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流逝的时光
马卫巍
①我曾看到一个青花瓷瓶,她被端正地摆在桌子的一角。在温润细腻的瓶身上,画着远山近水、亭台楼阁,几片云彩飘在远处,若隐若现。一人一驴两担书,小桥流水雁南飞,惬意、宁静、悠远。老瓷器旧时光,将我的思绪送进画面之中。骑驴的老人是深山的隐者、避世的高人吗?或者,他在老友处饮酒品茗后携书而返,正醉眼蒙眬归何处,任凭小驴转家门?青花瓷瓶上勾涂着一抹抹绯红,是落山的阳光和渐行渐远的岁月,人在山中,山在时光深处。
②我看到更多的则是那些瓷器碎片,一片片青花瓷瓶的残缺纹络,尖锐、圆润、柔和或者娇小,散落在阳光里,将故事拉近,将时光拉远。碎片上有很多残缺的笔画——是字,是画抑或是一叶兰草;是山,是水抑或是一片浮云。
③我小的时候,这种碎瓷器很常见。在纵横的田垄上,在潺潺的溪流里,在亭亭如盖的柳树地面,或者在滴着有些微凉雨丝的屋檐下,都会散落着这些碎片。它们平静地躺在那儿,默默无言,甚至懒得睁开眼睛。这些被时光遗忘的孩子们,还在睡梦中远足跋涉。那些瓷片的边缘有些发黄,是时光流逝的影子。
④在一条冗长的古董街上,我看到很多这样的碎瓷片。这些瓷片上面已经消失了部分釉面的精华,有点沧桑有点感伤,像一位老人布满皱纹的面孔。它们来自清代、民国或者唐宋元明。历史是久远的,时间却是平衡的,斑点的时光将它们凑在一起,虽然年代不同却又出奇的默契。
⑤一些瓷片被我供在书房的一角,从此沉默不语。香炉里檀烟袅袅,香炉上是奶奶的遗像,和蔼可亲,如同一尊菩萨。我一直觉得奶奶很丑,她的皱纹重叠在脸上,散发着有点暗褐色的油光。这些皱纹被时光割碎,成了一片又一片打碎的瓷器,不规则更不圆润。她的眼睛早已干涸,暗淡无神,头发花白,甚至有些白中发黄,佝偻的脊背支撑着有些硕大的骨架,缓缓走进夕阳里,像一只慢慢移动的蜗牛。黄昏落下,炊烟升起,饭香弥漫,每一个清晨或者傍晚,她便把我搂在怀里,轻轻地抚摸我的脸颊。她的手是一块块破碎的瓷片,裂着一道道血口,裂痕边缘尖锐、冰冷。
⑥奶奶就是一只青花瓷瓶,但是碎了。
⑦我见过她年轻时的照片。她侧着脸在笑,像青花瓷瓶里飘逸的兰草。她的牙齿在相片里散发着柔和的白光,洁净如瓷,晶莹透彻。她的脸颊是刚刚烧制好的青花,用指尖轻弹,定会发出悦耳的音乐。她一身碎花旗袍凹凸有致,别样玲珑,款步轻移便是六月荷花。相片里的奶奶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只是,那些时光跑了,渐渐躲到不为人知的角落。她接二连三地生了五个孩子。身体一天天发福,最美的青花变成残缺的碎片,终于在有些缓慢有些沉重的时光里破碎,飘落在乡间田野,不知归处。奶奶变成了瓷片,飘荡在渐行渐远的时光里。
⑧我一直想,能不能把这些不规则的、年代不同的瓷片粘贴起来,再塑一只青花瓷瓶?有一天,我把那些瓷片从奶奶的遗像旁拿了下来,准备完成这项工程。我捏了一个泥胎,脖如鹅颈,身如佛肚,强烈的反差拉出了时光的纵深感。我把瓷片小心翼翼地附在泥胎上面,虔诚得如同拜佛。瓷片曾经美丽过,是一种自身的完美,现在,它们将去接触另一个身体,或许能再现另一个完美。那些缝隙用固体胶填充,瓶底用了一个近乎完整的青花碗底,瓶身上有远山、近水、牡丹、兰草、鸟虫,还有一片又一片晶莹的空白。
⑨终于,这个瓶子制作完成。瓶身有一种凌乱的美,不规则的美,耀眼的美。我把它捧在手心举过头顶,向着奶奶的遗像膜拜。一缕阳光从窗子照进来,我便看见了时间的脚步,缓慢、宁静甚至掺杂了一丝沉重。时间在指尖上徘徊,在指缝里游走,在眼睛中消失。我听见一声叹息,缓缓而来又缓缓而去,余音绕耳回响不绝。
⑩这声叹息太过沉重,我一时窒息,脑海里一片空白。手中的瓶子掉落在地上,在撞击声中四分五裂。瓷片上的远山近水、亭台楼阁、鱼鸟花虫、渔樵耕读在短暂的时光里呼啸而去,声音尖锐、冰冷,飞向了另一个角落,消失不见。
⑪我曾试图想起它们,想起那些温润的瓷片,但那些影子却越来越淡,越走越远,最终消逝在时光的长河之中了。
(选自2018年第1期《牡丹》,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主要写碎瓷片,却从一个完整的青花瓷瓶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2】“我”为何要用碎瓷片重新制作一个花瓶,并“把它捧在手心举过头顶,向着奶奶的遗像膜拜”?
