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个普通人
李娟
①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实在太复杂了,因此我们就忘记了。他的脸却长得极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了——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虽然他欠了我们家的钱。
②当时他赶着羊群路过我家商店,进来看了看,赊走了八十块钱的商品,在我家的账本上签了一个名字(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后来我们一有空就翻开账本那一页反复研究,不知这笔钱该找谁要去。
③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到处跑,今天在这里扎下毡房子住几天,明天又在那里停一宿的,从南至北,绵綿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甚熟悉…… 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
④幸好拉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賴账。我们给人赊账,看起来风险很大,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划得来的。
⑤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群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生活用品又急需,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体壮。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容易才能找上门来。等结清了债,亲眼看着我们翻开记账的本子,用笔划去自己的那个名字,他们这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 紧紧缚住一个人。
⑥可是,那个老账本上的所有名字都划去了,唯独这个人的名字还稳稳当当在那页纸上停留了好几年。
⑦我们急了,开始想法子打听这家伙的下落。
⑧冬日里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顾客,一看他沉重扎实的缎面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我们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账本请他辨认一下是否认识那个人——用我妈的原话说,就是那个“不要脸”的、“加蛮(不好)的人。
⑨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这是我的名字呀! 是我写的字啊!”
⑩我妈更加吃惊,加之几秒钟之前刚骂了人家“不要脸”并且“加蛮”,便非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起来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
⑪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时候买了这八十块钱的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
⑫他抱歉地说:“实在想不起来啦!”却并没有一点点要赖账的意思。因为那字迹的确是他的。但字迹这个东西嘛,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怎么写字的。反正他就是不赖账。
⑬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牧民居无定所,对其放债比较困难,但我们还是敢给人赊账,主要是因为牧民都老实巴交,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
B.第六自然段过渡段,主要为了引出下文。其中用“好几年”写时间长,又为下文写“这个人”彻底忘了赊账的事埋下伏笔。
C.“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这三句话生动地表现了“我妈”从吃惊到将信将疑,再到鄙视嫌恶的心理变化过程。
D.本文语言质朴,没什么陈词滥调,也没有装腔作势,一切都自然而然,富有生活气息,因而能打动读者,引人深思。
【小题2】文章第①段写得很好,请简要赏析。
【小题3】文章第⑧段以前,“这个人”并没有直接出场,文章是通过哪些人和物来写“这个人”的?
【小题4】“一个普通人”却并不“普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8 06:0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问题意识,才有文脉传承
胡泉纯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的逻辑,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要面对的问题是不同的,公共艺术创作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有所回应,也就是说,有问题才有艺术。这些问题赋予了艺术创作背后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否则,公共艺术创作只会成为艺术家的自说自话和城市管理者的一厢情愿,作品与城市无关,更与城市中的人无关。
