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碗羊肉汤
金 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B.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C.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D.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小题2】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标题“一碗羊肉汤”的作用。
【小题3】文章的主人公刘乡长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典型,你对这一形象有何评价?请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8 03:0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0月9日,是第48届世界邮政日,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透露了一个重磅信息:“中国快递业务量已经连续三年位列世界第一;全球快递业务增长中,中国贡献了四成。”据了解,顺丰、中通等6家企业成功改制上市,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业务规模已进入世界邮政前三强,创造了中国服务业和世界邮政业发展的奇迹。
随着快递行业体量不断增大,如何优化快递末端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了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中国邮政集团上海邮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周焕德看来,快递末端建设还存在不少的短板:“网点分布不均现象较为突出,末端网点建设水平不高;表现在标准不统一、配套设施不完备、功能分区不科学;快递企业对基层网点建设重视不够,对网点硬件建设和服务软实力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
(摘编自郭丁源《中国快递业还缺几个国际巨头》,2017年10月11日《中国经济导报》)
材料二:

(数据ZXXK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高速发展的现代物流业,呼唤更精细的现代治理,而法治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根据相关规定,“收寄快件未查验寄件人身份并登记身份信息,或者发现寄件人提供身份信息不实仍予收寄”,快递公司就要遭罚。
一个产业遭遇的问题,不是靠行业自律或市场竞争就能完全得以解决,尤其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条例重点关注物品寄送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直击快递业发展的隐患和瓶颈。要落实“妥善保管用户信息等电子数据,定期销毁快递运单”,既需要整个快递业为数据“加把锁”,也呼唤管理部门在监管上“站好岗”。从数据流通环节看,只有尽快实现信息数据的“总对总”共享,才能确保实名信息数据在快递公司总部与邮政总局之间单向封闭流动。其实,从手工分拣到快递机器人,从几日达到当日达,国内快递业从未停止自我升级的步伐;从一家独大到多家放开经营,行业改革一直在路上。只不过,当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超人们的预期之时,注定要求治理的脚步也相应加快。
(摘自何鼎鼎《加速补齐快递业的治理短板》)
材料四:
日本快递企业只有21家,且每年快递业务量的92%都集中在大和运输、佐川急便、日本邮政三家快递企业,这些快递企业无论是从营业网点的深度、广度,还是企业的设施设备、各级转运中心都有很大规模,这为企业打造统一的、标准的服务质量,快速而高效干支线运行和一体化的管理提供了支撑保障。反观我国,几千家的快递公司,每一家的公司都小规模,快递行业的各种资源都碎片化,在这样的现状下要使整个行业高效、快速、低成本运行的难度很高。
在日本,日本邮政专攻普通邮件业务,大和运输等民营企业专攻小包裹业务,DHL等外资企业专攻国际包裹业务,佐川急便等物流企业专攻综合物流业务,整个市场是“差异化竞争、专业化经营、合作化发展”战略。从单个日本快递企业成长历程来看,其业务开拓也是一直专注于专业化方向的客户消费心理、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多样化、高质量的快递及相关的运输服务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以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及范围经济性效益。反观中国,数以千计的快递企业均提供标准快递服务,造成整个行业在价格上的肉搏,陷入“谁先涨价谁先死、谁不涨价谁等死”的怪圈。中国快递行业应充分挖掘快递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合理的细分市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挖掘行业新的赢利点。
(摘编自肖玉徽等《日本快递业现状对我国快递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经连续三年位列世界第一,对全球快递业增长的贡献达到40%。
B.要解决快递产业遇到的问题,必须更多地依靠快递行业的自律以及市场竞争的调控。
C.要确保用户信息安全,既需要快递业为数据把关,也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
D.中国快递行业在充分挖掘快递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等方面,与快递业发展的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网点分布不均,资源碎片化,末端网点建设水平不高,快递企业对基层网点建设不够重视,这些都是我国快递末端建设的缺陷。
B.根据材料二中快递业务收入及增速两项数据,我们能够明确,2006—2016年,中国快递业务收入一直呈增长的态势。
C.我国快递业务收入增速以2012年为界呈现出不同特点,之前6年增速一直在提高,之后4年则是有升有降。
D.物品寄送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是限制快递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以受到《快递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的重点关注。
E. 日本为了解决快递资源碎片化的问题,便将快递业务量集中在规模大、效率高、服务质量好的少数几家快递企业。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促进我国快递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同类题2

