 07:02: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25分)
李滨声:远观人生多“趣事”
87岁的李滨声胸前别着一个“蓝精灵”。
这个可爱的卡通玩具是前来探望他的后辈赠送给他的礼物,正合他意。
卡通漫画,被视为他的专业:他一直顶着“漫画家”的头衔行走“江湖”。但他觉得“漫画家”是世人抬爱的称谓,自报家门时说是“画小人的”就可以了。
事实上,他的漫画曾获首届“中国漫画金猴奖”作品奖,根据他的漫画改编的相声《夜行记》被侯宝林和郭启儒演绎过。而且,“画小人”只是他才华的“冰山一角”。
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的一座老年公寓的一套房子里,桌子旁边堆放着宣纸,李滨声正在通过画笔追忆什刹海当年的风韵。书柜里摆放着一本《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作者是在2011年春晚上表演《年年有“鱼”》的魔术师傅琰东,“书是他送的,我跟他爸是老交情”。
跟这本书“并行在岗”的,还有署名为“李滨声”的《我的漫画生涯》和《拙笔留情》,《李滨声画集》一共有三大卷,包括京剧卷、民俗卷和综艺卷。原本还有漫画卷,但不记得是谁借走了,至今尚未归还。
紧挨着书柜的,是个半人高的小架子,上边蒙着一层红色的绸布,扑克牌散落其间,还有其他零星的小物什——这里是“魔术道具”专区。老人家兴致来了,是愿意玩上一把的。
区区斗室,藏掖不了主人的性情与能耐。
“他熟悉群众生活与语言,北京民俗和掌故他知道的多。他曾是热心的京戏票友,上台演过戏,懂得京剧艺术,会画脸谱。他是玩风筝的行家。他会变戏法,而且掌握其中的许多高级技艺。他的写作文笔独有风致。”在1996年3月26日的《光明日报》上,漫画家方成撰文“揭露”他的“玩家”本色,字里行间不乏艳羡之意。
李滨声将心目中的自己都融入到了一枚印章里。乍看上去,阴文是个变异的“声”字,还有点像一头壮牛正扬着牛角,瞪着一双大眼睛,静静地在看你——他恰好属牛。更重要的是,这隐约还是一个“器”字,四个“口”字并没有完全封闭,他的解读是“似器非器”,也就是“不成器”。
他的漫画,时常提供饱满的回味空间。李白就有两次走进他的画里,诉说着他对这个时代的怅惘。《H20》:李白愁眉苦脸地坐在桌旁,正上方摆着一瓶酒、一盏酒杯,毛笔和纸张被放置在一边,画外音写道“李白停杯直发愁,两眼不住珠泪流。此酒哪能助诗兴,竟是埃赤二与欧(H20)”。一画胜千言,如针,似刺。
他画戏。由于懂戏,对此间的门路了如指掌,所以他的戏剧画不仅有画的风情,更有戏的风骨。何况,在他看来,京剧是写意的表演艺术,各种艺术手段都夸张运用到了极点,其本身的唱念做打、服装道具无不有着漫画元素。
他画魔术。身为业余魔术爱好者,他没法像专职魔术师那样拥有大型的道具,可以满台腾挪,尽情展现障眼的魅力。于是,他就用画,释放着内心的渴望。
他画民俗。他画“老北京”喝大碗茶时的情景,他画旧时燕京儿童的发式,包括歪毛、淘气、三星、四喜、马鬃、朝天杵、天齐庙、草帽圈、帽缨子、马桶盖,并著有《燕京画旧》,至今北京文史研究馆编辑的《北京文史》杂志上还经常有他的画作“出没”。
或许正是由于这些,李滨声的人生路上才满是别样的风景:恰似一幅漫画,有锋芒有力度;又好比一出戏,有着纯正的韵致、道地的承传;还宛如一场魔术,色彩斑斓,惊喜不断;更像是一首古老的歌谣,越品越有味道。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滨声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漫画家,但他却认为这是人们对他的抬爱,他对别人介绍自己时只说是“画小人的”。
B.作品介绍了李滨声房子里桌子旁边堆放着的宣纸、书柜里摆放着的书和半人高的小架子上放着的小物什,突出了他知识的渊博。
C.漫画家方成撰文说,虽然李滨声懂得京剧艺术,会画脸谱,会玩风筝,但是这些都是玩物丧志、不学无术的表现。
D.李滨声画漫画,常常借用历史人物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惆怅,这样的一幅漫画胜过一千篇文章。
E. 李滨声对戏、对魔术、对民俗等都爱好,都懂,甚至有一定的研究,并且常用漫画的手法来画戏、画魔术、画民俗。
【小题2】第1段至第3段是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是怎样表现李滨声的漫画艺术成就的?请举例回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李滨声的人生多“趣事”,这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奇士”的青春

