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4分)
莫言访谈录
《南方周末》记者
2012年10月13日上午8点,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当时,一群外媒记者已挤在客厅中等候采访。
《南方周末》:对于你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媒体报道有不同版本,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什么?
莫言:10月11日18点40分前后,评奖委员会通知我获奖并询问当时的心情,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优秀作家都没有获奖,他们有的八十多岁才获奖,在漫长的队伍中,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年轻的;我想,这么巨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世界上那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我压力倍增。
《南方周末》:你说过你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尤其推崇《聊斋志异》,却不提《红楼梦》,为什么?
莫言:因为蒲松龄和我同乡,“聊斋”里的很多故事,小时候都听村里老人讲过;《聊斋志异》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读得很入迷。《红楼梦》是我早在18岁时读的,它在文学价值上当然超过《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但需要经过历练之后再去读,才能读得出它的味道。
《南方周末》:美国汉学家认为,你创作的《生死疲劳》“几乎涵盖了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算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莫言:这部作品是虚幻跟民间艺术的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结合。虚幻的部分,如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但动物眼中的人间生活是现实的。虽然小说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年,但对历史的延伸,可能是50或100年之前的。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
《南方周末》:法新社认为,你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写作的时候,你付出了比其他作品更大的勇气吗?
莫言:没有,“最勇敢”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我1980年的中短篇,在当时都是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上离经叛道的。当然他们指的很可能是《蛙》涉及了计划生育。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蛙》是以我姑为原型,她从解放初开始做妇科医生,一直到退休。写这样一个人,自然要涉及从1980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这个小说是文学作品。问题没有压倒文学,事件没有破坏人物,挑战性也不仅在于题材本身,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
《南方周末》:日本爱知县一个寺庙里,有以“莫言”命名的点心,据说厨师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你怎么看待?还有,你怎么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
莫言:我去看过爱知县的莫言馒头,和点心铺老板吃过饭。爱知县称念寺的住持是个文学爱好者,对我的小说很有研究,而且是个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他把我的书发给周围的信徒看,因点心铺老板夫妻是他的信众,是他建议点心铺老板做一种莫言馒头,高粱米的颜色,里面是糖和奶油,馒头还不错。
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被翻译的作品数量非常大,而且赢得很多读者的喜爱,我非常尊重他。他比我大,但心态比我年轻,与西方交流比较广泛。他关注现代生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一点是我无法相比的,这样的作品我写不出来。
《南方周末》:你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和大批贵族,贝多芬从贵族中昂首挺胸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毕恭毕敬地脱帽行礼。你说年轻的时候认为贝多芬了不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意识到,像歌德那样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莫言: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当年的音乐家要依附有权势的人,他们需要被供养。贝多芬见到国王扬长而去是了不起的,而歌德留在原地,脱帽致敬,被认为没有骨气。当年我也觉得歌德软弱可鄙,而贝多芬可钦可敬。就像贝多芬说的“贝多芬只有一个,而国王有许多个”。年轻的时候,读到这句话觉得扬眉吐气。但随着年龄增长,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理解:当面对国王的仪仗扬长而去且赢得公众鼓掌时,这样做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勇气;而鞠躬致敬,会被万人诟病,而且被拿来和贝多芬比较,这倒需要点勇气。但歌德的教养让他跟大多数百姓一样,尊重世俗礼仪,站在路边脱帽致敬。因为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国家尊严等。我一直反感那些不把自己当作普通百姓的人。
(《南方周末南方人物》)
【小题1】简要概括莫言获奖后惊喜和惶恐的原因。(4分)
【小题2】在莫言看来,作家应该怎样处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请结合其作品简要概述。
【小题3】面对国王和贵族,做歌德,还是做贝多芬?结合莫言的认识,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4: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前面烟笼雾锁,一座猛恶林子,有名唤野猪林;此是东京去沧州路上第一个险峻去处。
三个人奔到里面,解下行李包裹,都搬在树根头。
林冲叫声“呵也”,靠着一株大树,便倒了。
董超,薛霸放下水火棍,便倒在树边;略略闭得眼,从地下叫将起来。
林冲道:“上下,做甚么?”
