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
听秋
郑毅
总以为秋天,是个适宜用耳朵听的季节。
也总喜欢在秋天里,叫醒沉睡的耳朵,来听听秋。
雨,总是和秋日有着很深的缘分;雨,也总是被人涂抹上一层厚厚的情感,驱之不散,挥之不去。秋雨,尤为如此,犹如一坛酽酽的米酒,善感的人只须走近,轻抿一口,那浓浓的愁绪就会如蚕丝缕缕扯出,袅袅余余。
在静寂的深夜,最宜听雨。只须依窗而坐,轻抿着清茶,偶尔,几点雨滴似乎不经意地敲落在窗棂上,瞬间飞散,消弭于雨雾中,不见踪影。心也倏尔一震,为那雨滴撞击玻璃的清脆。轻启窗子,那潮湿的雨气透过窗棂迎面扑来,让人躲避不及。那寂静的夜气与漫天的雨气彼此柔柔地濡湿,浸润,发酵,酝酿成一杯绵长而浓烈的老酒,沉醉不得,又清醒不能。恍惚间,思绪仿佛在时空的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定格,一个叫柳永的诗人,站在长亭外,惆怅地吟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句。这时候,绵绵的雨也就在我的眼前变得忧伤和诗意起来。
秋日里,最不能遗忘的恐怕就是知了的叫声了。在秋高气爽的午后,睡意还未全消,那阵阵参差不齐的合唱此起彼伏,随之向天空飞扬,在云端停驻片刻,倏尔又跌落下来。细听,少了夏日几许的聒噪,多了几分从容和坦然。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没有理由轻言虚度,没有理由不尽情歌唱,没有理由不去绽放这生命中的美丽。
有空的话,也不要忘记到田地里去走走。傍晚,或者清晨,只须携一份平静的心情,去亲近那久违的田垄。听听沉甸甸的玉米在杆上欣喜的私语;听听金黄的豆子耐不住寂寞,迫不及待地噼里啪啦地跳将出来;听听笔直的芝麻杆上“砰砰”的拔节声。此刻,你的心里会充满欣慰。
秋收后的田野,容颜更显得沧桑,胸怀更显得空旷。那萧瑟的玉米地中,黄绿斑驳的玉米叶子在浸着凉意的秋风中左右摇摆,沙沙作响,没有一丝告别的悲伤,有的只是从容的挥手,沉静的微笑。那刚刚收割后的荒凉的芝麻地里,一截截露出地面的短短的芝麻茬,还深扎在这坚硬的黄土地上,那稍稍发白发干的茎秆截面,还隐约渗出点点晶莹的汁水,不会是听到芝麻粒儿跳出菱角后喜悦的泪水吧。
最喜欢坐在繁星满天的秋夜下,仰望天际,听点点星星在窃窃私语地交流着彼此的秘密。此时,热闹夜市上聒噪的卡拉OK早已划上了休止符,人们也渐次进入了梦乡,各种关于奇幻的梦的故事正在有条不紊地悄悄上演,一切都沉寂着。偶尔,传来几声“唧唧”的声音,或许是蟋蟀或者蛐蛐在梦中的呓语吧,那会瞬间让你心静如水。
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每一片落叶,每一滴露珠,都是一种语言,但这种语言只有心灵纯净且充满挚爱的人才能听懂。也许,美就藏在我们疲惫的心灵之外,远在天涯而又近在咫尺。去听吧,潺潺的流水和鸟儿的啼鸣,犹如滴水崖中流泻出的清澈和美丽,点点滴滴,会经久不息地在我们耳畔喧响。
凉爽的夜里,躺在床上,当给自己一天的思绪划上句号的时候,或许有个声音会惊醒你疲惫的神经,那不紧不慢的“咚咚”的心跳声正清晰地响彻在耳际。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没有理由的。生命的感觉此刻是如此强烈,生命的脚步从未如此从容!听听自己的心脏的跳动,那儿会传来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声音:来吧,到这儿来。那是来自母亲的召唤,是来自大自然的消息。
秋天了,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吧!用心去听,你会发现,在秋的行囊中,满载的都是单纯的快乐与纯粹的幸福,不是吗?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秋天,是个适宜用耳朵听的季节”?请简要回答。(4分)
【小题2】文章在开篇与结尾均写到了“叫醒沉睡的耳朵”,有什么作用?(4分
A.
【小题3】请简要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这时候,绵绵的雨也就在我的眼前变得忧伤和诗意起来。
②秋收后的田野,容颜更显得沧桑,胸怀更显得空旷。
【小题4】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听秋”意义的理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40: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微博是新媒体中的新媒体,它的横空出世,迅速改写了中国人的传媒心态。在微博空间里新出现了一种微小说。它不是微型小说的瘦身版,而是一种新型的小说生产与传播方式。微博不仅改写了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学批评表达与传播方式。
