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小说《咒语》,按要求回答小题。(19分)
咒语
[印度]普列姆昌德
在离城几里远的一个小屋里,一个老头儿和一个老太婆坐在火盆前在熬过冬天的夜晚。老头儿在抽着椰壳烟斗,不时地咳嗽几声。老太婆把头靠在膝盖上望着火出神。一盏煤油灯在壁龛上燃着。家里没有床,也没有床单,一边有一堆稻草,屋子里还有一炉灶。
这时有人在门口喊道:“帕格德,帕格德,睡了吗?开一下门吧!”
帕格德起身开了门,一个人进来说道:“你听说了吗?医生金塔先生的儿子被蛇咬了。要去的话就去吧,你会发财的。”
老头儿冷酷地摇了摇头说:“我不去,我才不去呢!那个金塔我可看透他了,我曾带我最小的儿子到他那里去,那时他要去打球。我跪倒在他的面前请他瞧上一眼,他理也没有理我。他有几个儿子?”
“只有一个儿子。所有的人都束手无策了。”
“大神也真有灵。那时我的眼里也流着泪,但是他一点儿也没有怜悯心。现在即使我就在他的门口,我也不会理他的。你请回吧,今天我要舒舒服服地睡一觉。(对老太婆)给我拿烟叶来,我还要抽一袋烟。”
来人走了。帕格德关上了门,把烟装进烟斗开始抽烟。
对帕格德说来,还是生平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消息后呆着不动。在他一生中从来还没有听到有人被蛇咬的消息后不跑去救治的。无论是冬天的黑夜,夏天的阳光和热风,还是雨季的泛滥河水。他的咒语曾经给予了成百的绝望者以生命。可是今天他未能从家里迈出步子,听到这个消息后还打算去睡觉。
老头儿吹灭了灯,站了一会儿,随后又坐了下来,最后躺下了。但是这一消息却像一个包袱一样压在他的心头。他感到他失去了什么东西,就好像他的全身衣服湿透了或双脚沾满了淤泥那样沉重,又好像有人坐在他的心里抓他要他从家里出去。老太婆不一会儿就发出鼾声来,老年人有时说着话就入睡了,不过有一点儿声响就醒了过来。这时帕格德站起身来,拿起自己的拐杖慢慢开了门。
老太婆醒来了,问:“到哪里去?”
“哪儿也不去,看看夜多深了。”
“隔天亮还早呢,睡吧!”
“睡不着。”
老太婆又睡了。帕格德开了门,他的动作这样轻,以致老太婆也没有觉察到。
帕格德向前移动着脚步,正如一个喝醉了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身子那样,他的心里想的是报复,是幸灾乐祸,但是行动却不听他的指挥。
帕格德拄着拐杖急急地往前走,他的意识在阻拦他,但是他的下意识却在推动着他,仆人控制了主人,主仆颠倒了。
他这样走了约十来分钟,看见金塔先生的别墅了,电灯通明,可是一片沉寂,也没有哭泣的声音。帕格德的心突突直跳,不会是太晚了吧?他开始奔跑了。
已经是转钟两点,客人们大都告辞走了。哭泣者中只剩下了天上的星星在眨眼流泪,而其他所有的人都已哭得精疲力竭了。
忽然帕格德来到门口叫人,医生先生以为是病人来了,很客气地说:“改日再来吧。”
帕格德说:“先生,少爷在哪里?请让我瞧一瞧。大神也真有灵,他能让死者复生呢!”
