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国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可以算作四合式院落的最早实例,发现于陕西岐山凤雏村,是一座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期建筑遗址。但它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称作四合院,四合院应具备四面方正围合的布局和居住功能两个要素,而这组建筑平面布局虽已具备了四合院的基本特征,但使用功能推断为祠堂,不属于住宅。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中的证实,这种四面方正围合、轴线对称的院落布局方式的四合院,在汉代已经形成。之后,作为我国住宅建筑布局的一种重要方式历经唐、宋等朝代延续发展。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将全国性质的首都定于今北京,称为大都。大都城经过严格的规划布局,城内用横平竖直的大街将大都城分割成数十个里坊,坊内以八亩为一份住宅的宅基地供居民建造院落,也就是著名的“八亩方宅”。根据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元代后英房和玉桃园等地的居住遗址判断,元代住宅格局已与现代的四合院非常接近。所不同的是,元代住宅为轴线前端开门,且其前后两进房屋中间有廊子相通,使得前后两座房屋形成“工”字形,称“工字廊”。可以说元代大都城内的院落是目前已知北京四合院的肇始了。明清时期,工字廊逐渐消失,大门开始从轴线前端偏居院落一角,直至清代中后期四合院基本定型。自清代末期开始,随着西方文化大量传入,西方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也随之进入了北京四合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出现了西洋式大门。这些西洋味基本上没有破坏四合院的格局,也没有打破四合院的尺度和色调,反而为四合院增加了一些新气象。
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四合院式住宅的代表,它是在北京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发展成熟的,因此其院落布局和建筑单体都表现出了宜居性,也处处体现出北京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平面格局上看,北京四合院具有“坎宅巽门”特征,也就是坐北朝南的院子,按照后天八卦方位,正房位于正北方坎位,而大门开在东南角巽位。坎宅保证了住房朝南采光,巽门能防止从大门望见院内情况,保证了宅院私密性,而其庭院的空间接近正方形,则更利于北京天气条件下的采光和家庭成员的活动。作为礼仪之邦,为了更加强调礼制上的内外有别和主客有别,较为讲究的四合院往往在里外院之间建造一道二门作为分割,二门一般做成饰满木雕的垂花门形式,十分美观,增强了四合院的艺术气息。
四合院的单体建筑尺度是一种较为亲切的建筑风格,其厚重的屋面和墙体营造出冬暖夏凉的效果,也表现出其对北京气候的良好适应性。北京四合院色调上表现出外观上砖瓦的灰色调和内向空间油漆彩画、装饰装修的多彩纷呈。一方面,这种灰色调的外观和相对较为低矮的建筑尺度从一个侧面烘托出了整个城内重要建筑如宫殿、坛庙、皇家园林和寺观等的恢宏气势和特殊地位。另一方面,内部空间的多彩带给居住院内的人们比较欢快的氛围。同时,四合院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倾注到了它的一草一木,四合院的绿化植物选择不仅注意到了对本地自然气候的适应性,尤其注意到了植物对建筑的影响。那就是,作为院外的行道树会种植高大落叶乔木,不妨碍交通。而庭院内则都是落叶小灌木或者乔木以及花卉,它们的根系都很小,不伤害建筑物。更为重要的是,如同所有中国传统建筑一样,即使是花木,也会被赋予无尽的情感。这些四合院的花木都是中国数千年发展史中被赋予了深刻文化内涵的品种,如常见品种槐树象征了崇高的威望、良好的品德,海棠、石榴象征了家族兴旺、日子红火,丁香和牡丹象征了夫妻好合、富贵荣华,如此等等。正如《论语》云:“和而不同。”四合院在“和”的基础上也表现出了院落布局的不同组合形式、单体建筑形制的差异以及砖雕、木雕、石雕等众多建筑装饰细节上的变化。通过这些“不同”,我们甚至可以读懂宅院主人的社会地位、思想情怀、文化修养和喜怒哀乐。可以说,当我们真正走近和走进北京四合院的时候,我们就不仅仅是在品读一种建筑,更是在了解中华历史,释读传统哲学和文化。   
(摘编自李卫伟《留住乡愁——释渎(北京四合院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最早的四合式院落实例,一般认为是在陕西凤雏村发现的大概三千年前的一处建筑遗址,它的外形已具备了四合院的基本特征,但还不算真正的四合院。
B.四合院是一种四面方正围合、轴线对称布局的院落住宅建筑,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证实,在汉代已经形成,到元代时,住宅格局已与现代的四合院非常接近。
C.作为我国北方四合院式住宅的代表,北京四合院依赖当地独特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而发展,例如其“坎宅巽门”特性,既保证了住宅采光,又便于家庭成员的活动。
D.四合院的单体建筑风格较为亲切,屋面和墙体厚重使其冬暖夏凉,表现出对北京气候的良好适应性,外观上砖瓦的灰色调烘托出宫殿、坛庙、皇家园林和寺观等的恢宏气势,内部空间的多彩色调,给居住院内的人们营造了欢快的氛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元代大都城将居民住宅建设纳入整个城市规划布局中,城内大街横平竖直,将大都城分割成数十个里坊,坊内提供给居民建造院落,每份宅基地占地八亩。
B.清朝末期开始,由于西方文化传入,西方的建筑形式和装饰元素给清代中后期基本定型的四合院格局增加了一些新气象。
C.元代住宅格局已与现代的四合院非常接近,与现代的四合院相比,只有“工字廊”是元代四合院住宅建设的一个特征,可以说元代大都城内的院落是北京四合院的肇始了。
D.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开在东南角的大门,可以避免从外面望进去看见院内情况,而讲究的四合院还会在里外院之间建造一道二门作为分割,以显示内外有别。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合院是我国住宅建筑布局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形成于汉代,历经唐、宋等朝代延续发展,到元代,大都城内的住宅建筑格局成为目前已知北京四合院的发端。
B.四合院的绿化植物选择体现出我国“天人合一”的理念,院内花木都凝结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如石榴象征着家族日子红红火火,牡丹象征着富贵荣华等。
C.北京四合院受皇城文化内涵的影响,四面方正围合表示规矩守礼而自我封闭,灰色调的外观和相对低矮的建筑尺度表示一种谦逊卑微的臣服的态度。
D.四合院体现着“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其大结构相同的前提下,院落布局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单体建筑形制也有差异,在建筑装饰细节上也变化多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0 02:50: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圆、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小题1】下列内容不是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