董超,薛霸道:“俺两个正要睡一睡,这里又无关锁,只怕你走了;我们放心不下,以此睡不稳。”
林冲答道:“小人是好汉,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
薛霸道:“那里信得你说!要我们心稳,须得缚一缚。”
林冲道:“上下要缚便缚,小人敢道怎的。”
薛霸腰里解下索子来,把林冲连手带脚和枷紧紧的缚在树上,同董超两个跳将起来,转过身来,拿起水火棍,看着林冲,说道:“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侯,传着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必去回话。”
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董超道:“说甚么闲话!救你不得!”
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来。
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着禅杖,轮起来打两个公人。
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
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
智深听得,收住禅杖。
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
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侯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鲁智深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两个公人只叫“林教头救俺两个!”依前背上包裹,拾了水火棍,扶着林冲,又替他拿了包裹,一同跟出林子来。行得三四里路程,见一座小酒店在村口。深,冲,超,霸,四人入来坐下,唤酒保买五七斤肉,打两角酒来吃,回些面来打饼。酒保一面把酒来筛。两个公人道:“不敢拜师父在那个寺里住持?”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两个公人那里敢再开口。吃了些酒肉,收拾了行李,还了酒钱,出离了村口。林冲问道:“师兄今投那里去?”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两个公人听了。暗暗地道:“苦也!却是坏了我们的勾当!转去时,怎回话!”
且只得随顺他一处行路。
自此,途中被鲁智深要行便行,要歇更歇,那里敢扭他;好便骂,不好便打。两个公人不敢高声,只怕和尚发作。
行了两程,讨了一辆车子,林冲上车将息,三个跟着车子行着。
两个公人怀着鬼胎,各自要保性命,只得小心随顺着行。
鲁智深一路买酒买肉将息林冲。
那两个公人也吃。
遇着客店,早歇晚行,都是那两个公人打火做饭。
谁敢不依他?二人暗商量:“我们被这和尚监押定了,明日回去,高太尉必然奈何俺!”
薛霸道:“我听得大相国寺菜园廨宇里新来了个僧人,唤做鲁智深,想来必是他。回去实说,俺要在野猪林结果他,被这和尚救了,一路护送到沧州,因此下手不得。舍得还了他十两金子,着陆谦自去寻这和尚便了。我和你只要躲得身子干净。”
被智深监押不离,行了十七八日,近沧州只七十里程,一路去都有人家,再无僻静处了。
鲁智深打听得实了,就松林里少歇。
智深对林冲道:“兄弟,此去沧州不远了,前路都有人家,别无僻静去处,洒家已打听实了。俺如今和你分手。异日再得相见。”
鲁智深又取出一二十两银子与林冲;把三二两与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本是路上砍了你两个头,兄弟面上,饶你两个鸟命。如今没多路了,休生歹心!”
两个道:“再怎敢!皆是太尉差遣。”
接了银子,却待分手。
鲁智深看着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的头硬似这松树么?”二人答道:“小人头是父母皮肉包着些骨头。”
智深轮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得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喝一声:“你两个撮鸟,但有歹心,教你头也与这树一般!”
摆着手,拖了禅杖,叫声:“兄弟,保重!”
