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被视为“以武犯禁”的侠看似已无甚价值,但其实不然。侠早已成为一种泛化的精神气概与处世风范,沉淀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侠文化更是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产品而闪耀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侠的人格魅力在当今时代有增无减,这从如今武侠文学、影视的高度繁荣可见一斑。笔者以为,无论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还是针砭矫正社会时弊,抑或塑造理想人格模式,侠的当代价值都是圭璧连城的。
尽管侠文化一直是以一种反传统、反正统的文化存在,但历史已经证明一直盘踞正统地位的儒家文化并不是万能的,有时甚至是脆弱不堪的。文化作为一个有机体,必然包蕴着多种面向。侠之于中国文化不仅仅是武功超凡的英雄形象甚或是舍己为人的仁人义士的典范,而早已化作融合这一切的一种独特而丰满的民族文化人格的图腾,其所蕴涵的崇尚正义公平、自由进步、打破常规的思想价值,诚信重诺、见义勇为、不矜不傲的伦理精神,以及孤鸿烟月、断剑沧海、浊酒残阳的审美意蕴,都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品格,必将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独特而不竭的精神动力。
侠从一开始就具有深刻的平民性,且在历史上几乎一以贯之,这也是其能深入社会肌理,进而针砭时弊、纠偏矫正的原因。当今中国虽经济发展、物质繁荣,但拜金享乐、急功近利、
浮夸炫耀之风四处蔓延,究其本源,乃个体文化人格的偏颇与缺失。侠之“仗义疏财,赴人困厄,重诺守信,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精神气概与人格风范正是一剂对症的良药,试想如今不少骄奢淫逸的“富二代”如果能有些许真正的侠者气概,那他们能产生的正面能量将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侠义与侠行在普罗大众中的散播,毕竟平民性才是其本质特点,聊可欣慰的是,国人在危难关头的表现约略浮现出了侠的影子,或可视为侠心未泯的象征。
归根到底,侠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人格而穿越千载。尽管中国传统上推崇儒、释、道合一的人格模式,但无论是儒家的仁和谦冲,还是道家的虚静无为,抑或佛家的明心见性,都无法触及理想人格模式的全部内涵。事实上,侠早已成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流品而与儒、道、佛并驾齐驱,尽管侠没有系统的理论思想,但它在道德实践、社会影响等诸层面并不在此三家之下,在某些历史阶段甚至实现了超越,尤其是在近世演化中所出现的明显的“儒侠互补”倾向,更是证明了侠在近代理想人格模式重构中的重要地位。而侠在当代的最大价值正是体现在对中国人传统人格的建设性重构之中,有侠参与构建的人格,才是一种更加健康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这也是对中国传统的一种创造性转化。
(节选自吴靖《侠:一种文化人格的历史流变》)
【小题1】下列对侠文化“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独特而不竭的精神动力”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儒家文化不是万能的,需要侠文化等其他文化样式提供新的前进动力。
B.当今中国虽经济发展、物质繁荣,但拜金享乐、急功近利、浮夸炫耀之风四处蔓延,侠文化能够对这一现象有所改变,推进中华文明健康发展。
C.侠文化所蕴涵的思想价值、伦理精神和审美意蕴能够给中华文化提供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D.侠文化的侠义与侠行在普罗大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在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侠文化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其他文化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小题2】下列内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武侠文学、影视的高度繁荣使得侠的人格魅力在当今时代有增无减,侠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产品而闪耀世界。
B.侠具有深刻的平民性,而且贯穿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其能深入社会肌理,进而针砭时弊、纠偏矫正的原因。
C.侠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国人在危难关头的表现约略浮现出了侠的影子,可视为侠心未泯的象征。
D.尽管侠没有系统的理论思想,但它在道德实践、社会影响等诸层面同儒、道、佛三家一起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人格,在某些历史阶段甚至实现了超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中国,以前被视为“以武犯禁”的侠价值仍存,早已成为一种泛化的精神气概与处世风范。
B.从当代文化价值角度来看,侠文化丰富和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品格,必将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精神动力。
C.侠文化所具备的精神气概与人格风范是一剂对症的良药,是“侠”在当代重要的文化价值之一。
D.侠在当代最大价值正是体现对中国人传统人格的建设性重构之中。只有侠参与构建的人格才是一种健康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9 11:22: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照要求完成小题。
大地
毕飞宇
①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④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 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⑥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⑦ 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⑧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小题1】作者故乡的平原大地有哪些特点?请分点简要概括。(6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描写父子对话在文中的作用。(4 分)
【小题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
(2)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小题4】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8分)
(1)文章第②说:“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请结合个人体验谈谈你的理解。(4分)
(2)有人说:“毕飞宇的作品大都扎根在民间和大地,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醒目的厚重感。此文的“厚重感”体现在何处?谈谈你的看法。(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城市中祖辈参与家庭教养的总体比例很高,但纯粹隔代教养的比例并不高。从儿童出生到小学阶段,六至七成左右的家庭采取了父辈和祖辈联合教养的模式。在各种家庭教养活动中,祖辈在对儿童生活照料方面参与率很高,而在对儿童行为规范、心灵关怀和陪伴方面仅有中等程度的参与率。祖辈的获取渠道相对封闭,以家庭内部的经验积累和传递为主,对于获取新知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弱。在参与教养的祖辈当中,超过半数认为参与儿童教养对祖辈自身而言利大于弊;有45%的城市儿童父母认为祖辈参与家庭教养利大于弊,明确表示弊大于利的父母为15.6%。