医生把帕格德带了进去。帕格德看了看盖拉希,然后笑着说:“先生,现在还有希望,请叫水夫们打水来。”
水夫们把水运来了,开始给盖拉希冲洗。老头儿帕格德站在那里微笑着念咒语,当他每念完一次咒语,就把药草放在盖拉希的鼻子下边。就这样不知道在盖拉希头上冲了多少罐水,也不知道帕格德念了多少次咒语,最后当朝霞泛出红色的时候,盖拉希的红红的眼睛也睁开了,很快他伸了一个懒腰,要水喝了。金塔先生跑到妻子纳拉雅妮那里和她拥抱,纳拉雅妮跑到帕格德身边跪倒在他的脚前。
朋友们都来向医生祝贺。医生先生报以巨大的崇敬的心情在每一个朋友的面前称颂帕格德。所有的人都热切地希望见到帕格德,可是到里面一看,哪儿也没有见到帕格德的影子。仆人们说,刚才他还坐在这里吸烟,我们把烟给他,他不要,他吸的烟是自己随身带来的。
医生家到处寻找帕格德,而帕格德自己正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赶,他要在老太婆起床前赶回家。
【小题1】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3分)

【小题2】帕格德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3】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小题4】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4分)
    
【小题5】有人认为,把金塔拒绝为帕格德儿子看病的故事放到最后交代会更好。你同意这个意见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4分) 
秋天的树 (赵丽宏) 
  ①秋风在大地上游荡。夏日的酷暑像一群惊惶失措的野兽,在悄然而至的秋风里一哄而散,逃遁得不知去向。 
  ②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年轻时代生活在乡村的那几年,我真正理解了成熟和收获与秋天的关系。在高旷澄澈的蓝天下,等待收割的稻田金浪起伏,长江边的芦花银波荡漾,迁徙的雁群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远方,天地之间回荡着它们的鸣唱……这是无比美妙的景象。在城市里,看不到成熟的秋林和原野,也闻不到成熟的果实和稻谷的清香,你只能从气温的变化中感觉秋天。高楼大厦一年四季以不变的姿态屹立在你的视野里,它们决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动。 
  ③好在城市里有树。树,向城里的人们报告着秋天的消息。 
  ④从我书房的那扇西窗中望出去,能看到三棵树,一棵樟树,一棵月桂,还有一棵枇杷树。也许,在一年四季中,吸引我的目光时间最多的是这几棵树。在休息的时候,在思索的时候,我总是凝视着窗外,欣赏它们婀娜多姿的绿色身影。它们向我展现着生命轮回的过程,向我昭示着自然和兴衰起伏的生机,使我联想起我在大自然中曾经有过的种种美妙经历。 
  ⑤春天,它们最早把清新的绿色送入我的眼帘,使我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和多彩。夏天,它们用浓浓的绿阴遮挡炎阳,在酷暑中带来些许清凉。这三棵树,引来了很多飞鸟,每天早晨,都能听到鸟在树阴中快乐地唱歌。此刻,那棵月桂树上已经蓓蕾满枝,再过些日子,空气中就会飘漾起桂花的清芬。空气中如果有树的气息,世界也会变得清新亲切。 
  ⑥我知道,随着秋风的加剧,随着气温的下降,很多大树的绿叶会枯黄,会从枝头脱落。 
  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衰亡和没落。冬天,那些常青的树木依然用绿色证明着它们的存在。而那些脱尽了树叶的树木,同样使我感觉到生命的顽强。在寒风和霜雪中,光秃秃的枝杈就像无数伸向天空的手臂,它们似乎是想拥抱什么,召唤什么。凝望这些冬天的树,我的心里不会有枯萎的联想,冬天是无法消灭这些树木的,等春风一来,它们马上会萌芽长叶,把绿色的春消息传遍人间。苏东坡说:“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我想,这松柏,应该是所有树木的代称。 
  ⑧是的,此刻,我想为树,为这些人类的朋友说几句感激的话。它们默默地屹立在我们身边,给我们绿,给我们宁静,给我们清新的空气,却从来不会要人类回报它们。在这个世界上,树是人类最重要最可靠的朋友,我们理应对它们满怀感激之心。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有不少年龄比我们上一代的老人们还要老的大树,它们目睹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也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这座城市。它们不但没有使我们的城市变得衰老,还使一代又一代人从它们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我们的城市因为它们而显得年轻。树是沉默的,面对自然,它们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然而面对人类的摧残,它们却无可奈何,只能逆来顺受。很多年前,我曾写过文章,为城市里的那些大树担忧。我曾经担心我们这个城市最终将会变成一片没有绿色的水泥森林。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树的重要,体会到树的可亲可近和可敬。这些年,上海到处出现新的绿地,大树和高楼一起生长着。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⑨很久以前,读过一位四川诗人的诗集,书名是《伐木声声》,诗人用一种豪迈骄傲的态度对砍伐大树、毁灭森林的行动大唱赞歌。长江流域的森林,就是在这样的赞歌声中消失的。这样的诗,现在再读,当然是触目惊心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书桌上也有一本旧诗集,作者是19世纪的法国人拉科姆。其中有一首诗,题为《栽树》,我忍不住要把它抄在这里: 
⑩谁栽下了树,谁就栽下了希望。正如人的生命,必须扎根于时间的泥土才能爬向上帝的天堂。小树啊,谁能预料长大后,它们将会多么壮观。 
(选自2005年11月21日 解放日报) 
【小题1】文章第①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2】 作者在第②段写了秋天城市里的情景(划线的句子),用意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3】 第⑦段引苏东坡之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说这松柏是“所有树木的代称”? 。(4分) 
【小题4】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⑤段写月桂树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把夏天的月桂树描写得既富生气又富美感。
B.文中多处对树作了形象细腻的描绘,它们有的写出了秋天美妙的景象,有的写出了树对人类的恩惠,有的写出树的顽强。
C.文末引用两本诗集,两相对照,显示了人们对待树木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D.本文通过对秋天的树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树的感激、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人们摧残树木的强烈不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但是,为了防止商品在运输过程中被损坏,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某快递网点负责人说:“我们也想节约成本,但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商品损坏,造成损失,就得不偿失了。