【小题3】请赏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题目“流逝的时光”的深刻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5 10:37: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被视为“以武犯禁”的侠看似已无甚价值,但其实不然。侠早已成为一种泛化的精神气概与处世风范,沉淀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侠文化更是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产品而闪耀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侠的人格魅力在当今时代有增无减,这从如今武侠文学、影视的高度繁荣可见一斑。笔者以为,无论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还是针砭矫正社会时弊,抑或塑造理想人格模式,侠的当代价值都是圭璧连城的。
尽管侠文化一直是以一种反传统、反正统的文化存在,但历史已经证明一直盘踞正统地位的儒家文化并不是万能的,有时甚至是脆弱不堪的。文化作为一个有机体,必然包蕴着多种面向。侠之于中国文化不仅仅是武功超凡的英雄形象甚或是舍己为人的仁人义士的典范,而早已化作融合这一切的一种独特而丰满的民族文化人格的图腾,其所蕴涵的崇尚正义公平、自由进步、打破常规的思想价值,诚信重诺、见义勇为、不矜不傲的伦理精神,以及孤鸿烟月、断剑沧海、浊酒残阳的审美意蕴,都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品格,必将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独特而不竭的精神动力。
侠从一开始就具有深刻的平民性,且在历史上几乎一以贯之,这也是其能深入社会肌理,进而针砭时弊、纠偏矫正的原因。当今中国虽经济发展、物质繁荣,但拜金享乐、急功近利、
浮夸炫耀之风四处蔓延,究其本源,乃个体文化人格的偏颇与缺失。侠之“仗义疏财,赴人困厄,重诺守信,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精神气概与人格风范正是一剂对症的良药,试想如今不少骄奢淫逸的“富二代”如果能有些许真正的侠者气概,那他们能产生的正面能量将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侠义与侠行在普罗大众中的散播,毕竟平民性才是其本质特点,聊可欣慰的是,国人在危难关头的表现约略浮现出了侠的影子,或可视为侠心未泯的象征。
归根到底,侠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人格而穿越千载。尽管中国传统上推崇儒、释、道合一的人格模式,但无论是儒家的仁和谦冲,还是道家的虚静无为,抑或佛家的明心见性,都无法触及理想人格模式的全部内涵。事实上,侠早已成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流品而与儒、道、佛并驾齐驱,尽管侠没有系统的理论思想,但它在道德实践、社会影响等诸层面并不在此三家之下,在某些历史阶段甚至实现了超越,尤其是在近世演化中所出现的明显的“儒侠互补”倾向,更是证明了侠在近代理想人格模式重构中的重要地位。而侠在当代的最大价值正是体现在对中国人传统人格的建设性重构之中,有侠参与构建的人格,才是一种更加健康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这也是对中国传统的一种创造性转化。
(节选自吴靖《侠:一种文化人格的历史流变》)
【小题1】下列对侠文化“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独特而不竭的精神动力”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儒家文化不是万能的,需要侠文化等其他文化样式提供新的前进动力。
B.当今中国虽经济发展、物质繁荣,但拜金享乐、急功近利、浮夸炫耀之风四处蔓延,侠文化能够对这一现象有所改变,推进中华文明健康发展。
C.侠文化所蕴涵的思想价值、伦理精神和审美意蕴能够给中华文化提供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D.侠文化的侠义与侠行在普罗大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在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侠文化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其他文化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小题2】下列内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武侠文学、影视的高度繁荣使得侠的人格魅力在当今时代有增无减,侠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产品而闪耀世界。
