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泛化指的是广泛的参与性。 书法,作为传统人文理想最有效的承担形式,必然融入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实用性的书写保证了把书法训练的要求落实在最基础的层面,如童子启蒙时就必须接受这样的训练和文化传统。这种日常性的书写既保证了人们广泛参与的可能,也带来了书写的随意性和变化性,这为书法风格的多样性建立了机制
学习书法的人通过对书法的认识,如基本点画,用笔方式,章法构成,个性表现等来逐渐地认识整个文化的精髓和奥义,同时进一步感受自己所处文化的氛围与书法表现的内在一致性。书法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与社会保持着异常密切的联系,即便在远离人间烟火的寺庙中,皈依佛门的教徒们依然运用书法的方式来阐释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书法既依赖知识精英为其确定规范和体系,也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来使其得到有效传播。在一切公共场合,只要有人存在,书法也就存在。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时品味着书法表现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因为所以能够阅读的人都接受过这样的训练,即便是缺乏教育的人们,也在耳濡目染中认同着书法的艺术价值,于是就流传着关于王羲之为老妪题扇和写经换鹤的种种佳话,这大大地激发了人们学习书法的热情。
正是在这种连医师开的药方也有书法美感要求的社会氛围中,必然陶冶着一个民族的美的情操。中国的书法正是在大众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人与书法的关系。书法之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特殊地位,并且在几十个世纪中稳定地保持着它的基本性质,根本原因是,它作为中国艺术泛化的典型,与传统人文理念的契合,使它在整个文化立于不败之地。书法通过书面语言的使用而渗入一切事物,成为体现泛化思想最理想的艺术形式。
泛化的结果是全面地接受书法趣味的熏陶,这是一种知识和修养的锤炼。对民众而言,不懂书法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对书法家而言,缺少文化修养则无法提高书法品味。所以苏轼提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它直接催生了文人书法这一表现儒雅文化意趣的表现形式。知识者不断地在规范着书法,维护了文人在书法中的主导地位,把工匠排斥在核心围外,书法更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圣艺术。
书法的命运就是这样的奇特,它一方面只能排在六艺之末,属“小道”;另一方面却广泛地渗透于人们的精华和日常生活中,承荷着各种难以想象的复杂使命。这体现了中国人“以小见大”“以微知著”“以近及远”的思维方式,书法虽然只是人们闲情逸趣的笔墨游戏,却深层次地再现了一个人所能包涵的所有品质,是一种带有文化品行的艺术。这就意味着技术,技巧的熟练不一定是书法艺术,书法必须有综合性的体现。这也就是北魏书法长期未被人们认识和重视的原因所在。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书法泛化的一项是( )
A.童子在启蒙时,一开始写字就接受书法的训练,要写好字的点画结构,页=也要培养书法艺术的素养,传承传统的书法文化。
B.在远离人间烟火的寺庙中的僧人,运用书法的方式,阐释佛理,表达信念,这些作品在形式上呈现出书法艺术的光辉
C.医师在开药方的时候,不只是写出各种药草的名称和剂量,而且讲求写一手好字,用心在字里行间表现书法的美感。
D.北魏的书法家们遵循书法的发展轨迹,将汗魏时期的隶属演变成笔画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刻板的魏碑书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法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传统人文理想最有效的承载形式,而日常性的书写使人们广泛地参与书法活动成为可能。
B.书法固然需要依靠知识精英来建立起规范和体系,但是如果没有民众的广泛参与,书法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播,书法的泛化也就无法实现
C.书法通过书面语言得以渗入各种事物,成为中国艺术泛化的典型,它契合传统人文理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特殊,长期保持了基本性质。
D.书法的泛化使普通民众把拥有书法作为有教养的体现,而作为书法家肩负着提高书法品味的责任,为此他们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通过学习书法,体验书法,逐渐认识整个文化的精髓和奥义,感受当下文化氛围和书法表现的内在一致性,这使书法和社会保持着很密切的联系。
B.在公共场合,只要有人存在,书法也就存在。人们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品味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内在美,普遍认同着书法的艺术价值
C.文人书法是表现儒雅文化意趣的形式,代表着书法规范,使书法艺术神圣化,熟练的技巧不能使书法成为艺术,所以书法工匠无法进入书法文化核心圈
D.书法带有文化品行,表现闲情逸趣时在深层次上再现了一个人所能包括的所有品质,这与中国人“以小见大”“以微知著”的思维方式相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28 03:45: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儒家与现代人生
傅佩荣
①由孔子所奠基的儒家学说“究竟”有何主张?它对现代人还有指导作用吗?
②首先,它的历史际遇十分复杂,从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扮演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可以用“阳儒阴法”一词来描述,表面打着儒家的招牌,内里采取法家的手段,一旦国家陷入困境,就把责任推给了儒家。在这种情况下,儒家的诠释,为了配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形成僵化而封闭的教条,也就不足为怪了。于是,一般人对儒家的印象就异化为:重视群体和谐而忽略个体差异,讲究人情面子而忘了真诚坦荡,最后沦为不讲道理的三纲五常,不分黑白的酱缸文化。
③其次,现代人生在西方文化主导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变得既丰富又复杂。我们身处其中,容易觉得忙碌、盲目而茫然。许多学者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其标签,意思是:没有任何观点可以免于被质疑与否定,由此形成价值中立或“只问事实不问价值”的现象。因此,如果我们能从儒学中找到“解药”,那将不但是我们之幸,也是全人类的福音。
④其实,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并未忽略个体的主体价值;若不谈行动者的主体,人生又如何可能建构真善美圣等价值呢?
⑤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实践人生理想的主动力量在于人。他心目中的人是不分阶级、族群与贫富差异的,推崇孔子为人文主义者,说他具有深刻的人道情怀,乃是合宜的判断。问题在于:孔子所谓的“人”,一般都被认定侧重于群体,譬如他的核心观念是“仁”,而“仁”字“从人从二”,自然不离人我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分辨:一方面,孔子对人的期许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的“己”显然是指个体而言,君子与学者应该有此自觉。另一方面,平凡百姓也有其自我要珍惜,最典型的话语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百姓心中打定了主意,谁都无法再去左右他。在道德修行上更是如此。
⑥为何需要强调个体呢?因为不论群体如何相处,道德价值的主体必须是个人,并且是真诚的个人。像“巧言令色,鲜矣仁”一语,不是暗示我们行仁的条件是真诚吗?有真诚才有动力,也才能从事道德实践。
⑦儒家思想重视个体,其重点不是今日社会民主与法治基础上所保障的人权,而是肯定每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而也有不可抹杀的尊贵价值。
⑧在分析中国人的性格时,会发现“群体”的作用远大于“个体”。如果回溯儒家起源,认真研究,就会察觉原来孔子的观念是兼顾群体与个体,并且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孔子的观念对于现代人生仍然深具启发性,其故在此。能由个体的真诚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想才能真正普遍推广开来。
(节选自《儒家与现代人生》,有删改)
【小题1】结合第二段,请概括作者认为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主要际遇。(6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④-⑥段的论述层次。(6分)
【小题3】结合全文,针对现代人生,作者认为儒学能够提供的“解药”有哪些?(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惟一的一个人了。他是在飞船越过冥王星时知道的,从这里看去,太阳是一个暗淡的星星……”6月7日上午,2018四川高考语文考试结束,阅读题中有一部分材料节选自刘慈欣的小说《微纪元》。对于自己的科幻小说进入高考试卷,凭借《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的作者刘慈欣首先感到很意外,“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挺吃惊的。我没想到,科幻小说竟然能进入高考试卷阅读题。毕竟,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边缘文学地带。当然我很高兴,科幻小说能进入高考试卷的材料阅读分析题,对引发更多人关注科幻小说,对科幻文学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刘慈欣耐心给记者分析,“细想也不是很意外。因为当下我们的社会发展变化迅速,科技日新月异,未来感十足。这也必然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比如之前科幻小说已经进入了高中教材,现在又有科幻小说进入了高考语文试题,这都是一些生动的体现。”