市邮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中国200万个快递员运送了350亿个包裹。包裹多了,肯定会产生垃圾。快递只是使用环节,而且我们国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记者了解到,我国现行的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
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包装过度”与“安全所需”,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如何使商家与消费者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何实现回收—循环—再利用,这些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选自2017年3月2日《深圳特区报》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对待快递包装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买家既想让“宝贝”拥有“金钟罩”,又为家里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装物烦恼;店家担心快递途中物品受损便“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个严严实实,成本自然就高出许多;快递公司面对五花八门的包装只好望“包”兴叹,回收与不回收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在我国大力推动绿色经济的背景下,对“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企业的规范和整治是重点,而由于电商蓬勃发展所催生的物流行业所带来的环保问题,目前还看不到有效的管理与规范方式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大到国家的产业政策,小到人们的日常环保意识,缺一不可。而这些日常细节需要从人们很小的时候进行教育和规范,知识和规则需要不断地在人们头脑中强化,因此,真正推动环保和绿色事业,需要从基础的教育工作抓起。
(选自《快递包装的“纠结”与绿色金融》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德国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提出包装废弃物管理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最终处置”的顺序进行,并设定了不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目标和时限,强制要求包装生产商、销售商对包装回收共同负责。该办法还制定了包装废弃物从收集到最终处置的量化标准,比如规定80%的包装废弃物和100%的运输包装必须回收利用,使包装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有具体标准可依。
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关注绿色包装。为了提高企业回收包装的积极性,美国各州政府根据企业包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适当免除企业相关的税收。同时,美国还在《资源保护与回收利用法》中规定,“减少包装材料的消耗量,并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目前,美国已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形成产业化运作,不仅改善了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且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除此,在包装材料技术上一些美国企业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一些酒类包装物是用秸秆制成的,强度高,便于物流运输,而且环保。
(选自《中国物流产品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购包裹的包装材料过多让卖家和快递公司都陷人了很无奈的境地,他们都想节约成本,但又怕商品损坏,造成损失,遭到索赔。
B.我国重点对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的企业进行规范和整治,但目前对于物流行业所带来的环保问题却一直没有较好的解决对策
C.在对待快递包装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于是,人们在由快递包装材料废弃物所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上难以形成共识。
D.德国和美国对包装材料废弃物的回收都出台了法律法规,美国为了提高企业回收包装的积极性,还适当免除回收企业的相关税收。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我们国家如果有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相比推荐性指标而言,对商家、快递公司、回收企业的约束力会更强,有了这个标准就可以解决快递废弃物问题。
B.根据材料二图1可知,大家不愿意将快递包装送回收站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害怕自己的信到泄漏,二是认为将其送回收站太麻烦。
C.材料二图2表明,快递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应由快递公司、政府、包装公司、消费者等负责,认为应由递公司负责的人数最多,认为应由政府负责的其次。
D.快递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影响环保,也影响着绿色经济的发展;绿色经济的发展既与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关,也与社会大众的日常环保意识相关联。
E. 美国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的措施,既可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还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因此比德国的措施更好。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在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没工夫专家   黄宗英
①我是冒雪出城的,公共汽车啃着盖脚面的大雪蠕动着,车子走走停停拱了个把钟头,不是路遇素不相识的四十五中学的郑老师,她自告奋勇在大雪飘天中把我送到余家门口,我会迷失在香山山麓已经因季节而关闭大门的植物园里了。我只不过想看看花卉专家——北京植物园的园林老将余树勋在大雪天干什么。
②看着书桌上满满的、参差烂漫的笔记、稿纸、图片、文摘卡、我真觉得自己太莽撞了。
③他笑着向我说:“Good  Morning(早安)。”
④已经是下午3点28分了,怎么还早安?
