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千年墨香洗砚池

马力

王羲之故居有一片池水,在临沂城内的宅院,这样的清景大概少见。我在襄阳看过习家池,水势不小,不少人投饵抛丝,成了钓鱼池。王羲之屋前的一汪水,不是这样,它是练字时洗砚用的。墨水池和建在绍兴兰亭的墨华池意境相仿。

池边立数峰太湖石。列植的是柳树。临冬,树身枯瘦,园景因之疏旷萧寥。金柳拂水,很轻柔。如果换成郁茂的苍松,风味就不同了。还应该栽些花木,兰亭的右军祠即有和泉石相伴的竹荷。临沂靠北,天冷了,花凋草枯,无从赏看。

傍池筑亭造桥,晋墨斋、砚碑亭给波光一映,从哪里望去都是入眼的,远效兰渚山下的水边春禊也能得其雅韵。羲之论书,有“字贵平正安稳”的话,是求得一种娴雅从容的境界。这片屋轩叫人隐隐地领悟王书清妍劲媚的体势。绕池一走,也算得了一番熏习,仿若听弦赏音,心是静的。

羲之真迹无存。如果不是唐太宗请人钩摹,《兰亭帖》《快雪时晴帖》,我哪里看得到?梁武帝论羲之书法,下了八个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这是需要“养气”的。眼前这一池水,升腾着浩然之气吗?我蹲下身,水面静得不皱一丝清漪,正像一幅可供落墨的素笺。这寂寂的古池哟,千年前的洗砚人连影都不留。池中偏要建起一座留香亭,来存那早逝的墨魂。看着在清波中弄影的白鹅,我似触到书圣微温的心;而韩昌黎的一联诗恰可来应眼前之景:“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粼粼的水波在冬日的阳光下闪亮,我宛如溯至中国书法史的上游,体味两晋书家浪漫的性灵和超卓的才情。悠然远想“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这话,是王羲之的名言,我恍如随他“营山水弋钓之娱”,听樵语牧唱,徜徉自肆,何等欣畅!风景是一股清流,潺潺灌注人的心灵。这片园池,在临沂人那里是叫做“大墨汪”的。书史上常以“妍美流便”四字来赞羲之新体,此番笔意是由这“大墨汪”洇润着的呢。

后人宗尚羲之,习其书迹刻本。临池碑廊,尽展墨华,将心中吟咏寄诸正行草隶。格熟功深,众体皆有可观,笔势犹存晋人书品古淡风姿,正仿佛四方书家在池畔酬唱宴集。是艺术情感的浓聚啊!当今之世,学书者莫不尊仰羲之,视其为书史上一座峻直的逸峰。细看碑上腾舞的字痕,如见一片虔心。羲之回首书苑景象,也当朗声而笑了。羲之曾当过右军将军,后负气称病辞官,隐迹蕺山。昔世少了一个官人,历史却多了一位书圣。曾巩在那篇传世的《墨池记》里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固然和他“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的经历相关,又印证着“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的道理;而“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一句,足可为训。羲之清峻的骨格才是书艺的根底。话又落回曾巩的文章,云:“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默望右军故迹,吊古怀人,且领受其笔髓透出的风流气骨,我直如捧赏羲之的真迹影本,寻其笔踪,在波磔的妙迹和飞舞的墨花中,见到书圣的深心。毫芒印于纸上的微细牵丝,是他的一缕心痕,又宛似感性的小溪,静静地汇入书艺的川流。

北面一间大屋,是琅琊书院,清乾隆年间创设,授孔孟程朱之业,非王氏家馆,亦无关羲之痛痒。杜荀鹤:“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在这等清雅处,诗意真是不请自来。前面是一片平地,立碑,刻“晒书台”三字。草草看过,无心详问它的典故,只觉得意味不及墨池笔冢深浓。日后知道,羲之爱书,常将家存的汉简置此晾晒,故名。

