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头 像 
林斤澜
画家老麦气色红润,为人圆通,又走好运,同行拿“脉通”来开玩笑,老麦索性拿“麦通”当了笔名。
这天他从人民礼堂出来,手提包里装着刚得的奖品。他骑上车,美滋滋地回味着……
老麦的确好运道,十年浩劫没有伤着元气,眼下又青云直上。前年画了张武斗场面,闯了“禁区”,热辣辣得了奖。去年评奖说要点叫人愉快的,他就画了张五只小猫,像小孩子那样互相抓挠着,鲜活极了。今年得奖的是“夜行军”:一个十几岁的女兵,军帽下边戳着两根辫橛子,背一把二胡。革命传统教育、军事题材,一下子名列前茅……
怎么拐到胡同里了?呀,梅大厦!十分熟悉又经常想不到的名字跳了出来。再拐两个弯不就到梅大厦家了吗?这位姓梅的跟老麦是老同学,学的是雕塑。三年了,老麦忙于来信,来访,来约稿;梅大厦却连逢年过节都没露过面。他在干什么?美术界不大听说他的名字了。老麦把车推进一个没有门扇的门洞,叫道:“梅大厦!”就听见屋里叫:“吃饭没有?正好,给你下挂面。”三年不见,劈头还是三十年前穷学生的口吻。
老麦进里屋坐下——只有里屋才有凳子。除了角落的单人床,屋里全是架子,架子上全是雕塑。梅大厦头发花白、乱蓬蓬的,细眼睛挂红丝,小个子还驼点儿腰。只有两只手肌肉鼓胀,是灵活的年轻的手。
趁这年轻的手专心地下挂面,老麦把架子浏览一番。书架上是陶瓷,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土里土气,造型、使釉、神态,都着力继承民族传统。货架上是石雕,显然追求现代派的表现方法。钉起来的架子上,全是木雕,有的还是半成品,看来都是近作了。老麦行家的、安闲的、挑剔的眼光不安起来了。这些木雕不是从庙堂、寺院的雕塑里来的吗?不是从民间的泥娃娃、面人儿脱胎的吗?可是又吸收了外国现代方法呀!这么个杂院的破屋,这么个泥瓦匠般的老同学,有探索,有创造……
老麦看见书架顶板上撂着一个女兵,辫橛子,身背二胡,军帽上肩膀上落了不薄的尘土……这个烧瓷女兵是三年前见过的,和自己的画稿有没有关系呢?倒也难说。不过,平心而论,这个女兵是一般化的,自己画的那个有个性,有人物的心灵……老麦吃着面,斟酌着说:“得有个人照顾了!”“我没有时间。要命的是,我那几年只做了几件,你看——”梅大厦指一下那个一身尘土、背着二胡的女兵,“现在看都懒得看一眼,这么不经看。”老麦心里一沉,但又平和地说:“你这个女兵是一般化了些。”
梅大厦走到货架前,年轻的手倏地转到一块淡绿的玉石上。“漂亮吧?从人家废料堆里捡的,我小心极了,耐心极了,慢慢磨出来的。你看,春天了,叫太阳晒化了,摊在淡绿的水面上,身底下的颜色,是水……”老麦这才领悟,这是—只白天鹅。长长的脖子弯弯地贴在背上,是刷洗羽毛?是刚从梦中苏醒?是尽情享受大地春回?……不觉叹道:“可惜,这些东西眼前是无名无利。”“管那个做什么。”梅大厦两手一拍,劳动布的工作服飞起粉尘。“现在是我一生工作最好的时候。思想上自由,生活上自由,艺术上我觉着看得见自由王国了。”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闪着一种不那么正常的光芒。老麦暗想:这样的光芒自己是没有的,不,是自己欠缺的。
梅大厦的手往钉起来的架子上一排排黄杨木人物那里扫过去,好像将军指点他的士兵。老麦的眼睛顺着他的手,停在了一个不大的头像上。这是一块黄杨树顶,留着原树皮,只上尖下圆地开出一张脸来。原树皮就像头发,脸是少妇型长脸。老麦立刻看出来,那比例是不写实的。头发下边露出的尖尖脑门,占全脸的三分之一。弯弯的眉毛,半闭的眼睛,从眉毛到眼睛,竟有一个鼻子的长度。端正的鼻子、紧闭的嘴唇是写实的。没有这样的脑门和这样长长的眼皮,仿佛思索盘旋不开。哦,头像,是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老麦再看看那些陶瓷,那些玉石,更加明白老同学在着力民族传统之后,追求现代表现之后,探索着一个新的境界。他感叹:“三年不见,你的进展很快呀!”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里,射出了光亮。“就是要做,赶紧做,现在是我一生最好的时候。”梅大厦年轻的手,抓着花白衰老的头发,扯了两扯。
老麦坐不住了,心思活跃,想为梅大厦另找一处房子,想请一些专家来,想组织一个像样的展览会……
老麦骑上车,为自己的发现和将要实现的计划兴奋起来,胡同里,他把铃铛打得山响。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写了老麦和梅大厦之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善于捕捉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文笔细腻而深刻。
B.同行拿“脉通”开老麦的玩笑,老麦索性拿“麦通”作笔名,表现出老麦不拘小节、圆通随和的性格。
C.同题材的女兵作品,老麦的获了大奖,梅大厦的却被摞在一边,这让老麦既为老同学惋惜,又为自己庆幸。
D.小说细节描写细腻传神,梅大厦蓬勃的艺术创造力就是通过他那双年轻灵活、肌肉鼓胀的手表现出来的。
E.小说结尾呼应开头,意味深长:老友的托付,自身的责任,时代的催促都回响在老麦打得山响的车铃声中。
【小题2】小说中的梅大厦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第三段写了老麦的“好运道”,有什么作用? (6分)