B.侠具有深刻的平民性,而且贯穿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其能深入社会肌理,进而针砭时弊、纠偏矫正的原因。
C.侠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国人在危难关头的表现约略浮现出了侠的影子,可视为侠心未泯的象征。
D.尽管侠没有系统的理论思想,但它在道德实践、社会影响等诸层面同儒、道、佛三家一起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人格,在某些历史阶段甚至实现了超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中国,以前被视为“以武犯禁”的侠价值仍存,早已成为一种泛化的精神气概与处世风范。
B.从当代文化价值角度来看,侠文化丰富和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品格,必将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精神动力。
C.侠文化所具备的精神气概与人格风范是一剂对症的良药,是“侠”在当代重要的文化价值之一。
D.侠在当代最大价值正是体现对中国人传统人格的建设性重构之中。只有侠参与构建的人格才是一种健康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面小题。
清  荷
严 阵
自从北京下过第一场雪,我就一直思念着日坛公园那一池清荷。
记得,夏天那时候,它给我的是一个梦,一个粉色、绿色和淡淡的青色濡染于一体的梦。没有风的时候,无数的粉色和无数的绿色,在水下阳光的间隙,形成了一点又一点一片又一片晶莹的多层次的令人无法言喻的静美;而当清风吹过或骤雨来临之际,它又会在坚挺而又柔韧的舞动中,将无数变幻莫测的缤纷色彩洒满池塘。每当这种时候,我便会感觉到:我面前的荷塘,不仅仅是一个荷塘。我面前荷塘里的荷花不仅仅是一池荷花,而是透过荷塘透过荷花,等待人们去发现去领悟的某些尚不为人所知的东西。
因此,我每去一次荷塘,便陷入一片沉思中。
我越来越感觉到:荷塘中的每一株清荷,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每一个含苞待放的蓓蕾,都有着一个自己的故事:它们都有自己的日日夜夜,都有自己的朝朝暮暮,都有自己的霜痕和雨迹,都有自己的风节和情愫。
我越来越感觉到:虽然经历了阳光,深得阳光之明媚,但它并不张扬,并不招摇。虽然经历风雨,深知风雨之深浅,但它却从不陈述,从不倾诉。面对五光十色车水马龙的世界,它选择的仅仅是一种淡出的沉默之美。
有谁能真正懂得荷在沉默中给世人带来的这种犹知未知的意念呢?在它香艳满塘时,人们便争相跻身于它的花间,掠它之红,以红本身;人们便争相探身于它的叶下,借它之绿,以绿自己。也许正因为如此,几场秋风秋雨过后,昔日的荷塘边,便再也不见借助荷花之美去美化自己的那些过客了。
也许正因为游人的疏离,所以,每一年雪后,我总会想着日坛公园的那个荷塘,我想亲眼去看看它繁华凋尽之后的那种美,我想看看它金色的荷茎上依然高高擎着的那些莲蓬,看看它在雪中构建出的那些孤高的姿影,看看虽然碧绿落去但却依旧恋着它的那一池清水,看看那些继远去的游人悄然而至的似乎正痛惜地护着它的那些温柔的微笑的残雪。我想,在这种时候,它一定会给我带来另一个梦,一个在世事沧桑中用强劲不屈的笔触书写着自我的梦;一个虽然萧疏于雪霜之下却照样保持着灵魂的梦;一个坚信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能够不负一池清水,重新以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使人重又耳目一新的梦。
几年过去了,重又秋风,重又雪后,我一直没有机会再到日坛公园。也曾匆匆通过车窗,从公园门口向里张望,但却一次也没有见过荷塘的影子。
又是一年,初雪过后,恰逢天晴日明,我忽然想起我该到日坛公园去看看曾经把毕生芳华默默地倾注于早已将它忘却的忙忙碌碌的人世的那一池荷花了。可是当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那个荷塘边上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的一切却使我失望了。这个旧时的荷塘里,除了一池清水和几点残雪之外,已经没有荷花的踪影了。
