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毕业生就业呈现新格局
不再扎堆北上广深,“新一线”城市受青睐
步入8月,毕业生大部分已经开启全新的职业生涯,但与以往扎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就业格局不同,蓉渝杭等“新一线”城市越来越受青昧,在就业意愿的转变与各大城市频频出招揽才的双重作用之下,中国毕业生的就业格局正呈现新的变化。
就业新宠“新一线”
“宁要大城一张床,不要小城一套房”。这曾经是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写照,而今,这样的想法则显得有些过时了。
日前,国内生活服务平台58同城发布的《2017年高校毕业生招聘报告》显示,2017年毕业生简历投递量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广州、成都、北京,重庆,深圳,郑州、上海,长沙、杭州、贵阳。北上广深已经不是“独宠”,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2017年夏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也显示,“新一线”城市就业市场火爆,成都、西安等跻身求职者最热衷十大城市。
所谓“新一线”城市是相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诞生的说法。据第一财经旗下数据新闻项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榜单,今年进入“新一线”的布15个城市,包括成都、杭州、武汉、南京、重庆、天津、苏州、西安、长沙等。
其实,人才分流现象早就有体现。据猎聘网数据,2016年人才净流入占比排名T0P20的城市中,杭州、长沙、武汉包搅前三。猎聘网相关负责人分析,这3个城市的共同特点是:省会城市,环境宜居,雾霾少,产业比较优势突出,“比如,杭州和武汉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很发达,而长沙娱乐传煤产业独树一帜。”
由于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和快速增长的就业机会,“新一线”已经成为独具吸引力的就业区域。
引智优惠频出招
与这种人才流向新动相呼应的,是越来越多二三线城市为吸引人才出台的优惠政策。据本报记者统计,目前至少成都、武汉、南京,西安等10个“新一线”城市出台了人才优惠政策,涵盖收入、现金补贴、住房和户口等关键指标。
例如,西安公布23条人才引进新措施,提出“5年投入38亿元,引才育才100万”目标,对人才实行优质生活服务“绿卡通”制度,在医疗、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开设绿色通道,武汉出台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政策,推出18项户口迁移调整政策,支持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落户几乎“零门槛”。
成都也高调推出“先落户后就业”政策;同时推行安居计划,对来蓉应聘的外地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可提供7天免费入住青年人才驿站,对急需紧缺优秀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赁住房保障。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老一线城市的人才饱和度、居住饱和度相对来说已经达到了顶点,出现一些人才溢出效应,而我们所说的“新一线”城市已经认识到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要素,正为下一步城市发展上台阶作人才准备。
留住人才看长期
在向人才敞开大门的同时,如何长久地留住人才,落地生根,也成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看点所在。
从更长期来说,城市能否创造软环境至关重要,广东省人才开发与管理研究会会长刘善仕介绍,通过对几百万个人才样本做大数据研究,他们发现软环境对人才流动的影响占比达到48%,比如创业配套,政府有无扶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支持等。
“不同的创业人才关注的地方不同。(政府)服务要做得更精细化,对创业人才进行分类,建立人才分类目录,并据此作出分析,看看到底块少哪类人才,把人才引进更精细化。”刘善仕说。
而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岗位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大小也成了城市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互联网,传媒和金融等行业的就业需求,实际上对许多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说,“就业机会,尤其是高端的就业机会,与产业发展状况有关;米来就业的发展潜力,与产业升级有关;城市宜居环境也很重要,这是由公共财政提供支持打造的优质公共服务体系,不仅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也包括因林绿化、道路交通等因素。”
(2017年8月3日中国青年网)
【小题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毕业生就业格局新变化是就业意愿和各大城市积极招揽人才双重作用促成的,是人才和城市双向选择的结果。
B.新的毕业生就业格局显示新一线域市在吸引人才方面有自己的优势,更受毕业生青睐,北上广深对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对在下降。
C.新一线城市能够提供较低的生活成本,快速增长的就业机会,对毕业生具有吸引力,是改变就业格局的原因之一。
D.招揽人才不止老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在进行,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为吸引人才出台了优惠政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吸引人才重要,长久地留住人才,让他们落地生根,对未来城市的发展也很重要,城市要创造适合人才发展的软环境。
B.新一线城市出台的人才优惠政策,涵盖面很广,既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努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C.产业升级能创造就业机会,而创造宜居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也能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
D.和一线城市相比,新一线城市招揽人才的力度很大,他们产业优势突出,经济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正在改变毕业生就业格局。
【小题3】毕业生就业选择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3 07:46: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白族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白族扎染历史悠久,据《实仪录》载::“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从《南诏国传》和《张胜温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懂得了“染采纹秀”。特别在盛唐时期,扎染已在白族地区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帝进献的贡品。白族扎染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2006年云南白族扎染技艺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白族扎染多次被评为云南省乃至中国优秀工艺品,并作为特色旅游品远销海外。