(选自《水浒传》,有删改)
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陆虞侯受高太尉指使收买了董超、薛霸两人,要他们在野猪林把林冲缚在树上,结果了他的性命。
B.林冲听了薛霸的话后,泪如雨下,哀求两位公人“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简直玷污了英雄的形象。
C.选文中鲁智深的出场写得颇精彩,“飞”“跳”“喝”三字,描摹形象,给人印象深刻。
D.从鲁智深暗中跟踪到出手相救,再到一路护送,最后走出野猪林,离沧州不远处,与林冲告别,可以看出花和尚鲁智深想得很周全。
E.因受林冲对两位公人手下留情的影响,鲁智深慷慨大方地给林冲银子外,还把三二两银子给了董超、薛霸。
⑵用简短词语,概括小说情节发展过程。
答:
⑶结合文本,简述鲁智深的形象。
答:
⑷对比是选文的特点。请找出四处对比的内容,并说出每处的作用。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照要求完成小题。
老街的生命
陈启文
河流在浑浊地起伏,浮荡着南方春天的漂浮物。一条东江宿命般流到这里。已是下游,河流裹挟着泥沙滚滚而下,也带来了一座繁华的人间城郭。中学联盟十万株杜鹃花一夜之间全开了,南方总是充满了燃烧的信念,木棉花开,紫荆花开,一开就像热烈的、跃动的火焰。但这么多的杜鹃花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春风吹过大地,我的两眼已姹紫嫣红。
我来这里,是为了寻找一条传说中的老街。但它如同早已不知去向的失踪者。挡住我视线的是一幢又一幢的高楼。
对于一条老街和一些老建筑,遗忘也许是最好的状态。然而,就在你打算放下某个念头时,一个不经意的转身,便是转眼过去的日子。一条暗藏在高楼大厦背后的老街就这样出现了。它安详,低调,淡定,像一个驼背的老人。
走进这条老街,一下就感觉到了历史的漫长,这条街是当年岭南除了广州以外最长的一条骑楼街,现在又是岭南骑楼保留得最完整的一条街。坚持比决绝更难。如今,在广州,在东莞,在岭南诸城,许多的老街和骑楼都被拆除了,被一片片现代新城所占领,这是必然的。怀旧不属于南方,这里不需要怀旧也没有时间追缅什么。南方的现代汉语词典里充满了工业和现代化词汇——资本、研发、CPI、品牌……对这些我原本充满了抵触情绪的词汇,甚至是对纯正的汉语构成了污染的词汇,现在我也能够坦然地接受了。南方就是由这些语词组成的,我就像感受这里的阳光、海风一样感受着它们的灿烂、活力和无与伦比的激情。在南方,我永远在不停地仰望,这也是我不断重复的一种姿态。
在其他地方偶尔也会看到一些骑楼,由于年久失修,到处破破烂烂,只余一些断垣残壁。它们的存在,仿佛是一种颓败而苍凉的坚持,好像在看谁能坚持的更久。拆,还是不拆?很多事都经历了过度的诠释,也成了现代人的一个悖论。很多地方拆了残破的老街,突然又后悔了,又开始拆刚建起没有多少年的高楼,然后建起一条条仿古的明清街、骑楼街。
走进这条老街,看得出,它们也被重新修复过,粉饰过,古朴的气息里已混入了太多现代涂料和墙漆的气味,但骨子里的东西还属于过去的岁月。它们不是剩下的事物,而是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在这些老建筑的背后,是人们在抵御着商业大潮和强大诱惑中的艰难坚守。
没有历史内涵的老街和老建筑是肤浅的,仅仅只是作为怀旧或追缅而存在的老街和老建筑也只是另一种老照片式的陈列。房子得有人住,店铺得有人开,街道得有人走。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呈现隔世的沧桑,还应该散发出生命的气息,让人感觉它的灵魂,听得见它的心跳。如果不是这样,哪怕把它们保存下来,也不过是一张历史蜕化的空壳。石龙的这条老街还是活的,听着一声声拉长了的吆喝声,让我觉得,很多早已消失的事物又像失踪的灵魂一样回归了这里。
在这里开店做生意无疑也是一种坚持,门庭冷落,顾客稀少,看那些店主的表情,在执著的守望中已夹杂着焦虑疲倦之色。他们也许要一直耐心地等到蝙蝠开始在老街上飞舞,这里才有更多的行人和顾客出现。
我看见一个英俊帅气的男人在这里摆摊。有人说,他前不久还是一个老板。现在,他又回来练摊了。这不是行为艺术,也不是一个富翁想要重新体验一下他当年艰辛惨淡的起步。他是真的在一场危机中完了,把房子卖了、车卖了还抵不上他欠下的债。