(节选自2018年9月20日《中国教育报》《祖辈参与教养的十大发现》)

材料二:

我国历来有“隔代亲”的文化,祖辈教养的比例较之西方国家明显更高。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成为父母后,更注重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在面临自我生存发展与抚养孩子的矛盾冲突时,祖辈自然成为帮助甚至替代教养的重要力量。祖辈富有育儿经验,精力充沛又时间自由,能给新父母提供心理慰藉和疏导引领,让子女解放出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祖辈自身也在情感付出中享受到生命延续的满足感,从而拥有更幸福的晚年生活。但受自身所处时代和环境所限,祖辈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往往不能适应当下的育儿需求,在孙辈许多行为面前束手无策。研究表明,祖辈教养方式中的“行为指导”和“责罚与控制”相对较少。而抚养责任和教育责任不清晰,和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又容易导致家庭分歧,引发家庭矛盾,对孙辈成长造成负面影响。祖辈和父辈要树立家庭教育一盘棋的思想,适当分工,优势互补,祖辈尤其要注意提高教育素养、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学校和社区应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老年大学等,向祖辈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转变教养观念,改变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解决隔代教养中的问题。

(选自2018年09月20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材料三: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直系家庭(也称为主干家庭,即由两代或两代以上夫妻组成,每代最多不超过一对夫妻,且中间无断代的家庭)占全部家庭的比重,在200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21%左右。

2010年直系家庭总数为9240万户,比2000年增加了25%,占全部家庭户的比例提高到23%。未来一个时期,直系家庭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出现更为显著的增长。

“离而不分、分而不解”的网络式家庭,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家庭模式。《报告》显示,2010年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哈尔滨五城市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调查发现,有超过12%的成年人仍与父母同住,20.3%的成年人住在父母附近,68.9%的人没有离开父母居住的城市。

(选自2014年05月15日《城市快报》《“中国式”家庭,你是哪一种?》)

材料四:

现在,很多人有了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大多只能请双方的父母代劳。但是隔代带孩子,老人会特别宠爱,也会特别小心,心理压力特别大。孩子小磕小碰,不好好吃饭,在父母眼里都是小事,但老人就会把它看成特别大的事,处理稍有不妥就特别难受。此外两代人在育儿观念、方法上的冲突,也引发家庭矛盾。长此以往,老人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极大损害,出现失眠、心情烦躁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抑郁症。