(金少萍《白族扎染工艺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2005,《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材料二:

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古籍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蓼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扎染最主要的两道工序是扎花和浸染,用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染色。扎花的目的是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扎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扎染有一千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著名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令机械印染工艺难以望其项背。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三:

白族扎染承载着白族千年来的理想和喜爱,尤其是白族妇女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轨迹。因为扎染者的不同,她们的理想、心态,以及对自然的取舍,取舍后对图案图样的设计处理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每一件扎染都不可能雷同,都是一件件研究白族千年心理、理想的艺术珍品。

白族扎染的布料自古使用的是农村妇女自织的土布,它的扎花是唯独白族才有的、传承了千百年的民族手工工艺,它的浸染流程从染料的采撷、制作、浸染、漂晾都是白族独有的制作法。因此白族扎染是白族民族性的一个载体,它寄托着白族的民族理想和情趣,它是了解白族民族性的又一个靓丽窗口。就此意义上来说,白族扎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一种具有传统文化 价值和民族价值的商品。

白族扎染的底版全是靛蓝色,先民们选择这种色彩,决非偶然。蓝色的天,蓝色的海,蓝色的山,宁静而平和,造就了世世代代在苍山洱海生活的白族人民宁静平和的心理素质,也造就了白族人民对蓝色的特别喜爱。蓝色成了白族传统审美意象的基调。蓝底上起白花(花式、花样、图案、图样)是扎染的特色,这白色也决非偶然的选择。洱海碧波荡漾,浪花绽放;天宇苍空浩渺,白云悠悠;沙鸥海鸟同浪花嬉戏,苍山雪峰与长空共舞,白云、白雪、浪花,陶冶着白族人民的情操,喜白、爱白,以白为净,以白为尚,以白为美,成了白族人民的又一传统审美意象。以蓝白二色为主调的扎染艺术构成了宁静、平和、宽容的世界,营造出古朴的意蕴,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美感。

(夏丽丽《扎染艺术的人文精神与设计传承研究》,《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扎染”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扎染是白族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2006 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使白族扎染技艺享誉海内外。
B.扎染的主要布料是农村妇女自织的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最主要的染料是苍山上生长的板蓝根。
C.扎染最主要的两道工序是扎花和浸染,扎花是为了防染,故扎染的艺术性和价值主要取决于浸染这道工序。
D.扎染的扎花手艺和浸染流程都是白族独有的工艺,承载着白族千年来的理想和喜爱,因此最能体现白族的民族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白族扎染的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B.扎花的目的是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扎部分在浸染时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
C.“卷上绞”是扎染的著名技法,它最令人叹为观止之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出现相同的花。
D.全用靛蓝色为底版,在蓝底上染出白色的花式、花样、图案、图样,这正是白族扎染独有的特色,也是具有白族价值的独特商品。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白族的另外两个民族特色。。
①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善于创造;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爸送来的三袋米

爸从乡下来,坐了一天的车,送来一袋米。

爸说:“这是今年的新米,带给你们尝尝。”妻笑着说:“谢谢爸爸。”

晚饭是用爸带来的新米煮的。“哇,真香!”妻对爸说:“这米比我们买的好吃。”爸开心的笑了:“咱自个种的,还能孬?”