伴随着文学的衰微,文学批评更趋边缘化了。每年的文学圈似乎都有“收成”,也常见镁光灯前的短暂热闹。但这短暂的热闹和轻量级的“收成”,显然与眼下大时代不相匹配。文学批评不仅是艺术批评,也是社会批评。只有掘进时代的地心,接近岩浆奔涌的时代地心,深刻感受其深度与温度,把时代深处的爱恨表达出来的文学批评才会有力量。表面上我们的文学批评越来越专业化,文学批评者操弄着带有专业色彩的批评话语,编织只有在专业圈子内流通的话语云锦。文学批评毕竟是关于文学的批评,文学是“1”,其他是“0”。换言之,文学批评的附加值是建立在对文学的精准把握基础上的。但当下很多文学批评是难以得到文学创造者们的认同的。
微博打破了文学批评的专业壁垒,让批评为普通大众敞开大门,启动了文学批评的大众化时代。微博突破了文学批评自闭的大门,使得文学批评社会化、媒介化了。微博大大降低了文学批评的专业门槛,使得普罗大众可以对文学评头论足。
在微博世界里,专业话语不再是文学批评的交流语言,也不再是精英圈子研习文学的身份符号,而是被另外一套新话语体系置换了。专业文学批评的载体通常是专业性刊物,微博文学批评的载体则是微博。微博这一新兴载体在技术上不允许长篇大论,在微博里交流,你不能阳春白雪故作高深。一个人的言论要想获得围观,必须看他的言论够不够新锐、震撼,能三言两语搔到公众的痒处,吸引多数人的眼球。
微博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或文学现象,但评论的语言是一种大众语言。评论者也不局限于专业文学批评者,可以是普通的文学批评者。著名演员姚晨,一不小心成了微博明星。在她的微博上,她甚至开始评论诗歌。文学在微博上变成了一个话题。评论者参与评论并不一定要求真懂文学,可以无知无畏的表达。当然微博上也藏龙卧虎,经常会有高人显山露水,引领批评的方向。
微博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它搅动了满池春水,打破了专业精英的文学壁垒。虽说微博文学批评的繁荣,拓展了文学的基本面,使得普罗大众都可对文学进行批评。但微博文学批评的过度喧嚣,也会对专业文学批评构成负面影响。在微博空间中,微博毕竟多是零星、碎片化、浅表性的思想与感兴,批评的纯度被稀释了,厚度被摊薄了,高度被削平了。如果一个时代只有普通民众的话语繁荣,而没有专业精英的有力表达,那么宽广的民众声音可能会行之不远。
(选自2011年第6期《决策探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微博文学批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文学批评的载体与专业文学批评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微博,后者通常是专业性刊物。
B.微博文学批评既改写了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文学批评表达与传播方式。
C.微博文学批评有其积极意义,但若过了“度”对专业文学批评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D.微博文学批评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准确的说,是一种大众化的话题批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微博空间里新出现的微小说与微型小说不同,微小说仅仅是一种新型的小说传播方式。
B.微博语境下的大众文学批评突破了专业文学批评的狭隘视野,使文学批评有更广的空间。
C.在微博世界里,作为文学批评交流语言的专业话语,已被新兴载体微博的话语体系置换。
D.微博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微博文学批评的参与者认知程度参差不齐,对此应正确认识。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微博里交流长篇大论或故作高深是没有市场的,作者须放下身段与读者平等交流。
B.作者认为微博空间下的文学批评,多是一种碎片化、浅表化的批评,是一种“零星”的批评。
C.作者认为微博这一新兴载体,一定会给当前的的文学批评带来新的契机,民“声”渐行渐远。
D.作者期待专业精英文学批评能够与微博文学批评互为补充,开创一个双重勃兴的局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贴窗花