我在街灯温暖的光晕里偷窥着,一个刚刚经历过大起大落、背着巨额债务的南方男人,他是那样从容淡定,一条腿伸向前面。用一条后腿保持着平衡,这是一种随时都准备出发的姿态,或在一种下意识中完成。而更真实的,是他把接过的一张张皱皱巴巴的零钞,一元两元的,在手掌里仔细抚平,仔细地数过,然后折叠好,放进他的牛仔裤口袋里。他的这个动作,让我两眼咸湿,像海风的味道,一直伴随着我走出这条漫长的老街。
河流在浑浊地起伏,她已不太重要。一条广深线早已取代了当年的黄金水道,从石龙北上广州南下香港的距离,那条节奏缓慢的水路,一条船差不多要走上一天,现在已经缩短到了半个小时。我没有在这条河边停留,就直接奔向了每隔十分钟一班的和谐号。在南方这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在十万株杜鹃花簇拥的大道上,我疾走如飞。
(选自《散文》2011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对杜鹃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坚持比决绝更难。
(2)如果不是这样,哪怕把它们保存下来,也不过是一张历史蜕化的空壳。
【小题3】请简要概括老街的特点。
【小题4】作者表达了对老街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木心:我是绍兴希腊人
李宗陶
木心,那个戴礼帽、执洋伞、坐在大雪初霁纽约中央公园长椅上的目光炯炯的男子,2006年9月回到故乡,鬓发已白,面容消瘦,不断小声地说着俏皮话:“有人看了照片讲,恨不得把那顶帽子摘下来。我说我帽子都不能戴的啊?在西方,冬天叫人家光头啊?”口语的木心是家常的,吴侬软语略带阴性的,有一股骨子里透出来的好玩。那江南口音和老派的英文发音一样,没有改。
我的祖先在绍兴,精神传统在古希腊
上世纪30年代,浙江桐乡乌镇东栅财神湾。孙家雕梁画栋的老宅,紧挨着孔家花园。清末的举人穿过两进厅堂,穿过佣人们的宿舍,面对私塾里一班小孩子。主人家的小少爷大名唤作孙璞,乡邻有叫他牧心的。
少年时读到《诗经》,孙璞惊艳,继而欢喜,“这就是我要的文体。”家人替他选定了志业,要么做法官,要么做医生。他却喜欢收来各种彩色纸头,一看半天;他还喜欢逃学、看戏,看终场时值台男子潇洒地甩出条木牌,“明日请早”。那双眼睛挑来拣去,只为色彩只为美,着迷。
他的阅读穿梭于东方和西方,古代和现代。“十四五岁就知道瓦格纳跟尼采的那场争论。”
美国一些读者说,木心的作品里仿佛总有一个深蓝的背景,非常神秘,让他们想到达·芬奇。木心在乌镇的客栈里说:“人有两套传统,一套精神,一套肉体。我的祖先在绍兴,我能讲一口绍兴话。我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在意大利,在达·芬奇。所以我说我是绍兴希腊人。”
我以不死殉道
20岁刚出头,他参与学生运动,还曾是领导者,结果被当时的上海市长吴国桢亲自下令开除学籍,又被国民党通缉,于是走避台湾。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回到大陆。他是上海工艺美术制品厂的设计师,喜欢画画,热衷写作。从14岁起创作的100多个短篇和8个中篇集成厚厚20本,直到1970年被抄没。因言论获罪,他被关进废弃的、漏雨积水的防空洞。半年后转移到监牢时,关他的人想,该是爬着出来了吧。可他坐着。他从写交待材料的纸里克扣下66张白纸,正反两面写满密密麻麻的字,写散文,还作曲,藏在棉袄夹层里。墨水快要用光了掺点水进去,“不慎”打翻。看守凶巴巴又装一满瓶来:“老老实实写,不深刻休想过关!”
平反那天,他还在扫地倒垃圾,食堂师傅冲他嚷:“哎,叫你装纱窗装纱窗到现在还不来装!”他问:“个么,到底要装几扇?”“十扇!明天来装!”“噢,十扇。”这时有人告知大师傅:“明天人家就要到设计院做总设计师了呢!”第二天,他坐飞机去人民大会堂,负责修缮工作,因为他曾经参与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的室内设计。这种戏剧人生,他讲起来笑嘻嘻的。
“我不喜欢哭哭啼啼,小女儿一样,要么就天地之间放声大哭,要么就闷声不响。而且聪明的读者能够读懂,我如此克制悲伤,我有多悲伤。历史在向前进,个人的悲喜祸福都化掉了。我对自己有一个约束:从前有信仰的人最后以死殉道,我以‘不死’殉道。‘文革’期间,多少人自杀,一死了之,这是容易的,而活下去苦啊,我选难的。可以向死的机会很多,我都挺过来了。监狱里面,饭吃不下,硬塞也要活下去。小时候,家里几代传下来的,是一种精致的生活,后来那么苦,可是你看曹雪芹笔下的史湘云,后来要饭了,贾宝玉,敲更了。真正的贵族是不怕苦不怕累的,一个意大利作家写过,贵族到没落的时候愈发显得贵。”
“您是悲观主义者吗?”