【小题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淡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泛化指的是广泛的参与性。 书法,作为传统人文理想最有效的承担形式,必然融入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实用性的书写保证了把书法训练的要求落实在最基础的层面,如童子启蒙时就必须接受这样的训练和文化传统。这种日常性的书写既保证了人们广泛参与的可能,也带来了书写的随意性和变化性,这为书法风格的多样性建立了机制
学习书法的人通过对书法的认识,如基本点画,用笔方式,章法构成,个性表现等来逐渐地认识整个文化的精髓和奥义,同时进一步感受自己所处文化的氛围与书法表现的内在一致性。书法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与社会保持着异常密切的联系,即便在远离人间烟火的寺庙中,皈依佛门的教徒们依然运用书法的方式来阐释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书法既依赖知识精英为其确定规范和体系,也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来使其得到有效传播。在一切公共场合,只要有人存在,书法也就存在。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时品味着书法表现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因为所以能够阅读的人都接受过这样的训练,即便是缺乏教育的人们,也在耳濡目染中认同着书法的艺术价值,于是就流传着关于王羲之为老妪题扇和写经换鹤的种种佳话,这大大地激发了人们学习书法的热情。
正是在这种连医师开的药方也有书法美感要求的社会氛围中,必然陶冶着一个民族的美的情操。中国的书法正是在大众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人与书法的关系。书法之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特殊地位,并且在几十个世纪中稳定地保持着它的基本性质,根本原因是,它作为中国艺术泛化的典型,与传统人文理念的契合,使它在整个文化立于不败之地。书法通过书面语言的使用而渗入一切事物,成为体现泛化思想最理想的艺术形式。
泛化的结果是全面地接受书法趣味的熏陶,这是一种知识和修养的锤炼。对民众而言,不懂书法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对书法家而言,缺少文化修养则无法提高书法品味。所以苏轼提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它直接催生了文人书法这一表现儒雅文化意趣的表现形式。知识者不断地在规范着书法,维护了文人在书法中的主导地位,把工匠排斥在核心围外,书法更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圣艺术。
书法的命运就是这样的奇特,它一方面只能排在六艺之末,属“小道”;另一方面却广泛地渗透于人们的精华和日常生活中,承荷着各种难以想象的复杂使命。这体现了中国人“以小见大”“以微知著”“以近及远”的思维方式,书法虽然只是人们闲情逸趣的笔墨游戏,却深层次地再现了一个人所能包涵的所有品质,是一种带有文化品行的艺术。这就意味着技术,技巧的熟练不一定是书法艺术,书法必须有综合性的体现。这也就是北魏书法长期未被人们认识和重视的原因所在。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书法泛化的一项是( )
A.童子在启蒙时,一开始写字就接受书法的训练,要写好字的点画结构,页=也要培养书法艺术的素养,传承传统的书法文化。
B.在远离人间烟火的寺庙中的僧人,运用书法的方式,阐释佛理,表达信念,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呈现出书法艺术的光辉
C.医师在开药方的时候,不只是写出各种药草的名称和剂量,而且讲求写一手好字,用心在字里行间表现书法的美感。
D.北魏的书法家们遵循书法的发展轨迹,将汗魏时期的隶属演变成笔画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刻板的魏碑书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法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传统人文理想最有效的承载形式,而日常性的书写使人们广泛地参与书法活动成为可能。
B.书法固然需要依靠知识精英来建立起规范和体系,但是如果没有民众的广泛参与,书法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播,书法的泛化也就无法实现
C.书法通过书面语言得以渗入各种事物,成为中国艺术泛化的典型,它契合传统人文理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特殊,长期保持了基本性质。