田夫

石头叔、石头婶的一双儿女都大学毕业在外成了家,老两口种着不是很多的田,也没怎么指望田里的那点收成。他们傍山的房子是新盖的,窗很大,前面有小河、树林,环境极好,鸟可多呢。

石头叔爱养猫,那是一只硕大的带着黑点的黄狸子。那猫贼精,也勤奋,自打有了它,山鼠、蛇啥的甭想进院。猫肚子整天都鼓鼓的,基本用不着石头叔填食。石头叔经常向邻里炫耀,咱的黄狸子,比城里的猫呀狗的好养多了,也不用人疼,自力更生啊。有了它,家里不用怕闹耗子。但你可不要以为这样猫心就满足了,你看它,趴窗下墙根那儿,圆溜溜的眼睛总往高处撒目:它馋那树上的鸟啊。石头婶是个闲不住的人,整天地擦呀抹呀,尤其是那两面窗子三天两头就擦抹一遍。石头叔说,你老实待会不行吗,你说你蹬那窗台看摔着!石头婶说,你少管我,还是伺候你那小祖宗去吧。

这天早上,石头叔、石头婶正在堂屋里吃饭,听见窗玻璃砰的一声响,他们丢下筷子就往屋外跑;当他们跑到屋门口时,正好看见黄狸子叼着鸟跑。那是一只黄莺,好像还没断气。二人好一通吓唬吆喝,猫还是叼着鸟跑了。二人叹息,鸟咋这么没眼色。他们又骂黄狸子,真不是个东西,那鸟说不定还能苏醒过来呢。石头婶埋怨石头叔,都怨你的猫。石头叔急了,都是你整天擦呀擦呀,擦得鸟都认不出是玻璃了。两人闹了个半红脸。过后他们又很后悔,这咋说的,鸟又不是自家养的,着急犯不上呀,林子里鸟多得是。

石头叔继续养黄狸子,石头婶继续擦玻璃。接下来就又出现了鸟撞窗的事情。这一次撞的是一只公山鸡,很小,是个愣头青;那冠子真红,羽毛真漂亮,尾巴像彩旗。这次是人瞅着它撞到窗上来的,像射来的一支箭;如果再用点力,窗玻璃肯定就被撞破了。它顺着玻璃滑下,黄狸子正等着它呢。两口子咋跺脚咋吆喝都晚了,黄狸子一口就死死咬住了山鸡的脖子。老两口再也沉不住气了,免不了又一顿嘴架。但嘴架过后就又后悔:咱咋像城里人似的,不疼人专门疼猫呀狗呀鸟呀啥的,你看这通子虚惊!石头叔说,我的猫是好猫,要怪就怪那鸟倒霉。石头婶说,我总不能怕鸟来不擦玻璃吧。

可是这天夜里,老两口却同时梦见了那血乎淋拉的山鸡……

这一天石头叔起来后像有多大事似的:我得出趟门。石头婶说,咋突然就有事了?石头叔摆摆手,你烦不烦,我说有事就有事,问那么多干吗呀?石头婶知道老头没正经事,果然见老头只是买了一对窗花回来。老头说,你天天把窗子擦得那么干净,我不给你配点彩儿,还真的很对不住你。老婆眼睛笑眯眯地说,你还干了一件好事。其实老婆恍惚间猜到了老头的真正用意。为了证实她的猜想,老婆开始留意着老头。