“其实悲观主义是看透了,但保持清醒、勇往向前。释迦牟尼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可是他的大雄宝殿题了四个字——‘勇猛精进’。悲观主义止步,继而起舞,这就是悲剧精神。”
从前有文人雅士的传统,后来都没有了
上世纪80年代末,木心在纽约华人圈子里开了4年的世界文学史课,课后在中央公园散步谈笑,一位学生说,“先生一路看过去,能不能即兴写俳句?”
话音才落,有位女子走来——“她围着黎明的围巾,牵了条黑夜的狗。”
一辆旅游大巴开过,车身上涂料是红色与银色,好像救火车——“这个旅游团多仁慈,一边旅游一边救火。”
“什么时候发现自己能捕捉生活中的这种瞬间?”
“长期的训练,像中国武功。我喜欢那个传说中用筷子夹苍蝇的高手。”
“从前有文人雅士的传统,后来都没有了。从前家里有人写错别字,那是奇耻大辱,现在马路上一走,三步一错,五步一错。从前社交客气而润滑,现在不讲客气了。有人请我吃饭,从开头讲自己,到最后第二句还在讲自己,把客人扔在一边,末了想起来,啊,今天见到你很高兴。我跟介绍的朋友讲,哎,你这个朋友怎么只管谈自己,我连发言余地都没有?朋友说,现在要找不谈自己的人是没有的。呵呵,倒是我错了。”
“讲话不好玩了,俏皮话也听不来了。这些,使人感到寂寞。”人类已经忘记了“灵魂”这个词——木心叹。
相关链接
①被幽囚在积水的地窖中,他就着一盏灯,不停作曲,“即使狱卒发现了,至多没收乐谱,不至于请个交响乐队来试奏,以定罪孽深重的程度吧。”在那场浩劫中,他的整整20本心血之作被毁,但他并未动摇:他说,文学是他的信仰,是这信仰使他渡过劫难。(《木心:文学信仰使我渡过劫难》)
②在历经社会与个人的变迁、磨难和颠沛之后,木心仍保持着高贵和自由的品格,他以文学和美学为背景的绘画艺术,以及散布在各种文学作品和访谈中的画论,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他不为任何浮云流霞所动,孜孜不移地坚守着独立和纯粹的绘画精神。(《木心绘画里的精神世界》)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那江南口音和老派的英文发音一样,没有改”表明木心为了保有对故乡的牵挂,有意保留着江南口音。
B.木心的祖先在绍兴,而他自认为他是“绍兴希腊人”,是因为他认为他个人的精神传统在古希腊。
C.木心将到设计院做总设计师,食堂师傅要他装纱窗,他未加反对,表现出他的善良、平和、淡然和豁达。
D.现在很多人忘记了“灵魂”,争名逐利,浮躁浅薄,不讲文化,不懂礼仪,这让木心倍感寂寞与心痛。
E.本文撷取了木心人生经历中的几个片断,将木心的话语穿插其中,展现了他令人钦佩的学养和人品。
【小题2】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木心这一人物的主要特点。
【小题3】文章用木心的话语作为3个小标题,请简要说明这些小标题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铜镜、金钗、唐三彩
吴馥萍
听说大三镇挖出了一个古墓,挖出了好多好多宝贝,几个农民就这样分了。我很想去那个古墓看看,问清了确切地址,便悄悄地去了。
我费尽了周折,找到了当年的老根,老根说他最划不来,挖出的东西平分,可是只有两件值钱,一件是铜镜,一件是金钗,可他们有三个。老根说抓阄,他做的阄,该他倒霉,瓷钵归他得。他一想,古墓里有铜镜,有金钗,干吗放一个瓷钵子,里面一定有瓜金……老根就一挖锄把瓷打破了,里面装的是土,什么东西也没有,老根气病了一场,心想不打破,还有个瓷钵在。老根留了几块瓷片当念想。
我一看,心里就不敢吭声,要是我没有猜错的话。这是唐代官窑出的极品唐三彩,要是按当前的古玩市场价格,我想……老根问我这东西值不值钱?