A.“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B.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这是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由青蒿素产业化带来的双创启示

草容

屠呦呦荣获诺奖,是对她个人的奖励,也是对青蒿素产业化的褒奖。屠呦呦之所以能在科研成功40多年后获奖,是由于青蒿素在使用中所产生出的巨大社会影响,为这一奖项的实至名归,增添了厚重的分量。这其中,产业化功不可没。由屠呦呦获奖,我们更可一探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创新与创业,这样的双创可以相辅相成。屠呦呦取得的无疑是原始创新成果。对于疟疾这个古老的病种,全球曾经有100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感染人数达上亿,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生命。在屠呦呦获奖前,已有4位科学家,因与抗疟疾有关的科研而获得诺贝尔奖。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人类的顽强阻击下,疟疾疫情已大大缓解,只在非洲地区,疟疾仍是一些国家棘手的病疫。作为生物世界的一部分,疟疾从来都在不断变异中重获新生。为此,科学家也总在寻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武器。面对当时疟疾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的抗药性,屠呦呦另辟蹊径,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从而为人类又一次战胜这一致命顽症提供了保证,这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但在我国,在屠呦呦的科研产出成果的20世纪70年代,疟疾显然已不是急迫的疫情,于是这一成果没有受到像国际社会那般的重视。此外,艰辛的产业化过程,也使青蒿素没有较快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青蒿素是科学发明,而走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却是复方蒿甲醚。复方蒿甲醚的奇特功效,正是由于其对青蒿素和本芴醇的配伍研究所得。然而,即便是功效如此之好的药物,如果不能送到最需要的患者手中,它也不可能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正是由于药物的拥有者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诺华公司开展的大规模合作,才使复方蒿甲醚快速走向了国际市场。2001年,世卫组织向非洲推荐了这一药物,使这一地区的疟疾死亡率下降了九成,当病愈出院的患者们高呼“中国神药”时,国际社会已经深深地记住了屠呦呦——这个降伏疟疾之魔的人。如今,复方蒿甲醚已通过85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品注册,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抗疟药。

我们不能断定如果没有后来的青蒿素产业影响,还会不会有屠呦呦的获奖。屠呦呦当年的科研成果,没有及时保护好知识产权,没有及时产业化,那是她所处时代的局限。今天全社会都在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缩短从创新到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埋头创新,主动创业,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都应该增强这样的意识,当这样的局面形成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而创业也是对创新成果的最好保护,世界也将由此变得更加美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疟疾这个古老的病种,使全球100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上亿人被感染,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
B.屠呦呦荣获诺奖,不仅是她科研创新的结果,也应归功于青蒿素产业化后在使用中产生出的巨大社会影响。
C.在人类的顽强阻击下, 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除非洲地区外,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疟疾疫情已大大缓解。
D.在疟疾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抗药性的情况下,屠呦呦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为降伏疟疾提供了保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疟疾在非洲地区肆虐的原因是疟疾不断变异,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了抗药性。
B.青蒿素大规模产业化的结果是青蒿素和本芴醇的配伍研究所得的、被患者誉为“中国神药”的复方蒿甲醚。
C.如果没有后来的青蒿素产业产生的广泛影响,屠呦呦的发明就不会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就不会获得诺贝尔奖。
D.复方蒿甲醚的拥有者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诺华公司的大规模合作,才使青蒿素成为一个产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青蒿素的发明和产业化,可以看出“双创”结合,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创业对创新成果提供最后的保护,两者相辅相成。
B.好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及时产业化,就不能保护好知识产权,所以科研成果必须尽快产业化,发挥其社会效益。
C.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就是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双创”相辅相成,既鼓励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又促使科研成果发挥社会效益。
D.不仅科技工作者要增强埋头创新,主动创业的意识,全社会也应该增强这样的意识,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条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分)
在大多数情况下,互联网的出现被视为是一件好事,它在很多方面方便了人的生活。但也并非每个人都这么看。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大西洋》月刊上撰文,题目就是:“谷歌会让我们变愚蠢吗?”这篇论文现在已经扩展成一本书,书名就叫“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互联网上除色情污染和聊天室的危险外,更险恶的,还在于它正在让我们停止思考。