D.书法的泛化使普通民众把拥有书法作为有教养的体现,而作为书法家肩负着提高书法品味的责任,为此他们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通过学习书法,体验书法,逐渐认识整个文化的精髓和奥义,感受当下文化氛围和书法表现的内在一致性,这使书法和社会保持着很密切的联系。
B.在公共场合,只要有人存在,书法也就存在。人们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品味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内在美,普遍认同着书法的艺术价值
C.文人书法是表现儒雅文化意趣的形式,代表着书法规范,使书法艺术神圣化,熟练的技巧不能使书法成为艺术,所以书法工匠无法进入书法文化核心圈
D.书法带有文化品行,表现闲情逸趣时在深层次上再现了一个人所能包括的所有品质,这与中国人“以小见大”“以微知著”的思维方式相应。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格是具体的
①也许有人会问:人格看不见,摸不着,称量不出重量,量不出尺寸,何以具体?然而,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谁人格高尚,谁人格低贱,却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②笔者认识一位乡下老人,不识字,每天清晨把他住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哪家有困难,他总是不请自到。一次,学校老师给学生出作文题,要写一位尊敬的人,院子里五位同年级小学生不约而同地写了他。看到几岁的娃娃称赞他“不识字,却懂大道理;干着脏活,心灵却很干净”的语言,你不觉得他的人格是高尚的吗?
③有位记者在北京大学采访时,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年秋天,北大开学了,一位外地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实在太累,便把行李放在路边。此时,一位老者迎面走来,年轻学子走上去说:“您能不能帮我看一下包?”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年轻学子办完各种手续回来时,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帮他看着行李。几日后,北大开学典礼上,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那天替他看包的老人,竟是大名鼎鼎的大学者季羡林!可以想象,当时在年轻学子心里,一种崇高人格的巨大力量是怎样强烈地震撼着他。
④人格就是这样,不论是一字不识的老人,还是享誉中外的学者,都是通过一件一件具体的生活琐事表现出来的。在人格的表现上,人人平等。哲人说,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大约也是这个道理。有的人人格崇高,并非天生如此,乃长期培养、严于律己而成;有的人人格卑鄙,也不是生来如此,而是长期放纵,以至好逸恶劳不以为然、损人利己成了习惯。人生在世,每日每时,都在以各自的具体行为表现着人格。
______,高尚的人格闪闪发亮、晶莹夺目,像巍巍高塔,似郁郁青山;低贱的人格狰狞可恶、丑陋不堪,像污泥浊水,如臭气刺鼻。
______,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人们却依然敬重他、看重他,以至死了还依然活着;有的人活着,人们却鄙视他,轻视他,以至于活着也像死了。群众心里有杆秤,既称人事,也称人格。
______,人格就像阶梯,在你生命的历程中,每当你做一件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你的人格就上了一个阶梯;当你违背良心,干了一件缺德事,人格便下降一级。一个人做一件错事难免,事事缺德,专行小人勾当,那就十分卑鄙了。
【小题1】下面词语中,不能构成反义词的一组是( )
A.高尚 低贱B.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C.敬重 鄙视D.好逸恶劳 损人利己
【小题2】依据文章内容,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在⑤⑥⑦三个自然段开头的横线上,按顺序写在下列横线上。
人格是有尺度的   人格是有形的  人格是有重量的
【小题3】下面对②③自然段讲述的两个故事在文中所起作用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
A.为①自然段的论点提供例证B.为④自然段的论述作铺垫。
C.使文章更为生动、具体。D.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
【小题4】下面说法与④自然段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人格是通过具体的生活琐事表现出来的。
B.在人格的表现上,人人平等。
C.崇高的人格具有巨大力量。
D.崇高的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培养、严于律己形成的。
【小题5】⑤⑥⑦三个自然段的论述方法是什么?
【小题6】⑤⑥⑦三个自然段的内容与①自然段的内容是怎样的关系?