我说,不多,最少要值500万。老根吓了一大跳,你再说一遍,他打了我一拳说,值多少,我说,你听清了,500万。老根没听我说完,就倒下去了,这下把我吓死了,我连忙打电话,把老根送到医院,老根足足住了一个月的医院,他总是说,你是骗我的,那瓷钵根本不值钱
有天,我在茶楼和几位朋友谈起老根的唐三彩的故事,没有想到旁边的一位中年人听到了走过来说,他就是三人之一,他叫山子,分得的是铜镜。山子说,你说那东西是唐代的,那么值钱。我的铜镜值不值钱,帮忙看看。
我心想真的,唐三彩打碎了铜镜还在。我和山子约好了时间,第二天去他家看铜镜。山子在市里做生意,他的家好气派,房中有楼中楼,客厅里橱柜上摆着几样古董,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他给我倒了茶,叫我等一下,就进房去了,好半天才出来。
他从红绸缎里把铜镜拿出来,我一看就傻了眼,铜镜破成两瓣。我心里就像刀绞一样生疼,我问镜子怎么摔破了。他说,我们乡下结婚喜欢用铜镜压箱子,一不小心,铜镜掉在石板路上,就摔成了了两瓣。
我说,这确实是一面做工考究的铜镜,正面乌黑发光,光洁照人,反面铸有海兽葡萄图案,错落有致,栩栩如生,是过去富家小姐梳妆打扮的面镜。是唐镜中的极品。山子再也说不出话来。
一个罕见价值百万的唐三彩打碎了,一面精雕细刻的铜镜失手打破了。我很想知道金钗的下落,更想知道它的命运如何?我问山子分得金钗的是谁?山子告诉我,他叫柱子,住在山南镇,日子过得还很不错,听说他儿子考起了北京大学,是山南镇百年来第一个。
柱子是名人,他儿子考上北大,好找。他家干净整洁,给人印象极好,坐在他家喝茶吃饭,都能放心,柱子家很有一点城市味。
柱子说,金钗他没有,他从来就没有金钗。我说,我不是为金钗而来。我知道老根的唐三彩碎了,山子的铜镜摔破了,我想问问你的金钗?就这,没别的意思。柱子笑起来,金钗的命运也不怎么好,我把改成了金戒指和耳环了。
我激动地说,你怎么能把这么珍贵的东西,改成金戒指和耳环,你太糟蹋珍品了。
谁叫我家太穷了。当时,我的老亲娘叫我什么也别送,只有给我未婚妻送一副金戒指和金耳环就行了。我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钱,我求东家找西家,没人借我一分钱。后来是老根说傻小子,你把金钗改成金戒指和金耳环不就能结婚了。我想也没想就把金钗拿去改了,花了几十块钱的加工费。我老婆高兴得不得了,那时刚刚时兴戴金戒指和金耳环,人家没有她有,你说高不高兴?
我说,你知道唐代的金钗值多少钱吗?他说,知道。他又反问我,你知道爱情值多少钱吗?这倒把我问住了,我说,我真不知道。
柱子说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要不是金钗就找不到这么好的老婆,没有这么好的老婆,就没有这么优秀儿子,没有这么优秀儿子,儿子能考上北京大学吗?