(节选自2017年4月23日《惠州日报》《天伦之乐,还是天伦之累》)

【小题1】下列对于材料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中国“隔代亲”的文化传统使祖辈在某种程度上乐于参与孩子养育,他们享受到生命延续的满足感,有利于其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B.祖辈的育儿经验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给父辈提供帮助和借鉴,另一方面相对落后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又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C.祖辈参与儿童养育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因此政府和社会需提供相应服务,以弥补很多老人在育儿经验和教育理念上的不足。
D.中国直系家庭占比在2000年前保持稳定,但到2010年已上升至25%,工作繁忙的父母无法照顾孩子是导致该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祖辈参与儿童教养有利有弊,但两代人对此看法却不统一,超过一半的祖辈认为利大于弊,而超过一半父辈的观点则与之相反。
B.中国家庭中祖辈参与儿童教养的比例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种种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共同塑造了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教育现象。
C.激烈的社会竞争,使父辈常常面对自我发展和教养后代之间的矛盾,但这不能成为其放弃养育子女责任的借口,将其完全推给祖辈。
D.网络式家庭具有一定的弹性,更有利于祖辈和父辈在孩子的抚养教育上发挥各自的优势,如果操作得当,有利于儿童成长和家庭和睦。
【小题3】祖辈过度参与儿童教养带来了哪些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医文化就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而独立践行的中国文化,并且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瑰宝,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内经》只有十三方,而整个数十 篇幅讲的治法、理论、原则等,不是仅在医学领域独有,中医的一切都是与向外宇宙自然、向内心态道德,延伸开来,社会家国的认识是一样的,应对的基本理念是一样的。然而,什 么是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 质文明的总和。具体而言:中医文化是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 范、器物形象的总和。这样看来,中医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中医学形成的文化社会 背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文化功 能、人文精神、语言文献,中医学区别于其他医学的文化特征,中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历 代名医所处历史文化背景、医学学术思想形成的条件及传承等等。除了上述理论研究之外, 中医文化研究还包括地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医医院文化建设、 中药企业文化建设等应用研究。
②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 自然 观、生命观、生活观的基因构成部分。中医文化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形 态, 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著名的中医文化专家张其成教授曾经提出 “易道主 干”说,认为中华文化的主干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通贯儒家、道家的“易家”,易 家的核心就在于“易道”。就易与医的关系论,自古就有“医易同源” “医易会通”的命题。 也就是说,中医与作为中华文化主干的“易道”不仅存在纵向的同源关系,而且存在横向的 同理关系,由此可知,中医思想文化也同样具有通贯儒道的特点。隋唐以后,中医还吸取了 佛家的思想。 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的一些思想还对易、 儒、 道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如天人观念、阴阳五行学说、气学说等。
③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原 创思维方式, 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聚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 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④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医文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工业 化、城市化的背景之中,其生存环境已被严重破坏,其生存状况亦不容乐观,在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医文化的现代发展遭遇到西方强势文化的沉重压力,一方面传 统中医文化的内涵正在褪色、消失, 另一方面来自发达西方发达国家的西医实证科学。因此,必须做出主动的努力来确认和维护中医文化的生存空间,在面对外来医学文化的冲击和时代 变迁的荡涤时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遵守中医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自身逻辑性,在选择中医文化现代发展的方向、方法及路径时既不会一味固守传统而丧失发展的机遇, 又不会因一 味迎合“现代”而更改或擦除中医药文化的根本属性。中医文化现代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它 只有在不断地海纳百川中才会绵延相继、更新常流。
(选自王祚桥《中医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中医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B.中医文化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也凝聚了古圣先贤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与原创思维方式。
C.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的基因构成部分,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
D.中医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构成了中华中医文化,中医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文明是中医文化的发源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文化生长的土壤。在当今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中医文化生存状况堪忧,生存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