【小题7】下列表述最符合本文思想主旨的一项是( )
A.每个人人格的表现都是平等的。
B.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C.人格是具体的。它通过具体的生活琐事表现出来,能让认真切地感受到。
D.人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小题8】连词造句
有的┄┄却┄┄;有的┄┄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茶文化源远流长。据传茶的发现约于公元前2700多年的神农时代。最早祖先们利用的是野生茶树,人工栽培约在3000多年前,巴蜀地区是中国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东晋史书《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当地所产茶叶作贡品,说明当时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而后茶的栽培从巴蜀地区南下云贵,东移楚湘,转粤赣闽,入江浙,北移淮河流域,形成广阔的产茶区。
原始社会人类在对植物的长期食用中发现茶树叶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就把它熬煮成茶水作饮料。长期以来,茶只是用来治病,大约到西周初期,茶叶才发展为茶食,即“生煮羹饭”,后又成为祭品,最终从煮水清饮改进到泡饮。
秦以前,各地语言文字不统一,茶的名称众说纷纭。商周时茶叶首次有了名字,叫“荼”,因其苦涩,又叫“苦荼”。据唐代陆羽《茶经》载,唐以前,茶有“荼”、“贾”等名,自《茶经》问世后,正式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
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到了汉代,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西汉王褒在《僮约》中提到“武阳买荼”,说明当时已有了专卖茶叶的茶叶市场。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的风气传播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待客、宴会、祭礼的饮料。南齐武帝临终遗诏说:“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从此茶叶成为祭祀时必备的祭品。
唐代中期,饮茶之风盛行全国。各地制茶技术日益提高,出现很多名茶。有关茶的诗歌众多,据统计,李白、杜甫等100多人写了400多篇涉及茶事的诗歌,唐代还首次出现描绘饮茶场面的绘画。宋代,茶成为普及的饮料,特别是上层社会嗜茶成风。制茶的技术达到了精巧奢华的地步,如龙凤团饼茶的制作技术就非常复杂,有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工序。1391年,明太祖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牙以进”。皇室提倡饮用散茶,民间蔚然成风,并将煎煮法改为冲泡法,这是饮茶方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明代茶的加工炒制方法和品饮都有了创新,出现了炒青技术和功夫茶艺,从而推动了名茶发展和许多茶类的创新。
茶自发现以后,通过各种渠道传向国外。目前世界上50多个产茶国的茶种、饮茶风尚都来自中国。中国茶叶约在汉代就传入日本,唐代又有大批日本僧人来华,回国时带回茶种。中国茶叶传入欧洲是在1607年。东印度公司成立的第二年,荷兰船首次将茶由澳门转运到爪哇。1669年,英国印度公司把14万磅茶叶运到英国,当时只在伦敦咖啡馆中供应少量中国茶。17世纪初明神宗万历年间,中国大使将少量茶叶运入俄国,大量输入是在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后,1893年,俄国聘请中国茶工发展茶叶生产。此后中国茶叶又从欧洲和中国传入了东南亚各国。
【小题1】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西周时,作为中国茶树的起源地之一的巴蜀地区的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所产茶叶已作为贡品。
B.西周初年,茶叶的功用由治病发展为泡饮,其间经历茶食、煮水清饮和祭品三个发展阶段。
C.西汉时已有了专卖茶叶的茶叶市场,茶的保健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D.魏晋南北朝时,饮茶的风气已传至长江中下游,茶叶成为祭祀时必备的祭品。
【小题2】中国茶“通过各种渠道传向国外”,对“各种渠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大批日本僧人来华后,回国时偷偷带回茶种。
B.东印度公司刚刚成立,就将大批茶叶运到英国。
C.清代,中国茶叶大量输入俄国的同时,中国茶工也被聘请到俄国。
D.后来中国茶叶又由日本、欧洲传入东南亚各国。
【小题3】下列推断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祖先最早利用的是野生茶树,茶树的人工栽培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0多年。
B.唐代陆羽被后人尊为“茶圣”,是因为他最先为茶正名,即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
C.唐代中期,饮茶之风盛行,文人画士的创作涉及茶事,促进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D.明代是中国茶发展的特殊阶段,茶叶的加工工艺和茶类形式有极大创新,品饮方法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
①文学经典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长期以来受到数字影视媒介编创者的青睐。
②以往,文学经典作为文本阅读的典范,通常以单一的线性阅读为主,对受众的文学水平及文学修养要求很高,隶属于“小众文学”的范畴。而随着数字影视媒介化的介入,“大众性”的特质使得文学经典从高高在上的存在,逐渐成为视听化的“大众文化”,这对文学经典的传播与传承有一定的推动。伴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文学经典将会在电影、电视、艺术表演等多种形态之外,以全新的艺术形态示人,并能够更好地实现虚幻与现实的还原,使文学经典在表现和存在的形式上更丰富、更立体、更易于接受。