书圣大概崇佛,曾舍宅为寺,普照寺。他在绍兴蕺山的庐庑也舍为戒珠寺。语曰:北国普照,南国戒珠,皆羲之故里。庭户成了青莲宇。昔年的寺貌颇壮观,我只游了一角。

临沂旧为琅琊郡治,素以孝义名天下。据传,那位以卧冰求鲤的懿行而入《二十四孝图》的王祥,即为羲之曾祖。出城奔东北走五十多里,入孝友村,能遇王氏后人。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就是行文思路的中心,作者以洗砚池为中心线索,写池边的风物交待了游踪,又追溯书法史上的诸多典故来体现“千年墨香”。
B.文章首段写了襄阳习家池和绍兴兰亭墨华池,以此来反衬王羲之故居里池水的洗砚用途以及清雅的意境,突出了洗砚池的与众不同。
C.作者用“数纸尚可博白鹅”来应眼前池中白鹅嬉游之景,从中体会到了两晋书家的浪漫性灵和超卓才情,恍如随王羲之得山水之乐。
D.同样写墨池,本文借景抒情;而据转录《墨池记》的语句可推知,曾巩的这篇文章多有议论,阐明王羲之的成功源于其不懈的努力。
【小题2】本文语言古朴典雅,请结合文本,从用词、句式、修辞三个方面简要赏析。
【小题3】有人认为最后一段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说明具体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0 08:5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造 船
蔡楠
马长远是白洋淀有名的水木匠,他会造船,木船。
马长远造船有三个绝活。一绝是看树料。有次他去旱地买树,看上去高大光滑的树料他不要。偏偏看中了有一片疤的木头。儿子泥鳅问他为什么,他拽着泥鳅的老头辫儿说,傻小子跟爹学着点儿,你看这高大光滑的树,它顶部的叶子有焦梢,根部肯定空了。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空了半截。来,看这块,你甭看它有疤,还是一片疤,没关系,这是干疤,不是水疤。水疤说明树质有毛病,干疤呢,就白捡便宜了,木头坚硬,价钱又低。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无碍。第二绝是甩线一手准。旱木匠只能放直线,而马长远造船时能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第三绝是放印子,就是给船打补丁。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船孔自然呈不规则状态。然后选一块合适的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
凭着这三个绝活儿,马长远的造船作坊在水乡名噪一时。
马长远开始时造鹰排子、鸭排子。老年间白洋淀水势大,水阔鱼多,渔民们放鸭牧鹰,自在得很。后来,马长远又稍加改造,造成了枪排船。船只平底无舵,前宽后窄,宽处能搭上三管火铳,供白洋淀的猎户用来打野鸭,捕大雁,捉水鸥。枪筒里,前边装满沙子,后边装上火药。这设计,人是不在船上的,而是潜伏在水里。锁定目标以后点火,火药点燃就会把砂粒顶出去,一声枪响,猎物就轰然落地了。1937年的一个雨夜,任大桅神神秘秘地找到马长远,把一兜大洋交给了他。喘着气说,长……长远哥,你抓紧备料,连夜加工,给……给我造艘枪排船!他接过大洋问,干什么要这么急?任大桅说,雁翎队打鬼子,日本的汽艇都开到白洋淀了!他把大洋兜子放回到了任大桅手里,穿着裤衩跑到院里清点木料。兄弟,够十二只船的料,我再把前面造宽些,放四管火铳,杀伤力大些!任大桅这回不喘气了,他说,那这船钱?马长远说,船什么钱?打完鬼子再说!任大桅道了谢,说了声小心些就要走,马长远一把拦住了任大桅,等等,我把泥鳅叫醒,你带上他吧——
全国解放以后,当过雁翎队长的任大桅当上了县长。土地改革中,任县长打倒了汉奸渔霸熊邦忠,拆掉了他家的祠堂,就在熊家祠堂的旧址,帮助马长远盖起了船厂。鞭炮声中,任大桅给船厂剪了彩,然后红着脸对马长远说,长远哥,我回来了,我没把泥鳅带回来,他被安排在天津造船厂了。他才十几岁,先学学徒吧。将来回你厂里当工程师!马长远鼻子一哼,屁!连家都不回的人,能学出什么好?能当什么工程师?我不稀罕,我自己就成!
马长远说对了,泥鳅终究也没有回到水寨定居,没有回到他爹的船厂。他在天津造船厂当到了厂长,退休后在县城投资创办了白洋淀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马泥鳅每年都回来给他爹拜年,拜年的时候就做马长远的思想工作。早些年,他说爹跟我去天津吧,你看白洋淀都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你造的船也用不上了,连吃喝都挣不上;你去看看我造的画舫、龙舟,颐和园、西湖都用呢!你再看我造的万吨巨轮,直达太平洋呢!马长远就懒懒地说,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我的木船呢,那叫手——艺!后来黄河水来到了白洋淀,他又说,爹你都90多岁了,搬到城里住吧,我为你可是让了步,回到了县城,还给你买了三室一厅的房子!马长远眼皮耷拉着说,我住着任县长给我的房子舒服,那是人民政府给我的念想!每到这时候,马泥鳅就想用武力解决,他和司机把马长远架到车上。马长远总是打着坠儿往下出溜,我不去,本来好好的水路能跑我的木船,你倒好,捐资架桥,水路都修上油漆了,我走不惯!
马泥鳅没辙了。他给马长远雇了个保姆,寒假暑假还打发上大学的孙子马力来和马长远做伴。马力觉得他太爷这白胡子老头儿好玩儿,就不停地打听他的过去,打听他造船的事。听完了,他就对马长远嘟囔,太爷,都是你自己吹牛,现在白洋淀里跑的都是快艇、机帆船,顶不行也是机器钢船,你说你造的木船在哪里啊?
马长远就轻轻地拍了一下马力的头,说了声小混蛋,你来!他颤巍巍地把马力领进了院里一间锁着的棚子里,嘎吱吱棚门打开,一道阳光窜进来,哇,马力看到了一屋子精巧细腻的木船模型。
马长远含糊不清地说,这是鹰排子,这是鸭排子,这是枪排船……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马长远不要高大光滑的树料,却偏偏看中有疤的木头,一方面是他有看树料之“绝”,另一方面也是告诫儿子做人不要华而不实。
B.马泥鳅为了父亲而回到县城,为父亲在县城买房子,不可谓不孝,可是他并不真正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父子之间存在隔膜。
C.小说写白洋淀“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的衰败,是为了与老年间“水阔鱼多”的盛景形成对比,表达对环境遭到破坏的忧伤。
D.小说情节以看树料为开端,以答应为雁翎队造船为发展,以拒绝进城为高潮,以领马力看船模为结局,时间跨度虽大,结构却不枝不蔓。
【小题2】小说为什么写任大桅找马长远造枪排船这一情节?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马长远对儿子说:“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我的木船呢,那叫手——艺!”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马长远说这话时的心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山白发

