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年礼物

侯发山

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而来。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卖衣服的,卖年货的,还有现杀活羊的……都来了。有商家门口的音响放着“新年好啊新年好”。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灿烂:“欢迎光临!”

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她自小没了父亲,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当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还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姆。李娟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李娟又问了雇主一次,才记住。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脚盆?第二年,给母亲买了 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满了家乡戏,有豫剧、曲剧,还有大鼓戏。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独,听听戏也不寂寞。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

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这也是李娟看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

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衣服?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到老也穿不完。用的?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罢着工。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说洗衣机老费电。即便是给母亲买了,会不会用还得一说。吃的?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吃啥都不香甜了。开心果、核桃之类的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

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娟,是你吗?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能接收电话。

又是这句话。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李娟耐心解释道:“娘,我最近 工作忙,回不去。”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老太太的儿子给的价钱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

母亲似乎不高兴,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娘,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我们几天前通过电话。我有时间就回去。"弟弟他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大冷清。

“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给我寄礼物?李娟感到新奇:“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我啥都有,真是的。”

母亲又说:“我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丟不了,你会收到的。你弟弟他们今儿个去镇上赶集了……”

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娘说给我寄的礼物,啥礼物?”

“姐,你别生气啊。娘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姐,你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你知道吗?你给娘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 按摩椅一次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母亲接到李娟的电话,始而激动,继而沉默,再后怯怯地问话,表现了她对女儿由思念、期盼到关心、完全理解的变化,这是小说的细腻之处。
B.李娟陪雇主老太太睡觉,而放弃陪母亲睡觉,令人感慨,而雇主老太太的孩子也不在身旁,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现在家庭和社会伦理关系的忧虑和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C.弟弟回到家里过年,而且还帮母亲劝姐姐回家过年,说明弟弟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都远远超过了姐姐,他是小说着力树立的一个十分鲜明的孝子形象。
D.李娟听弟弟在电话里讲述母亲对她的思念和期盼,于是也开始思念母亲,亟不可待地想回家和母亲团聚,感受母女亲情,所以流下了泪水。
【小题2】小说开头一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内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新年礼物对李娟和母亲来说,意义有何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说明,并简要分析新年礼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2 11:11: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小公务员之死
契诃夫
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也挺好的庶务官,名叫伊凡·德米特利奇·切尔维亚科夫,坐在戏院正厅第二排,举起望远镜,看《哥纳维勒的钟声》。他一面看戏,一面感到心旷神怡。可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他取下眼睛上的望远镜,低下头去,于是……啊嚏!诸位看得明白,他打了个喷嚏。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打喷嚏总归是不犯禁的。农民固然打喷嚏,警察局长也一样打喷嚏,就连三品文官偶尔也要打喷嚏。大家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拿出小手绢来擦了擦脸,照有礼貌的人的样子往四下里瞧一眼,看看他的喷嚏搅扰别人没有。可是这一看不要紧,他心慌了。他看见坐在他前边,也就是正厅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顶和脖子,嘴里嘟嘟哝哝。切尔维亚科夫认出小老头是在交通部任职的文职将军勃利兹查洛夫。
“我把唾沫星子喷在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处的长官,可是这仍然有点不合适,应当赔个罪才是。”
切尔维亚科夫就清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将军的耳根小声说:“对不起,大人,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我是出于无心……”
“没关系,没关系……”
“请你看在上帝面上原谅我。我本来……我不是有意这样!”
“哎,您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傻头傻脑地微笑,开始看舞台上。他在看戏,可是他再也感觉不到心旷神怡了。他开始惶惶不安,定不下心来。到休息时间,他走到勃利兹查洛夫跟前,在他身旁走了一会儿,压下胆怯的心情,叽叽咕咕说:
“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大人……请您原谅……我本来……不是要……”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却说个没完!”将军说,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他忘了,可是他眼睛里有一道凶光啊。”切尔维亚科夫暗想,怀疑地瞧着将军,“他连话都不想说。应当对他解释一下,说我完全是无意的……说这是自然的规律,要不然他就会认为我是有意啐他了。现在他不这么想,可是过后他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于轻率。她先是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勃利兹查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她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到勃利兹查洛夫那儿去解释。……他走进将军的接待室,看见那儿有很多人请托各种事情,将军本人就夹在他们当中,开始听取各种请求。将军问过几个请托事情的人以后,就抬起眼睛看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大人,要是您记得的话。在‘乐园’里,”庶务官开始报告说,“我打了个喷嚏,而且……无意中溅您一身唾沫星子。……请您原……”
“简直是胡闹。……上帝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您有什么事要我效劳吗?”将军扭过脸去对下一个请托事情的人说。
“他话都不愿意说!”切尔维亚科夫暗想,脸色发白,“这是说,他生气了。……不行,这种事不能就这样丢开了事。……我要对他解释一下。……”
等到将军同最后一个请托事情的人谈完话,举步往内室走去,切尔维亚科夫就走过去跟在他身后,叽叽咕咕说:
“大人!倘使我斗胆搅扰大人,那我可以说,纯粹是出于懊悔的心情!……这不是故意的,您要知道才好!”
将军做出一副要哭的脸相,摇了摇手。
“你简直是在开玩笑,先生!”他说着,走进内室去,关上身后的门。
“这怎么会是开玩笑呢?”切尔维亚科夫暗想,“根本连一点开玩笑的意思也没有啊!他是将军,可是竟然不懂!既是这样,我也不想再给这个摆架子的人赔罪了!去他的!我给他写信封就是,反正我不想来了!真的,我不想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样想着,走回家去。那封给将军的信,他却没有写成。他想了又想,怎么也想不出这封信该怎样写才对。他只好第二天亲自去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大人,”他等到将军抬起问询的眼睛瞧着他,就叽叽咕咕说,“并不是像您所说的那样为了开玩笑。我是来道歉的,因为我打喷嚏,溅了您一身唾沫星子,……至于开玩笑,我想都没想过。我敢开玩笑吗?如果我们居然开玩笑,那么结果我们对大人物就……没一点敬意了……”
“滚出去!”将军脸色发青,周身打抖,突然大叫一声。
“什么?”切尔维亚科夫低声问道,吓得愣住了。
“滚出去!”将军顿着脚,又说一遍。
切尔维亚科夫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退到门口,走出去,到了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他信步走到家里,没脱掉制服,往长沙发上一躺,就此……死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灵活地运用了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B.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向长官前后进行过多达四次的“道歉”,而且一次比一次显得卑怯与悲戚。
C.小说喜剧性的结局既表现了作者对思想庸俗、生活猥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也堪称其对黑暗、罪恶制度的控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D.从创作手法上讲,这篇小说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重复和渐进深入的描述技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喷嚏对主人公的影响,从而使人物的心理变化逐步显现。
E.小说从批判市侩意识的角度观察和反映生活,写出了丧失人格意识的奴性心理对于强权和暴力的恐惧和服从。
【小题2】小说中画线部分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概述。
【小题4】对于小公务员之死,有人认为这完全归咎于黑暗的俄国社会,也有人认为这源于小公务员的奴性心理和等级观念,还有人将其归因于小公务员自身的“自卑情结”,你认同以上哪一种说法?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观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瓷 瓶(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一个正在电脑上忙着的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的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了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可是当时我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瓷瓶”是贯串小说全文的线索,“瓷瓶的真假”这一悬念直到小说结尾才见分晓,王家两送瓷瓶的情节安排深化了主旨。
B.当年顾林父亲救人之后,不肯要老教授家送的瓷瓶,可见他并不是施恩图报的人,不想因为救了别人就接受被救者的馈赠。
C.顾林两次接到母亲打来的医院催款电话,这既交代了顾林家里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又铺垫了下文,为顾林卖瓷瓶埋下伏笔。
D.老教授鉴别古董的眼光非常犀利。他在顾林家里看到瓷瓶,边看边摸,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件真品,于是以30万元顺利成交。
E. 顾林在对话中介绍了父亲当年救人的事情,这一细节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同时也补充交代了瓷瓶的来历。
【小题2】小说中的王教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瓷瓶的真正价值“最少400万”收尾,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摘自《小说月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基德老汉坐小汽车回来的原因是大家不相信他说的“儿子在城里做大官”的话,基德老汉想以此来证明他没有吹牛。
B.村里人来看望病得不轻的基德老汉,并向老汉提出叫清风娃回来看看,因为大家看到基德老汉的病很严重了。
C.基德老汉每次在城里清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基德老汉的生活习惯和城里人的生活习惯不同。
D.村民们从来没有人相信过基德老汉的话,是清风娃回来给父亲办丧事时才知道基德老汉平时所说的话并没撒谎。
E.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话惹恼了村委主任,是因为他怪清风娃没有给乡亲们解决平价的化肥问题。
【小题2】基德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小题3】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文章为什么要以“清”为标题?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冰心

一个巨灵之掌,将我从忧闷痛楚的密网中打破了出来,我呱的哭出了第一声悲哀的哭。

对面也躺着一个小朋友。我们已被放在相挨的两个小筐床里,护士们都走了。

我笑着招呼说:“小朋友,我看见我的父亲和母亲正在商量我将来教育的事。母亲说我没有奶吃不要紧,回家去就吃奶粉,以后还吃枯子汁,还吃……”我一口气说了下去。

小朋友微笑了,似怜悯又似鄙夷:“你好幸福可,我是回家以后,就没有奶吃了,今天我父亲来了,对母亲说有人找她当奶妈去,一两天内我们就得走了!我回去跟着六十多岁的祖母,我吃米汤,糕千……但是我不在乎!”