(摘编自中国数字科技馆百家号2018年6月8日消息)

材料二:

国内科幻小说与国外的相比主要差距体现在

(表格中的百分数是参与调查的人数百分比。表格于《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三:

2011年11月,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办的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评选在成都揭晓,刘慈欣的《三体》获最佳长篇小说金奖。调查显示,有29.4%的读者是因为《三体》获奖,才认识了该书作者刘慈欣。科幻小说奖项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科幻作品的一种宣传和推广,曾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天意》,便卖出了15万册。在阅读情况方面,读者获取科幻读物的途径最多的是下载电子书阅读,比例占到样本总量的39%,而从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购买的读者比例分别为21%和20%。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够理想,很少有出版社会出版科幻小说,出版科幻小说的出版社主要是重庆出版社和四川科技出版社。关于科幻小说的信息了解渠道,科幻杂志是一个良好的宣传平台,由于科幻作品能单独出版的屈指可数,出版后印量偏低,因此杂志成为首选的科幻新作发表平台,包括《科幻世界》《科幻大王》《九州幻想》等杂志颇受读者欢迎。目前国内科幻文学领域的作者群体仍然狭小,长期坚持科幻创作的只有几十人而已,有影响力的更是屈指可数。刘慈欣连续8年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王晋康的获奖次数更是高达10次,这一方面是实力所致,一方面也证明在科幻小说领域竞争对手不多。从调查中可以看到,香港科幻小说作家倪匡和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最受读者青睐,且支持率超过其他作者一倍以上,可见近年来科幻小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作品或创作者仍未能够超越经典。《三体》的成功虽然带动了科幻文学的关注度和出版,但“后三体时代”能否有和《三体》一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至关重要。