(选自小说《铜镜、金钗、唐三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篇小说以特定的物品为标题,提醒读者从人物对待文物的不同态度和文物的命运中体会到不义之财如流水。
B.小说采用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形式,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被一根贯穿的线串在一起,仅由一个个文物的故事连缀而成。
C.小说行文简洁,语言几乎没有任何的修饰,看似平常的讲述,符合人物的身份与故事的情境,真实可感。
D.虽是平常的故事,作者叙述起来很讲究艺术构思,篇末揭开谜底,作者的褒贬蕴含其中。
E.小说以人物对话描写见长,为读者展示了不同人物对待文物的复杂情感,从而成功塑造出不同命运的人物形象。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他总是说,你是骗我的,那瓷钵根本不值钱”,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
【小题3】请概括“我”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4】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文物观,进而反映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对待文物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以文化重建应对城市雾霾
雾霾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终风且霾”的记载。在历史上也曾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清人昭槤《啸亭续录》的“昼晦”条,其中就记有“路人皆不敢行”、“老妪佝偻为风吹毙”、“遗失幼孩”等事件。可是,今天的城市雾霾,与这些偶然的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是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规律的苦果。
一直快速推进的中国城市,突然遭遇所谓的十面“霾”伏,其实并不奇怪,而是中国近年来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
首先,从生产方式上看,工业是城市的命脉。工业化以巨大的资源和能源消费为基础,必然导致对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生态的严重透支和污染。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都概莫能外。以能源为例,已故的印度原子能科学家霍米·巴巴博士曾测算道,在19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每百年消耗的总能量不到半个Q(每Q代表燃烧三万三千吨左右的煤所释放的能量),目前每一百年大约要消耗10Q。也就是说,在人类过去两千年所消耗的能量中,大约有一半是过去一百年消耗的。对于以工业化为主要拉动机制的中国城市化,也可以参照这个公式测算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已翻了两番,而按照到2020年再翻两番的发展目标,届时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将达到30亿吨标准煤,约相当于90909Q,这完全超出了中国环境能够承受的极限。
其次,从生活方式上看,城市是天生的消费主义者。在迅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都市化,是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严重透支的另一主要原因。一方面,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率一直以超过1.5%的年均速度增长,据国外学者的相关测算,中国城市化率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就需要年新增住房3亿—4亿平方米,建设用地1800平方公里,生活用水14亿立方米。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而建筑垃圾和废料是城市雾霾的一个重要。另一方面,汽车社会是都市生活方式的一个基本标志。据相关部门统计,1980年至2010年的30年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了近100倍。与此同时,我国小汽车数量迅速膨胀,自2009年以来,我国小汽车的销售量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
更重要的是城市快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缺失,尽管精神文明建设本身不创造物质财富,但由于它有效地降低了人的过剩和奢侈欲望,直接减轻了整个社会生产与分配环节的巨大压力,所以也就等于提高了生产力和增加了生活资料总量,西方当代学者唐纳德·沃思特就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所以说文化重建以改造城市生活方式势在必行。
改变城市生活方式,可以说有两种渠道:一是在“技”的层面上,如伦敦市民,出行时主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住房尽量使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资源。如后现代城市设计中的“3R”原则——即减少资源消耗(Reduce)、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Reuse)、资源的循环再生(Recycle)。二是在“道”的层面上,主要是通过文化教化改变人贪婪和不健康的欲望结构。如果说前者是西方人的特长,那么后者就是中国文化的利器。在批评片面强调物质生产、全盘否定礼乐制度的墨子时,荀子曾充满激情地说:天下的财物养活天下人本是绰绰有余的。现实中之所以出现“不足”和“有余”的激烈矛盾,关键在于个体的欲望未得到有效克制与合理安排。因而,与墨子主张一心发展生产、降低文化开支完全相反,荀子认为社会的首要问题是“隆礼重乐”,即通过文化教育使个体成为与禽兽相区别、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文明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物质生活资料与主体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冲突。
最后要说的是,改造我们的城市生活方式,应成为“中华城市梦”的核心内涵。一方面,以克制在现代化进程中过分膨胀的现代性欲望为基本手段,它传承着中华民族最珍贵的优秀人文思想和高尚精神,为我们在城市化背景下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历史文化与理论资源。另一方面,以改造主体为基础尽可能减少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冲突,这还昭示了一种自然和社会可承受的新型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并有助于解决当下全球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和城市危机。
【小题1】下列对于我国“新型城市病——雾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的规律。
B.以巨大的资源和能源消费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导致对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
C.在迅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都市化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严重透支。
D.精神文明建设缺失,个体奢侈的欲望未得到有效克制,导致生活资料总量增加。
【小题2】下列分析与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改变城市生活方式就是出行时主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住房全部使用太阳能和可再生资源。
B.通过文化教化改变人贪婪和不健康的欲望结构,是中国文化的利器,有助于解决城市病。
C.荀子“通过文化教育使个体成为与禽兽相区别、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文明的人’”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D.传承中华民族最珍贵的优秀人文思想和高尚精神,减少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是“中华城市梦”的核心内涵。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今天的城市雾霾是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规律的结果,与古代社会偶然的自然现象有着本质的不同。
B.对于以工业化为主要拉动机制的中国城市化,能源消费量已完全超出了中国环境能够承受的极限。
C.改造城市生活方式势在必行,因为在“技”这个层面上突破不是中国的特长。
D.倡导一种自然和社会可承受的新型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有助于缓解未来全球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和城市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