林清玄

行于北莺公路上,道路左边窜出来一丛丛苇芒,右边也窜出了一丛丛苇芒,然后车子转进了迂回的山路,芒花竟像一种秋天的情绪,感染了整片山丘,有几座乔木稀少的小丘,蒙上了一片白。

我忍不住下车站在整山的白芒花前。青色山脉是山的背景,那时的苇芒像是水墨画的留白,这留白的空间虽未多作着墨,却充满了联想,仿佛它给山的天地间多留了空间,我们可以顺着芒花的步迹往更远的天地走去。我站在苇芒花的中间,虽不能见到山的背面,也看不到那弯折的路之尽头,但我知道,顺着这飘动的白色寻去,山的背面是苇芒,路的尽头也是苇芒。

北莺公路是我经常旅行的一条路,就在两星期前我曾路过这里,那时苇芒还只是山中的野草,芜杂地蔓生两旁,我们完全不能感知它的美。仅仅两星期的时间,蔓生的野草吐出了心头的白,染满了山坡,顺势下望,可以看到大汉溪的两旁,那些没有耕种的田地,已经完全被白色占据了。好像这些白色的芒花不是慢慢开起,而是在一夜之间怒放。

在乡间,苇芒是最低贱的植物,因此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悍,一到秋天,它就成为山野中最美的景色了。有一年我在花盆里随意栽植一株苇芒,本来静静躺在花园一角,到秋末是它突然抽拔开花,是那些黄的红的花全成了烘衬它的背景。那令我们感觉,苇芒代表了自然的时序,他一生的精华就在秋天。有一次,我路过村落去探望郊区的朋友,在路旁拔了几株苇芒的长花送给朋友,他收到苇芒花时不禁感叹:“竟然已是秋天了!”——苇芒给人季节的感受,胜过了春天的玫瑰。

站在满山的芒花里,我想起一位特立独行的和尚云门文偃。云门是禅宗里追求心灵自由的代表,有一次,一位和尚问他:

“什么是佛法的大意?”

“春来草自青!”他说。

又有和尚问他:

“什么是成佛的方法?”