我默然,满心的高兴都消失了,我觉得惭愧。

小朋友的眼里,放出了骄傲勇敢的光:“你将水远是花房里的一盆小花,风雨不侵的在划一的温度之下,娇嫩的开放着,我呢,是道旁的小草。人们的践踏和狂风暴雨,我都须忍受,你从玻璃窗里,遥遥的外望,也许会可怜我。然而在我的头上,有无限阔大的天空;在我的四周,有呼吸不尽的空气。有自由的蝴蝶和蟋蟀在我的旁边歌唱飞翔。我的勇敢的卑微的同伴,是烧不尽割不完的。在人们脚下,青青的点级遍了全世界!”

我窘得要哭,“我自己也不愿意这样的娇嫩呀!…”我说。

小朋友惊醒了似的,缓和了下来,温慰我说:“是呀,我们谁也不愿意和谁不一样,可是一切种种把我们分开了,——看后来罢!”

……

明天——一月一日——一回去了!我的父亲怕除夕事情大多,母亲回去不得休息,小朋友的父亲却因为除夕自己出去躲债,怕他母亲回去被债主包围,也不叫她离院。

自夜半起便听见爆竹,远远近近的连续不断。万千的爆竹声里,阴沉沉的大街小巷之中,不知隐伏着几千百种可怖的情感的激荡……

我栗然,回顾小朋友,他咬住下唇,一声儿不言语,——这一夜,缓流的水一般,细细的流将过去,将到天明,朦胧里我听见小朋友在他的床上叹息。

天色大明了,两个护士脸上堆着新年的笑,走了进来,替我们洗了澡。一个护士打开了我的小提箱,替我穿上小白绒紧子,套上白绒布长背心和睡衣。外面又穿戴上一色的豆青绒线褂子,帽子和袜子,穿着完了,她抱起我,笑说:“你多美呵!

小朋友也被举了起来。我愣然,我几乎不认识他了!他外面穿着大厚蓝布棉袄,袖子很大很长,上面还有拆改补缀的线迹;底下也是洗得褪色的蓝布的围裙,我低头看着地上堆着的,从我们身上脱下的两套同样的白衣,我忽然打了一个寒噤,我们从此分开了,我们精神上,物质上的一切都永远分开了!

小朋友也看见我了,似骄似惭的笑了一笑说:“你真美呀,这身美丽温软的衣服!我的身上,是我的铠甲,我要到社会的战场上,同人家争饭吃呀!”

护士们抱我们出去。走到玻璃门边,我不禁大哭起来,小朋友也忍不住哭了,我们乱招着手说:“小朋友呀!再见呀!再见呀!”一路走着,我们的哭声,便在甬道的两端消失了。

从两扇半截的玻璃门里,看见一辆汽车停在门口,父亲上前开了门,吹进一阵雪花,母亲赶紧遮上我的脸。似乎我们又从轮车中下来,出了门,上了汽车,车门砰的一声关上了。母亲掀起我脸上的毯子,我看见满车的花朵,我自己在母亲怀里,父亲和母亲的脸夹偎着我。

这时车已徐徐的转出大门。门外许多洋车拥挤着,在他们纷纷让路的当儿,猛抬头我看见我的十日来朝夕相亲的小朋友!他在他父亲的臂里。他母亲提着青布的包袱,两人一同侧身站在门口,背向着我们。他父亲头上是一顶宽檐的青毡帽,身上是一件大青布棉袍。就在这宽大的帽檐下,小朋友伏在他的肩上,面向着我,雪花落在他的眉间,落在他颊上。他紧闭着眼,脸上是凄做的笑容……他已开始享乐他的奋斗!……

车开出门外,使一直的飞驰。路上雪花飘舞着,隐隐的听得见新年的锣歧。母亲在我耳旁,紧偎着说:“宝贝呀,看这一个平坦洁白的世界呀!”