卡尔认为,互联网正无形中摆弄着人的大脑。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被重塑,记忆被重置,思维方式与过去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能够几个小时地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二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失去了线索,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力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甘之如饴的阅读如今已变成一场战斗。”
卡尔的朋友们也都有同感,有些人甚至还完全停止了阅读。其中一人说:“我现在几乎完全失去了阅读和理解长篇文章的能力。”还有人谈到了思维“断片”:“我再也无法读《战争与和平》了,我已经不具备那种能力了。哪怕一个长于三到四段的文章都让我吃不消,我只能略微浏览一下。”
卡尔怀疑,互联网是产生这种变化的罪魁祸首,但需要一些证据的支持。于是,他与语言学家、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展开了交谈,并得出了令人不安的结论:互联网(以及所有的电子分支——微博、短信等)正在我们的大脑中重新布线,“短阅读”直接带来“浅阅读”,使人的思维深度在长期的同一行为重复中逐渐变得浅显化。
美国阅读心理学专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曾说过:“我们并非只由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定义。”沃尔夫担心,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我们在线阅读时,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心无旁骛、深度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小题1】下列对于“互联网”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卡尔认为,互联网尽管存在着色情、聊天室危险等弊端,但还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B.互联网对人的大脑的“控制”是在长期的同一行为的重复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
C.互联网成为使人“停止思考”的罪魁祸首,这一结论目前还缺乏有力的证据来支撑。
D.实践证明,互联网阅读方式的“丰富”与“时效性”,已经削弱了人们深度阅读的能力。
【小题2】结合全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给这篇文字加上一个标题;并结合文意,写出理由。(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技术也可以“诗意盎然”
刘根生
①一位新锐设计师受梵高名画《星空》的启发,设计出一条“夜光自行车道”,路面上镶嵌着成千上万颗发着蓝绿色微光的小石头,如同银河洒落人间,令人叫绝。设计师认为,技术不应是坚硬麻木的存在,而应“以一种更具交互性和诗意的方式强化我们的感受能力”。
②的确,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相得益彰。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熏染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③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格格不入,“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
④科学同样要有美感,技术创新也能很诗意。如果把科技比作繁茂的大树,效率和性能是其树干,人文要素则近乎于树枝和树叶。没有树干,枝叶无所依存;剥掉树皮,去除叶子,树干不过是根木头。科技不能只有理性思维、缺少“诗性思维”,否则就难免枯燥无趣。以城市规划来说,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都唯宽大是从,不仅不讲科学,实际上也诗意无存,既浪费也没有特色。
⑤“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其中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化。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⑥为什么有些技术成果缺乏良好用户体验?不是技术创新能力达不到,而是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这提醒我们,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科学研究都极具专业性,决策者有必要多咨询专业人士意见,防止“政绩冲动”和“商业驱使”误导决策。一切技术创新的目的都在于提升生活品质,理应多从人文领域寻求灵感启发和精神支柱,在实用和审美并重中释放智慧和技艺。
⑦美是愉悦源泉,美也是巨大竞争力。科技之美,立足于“人的尺度”,内蕴着“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规律。让科技的真、善、美可观可触可感,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兑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这说明审美价值重于实用价值。
B.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这种“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的出现,体现了对传统观念的突破。
C.美具有巨大的竞争力,技术讲究美感,说到底就是为了增强科技产品的竞争力。
D.追求技术的诗意,要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即考虑到人对科技产品的尺寸的要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着技术的诗意,通过大量的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技术诗意的重要性、可行性等问题。
B.文章第④段以大树为喻,形象地阐明了效率、性能与人文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C.文章第⑤段在上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技术诗意的特征,为自己的立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D.认为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这是文章论述技术应是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相融合的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技术成果之所以缺少良好的用户体验,根本原因在于设计者在“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驱使下主动放弃了对诗意的探求”。
B.一切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在于提升生活品质,但某些决策者在规划设计中往往偏向于追求政绩和商业价值。
C.技术的诗意固然重要,但不能随意地铺陈、夸张、搞怪,而应遵循规律,自然而为之。
D.许多城市的新城区道路、公共广场一味讲求宽大,显得浪费又没有美感,其中原因可能是决策者事先没有向专业人士咨询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