从城市建设、改造、升级的角度,对城市文脉的延续、回应和当代性转换是首要的“问题”。国际式风格千城一面的结果超然于历史性和地方性之上,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现代主义建筑和规划过于关注对象本身,没有注意彼此之间的关联和脉络,忽视了对于城市文脉的理解和转换。在世界范围来看,公共艺术的文脉思想从20世纪60年代正式被提出来后,一直受到建筑师、规划师、城市管理部门的关注,从研究成果和实践效果来看成效斐然。相对于建筑和规划来讲,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空间的介入属于一种软性的视觉文化植入,能有效缓解城市空间的冷漠与乏味,增强空间的趣味与情感的黏稠度。然而,在我们的实践中,只要一提城市历史文脉,往往会背负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似乎作品中不带有强烈的、明显的文化符号,就不文化,就不艺术,这种思想显然是对城市文脉的浅层理解和简单处理。文化传统、城市文脉的形成是根植于一定历史语境的,也是一个漫长发展和积累的过程。我们今日的语境和环境与过去已迥然不同,但是却拥有共同的基因。我们谈城市文脉的延续和转换正是对这种文化基因的追寻与转换,这不仅是涉及文化传统的问题,更是一个极具当代性的话题。城市文脉的延续和转换不是表层文化符号的罗列和堆砌,而是深层问题的发掘,需要带着问题意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公共艺术作品只是城市空间中的一件摆设,无法产生文化认同和沟通。
城市建设、改造是人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城市文脉是城市的历史记忆,也是人的记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或者说是“与人有关的问题”,公共艺术创作必须关注人的需求,也就是说,作品需要被理解。公共艺术作品最终的评判话语权不在城市管理部门也不在艺术家自身,而在于市民。在实践中,城市管理者和艺术家往往会带有强烈的精英意识,居高临下恨不得将所有历史都倾注于作品之中,使得作品晦涩、带有文化之累。这种意识显然是与公共艺术精神相违背的。公共艺术注重交流性和沟通性,希望引发公众的关注,最终达到认同与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作品的公共效应。当然,通俗不代表庸俗,轻松不代表肤浅。
都市公共空间艺术创作和研究所关注的命题分为纪念碑性和日常性研究。纪念碑性主题研究的方向是都市公共空间中有关宏大叙事题材的艺术创作,以此回应都市“文脉与记忆”的命题;日常性主题以现代都市公共场域为研究范围,以艺术的视角探讨日常都市中“栖居”的话题。城市历史文脉及其在当代语境的转化与延续是个很大的课题,针对这一课题,建筑和规划有其解决的方法论,公共艺术也应该建立有自身专业的特点研究和创作方法,不能简单地罗列、拼凑文化符号,否则,创作出的只是一堆煞有介事的物质空壳。往日的历史有其辉煌和厚重,当下时代也有其特点和活力,今日的现状和语境与过去拥有共同的历史基因,我们需要做的是敏感性的发掘和创造性的转换。公共艺术创作应理解历史,立足当下,发现问题,回应问题,关注人,关注人的需求,只有具备这种姿态,才能谈延续文脉,才能谈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历史逻辑,这些逻辑衍生出的问题规定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创作内容。
B.城市公共艺术能有效缓解城市空间的冷漠与乏味,增强空间的趣味与情感的黏稠度,可以让人产生文化认同感。
C.市民掌握着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最终的评判话语权,城市管理者和艺术家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必须关注市民的需求。
D.城市公共艺术不应是文化符号的简单罗列和拼凑,而应体现着对历史与当下语境所共有的文化基因的合理转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于强烈的精英意识会使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晦涩、带有文化之累,成为艺术家的自说自话,这种意识违背了公共艺术精神,不利于作品公共效应最大化。
B.现代主义建筑和规划过于关注对象本身,没有注意彼此之间的关联和脉络,忽视了对于城市文脉的理解和转换,消除了城市的历史性和地方性。
C.城市文脉的形成是根植于一定历史语境的,也是一个漫长发展和积累的过程,但带有强烈的、明显的文化符号的作品未必能有效延续城市文脉。
D.日常性主题是都市公共空间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以艺术的视角探讨日常都市中“栖居”的话题,与城市中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
【小题3】下列各项举措,不能充分体现城市公共艺术精神的一项是
A.2006年,何香凝当代艺术馆曾邀请3位颇负盛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为深圳地铁车站专门创作3幅壁画并将其展示一周,作品产生了良好的视觉体验效果。
B.武汉市在江汉路商业步行街上设置了“乘凉”“热干面”“卖水”和“配眼镜”四组青铜雕塑,真实再现了老武汉人当时的生活场景,有着绵长的怀旧情绪。
C.“回”字纹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苏州市的部分道路护栏采用了“回”字形纹样,单体纹样由“点”形成“面”铺展开来。
D.北京地铁的《北京·记忆》装置艺术墙上,4000多块橙黄色琉璃块构成遛鸟、说相声的人物形象剪影,琉璃块内嵌有由北京市民捐赠的粮票、弹球等老物件。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书法程式美与个体生命创造并行不悖
肖云儒
中国书法以汉字的造型形象为单元,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与笔法、墨法、章法动态组合,将线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意趣普泛化、固态化、规律化、形式化,积以时日,便升华为一种程式,像草、隶、篆、行。这每一书写形态中,如草书,又凝固为章草、狂草、行草。各形态之间还嫁接出新的品种,如行隶、隶篆等等。艺术创作本来最忌重复和相似,艺术程式却偏偏强调“不易”和反复,中国书法也便要一贯强调认真切实地习帖学碑,讲究字的师从背景和文化渊源。
大家可能会提出一点疑问:强调“不变”的程式美学,会不会压抑艺术家的创造生命和创新思维呢?其实不然,中国书法程式既包含“形式”,也积淀着文艺论说中常常与之相对的“内容”,但这“内容”不是通常我们所指的文艺作品的人生及社会内容,它积淀的是抒情性内容,情绪性、审美性的内容。中国历代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实质上都是围绕着如何处理既有艺术程式和它所承载的生命体验、艺术体验之间的关系来展开的。正如电影《梅兰芳》中用纸质的镣铐所作的比喻,我们不能扔也扔不下那无形的镣铐,却又要在镣铐的拘束中让生命、情愫流淌。