B.中医文化不仅具有贯通儒家、道家的特点,还吸取了佛家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中医文化思想还对易家、儒家、道家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
C.中医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不仅包括中医学形成的背景、发展规律、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语言文献等理论研究,还包括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学的文化功能、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等应用研究。
D.维护中医文化的生存空间,就是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遵守中医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自身逻辑性,选择自身现代发展方向、方法及路径时,既不能一味固守传统而丧失机遇,也不能一味迎合“现代”而更改或擦除自身的根本属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经典《内经》虽然只有十三方,但其中所讲的治法、理论、原则,与应对社会国家的认识和基本理念是一样的。
B.中医思想文化具有贯通儒家道家的特点,这一特点应充分体现在“医易同源”、“医易会通”的命题上。因而中医与“易道”不仅存在纵向的同源关系,而且还存在横向的同理关系。
C.中医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D.中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因此,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大力发展中医文化事业,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和重要途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辽阔的地域使中国注定要成为一个拥有瑰丽色彩的文学宝库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了受地域影响的强烈倾向。那时,一条黄色的河流从平坦开阔的中原大地上流过,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哺育了一批性情淳朴、乐观勤劳的人们。他们的劳作、爱情、生活化为《诗经》。往南走,越过一条青色的江,那里的丛林里终年弥漫着雾气,还有神话传说一般的鸟兽花草,它们滋润着人们的想象力,也造就了先民浪漫多情的气质。楚地的山水酝酿出一部瑰丽神奇的作品《楚辞》。《楚辞》和与自己气质迥异的兄弟《诗经》隔江而立,似乎预示着中国文学的未来将在由南北地域分野造成的分分合合中沉浮。
东晋末年,匈奴族入侵,在北方建立王朝,东晋退守南方,南北朝并立的局面就此形成。迁往江南的东晋,本来就经过先进的中原文明熏陶,加之江南富饶的风物,优裕的地理气候,一度带来了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也成了最适宜诗人成长的温润土壤。与此同时,生活在北方的外族人民仍然用粗犷的声音歌唱着他们的草原和牛羊,文学风格的南北之分就此奠定。南北朝文学虽各有特色,但它们的发展并不平衡。钱钟书引用唐代史学家李延寿的话说,南方文风文雅,清丽华美,气质柔媚婉约;北方文学文风质朴,刚直率真。南方讲究文学形式,诗歌是文学的强项,出现了鲍照、谢灵运这样的大诗人。而北方文学更注重内容,气质刚健高昂,擅长作文,文章也以实用为主。对此,钱钟书解释说,“质胜”即是“文输”,以内容和说理见长的北方文学,在文采上却显出弱势。而文学作为一门艺术,衡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给人带来多少美感,艺术形式的成熟往往代表了这门艺术真正的成熟。东晋的文学传统直承《诗经》而来,又经过曹氏父子、魏晋文人的努力,出现过正始、太康那样繁盛的局面,诗文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还未彻底摆脱游牧生活的北方民族的诗文显然还处在对文学创作和审美规律探索的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北朝没有自己的诗歌,北朝的诗文名家都从学习南人而来。南方文学和文人从此有了傲视江北的理由。
北宋末年,中国再次进入了战乱和分裂的局面。文学也随之有了南北之分,但这时已经不是北方不如南方,南方轻视北方那么简单了。著名的诗人元好问虽然是金人,却有着良好的汉民族文化教养。做过许多诗感慨身世,像宋人一样抒写亡国之痛和离乱之感,钱钟书说他的诗“情并七哀,变穷百态”。金灭亡后,山西诗人在他身边结成一派,声势强大,而当时南宋的文坛正盛行着一股意境狭窄、情感苍白的诗风。钱钟书说,这时南宋的诗派已经无法与北方抗衡了。
钱钟书认为这种南北文学各领风骚的局面恰好说明,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南北之分。无论南北相距多么遥远,在漫长的历史中都已化做中华文明传统的一部分。
(摘编自《听钱钟书讲文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学与生俱来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因而,中国成为了一个拥有瑰丽色彩文学宝库的国家。
B.《诗经》是黄河两岸中原大地上孕育出来的诗集,其内容是在这个特定区域中的人们劳作、爱情、生活的艺术反映。
C.《楚辞》是具有楚地文化特点的一部瑰丽神奇的作品,从中可以感受到当地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多情的气质。
D.长江使中国文学有了南北地域的差异,《诗经》与《楚辞》气质迥异,隔江而立,成为中国文学南北之分的开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晋王朝南迁,江南秀丽的风光、富饶的风物、优裕的地理气候等因素促进了东晋文学的繁荣发展,形成了南方文学的鲜明风格。
B.钱钟书认可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对于南北朝文学的评价,指出两者在文学风格、文艺气质、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等方面各具特色。
C.南北朝文学虽各有特色,但是南方文人对北朝文学是看不起的,因为北朝文学尚处于探索初期,不如南朝文学成熟发达。
D.宋高宗的南迁,客观上造成了地域和文化上的南北之分,南北文学也一改南北朝时期北不如南的格局,表现为南宋诗派无法与北方抗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文学虽属南朝文学,受到南方地域因素的极大影响,并超越了北方文学,但它的成就也与北方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B.钱钟书“质胜”即是“文输”的解释,说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诗文,都应该在内容上站得脚,并且在形式上也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中国文学的南北差异的形成原因,不仅仅有表面上看到的地域差异,也有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带来的经济文化的不同。
D.尽管南北相距遥远,文学差异巨大,但已在漫长的历史中化为中华文明传统的一部分,所以,钱钟书认为文学并没有真正的南北之分。