下列对《最后的常春藤叶》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 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 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 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 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 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 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末了看看窗外, 亲爱的, 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 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 亲爱的, 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 他画在墙上的。”

A.作者没有实写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形,而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式,使得小说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而得了肺炎去世的,这体现出贝尔曼的崇高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C.苏艾称贝尔曼画的叶子是“杰作”,不仅因为这片叶子画得逼真,更因为这片叶子融入了贝尔曼的善与爱,给予病人求生的信念,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D.作者在小说结尾借苏艾之口解开悬念,却没有写琼珊的反应,作者用这种方式婉转而含蓄地表达了对琼珊不知感恩的谴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匠人”县官
洪克非 周洁
坐落于湖南南部的安仁,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县城的总体规划更是沿用十多年前的方案。地方主政者发现,无论是住房还是工业发展,这里都几乎无地可用。县城里,多数是市民买地自建的高密度房屋,几条主马路和背街的小巷没有交集;甚至连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广场和公园都罕见。城区的三条主干渠,一到发大水就能淹了房子。
在湖南城市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的80后张强,来安仁县挂职规划局副局长时遇到了一个大问题:他基本听不懂当地的方言,在安仁也没有朋友。可这反而成了张强的优势——不需要忙于应酬的他,查遍了安仁现存的所有规划档案,到了晚上,他还自带纸笔出行,将当地所有的背街小巷一一走过。半年多时间,县城里哪栋房子旁边有大树,哪套房子属于古建筑,张强都能如数家珍,新县城的蓝图也在心中暗暗铺就。闲暇之余,张强是房门一关认真看书。
在县主要领导支持下,张强按照建设“全国独具魅力的山水田园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围绕“一江两岸四区”的战略布局,突出没有工业污染的安仁特色,建立了完整的规划编制体系,并依照“20万人、20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规模”着手修改县城总体规划,向湖南省住建厅、国土厅、发改委申请做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这一工作成了当时全县的头等大事。2013年年底,安仁县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已经走完审核程序。
2012年8月,张强挂职即将到期,后被提拔为安仁县副县长,分管规划、旅游、国土等工作,挂期两年。工作中的张强坚持专业性第一的原则,力求每一个规划方案科学合理,每一张规划图纸尽善尽美。他的执着与倔强,不少开发商、同事甚至连局长谭文贵都“领教”过。作为手握规划重权的副县长,规划方案、容积率、绿地率等指标牵动着众多开发商的心,游说、利诱、施压者不乏其人。然而人们看到,张强为了规划容积率和占用水域面积的事情和开发商争吵,并始终不改初衷。“规划者其实就是一个画匠,心中只能容下专业之美,而不是私利。”他认为一个城市规划人就是为了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否则就偏离了城市规划学的价值取向。
2014年8月,张强又一次应县委县政府的强烈挽留延长挂期两年,继续留任副县长。此时,他分管的工作除了国土、城乡统筹、重点项目建设、侨务旅游外,还增加了民族宗教、体育、文化、新闻出版等工作。
安仁县传统旅游业发展滞后,但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神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国家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大背景下,县委县政府期望能利用当地绿色环保的优势。
按照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要求,张强制定了旅游发展整体规划:立足安仁县优势,有机融合生态、文化元素,以国家5A景区为标准,建设和整合“稻田公园”“神农殿广场”“熊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神农十大景区”,开辟一条集祭祖寻根、农业观光、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带。
张强担任“稻田公园”“神农殿广场”“神农泉景区”等项目的副指挥长,对规划设计、现场施工都细致检验。建设期间,他几乎日日泡在工地里,弄得全身是泥,满脸是灰,俨然一个“泥瓦匠”。不到一年时间,全国第一家以“稻田”为主题的农业湿地公园开园,园内已建成5万亩、核心区1.6万余亩的连片稻田。“稻田公园”不仅被列为全国三大最佳观赏油菜花胜地之一、“全省两型示范基地”,更被誉为“中部县域农业转型的安仁实践”,为百余家海内外媒体所关注。