③当前,由文学经典衍生出的作品,正在和原著一起逐步进入产业化链条。一部作品的诞生,已经由单一的传播渠道向多渠道传播扩展,由此产生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商业价值也得到提升。文学是提供审美的艺术品,也是提供思想的精神养料。然而数字影视媒介化以声音、图像为主,以文字为辅的特质,或多或少地削减了文学经典的深度与力度。文学以或幽默、或平实、或优美、或泼辣的文字描述,给受众以玩味和想象空间,每个读者的脑海里都有一个对角色的重造,而数字影视媒介的具象化特点直接切断受众的想象空间。
④随着数字影视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当下文学经典的数字呈现,在表现形式和声音的震撼上趋于极致,但在作品的内容上、角色的塑造上却显得苍白。如果说过去的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是“十年磨一剑”,那么现在数字影视媒介对经典的翻拍更符合市场化的商业特点,能收到良好的经济回报,可是媒介人却失去了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如果说早些年改编的影视作品是向经典致敬,那么时下泛滥于荧屏、银幕的改编就是在吃文学经典影响力的老本。如果以歪曲、无厘头的戏说来重复经典,则是对经典的不敬,更是对受众无情的戕害。
⑤在我看来,如何把握好忠实原著与锐意创新的关系非常重要。该超越原著的地方应当“飞跃到位”,忠实并不等于“死忠”。忠实于原著的,不一定是原著的人物设定和情节设置,而是原著的人文精神。
⑥文学经典的地位是建立在时代和读者的基础之上,分析受众的审美心理与时代风尚,应该成为影视艺术创作之前的一门必修课。观众对改编作品有着不同的心理期待,尤其在对文学经典的改编上表现得更为强烈。
⑦对于文学经典而言,如何更好地传播而不仅仅因袭原著文本,是对影视工作者阅历、见识的检验,是一种深刻解读文学经典基础上的高层次攀登。改编名著经典,前提是弘扬经典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使经典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更为广泛、深入的普及。
⑧在数字影视媒介产业化的今天,数字影视的编创者是以社会责任为先还是以经济利益为上,是决定文学经典重塑质量如何的关键。有必要呼唤投入与产出成正比,更有必要呼唤责任、道义与社会担当。
(选自2013年11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学经典”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经典在过去属于“小众文学”的范畴,是因为它是文本阅读的典范,主要通过单一的线性阅读,只为少数高素质的文学欣赏者服务。
B.随着技术手段的革新,文学经典已经在电影、电视、艺术表演等多种形态之外,以全新的艺术形态示人,在表现和存在的形式上更丰富、立体和易于接受。
C.文学经典要靠时代和读者来确立自身的地位,当前,文学经典及其衍生出的作品正逐步进入产业化链条。
D.文学经典以或幽默、或平实、或优美、或泼辣的文字描述,提供审美的艺术品和思想的精神养料,并且给受众以玩味和想象空间。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数字影视媒介化的介入,使文学经典从“小众文学”逐渐成为视听化的“大众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经典的传播与传承。
B.数字影视媒介具有具象化的特点,即其以声音、图像为主,以文字为辅的特质。文学经典本身具有的深度与力度也因影视改编而不可避免地有所削弱。
C.观众对文学经典的改编期待很高,这就要求在影视创作之前以弘扬经典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为前提,分析受众的审美心理与时代风尚。
D.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检验着影视工作者的阅历、见识。影视媒介编创者为了更好地传播经典就不能因袭原著文本,而应该在深刻解读文学经典基础上锐意创新。
【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长期以来文学经典受到数字影视媒介编创者的青睐,原因在于文学经典本身具有的经久不衰的魅力以及它的巨大的经济利益,投入与产出能成正比。
B.过去的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者对经典心存敬畏,“十年磨一剑”。而当今则更注重市场化的商业特点,为此,有的甚至还进行歪曲、无厘头的戏说。
C.名著经典的改编,应该舍弃原著的人物设定和情节设置,重在弘扬经典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是决定文学经典重塑质量的关键。
D.文学经典作品的数字影视创编是把双刃剑,如果要收到良好的经济回报,就必须满足受众不同的心理期待,这必然会失去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离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抑制了人体的某些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B.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C.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D.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语言能力增加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增加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人体和手,手机也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
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D.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甚至会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难题。
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们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消失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