诚然,我选择这个时候来,并非是为了看荷的绿叶和红花,而是为了看看荷在雪中的景象。我想寻求美在被众人忘却之后却依然存在的那种美,那种常常容易被别人忽视但却在灵魂中依然坚守的那种超俗之美。但令我失望的是,我没有在日坛公园的荷塘里看到荷花的美,我看到的仅仅是雪后荷塘里显得一片疏寂的水面上几片飘落的柳叶。原来,为了保持公园的整洁,入冬以来,工作人员已经把所有的残荷都清除了。
此时此刻,我站在空空的荷塘边,静静地望着那一池清水,不由想到人生,想到世事,想到很多过去的人、过去的事,想到眼前的人、眼前的事。为什么我们还停留在只承认红花之美和绿叶之美的那个审美层次上呢?为什么我们还不知道那些历经风霜渐渐老去但却依然存在的残荷,那些依然伫立于风前,昂首于雪中,匍匐于冰下的残荷,也是一种美呢?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万籁俱寂中,这不也是一首诗吗?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黑白辉映下,这不也是一幅画吗?
满池残荷,在雪中静静伫立,不移不避,不离不弃,这不也是世上能够发人深思的一景吗?
我们应该知道:从盛开到凋零,荷在向世人展示着从外形之美升华到精神之美的整个过程。
我们应该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丽是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衰老的。
因此,我希望:当明年雪后,再来日坛公园的时候,我不但能看到雪,还能看到雪下荷塘独有的那种发人深思的美景。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3月2日,有改动
【小题1】通观全文,简要概括本文主旨。
【小题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意蕴。
【小题3】请指出作者在文中批评的两种现象,并结合作者的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小题4】文章以“清荷”为题,但写“夏日清荷”的文字很少。写残荷却多。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千年墨香洗砚池

马力

王羲之故居有一片池水,在临沂城内的宅院,这样的清景大概少见。我在襄阳看过习家池,水势不小,不少人投饵抛丝,成了钓鱼池。王羲之屋前的一汪水,不是这样,它是练字时洗砚用的。墨水池和建在绍兴兰亭的墨华池意境相仿。

池边立数峰太湖石。列植的是柳树。临冬,树身枯瘦,园景因之疏旷萧寥。金柳拂水,很轻柔。如果换成郁茂的苍松,风味就不同了。还应该栽些花木,兰亭的右军祠即有和泉石相伴的竹荷。临沂靠北,天冷了,花凋草枯,无从赏看。

傍池筑亭造桥,晋墨斋、砚碑亭给波光一映,从哪里望去都是入眼的,远效兰渚山下的水边春禊也能得其雅韵。羲之论书,有“字贵平正安稳”的话,是求得一种娴雅从容的境界。这片屋轩叫人隐隐地领悟王书清妍劲媚的体势。绕池一走,也算得了一番熏习,仿若听弦赏音,心是静的。

羲之真迹无存。如果不是唐太宗请人钩摹,《兰亭帖》《快雪时晴帖》,我哪里看得到?梁武帝论羲之书法,下了八个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这是需要“养气”的。眼前这一池水,升腾着浩然之气吗?我蹲下身,水面静得不皱一丝清漪,正像一幅可供落墨的素笺。这寂寂的古池哟,千年前的洗砚人连影都不留。池中偏要建起一座留香亭,来存那早逝的墨魂。看着在清波中弄影的白鹅,我似触到书圣微温的心;而韩昌黎的一联诗恰可来应眼前之景:“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粼粼的水波在冬日的阳光下闪亮,我宛如溯至中国书法史的上游,体味两晋书家浪漫的性灵和超卓的才情。悠然远想“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这话,是王羲之的名言,我恍如随他“营山水弋钓之娱”,听樵语牧唱,徜徉自肆,何等欣畅!风景是一股清流,潺潺灌注人的心灵。这片园池,在临沂人那里是叫做“大墨汪”的。书史上常以“妍美流便”四字来赞羲之新体,此番笔意是由这“大墨汪”洇润着的呢。