晚上,妻对我说:“爸也真是的,从大老远来,为的是送一袋米。”我说:“这是爸的一番心意。”妻感动的说:“爸真好。”

一个月以后,爸又来了,坐了一天的车,又送来一袋米,爸说:“我在电视上看到城里竟然有人卖有毒大米,还是家乡米放心。”妻说:“爸我们吃的是大超市买的米,人家有信誉保证呢。”

爸憨憨的笑了。

妻把我拉进厨房,说:“你跟爸说说,往后别送米了,来回车费四五十块,爸也不算算,这么一折腾,米都什么价了。我们刚刚贷款买了房子,爸也不想着替我们把钱省着。”我笑着说:“你以为爸和你一样是学经济管理,懂得成本核算啊。”

饭时,我对爸说:“您往后别送米了,吃不完没地方放。”爸不作声,埋头扒饭。妻挤眉弄眼地朝我笑。

第二袋米还没吃完,爸又来了。坐了一天的车,送来一大袋米,比上次那袋多出了一半。

妻不高兴了,在厨房里一个劲地埋怨我。爸正在客厅看电视,自个儿乐。

我把爸叫到里屋,说:“跟您商量件事,您往后就别送米了,行不?大老远的,花车费不说,人也折腾的累,不值。”

爸脸上漾着笑没了,一脸难色。他说:“你不晓得,老家隔壁,你李婶的儿子,每次开车回去接她到城里,李婶总要问我啥时在到城里玩,我说:‘我儿子早跟我说了,只是我舍不得丢下那块地。'秋收了,闲了,再找理由说不过去,我寻思着还真得来,可我不能空手啊,车费不能白花,乡下没稀罕东西,带来米免得你们买。儿啊,你的话爸懂,爸晓得你们的难处,爸这次回去,可以跟你李婶说城里我都去了三遭,我都玩腻了。只是爸没想到会闹得你们不开心。”

爸低着头,那神情就像犯了错误不知所措的孩子。我心里发酸,一阵沉默。爸突然抬头说:“儿呀,其实,爸是真的想你们哪。”

爸的声音哽咽了。

晚上,我给妻讲老家的邻居李婶,讲老爸的经济学观点,讲老爸的眼泪。

妻哭了,搂着我,轻轻地说:“等我们条件好了些,就把爸接来吧。”

人生有多少尴尬就有多少美丽,有多少美丽就有多少至真的情。我的老爸啊,您送来的岂止是三袋米……

【小题1】“爸”为什么不顾我们的反对,连续送来三袋米?这三袋米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结尾说“我的老爸啊,您送来的岂止是三袋米
A.”不是米,那是什么?
【小题3】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爸的经济学观点”和“妻子的经济学观点”有何特点?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闹钟响了

张健

母亲的闹钟响了,这是只装在她身体里的闹钟,准时。母亲的房间靠在马路边上,凌晨的喧闹无法把她一天的劳累惊醒的。她的闹钟就是腰,她的腰每天四点半就会开始酸痛起来,她说再躺着那简直是万般难耐的痛苦,一起来腰就不疼了。她必须起来,开始心平气和地洗衣做饭。

我问过母亲她的腰究竟是怎么回事,她说老毛病。我总想追究这老毛病的根源,她说,生下我不到第三天,就下床洗一大堆的衣服,爷爷的,奶奶的,姑姑的,叔叔的……有时,她洗完衣服还得去地里干活,她怕爷爷回来没有好脸色。她告诉我她很怕爷爷,这老头子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吼,虽然老头子死了多年,做梦做到他还是一副凶相,还是怕他。这腰就给这么折磨坏的。

母亲有时候会在屋子后面慢慢地蹲下来,替花盆里的花拔掉几棵杂草,还有一个是栽着碧绿的小葱的盆子,我怀疑远离村庄的泥巴也具有这种不可抵抗的力量。我对泥巴是尊敬的,它宽容于一切依赖它的事物,给它们存活下去的空间和可能。

有一天,我很认真地看完了韩国影片《远路》(又译《妈妈》),那是一个由好玩开头到催人泪下的过程。影片里的母亲在四十岁时,突然有了眩晕症,只要坐车就会头晕,甚至看到大巴经过都会出现头晕的症状,因此这以后的28年来母亲从未离开过这个小村。但是现在,母亲有了苦恼的事——小女儿的婚礼迫在眉睫。即便走路也要参加小女儿婚礼的母亲的第一次远行就这么开始了。