⑤他风趣地说:“他一天有3个早晨,现在刚好是睡午觉后的第2个早晨。”
⑥屋外头的杭白菊也冻蔫了,余树勋的眼睛没离开冒雪拿进屋来的、插在茶几上小圆锥体玻璃瓶里的一小束杭白菊。“今年有了,明年才能有。”这是他的原话,小杭白菊们依偎着,羞涩地听余教授的禅语偈言。
⑦惆怅凝溢在斗室书壁之间。我实在不忍心以世俗的所谓采访去切断这超越时空的惆怅。我真希望自己像雪人向阳般融化,悄悄然。
⑧“光是幻灯片有一大立柜——几千张。没工夫整理,时间不够啊!”古往今来这世上唯一不能通融的是时间——对任何人和物质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时间。
⑨他正在书写辞条:唐菖蒲Gladiolus鸢尾科……正是我打乱了他的时刻表,两天后他将去苏州参加全国花卉会议,他同时正在写荷花和水莲。他不是整天匍伏书斋的人,整个植物园是他的试验室,并不是一切植物都在冬眠。他的讲堂远涉欧美东瀛,北京郊区的花农也每周接他去讲课;在世界公园附近花儿香花木公司,花农种花卖花,却不懂花艺,不知什么花适合种在屋后,什么花该放在窗前……
⑩花——上帝的恩宠;花卉专家——美的传播者,把人间巧妆打扮。
(11)“养鱼的不会做溜鱼片,种花的不知道该把花摆在哪儿好看。”余树勋年轻时先在浙江大学园艺系学种花、种草、种树;后来在国外学园林设计——学“溜鱼片”。从此五冬六夏七十载春秋“溜”了一辈子。“溜”得地球上这里那里都常有经他手点化的朝朝花香;“溜”得书书册册、字字行行绿荫芊芊
(12)时间是个调皮捣乱的顽童。对闲人,那永日长夜难消磨;对忙得带劲的人,时间像攒在手心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没了。
(13)余树勋没工夫跟我说他1948年怎么去的北欧。
(14)余树勋没工夫跟我说他1979年又去北欧。
(15)1980年余树勋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植物园待了两年,以提高栽培种类的识别。
(16)他更没工夫说1991年他挨家挨户地拍摄花卉的幻灯片。余树勋连生气也没工夫:《花卉大辞典》4年前辑了稿,资金也集了,主编吴应祥教授都81岁了,人已经去了香港,一生希望看到这本辞典。《花卉》花期难卜……
(17)余树勋当然也没工夫说百花摧残的“文革”中,他受不住迫害,找人借了一百块钱,逃离牵肺牵肠的科学院植物园,横下一条心去流浪,流浪……直到在一片肃杀中女儿把他找了回来。像一株蔫了的杭白菊,流年回转,他又挺起来了
(18)他迫不及待地定住手心里的水,不准它随便溢出。他一天说3个Good  Morning除了孙儿辈喊爷爷看电视里说相声外,他苦写“余氏家规”。
(19)早晨起床。Good  Morning进入工作。中午1点—2点午休,打盹醒来Good  Morning入工作。
(20)晚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上床睡至9点起床Good  Morning,是最佳伏案时间,一口气工作到凌晨1时。
(21)我明白了为什么一见面余教授跟我说Good  Morning。
(22)余教授尽管神不守舍,脑子里还花花着,但也并没忘记热情待客。下雪天黑得早,当我向他告辞时,他横竖留我吃云南圆子。让搞桑蚕专业的云南籍的余师母像喂蚕似地煨细圆子。我急急忙忙吞下是8个还是10个滚烫的圆子,立即勒马回程,踩着“没工夫”的韵律上路了。
(23)我觉得我也没工夫了。
(24)是没工夫了。
(25)好个没工夫。   (选自《湖南文学》 第174 期1995年10月)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首段用“啃” “蠕动”“拱”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汽车缓慢行驶的场景,衬托出雪下之大,表现了作者急于见到余老的心情。
B.第⑨段画线句用概括叙述的手法突出了余老作为一个花卉专家工作的繁忙,表现其学问的应用价值。
C.“他迫不及待地定住手心里的水,不准它随便溢出”这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余老有珍惜时间的紧迫感。
D.第⑥与(11)段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杭白菊,前者是为了侧面烘托余老对于花的痴迷、后者是为了表现余老直面迫害、从不逃避的顽强斗志。
E.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溜”字的意思,简要分析三次运用“溜”字的表达效果。