中国书法史上创新有多种途径,在此集中谈一谈主要的三种类型:
第一,“程式进入型”创新。这是承续性、归纳性创新类型。譬如赵孟頫。他前期刻意用古,“尽仿古人” 。但由于他的文化底蕴有厚度,又有丰厚的个人体验,得以回溯到前人书写的情绪状态中。不但有融会贯通前人程式的能力,也能够使之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情趣相熔接,因此逐渐写出了自家面目。这是一条通过对固有程式的深度进入,渐成大气象、营构新风景的路子。
第二,“程式突围型”创新。亦可称为程式冲决型创新。譬如历代的狂狷书法家,都是以生命冲决礼教,以真性童心冲决社会和艺术既有的游戏规则而实现创新的。作为一个大群体,情况又各有不同:有的是“心疾”之狂,如徐渭;有的是心性之狂,如怀素、张旭;有的是艺术之狂,如米芾;还有的是佯作之狂,如杨凝式杨疯子 。
不论是病狂、心狂、艺狂还是佯狂,狂癫精神状态都成为他们突围常态、突围传统、实现创新的强大动力,使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走出了中国文化常有的平和冲淡,带有强烈的冲决色彩甚至断裂感觉。但不能不注意的是,从创作准备层面看,他们都对传统程式有深厚的功底,他们把前人的程式融进了心里;从作品显示层面看,他们却把程式抛在了脑后;从作品质地层面看,他们又把程式化在了笔墨中。
第三,“程式构建型”创新。这一类可以于右任为例。于右任从研习北碑起步,传统程式功力极深。法古却不泥古,自有一番天真潇洒的仪态。在《秋先烈(秋瑾)纪念碑记》中,楷书中时见行、隶笔意,隶笔又常以行、楷笔法写出,很是和谐自洽,雍容大度。《右任墨缘》中 ,他的书法由局部创造到整体构建,由“集古字”到“立我法” ,实现了构建新程式的大创造。他以自家的个性与功力融行、楷、草为一体,创立了《标准草书》 ,成为一代新程式,惠泽后世……
以上三种创新类型,也可以说是处理书法程式与生命表达关系的三种方式。一种是深研细习、得其精粹,在既有程式的内里找到自己的个性、生命独特的表达方式;一种是把程式消化于心里,然后以感性的、激情的生命表达,狂放地冲决程式而呈现创新气象;再一种便是在对传统程式的开放融汇中,理性地为自己的生命表达和艺术追求构建新的程式法度。这三种创新类型今天都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节选自《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程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把汉字的造型作为单元,对笔法、墨法、章法反复练习,形成动态化、规律化的造型组合。
B.中国书法一贯强调认真切实地习帖学碑,是因为书法程式强调“不易”和反复,艺术创作最忌重复和相似。
C.中国书法程式既包含文艺论说中的“形式”,也包括情绪性、审美性、社会性等抒情性“内容”。
D.围绕着草隶篆行等书法程式和它们所承载的生命体验、艺术体验,中国历代书法在不断传承和创新。
【小题2】关于中国书法的创新途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式进入型”创新,要求书法家不但有融会贯通前人程式的能力,还能够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情趣,逐渐写出自家面目。
B.对于历代狂狷书法家来说,不论是病狂、心狂、艺狂还是佯狂,想要突围常态、突围传统、实现创新,狂癫精神状态都是他们的强大动力。
C.“程式构建型”创新,以于右任为例。他以自家的个性与功力融行、隶、楷草为一体,实现了构建新程式的大创造。
D.三种创新类型,将成为处理书法程式与生命表达关系的主要方式,今天都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程式将线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意趣普泛化、固态化、规律化、形式化……每一程式可有多种形态,各程式之间还可嫁接出新的形态。
B.强调“不变”的书法程式,正如《梅兰芳》中的纸质的镣铐,我们不能扔也扔不下,还要在镣铐的拘束中,创造生命,创新思维。
C.以生命冲决礼教的书法家,从创作准备层面看,他们把前人的程式融进了心里;从作品质地层面看,他们又把程式化在了笔墨中。
D.在《秋先烈(秋瑾)纪念碑记》中,楷书中时见行、隶笔意,隶笔又常以行、楷笔法写出,作者在对传统程式的开放融汇中,很是和谐自洽,雍容大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从乐器的角度看,一把好的琵琶,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回答不上来,可以间接、侧面回答,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道出了琵琶发音上的两个重要特点: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珠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

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琵琶的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字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

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又说历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处。
B.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
C.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
D.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谣言从来不是新鲜事。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技术的进步让谣言跑得更快、传得更远了。