果然,石头叔把窗花贴上后,就那么躲躲藏藏地瞅着,不是留意窗花是留意窗子,看鸟是不是还来撞窗子。鸟你这回应该知道了,这不是空的是玻璃。你看有东西在玻璃上贴着呢。哪晓得石头叔的这个办法并不奏效,这不,第二天一早,窗台下又有一摊子血迹,黄狸子在院角享用它的免费早餐。又有鸟撞了窗子。石头叔垂头丧气站在窗台下,唉声叹气,但又不敢对老婆子明说。其实石头婶早看出了门道:老头子你傻呀,你买的那窗花像鸟窝,鸟是来找窝了。石头婶有了主意。这一天石头婶说,我也出趟门,就也买了一对窗花回来,就贴在窗子上,和石头叔的那一对士兵似的在那站着。不过石头婶买的这对窗花是一对翅膀扇起来的老鹰!石头婶想,鹰是林中王,凶得很,看哪个鸟还敢来。

可石头婶也想错了,第二天,鸟又撞窗了!

就在这一天,迎着刚上窗的阳光,石头叔突然对老婆说,你说我这眼睛,这几天老流泪。怕见光。石头婶说,那你就离阳光远点呗。石头叔说,我想拉上窗帘。石头婶说,拉上窗帘屋子就黑了。石头叔说,黑就黑呗。