从此五冬六夏七十载春秋“溜”了一辈子。“溜”得地球上这里那里都常有经他手点化的朝朝花香;“溜”得书书册册、字字行行绿荫芊芊。
【小题3】阅读23-25段,请探析这样结尾的作用。(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去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各种争论、各种批评、各种声音尘埃落定时,什么也没有剩下,只是在书架上搁浅着没有多少人读过、更多人只知其名不明其内容的莫言作品集。
一年转眼就过去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新人”爱丽丝·门罗又已经揭晓。
爱丽丝•门罗是一位年逾八旬、已经宣布封笔的老奶奶,住在加拿大克林顿小镇上。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时,爱丽丝·门罗只有唯一中文译本、短篇小说集《逃离》在销售。十几天过去,爱丽丝·门罗立即被冷淡下来,记者们采访各地书店发现,即便得到“诺贝尔大神”的加持,爱丽丝·门罗作品的销售量没有出现去年莫言获奖时相关著作铺天盖地的喜人景象。
近十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在中国的销量,没有一位能跟日本作家、一直在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榜上高居不下、然而一直名落孙山的村上春树先生竞争。
村上春树的“轻小说”无疑适合于这个“轻阅读”的世界趣味。我很佩服他的轻逸,也明白了为何大众如此喜欢这类作品。村上春树的叙事带来了轻淡的感伤、无状的情绪、莫名的惆怅,读完之后,读者一身轻松,带着怅然若失心态,继续行走在茫茫人世间。
这就如同一款奢侈包包,虽然价格昂贵,背在身上显示出来的却是轻巧美。时尚美的本质是轻逸、而不是沉重。奢侈品散发出来的价值,是广告营销中通过靓男倩女的持续灌输而虚拟出来的。人们在消费奢侈品时,主要不是看中它的实用性,而是消费奢侈品时伴随而来的满足感。在时尚法则中,消费不是出于实际需求,而是为了满足消费的欲望。“消费主义”的终极大法,是“欲望消费”,而不是“物质消费”。
对比村上春树,莫言的作品不能给人带来轻逸感和轻松的心情,也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消费欲望的满足,不能给“小知”青年贴上鲜明易识别的标签。人们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来阅读大部头的、甚至难读难懂的莫言作品呢?消费主义思潮下的欲望是猛烈而短暂的,人们并不关心其结局如何,因为探究本身就产生了满足感。这种浅面的满足感,也是消费主义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人们需要不停地寻找新的消费目标,来满足这种不断消失的浅满足。相比之下,一种因为长期的阅读习惯而带来的审美阅读愉悦,只能愉悦者自己微笑,而无法跟其他人、其他消费者交换心得。这样,在浅阅读、轻小说中所带来的迅捷的欲望交换需求,淹没了安静的、自我的、孤独的阅读满足感。这恰恰是迅捷、浅面阅读的时代病之一。
时代一直淹没在话语和事件的泡沫中,在这种泡沫里,人们喜欢制造更多的新泡沫来掩盖旧泡沫。即便是值得认真阅读、沉静思考的优秀作品,也在这种巨大的泡沫海中被泡沫化了。
轻小说和浅阅读,让整个时代轻质化,而我们的灵魂,也一直无处栖居。(有删改)
(作者简介:叶开,《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小题1】下列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轻小说与浅阅读B.“欲望消费”下的文学困局
C.轻逸与沉重D.“物质消费”下的实际需求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销售量是图书出版的一种重要评估方式之一,以市场销售量来评价各类作家,是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惯常标准。
B.广大读者之所以对村上春树热烈追捧,是因为读者在轻松的生活中喜欢他的叙事所带来的那一种轻淡的感伤、无状的情绪和莫名的惆怅的情怀。
C.消费主义思潮下的欲望是猛烈而短暂的,人们在消费奢侈品时,从来不关注它的实用性,而是消费奢侈品时伴随而来的满足感。
D.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轻小说与浅阅读的出现,提醒了我们应对当下的阅读现状和文学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