相关研究显示,微信平台的活跃用户数量已超过6亿,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微信中的联系人多是同事、朋友等平日里打过交道、联系较为紧密的人,当现实关系延伸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每一条转发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肯德基的鸡都长着六个翅膀》《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这些看着眼熟的文章是不是曾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出现过?在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类似已辟谣的文章达280148篇,而2015年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达到21695437次。微信官方推出的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分为七类,分别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数据显示,2015年失实报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29%,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食品安全(20%)与人身安全(12%)。《倒着输银行卡密码能自动报警》《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等入选年度十大谣言,举报次数最多的《微信朋友圈降权》达到了233210次。
很多人疑惑,许多诸如“六个翅膀的鸡”等谣言明明漏洞百出,为何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甚至反复传播?在不少专家看来,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是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猎奇心理是谣言传播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新浪微博相关负责人尹雪赓分析认为:“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失实报道之所以能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满足了不少人的猎奇心理。此外,失实报道还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因而更容易取信于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管健指出,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置身于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强化原有观点,甚至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一直是各大网络平台经久不衰的“牛皮癣”。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此类谣言正是抓住了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往往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追寻更深层的原因,管健分析了网络谣言背后的社会心态。她认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还归因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管健说:“个体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越是不确定,就越会依赖别人。在焦虑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而是更多地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这就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此外,从众与责任分散弱化了谣言传播的负罪感。”管健说,网络世界中,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自己的判断、认识上也会慢慢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认为,要求公众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实际上很难做到,尤其是突发事件,公众急于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及其进展,但又无法掌握一手材料、缺少专业判断能力。因此,辟谣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的共同努力。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1月20日12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实报道是微信朋友圈中的谣言主力,满足了大部分人的猎奇心理,又因其符合部分网民的固有观念,更容易被网民信任。
B.因微信朋友圈中多为平日打过交道、联系较为密切的人,所以每一条转发显得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
C.公众往往选择相信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关谣言,此类谣言在各大网络平台中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平复。
D.网络谣言根据危害大小可将其分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等七类。