同类题5

请阅读以下短文,并回答下列小题:

多么奇特的关系啊!如果我们是好友,我们会彼此探问,打电话、发简讯、写电邮、相约见面,表达关怀。如果我们是情人,我们会朝思暮想,会嘘寒问暖,会百般牵挂,因为,情人之间是一种如胶似漆的黏合。如果我们是夫妻,只要不是怨偶,我们会朝夕相处,会耳提面命,会如影随形,会争吵,会和好,会把彼此的命运紧紧缠绕。

但我们不是。我们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厮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做各自的抉择和承受。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亲或母亲。聚首时即使促膝而坐,也不必然会谈心。即使谈心,也不必然有所企求――自己的抉择,只有自己能承受,在我们这个年龄,已经了然在心。有时候,我们问:母亲也走了以后,你我还会这样相聚吗?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然而,又不那么简单,因为,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我们清楚地记得彼此的儿时――老榕树上的刻字、日本房子的纸窗、雨打在铁皮上咚咚的声音、夏夜里的萤火虫、父亲念古书的声音、母亲快乐的笑、成长过程里一点一滴的羞辱、挫折、荣耀和幸福。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这几个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或者,你在哪棵树上折断了手。

南美洲有一种树,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罩钟,从树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公尺之遥。阴天或夜间,细叶合拢,雨,直直自叶隙落下,所以树冠虽巨大且密,树底的小草,却茵茵然葱绿。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公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阖,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改写自龙应台〈共老〉

【小题1】下列针对手足关系的描述,何者最符合本文的观点?
A. 兄弟姊妹是世上少数可以共享儿时记忆的人
B. 因共同的成长背景,手足间的命运紧紧缠绕
C. 照顾年迈双亲的责任,必须由兄弟共同承担
D. 手足不宜分家独立,以免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小题2】关于本文的写作手法,下列叙述何者错误?
A. 首段由朋友、情人、夫妻的关系起笔,带出手足间的情谊
B. 第二段连用两个反诘句,强调兄弟间深厚的情谊不可磨灭
C. 前两段多处使用重复的字词与类似的句型,可以强化语气
D. 末段以雨树为喻,描写手足间看似疏离却同根相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