“东山水上行!”他说。

在云门的眼中,佛法的大意与成佛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自然,一种万物变化与成长的基本道理:透过这种自然的过程,我们既可以说,佛法大意是“春来草自青”,当然也可以说是“秋天苇自白”,它是自然心,也是平常心。

秋天里满山的芒花,它不必言语,就让人体会了天地,全是在时间的推演下自然生变——青山犹有白发的时候,何况是人呢?

《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呢?因为面对自然的浩浩渺渺,人的心念实在是无比细小,而且时刻变化,让我们无法知解人与自然的本意。这本意正是“春来草自青,秋来苇自白”,是一种宇宙时空的推演。

我读过一本《醉古剑堂扫》,中有这样几句:“今世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马车,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人人解醒。”乃是因为人不能取寓自然,所以不能得人间的清凉。虽说不少智慧之士想要突破这种自然演变的藩篱,像明朝才子于孔兼在《菜根谭题词》里说:“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想要找到一条补天通天的道路,可是,我们的心再飘逸,我们的道再高远,恐怕都无法让苇芒在春日里开花吧!

人面对自然、宇宙、时空的无奈,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豪放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一诗中曾有一段淋漓的描写:“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真真写出了淡淡的感慨。人能与月同行,而月却古今辉映,人在月中仅是流水一般的情境。同样的,人能在苇草白头之时感慨不已,可是年年苇草白头,而人事已非!

突然浮起苏东坡的名句“青山一发是中原”,那青山远望只是一发,而在秋天的青山里,那情牵动心的一发却已在无意之中白了发梢,即使是中原,此刻也是白发满山了吧!

我离开那座满芒花的丘陵,驱车往乡间走去,脑中全是在风中飘摇的芒花,竟使我微微颤抖起来,有一种越过山头的冲动,虽然心里明明知道山头可攀,而青山白发影像烙在心头,却是遥遥难越了。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驾公路两旁青色的山丘与白色的花相映成趣,意境深远,让常去旅行的“我”充满了联想与无限的感伤。
B.苇芒代表着自然的时序,给人以秋天的思绪。因而朋友收到“我”送的苇芒长花时,不禁感叹秋天的到来。
C.文章开篇写“我”行车及下车时的所见,令人陶醉;结尾写“我”驱车离开时的所想,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D.文章谈佛法禅思,抒写从事物变化中得到的人生见地;语言清新流畅,在平易中有着启迪人心的力量。
【小题2】文中引述了《醉古剑堂扫》中的语句,这一引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春来草自青”包含了哪几层意思,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鲁迅先生曾言:“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这一论断,概括了历代美学家对于美的共同看法:美离不开人,有了人,世界才有美,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
②人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这就涉及人的本质问题。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因为有意识,人不仅能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而且能认识作为客体的对象,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这些关系,有的是实用性的,意在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有的是伦理性的,意在满足群体的社会需要,如道德和法律的规范等等。这些关系,都是外在的,带有强制性,显得不自由。而审美关系则超越了这些关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利害的要求,只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性的审美关系之中。
③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当人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还未能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当人还是不自由的时候,他即便有了意识,也还不能审美。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其原因就在于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在美丽的景色和具有审美特质的矿物面前未能建立自由性的审美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美虽然产生于人与现实的关系之中,但它却超越了这个关系,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
④从人类的精神发生史来看,人类的意识一方面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了“类”的意识,在社会规范和公共意志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在史前时代,在人的生存理解与艺术想象的客观化之间,更多地凸现出群体性的甚或社会性的精神意志,个人所能拥有的精神空间是极为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史前艺术显现出来的人类情感或想象,是群体性的情感和想象。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人类精神活动中的集体性力量还是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正因为史前时代的艺术制作潜藏着鲜明的群体性倾向,所以,史前艺术的社会属性是不言而喻的。格罗塞说:“无论什么时代还是什么民族,艺术都是社会的表现。”这就是说,美不仅不是自然的现象,而且也不是个人的现象,而是作为社会的人才具有的社会现象。
⑤总之,美之所以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鲁迅先生的论断强调了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与其建立了种种关系,并且在建立这些关系的过程中获得了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
C.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的人,即使有了意识也没有审美能力,美能让他们摆脱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而获得审美愉悦。
D.史前时代的艺术美带有鲜明的群体性倾向,这和人类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密切相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由鲁迅的话引出论点,然后从人的本质、人类的精神发生史两个角度阐述“世界的美”在于人的原因。
B.②③两段是递进关系:先分析了作为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建立的种种关系,后阐述了人的自由性和产生美的关系。
C.文章引用马克思和格罗塞关于美的论述,论证了“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的观点。引用名人的话增强了说服力。
D.第⑤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美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的原因,并且呼应文章开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动植物也有像人一样的美感,或者到人类出现之前的历史中去寻找美,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美是对人而言的。
B.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没有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他们面对景色的美丽或矿物的美丽会无动于衷。
C.我们欣赏史前艺术,如果试图从史前艺术中寻找作者个人的情感寄托,寻找作者个人的精神空间,那是极难做到的。
D.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依然没有个人的艺术创作,因为集体性力量还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17日,中国银联发布《2017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这是中国银联连续第十年跟踪消费者支付习惯及风险偏好的变化情况。
手机闪付成为2017年市场份额增速最快的移动支付产品,6成受访者表示使用,较2016年增长1倍。主要原因在于手机闪付无需解锁、只需指纹验证,更加便捷,并具有金融芯片级安全防护,获得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手机品牌及华为、魅族、小米、中兴等国产手机主流厂商的高度认可。同时,使用人群结构变化更为明显,从中高端人群走向社会大众。随着手机厂商的大力支持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手机闪付的普及程度或向扫码支付看齐。
数据显示,传统密码验证方式的使用比例较2016年下降25%;动态验证码的使用比例连续两年下滑,2017年再次下降20%。与此同时,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本次被调查者中使用指纹识别方式的比例为48%,呈现出逐步替代传统密码的趋势。
(摘编自中国银联发布《2017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有删改)
材料二:
调查显示,5成以上的消费者通过手机支付完成线下购买实物、信用卡还款、外卖、打车及充值缴费等日常支付。其中,打车、叫外卖是90后、80后常用场景;买电影票、发红包是70后常用场景,资金转账则成为60后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外卖消费场景崛起迅速,移动支付比例超过6成,而80、90后男性群体对其增长贡献最大。