后人宗尚羲之,习其书迹刻本。临池碑廊,尽展墨华,将心中吟咏寄诸正行草隶。格熟功深,众体皆有可观,笔势犹存晋人书品古淡风姿,正仿佛四方书家在池畔酬唱宴集。是艺术情感的浓聚啊!当今之世,学书者莫不尊仰羲之,视其为书史上一座峻直的逸峰。细看碑上腾舞的字痕,如见一片虔心。羲之回首书苑景象,也当朗声而笑了。羲之曾当过右军将军,后负气称病辞官,隐迹蕺山。昔世少了一个官人,历史却多了一位书圣。曾巩在那篇传世的《墨池记》里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固然和他“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的经历相关,又印证着“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的道理;而“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一句,足可为训。羲之清峻的骨格才是书艺的根底。话又落回曾巩的文章,云:“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默望右军故迹,吊古怀人,且领受其笔髓透出的风流气骨,我直如捧赏羲之的真迹影本,寻其笔踪,在波磔的妙迹和飞舞的墨花中,见到书圣的深心。毫芒印于纸上的微细牵丝,是他的一缕心痕,又宛似感性的小溪,静静地汇入书艺的川流。

北面一间大屋,是琅琊书院,清乾隆年间创设,授孔孟程朱之业,非王氏家馆,亦无关羲之痛痒。杜荀鹤:“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在这等清雅处,诗意真是不请自来。前面是一片平地,立碑,刻“晒书台”三字。草草看过,无心详问它的典故,只觉得意味不及墨池笔冢深浓。日后知道,羲之爱书,常将家存的汉简置此晾晒,故名。

书圣大概崇佛,曾舍宅为寺,普照寺。他在绍兴蕺山的庐庑也舍为戒珠寺。语曰:北国普照,南国戒珠,皆羲之故里。庭户成了青莲宇。昔年的寺貌颇壮观,我只游了一角。

临沂旧为琅琊郡治,素以孝义名天下。据传,那位以卧冰求鲤的懿行而入《二十四孝图》的王祥,即为羲之曾祖。出城奔东北走五十多里,入孝友村,能遇王氏后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就是行文思路的中心,作者以洗砚池为中心线索,写池边的风物交待了游踪,又追溯书法史上的诸多典故来体现“千年墨香”。
B.文章首段写了襄阳习家池和绍兴兰亭墨华池,以此来反衬王羲之故居里池水的洗砚用途以及清雅的意境,突出了洗砚池的与众不同。
C.作者用“数纸尚可博白鹅”来应眼前池中白鹅嬉游之景,从中体会到了两晋书家的浪漫性灵和超卓才情,恍如随王羲之得山水之乐。
D.同样写墨池,本文借景抒情;而据转录《墨池记》的语句可推知,曾巩的这篇文章多有议论,阐明王羲之的成功源于其不懈的努力。
【小题2】本文语言古朴典雅,请结合文本,从用词、句式、修辞三个方面简要赏析。
【小题3】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说明具体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最突出的一点是主张“和而不同”,哲学基础是整体论、综合论、经验论。这和一神论的二元论、分析论、先验论形成鲜明对照。
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在经过冲撞、融合之后,在哲学上基本上达成一致。在中华民族看来: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际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自然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进而扩展,一国之人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包括所有的人和物也是一个整体;因而个人、家庭、国家、人类都是宇宙的一个极其微小的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用以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儒家的“仁”、佛家的慈悲、道家的“善”为原则。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不同源头的地域文化,外来的佛教文化和后来的伊斯兰、基督和天主等宗教不但可以和谐共处,而且相互吸收经验和营养,从而不断发展、创造,保障了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心里的“天下”,随着地理知识的不断增长和交通的便捷而不断扩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所关心的不仅是一己,而且是全人类;不仅是眼前,而且是属于子子孙孙的无限未来。在这种思维下,我们对应该如何对待多元的文化,用不着反省、思考、反复论证,就可以得出符合宇宙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符合世界未来需求的结论。