我看的时候格外亲切是因为我的母亲也如此,虽然没有影片里的母亲那么严重,但她确实很少离开过家。而现在,我的母亲也有了苦恼的事,妹妹在三百公里外的城市订婚,母亲也开始担心这一段路程能否挺得过去,但妹妹也是她身上的一块肉,能不赶过去吗?大巴在四个半小时后到了那儿。妹妹无比开心,可母亲的脸色苍白,只是坐在桌子边喝了几口水,什么也没吃;隔了一天后,母亲又要赶回来。到家后,好像大病了一场。三个月后,妹妹的婚礼在远在一千五百公里外的城市举行。尽管母亲执拗着要去,我还是阻止了。我想起了《远路》的结尾,母亲跋山涉水、风雨无阻地到达目的地后正好赶上小女儿的婚礼,以为母亲不会来的小女儿激动得流出泪来,可当她和丈夫手挽着手走上殿堂的时候,过于疲劳的母亲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带着微笑永远地睡着了……

有时候一起吃饭时,我就盯着母亲的脸,我仔细看着,我怕这张脸一眨眼也像爷爷那样消失了。母亲不知道我的心思,在这个时候她就说,多吃点菜。我嚼着那些碧绿的菠菜,真想狠狠地把光阴也嚼碎。时间停止,我们可以一辈子在一起进行富足的晚餐,而她坐在我的对面,我就可以看见她永远像月亮那样不变的脸。

在小镇的镇南东路,这里居住着一百多户人家。我家的屋檐与众不同的是,还有一个燕子筑的屋。邻居总和母亲说,干嘛让它们筑巢,脏死了,母亲笑笑,她说她喜欢燕子。仿佛看到的是多年以前,居住在乡村屋檐下的那两只。那时,我家门口常常铺满一层沙子,或者一张报纸,看起来不雅观,可母亲几乎每天都收拾它们拉下来的屎。我始终不明白,母亲能够平静到把燕子当成孩子一样,她能够宽容它们。突然有一天,我偶然抬头的时候发现燕子窝不见了,我怀疑母亲最终还是忍受不了燕子住下来造成的麻烦,一发火把它捅掉了。我问母亲,母亲说小燕子长大了,它们会在来年重新筑窝。我恍然大悟。

母亲的闹钟依然准时响着,响的时候,她又开始了反复的劳作。母亲的闹钟响的时候,我就得结束这一天的写作开始我的睡眠。我不会让她看见我,我怕她心疼,我睡着的时候她也不寂寞,她说有燕子会在屋檐下唱歌,它们好像是从老家赶来看看她的。

【小题1】从全文看,“母亲的闹钟”有什么含意?
【小题2】文章主要写自己的母亲,在中间为什么又用两个自然段写韩国影片《远路》中的情节?
【小题3】“我嚼着那些碧绿的菠菜,真想狠狠地把光阴也嚼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4】整合作品中的信息,用几个词概括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台湾媒体消息,12月14日,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在台湾高雄辞世,享年90岁。

(新华网)

材料二:

余光中先生走得有些遗憾。他曾说:“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今天,诗人溘然长逝于海岛,长江黄河若有知,应会为他歌一曲。

(人民日报《余光中的江河深处》)

材料三:

下面是余光中先生接受澎湃新闻的一段采访(有删改):

澎湃新闻:但是大家喜欢的还是你那些抒情、浅显得诗文。

余光中:这是我写作的一面。我的有些诗文比较深,但对那些真正前卫的朋友来说,这也算不了什么前卫。有的时候,我任其自然,用最单纯的语言写最单纯的意念。最典型的一首就是《台东》:“城比台北是矮一点/天比台北却高得多/灯比台北是暗一点/星比台北却亮得多/街比台北是短一点/风比台北却长得多”。台东大学把这几句话拿去刻在了墙上。我觉得雅俗共赏是一种乐趣。有人要我写点诗做实用,我大半也认为是一种挑战。作为一个诗人,不要老是埋怨这个社会不读诗,不需要诗。问题是,社会需要你的时候,你能提供什么服务。在铅笔上,在运动衫上,我都把这种事情当作挑战。诗可以实用,可是别商业化。“中山大学”2000年过20周年校庆时他们要我为校庆题两句话,我就写:“20岁的活力,2000年的新机”,他们就印在T恤衫上。垦丁公园里也做环保袋、运动衫,上面的题词也有我的。古人是到处写诗的,写在旅馆墙壁上,写给歌伎。

澎湃新闻:听说你很喜欢鲍勃·迪伦和琼·贝茨?