陈晋

什么样的岁月会在人生心路上刻下浓浓的痕迹?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岁月。

什么样的故事会在人至晚年时深深地萦绕梦乡?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故事。

青春的岁月所以刻痕最深,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段岁月中,无不信心百倍,壮怀激烈,一览无余地展露着生命的蓬勃活力。

青春的故事所以萦绕梦乡,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些故事里,预示着人生价值的不可限量,而整个人生的故事,也常常在青春行为里若隐若现地藏伏着序幕。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他根据“***”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个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

启事结尾化用《诗经》里的话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意思是鸟儿鸣叫着以寻求朋友,我也像古人那样呼吁,请兄弟们来帮助我。

罗章龙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气概不凡的名字,叫“纵宇一郎”。

二人在湖南省图书馆相约见面。畅谈三个小时,双方以风流自诩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

“长沙赋”,说的是汉代贾谊在当长沙王太傅时写的《治安策》。“楚屈平”,就是创作出《离骚》这部千古绝唱的屈原。

春秋战国时,湖南属于楚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和爱国志士,都曾把他们的思想、情感、才华抛洒在这片土地上。

屈原、贾谊、李白、杜甫、范仲淹、辛弃疾、王夫之,他们的人格精神,融入这水光山色之中,形成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在流浪行吟中,纵身跳入湖南汨罗江的屈原,以深沉激越的爱国主义、高风亮节的人格风范、上天入地求索理想的浪漫情怀,成为了湖湘文化的人格象征。

***刚上师范时,有一本听课笔记。一共46页,而前面的11页,都是用魏碑字体工工整整抄写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

如此追踪诗哲先贤,大概是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激励着青年***,去鄙视随波逐流的世俗之风; 大概是屈赋的光芒照亮了诗国的天空,成了他汲取诗情和灵感的太阳。

二人交往,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观览名胜古迹了。

他们来到长沙附近的拖船埠,那里有一座禹王碑,传说大禹在那里拖过船。他们寻访了屈原住过的玉笱山、纪念贾谊的太傅祠,以及杜甫流浪长沙时在岳麓山住过的崇德寺、辛弃疾在长沙练兵的旧址飞虎营……

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青年***是在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还是在抒抚古思今的感慨?