【小题3】文章说,“轻小说和浅阅读,让整个时代轻质化,而我们的灵魂,也一直无处栖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说法?请简要阐述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的天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古代人的俗语,透露的是传统中国人对于天堂的理解。

传统中国人理解的天堂不在彼岸,不在来世,不是生活在别处,而是苏州、杭州这些地方。这与西方文化虚构的天堂是不一样的。中国人的天堂是在中国大地上,在中国人的历史、传统所创造的生活世界中。这个天堂在20世纪被抛弃了:19世纪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触发的普遍灾难,令中国对自己曾经创造过的传统和生活世界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传统中国在漫长的时间中建立起来的生活天堂也岌岌可危了。

现代化改变了世界。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被现代化了,过去的中国天堂是“道法自然”的产物,今日的中国天堂是“拿来主义”的产物,但有一点继承了中国传统,就是人们依然企图在大地上创造此岸的中国天堂。

昔日,中国世界创造天堂的时候,它考虑的是如何安身、安心。心不是虚构的,心是大地和人的存在所赋予的。人随遇而安,在大地上安下来,这是人的天然使命。西方创造的现代化不是安心的,而是为了生存的,西方的心安放在教堂中。所以西方所设计的现代化世界与中国人对天堂的理解不同,西方设计的现代化不是“安心”,而是契约、规范、控制、守则、标准。它是反自然的。现代化为中国带来了实用的筑居,但没有带来心。心是来自故乡大地的东西,心是无法一夜之间构筑出来的,心是在漫长的传统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心是八月十五的明月,是大年初一的梅花,是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所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就是寄托中国心灵的上帝。现代主义设计了最先进的电梯和巨大的玻璃橱窗,却没有为“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留下位置。

天堂是什么?它是栖居之所,是能够向人提供存在的意义、安放心灵的地方。

中国的精神、形而上无形地暗藏在家中,只是在这个分裂的时代才凸显出来,现代化令中国上帝显出面目。英国人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这话不无道理。

【小题1】下列对“中国人的天堂”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传统中国人理解的天堂在现代化背景下发生了改变。
B.中国人的天堂自20世纪以来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
C.现代化不可能是中国人的天堂,因为它不能“安心”。
D.中国人的天堂不是由契约、规范、控制、守则、标准构成的。
【小题2】下列对“现代化令中国上帝显出面目”这句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化使中国的传统精神一去不复返。
B.现代化使中国的传统精神与时代脱节。
C.现代化使中国文明有机会统治世界。
D.现代化使世界开始思考东方智慧的价值。
【小题3】下列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A.现代化更加注重实用,因此它所设计出来的世界没有自然之物。
B.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意义上的天堂必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C.对大自然的真正理解和敬畏,能够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找到天堂。
D.西方人已经越来越远离自然和传统,所以他们只能把心安放在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