拉上窗帘的窗子鸟再没来撞。后来索性鸟巢也没了。黄狸子也不在窗下蹲着了。石头婶懒得再擦玻璃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11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老夫妻的居住的地方有“小河、树林,环境极好”,隐含着作者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
B.小说开头描述老夫妻的生活环境,突出鸟多、窗大,为下文写鸟撞窗户的细节埋下伏笔。
C.小说的前五段虽没写到贴窗花,但并没有偏离题意,因为前五段为“贴窗花”的出现提供了有效铺垫,体现了小说层层蓄势的风格,增加了小说的悬念。
D.小说围绕石头叔和石头婶想方设法避免鸟撞玻璃被猫吃这一事件,表现了石头叔和石头婶善良的性格和有淳朴的爱护生灵、保护环境的意识。
【小题2】小说中写到老两口同时梦见那只血乎淋拉的山鸡,有哪些作用?
【小题3】小说讲述了一对老夫妻心系鸟的命运的故事,请探究这个故事的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鸳鸯跳
王春迪
海头帮,指的是一帮在码头上靠扛活为生的脚夫,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要命的狠劲儿,练就了一身脚夫的真本事,挤走了旁门外姓,吃起了这碗独食。
老街是鲁中南地区有名的商业集散地,国泰民安、商贸繁盛的时候,那一条条来自江南甚至南洋的货船,黑压压地挤在码头上,远远望去,似鱼鳞般密集。
先装卸谁的,不装卸谁的,都是海头帮说了算!啥叫强龙不压地头蛇?管你多大来头,瞅你不顺眼,让你的货霉在船里、烂在岸上,那都不叫个事儿!
就连老街首富海爷,都被他们整过!
那几年,海爷走南闯北,生意蒸蒸日上。一次年关,海爷设宴备礼,酬谢各条道上的老大们。一忙,就把海头帮的钱老大给忘了!
年后,海爷从南方运来满满三大船的货,有茶叶、药草、布匹、香料、木材……全是些怕湿怕霉的娇贵玩意儿,不想遭遇了连日的雨雪,急着找海头帮卸货,可他们要么以先来后到为由,要么以雨天脚滑为由,磨磨蹭蹭,就是不靠海爷的船边儿。
没办法,海爷这天亲自到钱老大的船上求他,钱老大得了脸,还不忘摆回谱。那时,连接船和陆地之间的是一种一步宽的木板,人在上面走,木板就跟着你弹来跳去,码头上叫它鸳鸯跳,把握不住鸳鸯跳节奏的人,站都站不稳,稍不留神就把你弹到水里去。
得知海爷到来,钱老大还故意在鸳鸯跳上泼了一层豆油。
海爷默默地脱了鞋,然后俯在鸳鸯跳上,爬了上去。
眨眼几年过去,到了咸丰五年,太平军把整个水路截得几乎连条鱼都游不过来,一路上关卡林立。因而各行各业,纷纷改水路为旱路。因为好久都没啥生意,码头上那些个鸳鸯跳,都起了厚厚的青苔。
一日,一条货船劈浪而至。
往年,是先交钱,再卸货。如今哪还管这一套?钱老大这边正和船上的掌柜在袖筒里合计价钱,那边,海头帮的爷儿们在不到两袋烟的工夫,就利利索索将一船粮食整整齐齐地码在了岸边。
这时,有一个轿子,从远处嘎吱嘎吱地晃了过来。轿子里刚露出一个头,钱老大的脸,唰地就绿了。
竟是海爷!
海爷目不斜视地上了船,随后,掌柜站在船板上对钱老大吆喝:“咱东家说了,银子有的是,可要钱老大自个儿来拿才行!”
说罢,眼睛盯着钱老大,手里一杯油,滴滴答答地淋在了鸳鸯跳上!
钱老大望着身旁海头帮的弟兄,衣衫褴褛、一脸菜色。他回过头,牙一咬,鞋一脱,扑通一声跪在了鸳鸯跳上……
进了船,钱老大头别到一边,也不看人,手一伸:“拿钱!”
海爷笑笑,说:“听闻钱老大当年为争这码头当家人的位子,曾从滚水里取铜板,怎一个勇字了得!兄弟们的工钱,就在那个盒子里,够胆量的,你就试试!”
钱老大一瞧,是一个一臂高的盒子,上面露出拳头大的洞,里面黑乎乎的,啥也看不见。
钱老大琢磨着,这里头一定有蛇蝎一类的东西,取吧,保不准被咬;不取,空手下船,咋和快饿死的兄弟们交代?
钱老大心一横,袖子一撸,顿时青筋暴出,伸手就冲盒子去了。手还没到盒子口,钱老大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
忽而,钱老大眼如铜铃,手在里面搅了几圈,啥也没有。
他怒吼一声,盒子一甩,想冲上去对海爷动粗。海爷哈哈大笑,而后大手一挥:“送钱老大下船!”
钱老大被推搡出船舱,刚要破口大骂,可随之而来的景象,闪了他的眼。
岸上,海爷手下的人,正把刚刚卸下来的整船粮食,一袋袋地分给海头帮的弟兄,弟兄们接过粮食时,那曾经硬邦邦的双膝也都软塌塌的了。
下船时,钱老大看脚下的鸳鸯跳,干净如洗。钱老大一声长叹,扭头对着海爷抱了抱拳,大步而去。
几年后,朝廷又重新夺回了水路,随着商道畅通,码头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兴盛。有所不同的是,每每海爷的商船驶进码头,那些海头帮的人,好似迎亲一般,争先恐后地冲上去卸货,甭说啥先来后到,也甭说你财大气粗有多大来头,只要海爷的船来,统统站一边去!
谁都别委屈,人家钱老大说了,这是他们海头帮的规矩!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第3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写到码头的几经变迁,太平军拦截水路时,码头生意萧条;朝廷夺回水路后,码头生意兴隆。这深化了作者关于国计民生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斗争主题。
B.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写钱老大掏盒子时“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表明他外强中干、胆小怕事。
C.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形象而生动,善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有时又兼有口语化特点,比如:“钱老大得了脸,还不忘摆回谱。”。
D.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码头生意兴隆时,钱老大用“鸳鸯跳”故意刁难海爷;码头生意萧条后,海爷又用“鸳鸯跳”“回敬”钱老大。你来我往之中,两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E.小说开头几段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熙来攘往的市井社会图,为后文人物出场设置了合理的背景。
【小题2】小说中多次出现“鸳鸯跳”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小题3】海爷和钱老大这两个典型人物你更喜欢谁?请说明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埃里克·史蒂文·兰德尔
郭晓强