【小题2】下列对谣言传播原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害怕不确定性的社会心态、从众心态和责任的分散、个人意念与逆反心态的外化投射等层面。
B.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网民倾向于有选择地接触那些能够加强自己本来信念的讯息,而拒绝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讯息。
C.在焦虑普遍存在的当下,人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更多的是去观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观点,因而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D.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总是抓住人们更关注新奇的、颠覆常识的讯息的猎奇心理,成为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和自身健康、财产人身安全相关的信息,公众应该理性判断,不应只坚持趋利避害的态度—— 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B.从传播规律来看,人们更关注新奇、颠覆常识的讯息,出于这样的心理,谣言也就更容易得到传播。
C.政府部门和相关平台只要引导公众警惕网络信息,仔细辨别信息真伪,谣言定能得到有效的制止。
D.公众作为普通看客,在群体活动中,很多人会持有责任分散的心理,觉得法不责众,因而更容易表现出有违社会规则的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孤独,是一种精神境界

耿林莽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这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他写出了人类面对茫茫时空所产生的那种孤独感,天地悠悠,而人是何等的渺小!他这种感受,是属于全人类的,是超越时代的,因而也是穿越千古的,堪称绝唱。
(3)孤独是一种精神境界,在物欲横流、人趋物化的现代社会,孤独是精神的桃花源,是人的灵魂独居的小屋,是人性的自留地。
(4)日夕为生计奔波,为柴米油盐所困扰的“芸芸众生”,没有这种“闲情”。而陶醉于官场攀援、商场争逐中的人们,也少有孤独的精神境界立足之地。它只能为一些思想者,知识分子,作家和艺术家们青睐,诗人对之尤为敏感。墨西哥诗人帕斯说:“失望、孤独和麻木,是一些现代诗人和小说家,如波特莱尔、尼采、卡夫卡、艾略特的灵感之源。”或许还应加上梭罗,他在生态文明遭遇巨大破坏的时代,找到了一处“桃花源”:瓦尔登湖。
(5)“既自以身为形设,奚惆怅而独悲?”陶渊明的时代较之今日,要单纯、清静许多,然而他早已深感官场、世俗的名利、物质追求是一种“役”,不愿为其所惑、所累、所系、所困了,乃逃往田园。“归去来兮”,寻求一种孤独作为解脱。而今的现代社会又如何呢?且不说工业文明,机械化、信息化、商品化社会的五光十色,纸醉金迷,喧嚣不已,夺取了精神世界的澄清,清净与“孤独”,那种千篇一律的单调、统一和重复更将人的个性与独创精神剥夺得体无完肤。于是,一些诗人、学者、思想家们便不约而同地想寻求一个“避风港”,一条精神的方舟。在茫茫金海中飘荡着的那一块人性的自留地,便是孤独了。
(6)卡夫卡,这个毕生都在平庸的生活中挣扎而无从解脱的人,这个被一家保险公司办公室日常事务的磨损与肺结核病的纠缠耗去了天才生命的孤独者,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一切和文学无关的事情都使我无聊,叫我憎恨,因为它打扰我,或者说它阻碍我,尽管这只是假定的。”克尔凯郭尔则说:“忧郁如我,无可解救的忧郁如我,在灵魂的深处忍受难以言表的痛苦。” 
(7)是忧郁喂养孤独,而孤独,又喂养着人的灵魂,使其免于精神的饥渴。
(8)还是克尔凯郭尔,他说:“我是一棵孤立的枞树,独自地自我封闭着。指向天空,却不投下一丝阴影,只有斑鸠在我的树上筑巢。”
(9)我开始理解克尔凯郭尔式的孤独,他的忧郁恰恰是一个认真的学者和思想家对于现实、社会、人生、人民群众的忧患与关怀所形成的。在生命之树上筑一孤独境界的巢,那思想才会飞来,鸟儿似的居住。里尔克的《孤独》一诗画出了现代人生的一幅“浮世绘”:
雨落在昼夜交错的时刻,那时一切街道迎向了早晨。
那时一无所获的肉体,失望而忧伤地彼此分开。
而互相憎恨的人们,那时不得不一起睡在一张床上!
(10)同床异梦。“不得不一起睡在一张床上”的人们形式上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彼此握手言欢,杯酒相邀,而相互间却常常是冷漠的:“人心隔肚皮”。这几句诗深刻揭示了现代人孤独感的社会根源。这种被人为制造出的“孤独”,不是我们追求的精神家园,恰恰促使我们营造一种超越、飞腾于此物化世界、世俗扰攘之上的清醒、独立的灵魂自留地,精神桃花源。还是里尔克在另一首诗里呼唤这种“孤独”:
我圣神的孤独呵,
你像苏醒的田园
丰富,纯洁地扩散着,
我神圣的孤独呵,
关上黄金的门扉,等待着在那之前的无数希望。
(11)读了这些人类的智者对于孤独的思考和分析,我在札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人啊,你应该静静地独自面对天空和大地,仿佛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你便是他的唯一的儿子,领受一种庄严、祝福,领受信念。然后你才会懂得孤独,才会珍惜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的自由,才会以之去爱另一些独立的人,这世界上千千万万善良的人们……”
【小题1】本文开头引用了陈子昂的诗歌,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5)段举陶渊明的例子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关于作者理想的“孤独”的精神境界,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孤独有像“桃花源”一般的精神解脱作用。
B.孤独的实质是作家对现实的关怀与忧患。
C.孤独包含着作家对物质现实的坚决抗争。
D.孤独的社会根源是现代社会的人性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