短短几年,安仁县的城乡建设和旅游业在郴州市、湖南省乃至全国异军突起,“国家4A级景区”“旅游业最美中国榜”“全国生态魅力县”“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等国家级荣誉纷至沓来。如今的安仁县绿水环绕,楼房高低掩映;旅游区繁花似锦,硕果飘香,山水掩映。这般世外桃源,在4年前还只出现在张强的规划图纸上,如今已变成了现实。
(节选自 2016年4月《中国青年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由于县城整体规划已有多年历史,安仁县城内可用土地稀缺,而且房屋高度密集,街路不畅,存在水患。这些都是摆在县规划局副局长张强面前的历史遗留问题。
B.张强被提拔为副县长后,始终坚持专业性第一的规划原则,在利益和压力面前,也始终坚持为保护大多数人利益的工作原则。
C.教师出身的张强从安仁县规划局的副局长被提拔为副县长,而且又被留任在副县长的职务上,分管工作也不断增多,可见他的工作业绩比较突出。
D.本文结尾以安仁县新面貌来与开篇遥相呼应,从崭新的面貌和骄人的荣誉中人们发现,如果没有“匠人县官”张强就没有安仁县的变化。
【小题2】张强担任副局长时,能成功设计出县城新总体规划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小题3】“稻田”主题农业湿地公园能在一年之内建成,有哪几个方面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真情实感”论的贫乏和僵化
现代和当代散文缺乏系统的理论,散文理论界影响最大的是“真情实感论”。其著名论述是:“散文创作是一种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主要是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不难看出,事实上把散文的特殊性定性在“真情实感”,也就是抒情性上。这种“真情实感论”在相当一个时期中,拥有相当的权威,至今仍然得到学界并不敏感的人士的广泛认同,但这样的理论是极其粗陋的。
首先,真情实感并不是散文的特点,而是一切文学共同的性质。其次,真情实感的强调,并非永恒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现象,最初出现在五四时期,是对“瞒和骗”的文学传统的反拨,后来,是在新时期对“假大空”政治图解的颠覆。把这种理念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抽象出来,作为散文的永恒的性质,实质上是以抒情为半径为散文画地为牢。中国散文史乃至西方散文史上,并不全以抒情为务,不以抒情见长的散文杰作,比比皆是。不管是蒙田还是培根,不管是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还是罗兰·巴特的《艾菲尔铁塔》,甚至是苏东坡的《赤壁赋》,诸葛亮的《出师表》,都不仅仅是以情动人的,其中的理性、智性,恰恰是文章的纲领和生命。
这样的散文理论之所以独步一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话语霸权遮蔽了思维方法上的漏洞。第一个疏漏是把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散文观念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第二个疏漏比之第一个漏洞更加严重,那就是,真情实感,和巴金讲真话一样,并不是文学的规律,而是对作家的道德要求。第三个遗漏,就散文而言,在表现情感时,并不一定局限于真和实,作为文学创作,最根本的规律乃是想象,更全面的说法应该是真假互补虚实相生。
因为没有西方现成的理论资源,也没有自己的像样的理论,散文不得不从历史和现状中直接进行概括。这就用得上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问题在于,流行的真情实感论,既没有逻辑的系统性,又没有历史的衍生性。它是一种抽象混沌,没有内部矛盾和转化。实际上,情和感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在矛盾中转化消长的。情的特点是动,但是,情是一种“黑暗的感觉”,情之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要借助感觉才能传达,所以叫做“感动”。感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在情感冲击下发生“变异”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月是故乡明,贾宝玉第一眼看到林黛玉就说这个姑娘见过的,王维在散文中感到深巷寒犬“吠声如豹”,这些在真情冲击下变异了的感觉,明显不是“实感”,而是“虚感”。通过这种“虚感”传达出来的感情是真情还是假情呢?
看不到内在矛盾,也就看不到运动发展、变化,从而对情与感的历史的消长视而不见。在散文历史的最初阶段,实用理性占着绝对的优势,情在散文中是被排斥的。至少到了魏晋以后,抒情才从实用理性中独立出来。晚明小品中提出独抒性灵,五四散文继承了这个传统。散文的抒情主题,其深层的矛盾,其实不仅在于感,而且在于理。主情的极端就是用变异的感觉来抑制理性,走向极端就是情感的泛滥,变成了滥情、矫情、煽情。故到了二十世纪中叶,西方产生了抑制抒情的潮流,在中国的先锋诗人和小说家中,跳过情感,直接从感觉向审智方面深化,追求冷峻的智性成为主流,而散文却停留在真情实感的抒情中。直到余秋雨出现,他把诗的激情和文化的智性,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迈向了散文的新阶段,也就是从主情到主智的历史过渡。
“真情实感论”如果真要成为一种严密的学科理论基础,起码要把情与感之间的虚和实,情与理之间的消和长作逻辑的同时又是历史的展开。它最大的缺失在于号称散文理论,却并未接触散文本身的特殊矛盾。
【小题1】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以“真情实感论”作为散文理论犯了哪些错误,试分点简要概括。
【小题2】请根据文意,简述在创建严密的文学理论时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
【小题3】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里茶坊(节选)