正是在山川名胜的游历中,***似乎感受着叫作诗文意气的一些东西。

(摘自《独领风骚》)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连续用两个设问句,突出了青春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B.文章五、六段虽着以“每一个有志青年”,但其用意实在对青年***的评价。
C.“双方以风流自诩”中的“风流”指的是当时两人不拘旧俗、旷达豪放的情怀。
D.文章后面插入大禹的传说,意在为***的青年时代增添一抹浪漫的色彩。
E.依作者的观点,“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的目的是“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
【小题2】结合文意,谈谈“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中的“特别”之处。
【小题3】“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这里的“文化精神”包含哪些要素?请分条概述。
【小题4】结合全文对青年***的介绍,探究“奇士”应该具有怎样的青春品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文心再雕龙
——霍松林的学术研究与贡献
霍松林先生是一位有创见的文学理论家。虚构是西方文学的突出特征,西方文学理论以及派生的苏联文学理论以虚构为文学的突出特征,很是自然。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学者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具有权威性的地位和影响。季摩菲耶夫认为,文学形象包括抒情诗形象的基本特征是虚构。但是,中国文学中的大部分诗、史传文学基本特征是写实,只有戏剧、小说和小部分中国诗才有虚构。因此,这个理论与中国文学实际不符。霍松林先生1957年出版的《文艺学概论》,是1949年后第一部中国人写的文学理论著作。在这部书里,霍先生提出了文学形象的特征是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包括了写实和虚构的观点。
霍先生用形象思维取代了季摩菲耶夫的虚构,实际上是取代了苏联文学理论乃至西方文学理论的虚构,从而在中国文学理论与苏联和西方文学理论之间画出了一条分界线。霍松林从未全称判断地表示文学形象的特征是虚构,更未表示中国诗的基本特征是虚构,他将虚构限制在戏剧、小说等叙事文学的范围内。霍松林指出中国诗局部可能有虚构,同时指出叙事文学可以写真人真事。这表明他的文学理论符合中国文学实际,周全、稳健,而卓有创见。
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几乎所有主要著作,都是以虚构、假定、虚幻性作为全称判断的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在文学形象的定义上,霍松林用形象思维取代苏联文学理论的虚构,在当时苏联文学理论极具权威性的情况下,体现出极大的学术智慧、勇气和民族自信心;比较六十年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承袭苏联及西方文学理论的文学形象虚构说,则体现出异常独到的学术创发力和异常深远的学术生命力。虽然因此导致了对霍松林长达十四年的批判,但霍松林并未屈服,足见其学术风骨与豪杰品格。
霍松林是一位有创见的古代文学研究者。在杜甫研究史上,学界认为,杜甫乾元元年自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的原因,是至德二年疏救房管触怒唐肃宗,遭到会审和放逐。霍松林在1982年发表了《说杜甫(曲江二首)》一文。先生以其丰厚的学识积淀,由史诗互证提出不同的看法,补唐史之缺,发杜甫研究史上前人所未发。他认为杜甫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后,继续谏诤唐肃宗惹祸,比起早先的疏救房管触怒唐肃宗,原因更直接、更重要。这关系到对这一段唐史真相、杜甫品格、后半生命运及大半部杜诗的了解。
霍先生的许多论文,都是有感而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的研究者把白居易的讽喻诗及其创作理论与“文艺为政治服务”等同起来加以否定和嘲讽。对此,霍先生明确指出:“白居易的讽喻诗歌理论有什么缺点是应该讨论的,但其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所体现的强烈的责任感,却是值得肯定的。不伦不类地与‘文艺为政治服务’挂钩而加以贬斥,进而宣扬一种所谓的‘淡化现实’‘淡化政治’的理论,虽然很时髦,却未必是有益的。”这样的议论,不仅有学术纠偏的意义,也显示了一个学者、一个文化人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摘编自邓小军《庭花晚更馨》、王长华《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先生》)
相关链接
①“我追求的学术品格是:希望自己在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中,做到求真求是、学风严谨、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始终不偏离这一学术‘政治方向’。如果知识很渊博,却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和论著,那就是有知无能,也就是古人讥笑的‘两脚书橱’,对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不到重要作用。”(霍松林语)
②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诗的形象及其他》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古代诗文的研究实践当中,因而成就斐然。(张新科《霍松林:“唐音”永存》)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霍松林先生认为中国文学中的大部分诗、史传文学基本特征是写实,只有戏剧、小说和小部分中国诗才有虚构,这和季摩菲耶夫的虚构理论不合。
B.霍松林先生提出的形象思维理论,是对季摩菲耶夫文学形象的特征是虚构的理论的否定,揭示了中国文学理论与苏联及西方文学理论的不同之处。
C.在对杜甫乾元元年自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原因这一问题的探讨上,和学界早先的观点相比,霍松林先生的观点更直接,说明的原因更重要。
D.霍松林先生主张作为一个学者,要知识渊博,更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出像样的文章和论著,霍先生在这方面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霍松林先生以惊人的学识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审视了当时权威的文学理论,认为中国文学从整体上看不存在虚构,体现了一个文学理论家的创见性。
B.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几乎所有主要著作,都认为虚构、假定、虚幻性是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霍松林提出形象思维理论,实际上是对当时中国文学理论界的挑战。
C.霍松林先生体现出的异常独到的学术创发力也曾给他带来灾难,他曾受到长达十四年的批判,但他并没有屈服,霍先生的学术风骨与豪杰品格令人赞叹。
D.《说杜甫(曲江二首)》一文体现了霍松林先生学术研究上多用史诗互证,在研究选题上不求大,但是研究结果往往影响比较大的特点。
E. 霍松林先生强调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他认为文艺创作离不开社会、政治、人民,不能宣扬一种所谓“淡化现实”“淡化政治”的理论。
【小题3】霍松林先生的学术研究有着“求新”“求真”的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求新”和“求真”关系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小题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小题3】顾炎武能成为一代通儒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陈翰伯:文化的先行者