中华文化特质之“特”,就在于和弥漫于大半个世界的一神论哲学相比而显其异,还在于当许多人把文化的多元性视为新大陆的时候,中华民族已经践履了几千年,视之为已然和当然。应该说,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坚守文化多元、包容他者的成员,是世界之福、人类之幸。
中华文化的哲学特质也表现在自己的主流文化对待亚文化的态度上。
中华文化内部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多种源头的。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不断吸收其他地区和民族、部族的文化而不断成长,同时又渗透式地反馈给周边。而各种亚文化之间也在相处、互动中,相得益彰。
(注)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小题1】下列不属于“中华文化的特质”的一项是(3分 )
A.“和而不同”为最重要的主张
B.整体论、综合论、经验论为哲学基础
C.主流文化对待各种亚文化的态度
D.以坚守文化多元、包容他者为理所当然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个人虽是一个整体,但也只是社会人际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当然也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尽管是很小的一个部分。
B.整个宇宙包括所有的人和物都是一个整体,所以个人、家庭、国家、人类其实都是这个大整体的一个极其微小的部分。
C.儒、释、道三家经过冲撞、融合后,形成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识。
D.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创造并与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根本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中华文化正是因为大量吸收了外来的不同宗教的思想营养才得以不断发展、创造,进而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生生不息。
B.中国人现在用不着反省、论证如何对待多元文化,就能得出符合客观规律和世界未来需求的结论,因为我们已经处在全球化的时代了。
C.在中华民族自觉践履了多元文化的理念几千年后,世界上许多人才开始把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当作新思想、新思维、新趋势。
D.中华文化内部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多种源头的,不同地区、民族、部族的文化相互学习吸收,相得益彰,共同成长。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忙碌的闲暇
林大雄
玛雅人基本上只种一类作物,不借助畜力,也没发明金属农具,原始的刀耕火种完全满足了人的需求。拿一个普通玛雅家庭来说,一般是开垦一块10到12英亩大小的玉米地。说是开垦,实际上就是在头年的雨季砍倒选地内的所有树木草丛,然后在第二年的4月焚烧已经晒干的枯木。根据玛雅研究专家莫利的估算,现代玛雅人平均一个家庭开垦一块12英亩左右的玉米地。连续种两年后就得让它休耕10年,因为第三年的产量仅为新开地产量的一半。这样的话,要保证这个家庭每年都有地种,就需要有6块12英亩的地,确保在其他5块地都处于休耕状态时至少有一块可以播种、收获。以一个村子平均有百户人家计,就需要有7200英亩,约合11平方英里的土地。如果再加上地质差异因素,在一比较贫瘠的地区,所需的土地面积更大。