我哭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分”为题,拥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作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批判,也表达了对底层民众坚韧奋斗精神的赞美。
B.“小朋友”面对“我”的富贵出身,既羞惭又悲哀,但对“我”的优越条件,他也显出怜悯和鄙夷,表现出较为强烈的自尊。
C.“宝贝呀,看这一个平坦洁白的世界呀!”这句话表面上赞美雪景,实际上是作者对那些不知民间疾苦的为富不仁者的讽刺。
D.小说在对比中呈现了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的命运,作者的笔触热烈而冷静,语言精炼而细腻,体现了作
【小题2】“我”从开始的“笑”,到结尾的“哭”,这种由喜到悲的情感变化包含哪些具体内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婴儿的视角叙述故事,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猪肉

蒋先平

①清早,在厨房做早饭的翠花听到外面传来阵阵猪叫。翠花出去倒水,看见西院张老蔫家院子里支起的大锅正冒着热气,几个人七手八脚捆猪呢。

②翠花搓着手进了里屋,冲还在睡觉的丈夫立德喊道:“快起来把暖气点着,今天外边冷得能冻死人。”立德打着哈欠从被窝里爬起来。

③吃早饭时,翠花跟丈夫立德说:“西院老蔫家杀猪呢,到晌午你这大村长又要有猪肉吃了。”

④进了腊月门,村里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了。杀年猪的人家要请亲朋好友吃上一领猪肉,再把猪肉卸成小块,蘸水后放在仓房里冷冻。冻好的猪肉被装进大缸,再盖上一层雪,吃到开春也不会坏。

⑤立德高中毕业回村当了十多年民办教师,后来搞一刀切,他下岗了。前年村里换届时,大伙把他选为村长。立德为人正直、办事公道,谁家有个大小事情的,他都及时到场,帮着出主意想办法。立德赢得了大伙的信赖。立德对大伙好,大伙心中都有杆秤,杀年猪时都想着请他来吃猪肉,表达一下感谢之情。立德不是那种好吃好喝的人,但盛情之下,为了不拂大伙的好意,他只得去吃猪肉。

⑥快晌午了,翠花要准备午饭,可还不见张老蔫来喊立德去吃猪肉,便笑着说:“还是做上你的饭吧,老蔫怕是舍不得,不会喊你吃猪肉了。”立德说:“在家吃好,天天吃猪肉,闹肚子呢。”翠花撇了撇嘴:“呵,你倒会给自己找台阶啊,人家老蔫根本没把你这大村长当回事啊。”立德边看报纸边说:“真的,这两天我闹肚子呢,上午去了两趟厕所。”

⑦吃过午饭,立德家也没有出现张老蔫的身影。翠花黑着脸跟立德嘟囔着:“这老蔫,真不讲究。要不是你给他家担保贷款,他能养上一百只羊吗?夏天他儿子考上大学,学费还是咱家帮着借的,要不他儿子能入学吗?杀头猪谁稀罕啊,找咱吃肉咱还不稀得去呢。可他连喊一喊,做做样子都不肯,真是白眼儿狼。”立德听了只是一笑。

⑧傍晚,一个人影进了院子。翠花打开了门,是张老蔫。他放下扛着的东西,搓着手,不好意思地说:“这两年俺家能过上好日子,孩子能上大学多亏了立德大兄弟了。今天杀年猪本来想把你们两口子请来,可来我家吃猪肉的城里表弟说,现在上面要求严,干部不准参加宴请。我想了想,不能给立德兄弟添乱啊,就没有喊你俩来我家里吃猪肉。晚上给你们送来一块猪肉,这块肉你们留着冬天慢慢吃。”说完张老蔫放下猪肉就走了。

 ⑨“老蔫你快回来,把猪肉拿回去。”立德大声地喊着。可张老蔫头也没回跑远了。翠花不好意思地说:“我错怪老蔫了。”立德吩咐翠花:“你把秤拿来,我看这块猪肉有多少。”

⑩过秤后,立德一脸严肃:“足足四十六斤,市价八百多。你拿上九百块钱马上去他家,就说城里我同学托我买笨猪肉,这块猪肉就算卖给我同学了,钱一定要给他。”

⑪翠花笑着说:“放心吧,大村长,我一定完成任务。”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吃猪肉”为线索,串联起几个故事情节,为读者展现了立德、翠花、老蔫等人物形象。
B.“进了腊月门,村里家家户户开始杀年猪了”这一句话以插叙的形式出现,展现了当地的风俗人情。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叙事,叙事人就是作者,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都在其控制调度之中。
D.通过翠花计较老蔫没请立德吃猪肉,嘟嚷他办事不讲究,可以看出翠花爱占便宜的特点。
【小题2】小说中立德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第③段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