汪曾祺

天已经很黑了,房顶上的雪一定已经堆了四五寸厚了,我们该睡了。

正在这时,屋门开处,掌柜的领进三个人来。这三个人都反穿着白茬老羊皮袄,齐膝的毡疙瘩。为头是一个大高个儿,五十来岁,长方脸,戴一顶火红的狐皮帽。一个四十来岁,是个矮胖子,脸上有几颗很大的痘疤。戴一顶狗皮帽子。另一个是和小王岁数仿佛的后生,雪白的山羊头的帽子遮齐了眼睛,使他看起来像一个女孩子——他脸色红润,眼睛太好看了!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根六道木二尺多长的短棍。虽然刚才在门外已经拍打了半天,帽子上、身上,还粘着不少雪花。

老刘小声跟我说:“是坝上来的……是赶牲口的——赶牛的。你看他们拿的六道木的棍子。”随即,他和这三个坝上人搭起话来:“今天一早从张北动的身?”

“是——这天气!”

“就你们仨?”

“还有仨……在十多里外,两头牛掉进雪窟窿里了。他们仨在往上弄。俺们把其余的牛先送到食品公司屠宰场,到店里等他们。”

“这样天气,你们还往下送牛?”

没法子。快过年了。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他们把粑粑头放在火里烧了一会,水开了,把烧焦的粑粑头拍打拍打,就吃喝起来。

我们的酱碗里还有一点酱,老乔就给他们送过去。“你们那里今年年景咋样?”

“好!”高个儿回答得斩钉截铁。显然这是反话,因为痘疤脸和后生都噗嗤一声笑了。

“不是说去年你们已经过了‘黄河’了?”

“过了!那还不过!”

老乔知道他话里有话,就问:“也是假的?”

“不假。搞了‘标准田’。”

“啥叫‘标准田’?”

“把几块地里打的粮算在一起。”

“其余的地?”

“不算产量。”

“坝上过‘黄河’?不用什么‘科学家’,我就知道,不行!”老乔向我解释:“老刘说的是对的。坝上的土层只有五寸,下面全是石头。坝上一向是广种薄收,要求单位面积产量,是主观主义。”

老乔把烟口袋递给他们:“牲畜不错?”

不错!也经不起胡糟践。头二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夜战,把牛牵到地里,杀了,在地头架起了大锅,大块大块煮烂,大伙儿,吃!那会吃了个痛快:这会,想去吧!——他们仨咋还不来?去看看。”

高个儿说着把解开的老羊皮袄又系紧了。

痘疤脸说:“我们俩去,你就甭去了。”

“去!”

他们和掌柜的借了两根木杠,把我们车上的缆绳也借去了,拉开门,就走了。

听见后生在门外大声说:“雪更大了!”

老刘起来解手,把地下三根六道木的棍子归在一起,上了炕,说:“他们真辛苦!”

过了一会,又自言自语地说;“咱们也很辛苦。”

老乔一面钻被窝,一面说:“中国人都很辛苦啊!”

“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我老是想着大个儿的这句话,心里很感动,很久未能入睡。这是一句朴素、美丽的话。

半夜,朦朦胧胧地听到几个人轻手轻脚走进来,我睁开眼,问:

“牛弄上来了?”

高个儿轻轻地说:

“弄上来了。把你吵醒了!睡吧!”

他们睡在对面的炕上。

第二天,我们起得很晚。醒来时,这六个赶牛的坝上人已经走了。

【小题1】小说第一节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说“中国人都很辛苦”,结合全文看,为什么这么说?
【小题4】有人认为小说《七里茶坊》中写的那些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支柱。结合选文,试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