中国出版界有一位重要人物值得记忆。他重要的标志,不但在后30年,也在前30年;不但在政治上,也在文化上。他不但是一位政治的执行者,也是一位文化的先行者。他,就是陈翰伯。

20世纪30年代,陈翰伯就读于燕京大学。他曾与姚依林、黄华、黄敬等人一起,参与领导“一二·九”学生运动。那时他们经常在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客厅中聚会,讨论时势与未来,陈翰伯也因此与斯诺结下友谊。他曾经陪同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到延安,拜见***、朱德,为他们当翻译。1936年7月,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间,陈翰伯作为一位“潜伏”的红色报人,用笔名王孝风、梅碧华等,写了许多好文章。他的公开身份是记者、编辑,实际上是***地下党员。他需要做的是尽最大可能在报纸上登载国民党政府不愿意登载的消息,撰写社论、时评,婉转地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他不可能不暴露左派的面目,因而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1958年8月,陈翰伯奉命出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他十分注重文化传承的力量。他上任后首先跑到上海,找寻老商务留下的资料,恢复商务印书馆种种出版建制,延续“百年商务”文化香火。有趣的是,陈翰伯的这一份苦心,竟然在他文革时期写的一份检讨书中,清晰地表达出来。“我是复活旧商务的罪人,……我一九五九年在上海办事处查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以后都运到北京,我请胡愈之等人做了馆史的报告,后来就设立了馆史研究室,举办展览会和六十五周年的纪念。与此同时,我在报纸上发表了很多消息,到一九六二年,在我的招魂纸下,旧商务这具僵尸,已经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散发臭气,毒害人性。”这样的文字,读来让人心酸。

接手商务印书馆后,陈翰伯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该奉献什么,我们能奉献什么。此后8年,可谓功勋卓著。汪家熔曾详细罗列出那个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重点图书项目:社会科学经典395种;经济学著作115种;政治学著作,不算大量提供给中央理论小组的,有93种;历史和历史学66种;工具书,包括修订《辞源》,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和《俄汉大辞典》等;此外,还有英、法、德、日、西、阿拉伯、越南、印尼等外语方面的词典、语法书和其他读物。正是这些图书的出版,托起了陈翰伯作为出版家的历史地位。

说到先行者,是说他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是一个时代的启蒙者与引路人。略举两例:

其一,为***等职务。(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政治运动中,一批学者和翻译家被划为“右派”,丧失了从事研究工作的权利。陈翰伯曾冒着很大的风险,卷着铺盖到北大“蹲点”,按照拟定的学者名录一个个寻访。众多“靠边站”的专家学者如朱光潜、贺麟、王以铸得以出山,担当古典名著的翻译工作。这段经历当时虽未给陈翰伯带来大的影响,但在“文革”中,陈翰伯没能躲过打击,被批判为“招降纳叛”。(摘自吉祥《陈翰伯是谁?》)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翰伯曾作为翻译陪同埃德加·斯诺夫人拜见***、朱德;大学毕业后,潜伏在国民党统治区,策略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B.陈翰伯在检讨书中,称自己是复活商务的罪人,委婉地陈述自己恢复商务印书馆出版建制、延续商务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
C.本文由总到分,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表现了陈翰伯既是红色的报人,是优秀的出版家,还是文化的先行者的三方面特点。
D.本文语言平实,选取传主60年人生经历中的典型材料,表现了陈翰伯在中国出版界的重要地位及其政治、文化方面的突出贡献。
【小题2】陈翰伯是文化的先行者,他的做法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为什么说陈翰伯是中国出版界的一位重要人物?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