(摘编自2012年2月《“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四:

如果从文学形式的完整程度来划分,科幻小说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点子阶段、故事阶段和文学阶段。文学是人学,根本要旨是把人写好。在前两个阶段中,人物只是传声筒,把男的换成女的,老的换成年轻的,中国人换成外国人,作品照样成立。一直有作者问,写科幻时人文元素该占多少,科学元素该占多少,这个问题本身就错误。既然是科幻,就必须有科学元素;既然是文学,就必须有人文精神。在科幻创作中,它们不是对立关系,人文是主题,科学是题材,前者通过后者来展现。如果一部科幻作品的人文主题,你不用科学构思也能够展现,它就不是好科幻。反过来,科学题材也一定要展现人文精神,作品才能达到一定境界。总之,今后科幻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从科幻点子、科幻故事进化到科幻文学,在科学构思上生长出人文精神。

(摘编自《科普创作》2017年第3期郑军《科幻小说的三个发展阶段》)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小说进入高考题,这对科幻小说来说是一个有益的帮助,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科幻小说。
B.虽然阅读电子版和纸质版科幻的读者占比相当,但仍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够理想。
C.刘慈欣、王晋康多次获奖及读者青睐倪匡、凡尔纳等作家,说明中国科幻小说经典作品偏少。
D.科幻小说本真上属于文学,文学是人学,所以把人物塑造好也是科幻创作的根本要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少读者因《三体》获奖才认识了作者刘慈欣,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读者对奖项的关注甚于作品本身。
B.材料二表现了我国科幻小说在题材、思路等方面与外国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数量与作者水平。
C.《三体》获奖代表了中国科幻的新高度,"后三体时代"中国科幻期待有同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
D.在科幻小说中,科学与人文一为题材一为主题,二者是科幻小说的两翼,相辅相成,并不对立。
【小题3】刘慈欣认为目前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处于边缘文学地带,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科幻文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光潜的通达人生
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老师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弄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弄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
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不抓住每一顷刻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做“无穷追溯”的倾向。“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些哲学家们。”这是“不通达”。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于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
他有理想,但很现实;他重悲剧,但不悲观。“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本来就是流动的,单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
朱先生在《无言之美》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他认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他还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到创造成功的快慰?”
人生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爱。不过,对于人生,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
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
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挑明问题,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尽其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评的人,气量可以大一点,不必有太多的抵触。
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的悲剧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朱光潜工作很勤奋,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只要通过勤奋努力,就能把生活中许多不明白而想尽快弄明白的事情弄清楚。
B.对人生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朱光潜重视现在,他认为过分地追究过去与未来的究竟,那是不通达的做法。
C.人们从“逝者如斯夫”这句话中看到的是毁灭与空虚的消极人生,而朱光潜看到的是生生不息、念念常新的积极精神。
D.作者认为,即便是出于爱,也可能产生一些麻烦和痛苦,因而人们只有抱着对人生通达的态度,才能幸福美好地生活。
E.对待批判他的人,朱光潜基本抱着学习的态度,这既是他大气量、大胸襟的表现,也是他“通达人生”的一种体现。
【小题2】文章的标题为“朱光潜的通达人生”,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朱光潜的“通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小题3】请简要慨括朱光潜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小题4】朱光潜认为: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你对这句话中的“最不完美”和“最完美”是如何理解的?这句话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

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我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扬州八怪”影响极大,再后来又滋养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

【小题1】文本中有关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的表现有哪些?
【小题2】结合原文,请简要分析徐渭、朱耷、原济三人画风成因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他(朱耷)的悲剧性感悟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0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载人飞船技术几乎是从零开始。
B.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难题。
C.“神舟”二号飞船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一样。
D.“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小题2】哪个内容不属于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
A.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
B.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
C.万户的飞天尝试。
D.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
【小题3】对文章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
A.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B.连美国报纸都报道了,说明这个事引起的反响很大。
C.美国是世界强国,我们很看重他们的说法。
D.美国人的一贯伎俩,鼓吹中国威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