1957年2月3日,兰德尔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兰德尔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的极大兴趣,并且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数学天才,他在全美数学测试中获得第二名,并在纽约一所高级中学以最高等级毕业。17岁时,兰德尔就证明准完美数的存在,这项成就使他获得威斯丁豪斯奖学金,同时来到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学习,于1978年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兰德尔又因获得罗氏奖学金而有机会进入牛津大学继续深造,于1981年获得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兰德尔在数学方面一帆风顺,按常规似乎应成为一名数学家,然而他的个性却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兰德尔虽然喜欢纯数学,但不愿意将数学作为终身职业,这是因为钻研数学需要在清静的环境中,过一种僧侣般的生活,而兰德尔自认为不是一个好的修道士,他更喜欢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因此他决定毕业后转到其他专业。
1981年,兰德尔回到美国,通过普林斯顿大学一名教授的推荐,最后在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一份工作,担任经济学助理教授。当时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然而这丝毫没有难倒兰德尔,他认为经济学比纯数学更适合自己,不足之处可通过业余时间自学来弥补。兰德尔自学能力惊人,并且在教学方面也具有超强的天赋,不久讲授经济学已得心应手并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肯定,于1987年升任为副教授。在经济学方面已有所见长的兰德尔在工作中却发现经济学也并非他的最爱,因此决定再次寻找其他方向。
一个偶然的机会,兰德尔的弟弟亚瑟给予兰德尔很大帮助。亚瑟的专业是神经生物学,他送给兰德尔一些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论文。兰德尔虽然无法完全理解论文的含意,却已经被生命的巨大奥秘吸引,尤其是对DNA神奇的结构着迷,他再一次修改了自己的专业。缺乏相关背景的兰德尔选修了哈佛大学的生物学课程,同时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果蝇基因的克隆工作。兰德尔半开玩笑地说,他是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当然在坎布里奇大街上对生物学的讨论和对其他事物的讨论一样司空见惯。
在一次演讲中,兰德尔偶遇麻省理工学院的遗传学家伯特斯坦,伯特斯坦已开发出从基因组中寻找导致简单疾病发生的单一基因的方法,当时正打算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研究多基因的人类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等。兰德尔对此研究很感兴趣,因此演讲完毕后两人开始讨论如何将统计学应用于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不久,他们就有了大致的答案。由于兰德尔对遗传学的兴趣,1984年他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第二年又成为怀特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一名员工,与伯特斯坦合作,开始遗传学的研究。兰德尔仍然是哈佛商学院的副教授,幸运的是他获得了麦克阿瑟奖学金(1987年),使他能够在教授经济学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生命科学的实验。
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的早期,兰德尔将自己在数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物学领域,这些尝试获得了极大成功。兰德尔开始使用新方法来革新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如利用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来进行遗传位点定位,并初步建立了人和小鼠的一系列简单图谱。兰德尔还开发新方法,从人类基因组中寻找有用的信息,从而能够发现复杂人类疾病的基础。不久兰德尔意识到没有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具,这些单一方法将毫无用途。兰德尔成功制备了早期人类全基因组的遗传图谱,该图谱包括大约400个标记物。这项成就使兰德尔于1990年获得NIH人类基因组计划首个资助,从而在怀特海研究所建立了“怀特海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基因组研究中心”,该中心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兰德尔的工作经历也像他试图破译的DNA结构一样,呈螺旋结构,从数学到经济学最终到生命科学,他是当代罕见的科学天才之一。
(选自《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起初,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但他靠惊人的自学能力,不久之后就能得心应手地教授经济学了,他的经济学知识都是在业余时间里自学得来的。
B.坎布里奇大街上经常有人讨论生物学问题,跟讨论其他事物一样司空见惯,兰德尔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
C.兰德尔偶遇伯特斯坦,两人讨论怎样在人类复杂疾病基因研究中应用统计学,后来他还在遗传学的研究方面与伯特斯坦进行合作。
D.兰德尔在研究实践中认识到,在研究复杂人类疾病的基础方面,只有有了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具,单一方法才能发挥作用。
【小题2】兰德尔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小题3】兰德尔“从数学到经济学最终到生命科学”,他转变专业方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回答,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