报告显示,70后、80后是网络消费主力军,其中男性月均网上消费额超过5000元的比例(23%)首次超越女性(15%)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事,调查显示,90后收入情况虽不及其他年龄段人群,但每月网上消费金额高于5000元以上的比例(23%)却高于其他所有年龄段人群,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1月,有删改)
材料三:
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代际特征一览表

(摘编自“搜狐网”,2018年1月18日,有删改)
材料四:
90后人群在使用移动支付时,往往看中便捷性,对安全性有所忽略,如泄露注册金融账号并透露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在Wi-Fi网络下输入移动支付密码等。
70后、80后中仍有超过一半人群并未购买账户安全险,对于账户安全险的重视度不够,存有侥幸心理,认为被盗刷的可能性低,没有必要办理。
60后人群容易受优惠信息的吸引,对于不明二维码防范意识差,对于任何渠道有优惠的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去扫一扫。
调查显示,相比2016年,自行承担所有损失的消费者占比下降12%,其中商业保险、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遭遇诈骗后,及时联系银行挂失卡片可帮助减少损失。受访者中,拨打银行客服挂失卡片,遭遇诈骗但未蒙受损失的比例为47%,而通过第三方挂失等其他方式止损,该比例仅为30%左右。
(摘编自“搜狐网”,2018年1月1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需解锁、只需指纹验证,更加便捷,并具有金融芯片级安全防护,手机闪付获得国内外手机生产商的高度认可,是手机闪付成为增速最快的移动支付产品的主要原因。
B.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认证因安全与便捷的独有优势获得青睐,呈现出逐步替代传统密码的趋势。
C.80后和90后这两个群体的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外卖消费移动支付场景崛起迅速,比例占总消费的9成左右。
D.手机支付改变着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不同年龄群体常用的消费场景各有不同:如90后和80后习惯打车、叫外卖,70后买电影票、发红包,60后资金转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手机闪付比例迅速上升的原因,便捷性与安全性是其不断普及的主要原因。
B.材料二概括分析了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性别在移动支付比例上升中的贡献及原因,其中年轻群体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消费具有巨大潜力。
C.材料三显示,5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损失后,采取及时补救措施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段,因而,50岁以上的人群一旦遭骗后,遭受的损失可能相对较大。
D.由于商业保险、风险赔付、欺诈资金与货物拦截等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遭遇诈骗后自行承担所有损失的消费者占比,相较2016年有所下降。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移动支付时,如何规避风险,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