现代玛雅人的耕种方式基本保持了传统,但也不是毫无改动。最大的差异在于农具,导致一系列主要变化的是一种新农具——砍刀的引进。它彻底改变了玛雅人的除草方式。古代玛雅人是用手将草连根拔起,而现在,借助砍刀大大方便了劳作,却也带来了除草不尽的后果。美国华盛顿的卡内基学院曾于1933~1940年作了一个玉米种植实验。地点就选在奇岑—伊扎附近。他们采用连续耕作,头4年内用现代的砍刀式除草方式,后4年改用古老的连根拔草办法。各年产量以磅计分别为708.4,609.4,358.4,146.6,748.0,330.0,459.8,5.5。头2年的产量较稳定,但从第3年起大幅度下降。而第5年改用古老的拔草方法之后,产量即刻上升,甚至略高于第一年(用砍刀除草)的产量。第6年降至第5年产量的一半,第7年又有所回升。最后一年由于遭遇蝗灾(从1940年起持续三年)而几乎一无所获。
这项实验的结果表明,用传统方式除草,虽然不能保证年产量比现代高,但能够将玉米地的连续耕作周期延长至7到8年。这样,维持古代玛雅家庭常年有地可种的土地量可能只需36英亩。由此进一步推算,玛雅人滞留在其聚居中心的时间也相对较长,他们将自己的文化印迹留在城市中心的时间也较多。
另外,莫里斯·斯台葛达(Morris Steggerda)博士根据自己对尤卡坦的农业调查,还指出了另一个更具文化意义的事实:玛雅农夫完成二年的玉米种植全过程,只需要190天。也就是说,余下的175天他都可以去从事生产食物以外的活动。不仅如此,通过这实际耕作的六、七个月,他可以收获两倍于他和他的全家人一年所需的粮食。多余的谷物可以作种子,可以用作交易,以获得玛雅家庭无法自己生产和获得的生活资料及一些小奢侈品。
热带雨林的环境使得生活的维持条件非常简单;没有过冬的烦恼,又有充足的木材、纤维,人生活其间就像植物生活其间一样,枝舒条达,容易存活。而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太多的奢求,光满足其自身的温饱问题(“温”是天然保证的,只需自己动手解决“饱”的问题),七八十天的实际劳作时间就足够了。余下的290天左右的时间完全空余出来,大约有9至10个月。这么长的闲暇对于文化而言是极好的催生剂。玛雅古典时期的为数众多的金字塔、庙宇、广场、宫殿等等都是这些闲暇中的杰作。西班牙人统治时期的大量教堂、修道院及公共建筑,今天尤卡坦地区的大麻种植园,也都是玛雅人的闲暇被利用的见证。
(节选自《玛雅的智慧》第二章“种玉米的蜜蜂”)
(小题1)下列选项不符合上文文意的一项是()
A.玛雅人种植的作物非常单调,且耕作方式原始,所以常常需要大量的土地才能满足家庭对粮食的需要。
B.现代玛雅人的耕种方式较之过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大的差异就是新除草工具的发明——砍刀。
C.卡内基学院的数据证明,传统的除草方式不但能够提高产量,而且能更好地使土地休养生息,延长耕作周期。
D.由于玛雅人种植的作物太单一,节省了大量劳力,加上效率高,所以他们可以长期滞留在城市搞艺术。
(小题2)对文章的起始句“玛雅人基本上只种一类作物,……完全满足了人的需求”进行延伸思考,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畜力一项被视为人类农业文明的进步,但玛雅人未使用它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由此对比可见玛雅人的智慧。
B.金属农具,特别是后文提到现代玛雅人的砍刀之类,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可惜古代玛雅人未能开发利用。
C.始终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束缚了玛雅人的创造力,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必须滞留在聚居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D.耕种方式和传统决定着一个文明的种类,所以毫无疑问玛雅文明是地地道道的典型农业文明。
(小题3)对于玛雅人如何获得了“忙碌的闲暇”,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种植作物简单,拥有大量土地轮番耕种,所以他们就必须忙碌地耕种现在土地,收获之外又可间隔取得闲暇。
B.除草方式原始,这会让劳动的玛雅人忙碌,但因此除得彻底,保证了粮食产量和基本温饱,所以能为他们提供闲暇。
C.种植周期短,产量高,短暂的周期内会很忙碌,过后可以用谷物做交换得到奢侈品,由此保证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所以有闲暇。
D.生活环境简单,气温高,没有过冬的烦恼,不必盖房子,省去了很多浪费时间的消费,玛雅人因此可以悠闲,不必疲于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