余光中:我对媒体和朋友讲,除了我的家人之外,还有一些精神上的家人,比如凡·高,我还翻译了一本《凡·高传》;还有一个家人就是王尔德,我翻译了他很多东西;还有就是披头士,他们曲高和也众,充满了自信。他们藐视社会但并不捣蛋,歌词也很有深度,比如《Let it Be》等。

澎湃新闻:大陆读者对你的认识只是一个面向的余光中,那个乡愁的、抒情的、课本上的余光中。这是否有点遗憾?

余光中:深入了解我的人是不多。我开玩笑说,粉丝不嫌其多,知音也不嫌其少。这个情形也很正常。那天和孙甘露(注:上海作家)对话时,有一句没有说,我当时说到读古典诗的作用,其实我还想说,中国的小说家一定要会写诗,比如《三国演义》里“有诗为证”,《红楼梦》里更不用说了。以前,小说和诗是不分的。

澎湃新闻:从那天和孙甘露的对话中看得出,你最推崇的还是中国古典文学。

余光中:我觉得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还是中国古典的诗文。胡适当时就讲:要有国语的文学,先要锻炼文学的国语。意思就是说,白话文文学也不能够大白话写来写去。所以我写诗写文,都酌量用点古典的好处,这样比较耐读一点。因此,在民进党执政的时候,他们要把国文课中的文言文锐减,把《论语》《孟子》变成选修课,我就写了很多批评文章,好几个回合过招。很幸运,媒体站在我这边。那个“教育部长”杜正胜是许倬云(注:台湾历史学家)的学生,本来就研究中国古代史的。

【小题1】阅读材料三,选出对原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光中先生认为现代社会对诗是有需求的,只是诗人的创作不能实用,没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B.从访谈中我们能看得出,余光中先生对艺术涉猎极为广泛,不仅是诗歌,还有绘画、音乐均有所成就。
C.大多数的读者喜欢余光中先生抒情、浅显得文章,大陆读者对余光中先生的了解也仅限于《乡愁》,对此,余先生认为,他个人的诗文创作也有较深的,但深入了解他的人并不是很多。
D.余先生对中国古典的诗文情有独钟,他说过:“要有国语的文学,先要锻炼文学的国语。”所以他对刻意的在自己的诗文中斟酌古典诗文的用词。
【小题2】根据上面三则材料,下列敬献给余光中先生的挽联哪一项是不合适的(   )
A.异居为异客,梦断家山,读到乡愁空哽咽;天路到天堂,魂归故里,算无船票自徘徊。
B.两岸心头,乡愁一缕寻滋味;此生注脚,艺德九旬泽大荒。
C.光照千秋,中兴伟业,两岸共圆梦;情融万载,赓续乡愁,九州同挽余。
D.先生溘逝,白鹿还原真世事;长者永存,黄泉不复大文豪。
【小题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如果让你为余光中先生写一篇悼词,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写作,请列出你的写作内容要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残。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著、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同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描述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并记载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它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沿用。即使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它所含的古老智慧同样非常有价值。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今天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摘编自《郑州晚报》2016年12月1日)
材料二:
公元前1200年的殷朝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四方风”——四个方向的风,它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明,在该时期,“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的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了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西汉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第一次完整地记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节气”采用定气法计算。定气法以太阳运行的位置为准。“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到达的位置。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法,具体节气时间由专家测算。以紫金山天文台颁发的《天文年历》为准。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历史朔源》)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变化状况,是我国物候交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2016年12月1日新华社报道)
【小题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蕴含的古老智慧在今天看来同样非常有价值,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之后之所以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为多民族所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C.今天人们的生活中常用阴历,有时也用农历,“二十四节气”属太阳历,又被人们列入农历,由此可见农历和阳历两个系统互有交叉成分。
D.民间传唱的“二十四节气”歌每句含六个节气,其中第三句“秋处露秋寒霜降”所指的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我国古人已经用甲骨文明确记载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这表明,当时“二分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B.从最早记载“四方风”始,到从《时宪历》开始并沿用至今的“定气法”止,在近三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二十四节气”一步步完善。
C.近八成国人要么仅仅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要么完全不了解。这表明,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跟人们的生活是渐行渐远的。
D.战国时记载了八个节气的《昌氏春秋》和西汉时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是两部和清初的历书《时宪历》性质相近的专著。
E. 国人对“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美食及相关传统活动和诗词、谚语的了解关注度高,表明人们对它的需求既有实用性,又有人文性。
【小题3】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