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作者在第8段中有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者真的是“随便”举几个例子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2-11 11:46: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共10分)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 1 )给与,不想取得。( 2 )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 3 )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4 ),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 5 )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6 )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②“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①“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③“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小题1】以下各组中,填入文段中空格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想…然而…如果…那么…然而…因此
B.只是…然而…虽然…但是…但…所以
C.只想…虽然…尽管…但是…然而…所以
D.只是…虽然…尽管…但是…因为…因此
【小题2】(小题2)对文中①“拿来”②“抛来”③“送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对自己有用,主动去拿 ②施舍的东西 ③很客气地送你
B.①不管三七二十一占有它②人家不要的抛给你 ③为了礼尚往来而送给
C.①对自己有用,主动去拿②无不良动机的抛给或给予 ③别有用心地送给
D.①自己主动去拿②无不良动机的抛给或给予③与抛来没有多大区
【小题3】(小题3)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写,用来批判“送去主义”,简析一下这种说理方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懂的”成为公共语言

①人们生活世界里的禁忌和限制造成了语言交流的阻塞和暧昧,但却无法消除语言交流需要本身。于是,许多似是而非的说法便被创造出来,“你懂的”就是这类语言创造中的一个新品种。例如:近日,山西交城县委书记讲话稿抄袭遭网民举报。有网友说:领导讲话哪有不抄袭的,原因嘛,你懂的……又如,据人民网的消息,一位网友给四川中江县委书记留言,称村里集资修路遭遇诈骗,现在已经集资3年,可是2公里左右公路的修建问题还是迟迟解决不了。网友很无奈地说:“诈骗工程就该我们老百姓埋单吗?政府和承包商有没有什么?你懂的。”

②人们对“你懂的”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也能运用自如,有人把它当作趣谈,有人称赞它是一种机智交流和应答,还有人说它不过是像英语中“you know”那样的口头禅,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我觉得,“你懂的”在公共语言中如此广泛运用,甚至成为“两会热词”和官方语言,已经不再是一件可谈可不谈的小事。

③话语有公域和私域之分,这两个领域中的教养和礼仪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在私人交往和交谈中,私人之间有一些话语之外的彼此了解,因此,有的事情不宜说穿,也不必说穿,大家彼此心里有数,能心领神会就行。所谓话留三分、石中藏玉,这是交谈者为了避免造成不适而保持的一种彼此默契。这是他们自己的需要,并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制或胁迫。

④但是,公共领域中陌生人之间的交谈不同。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背景,他们的交流不可避免会有令人不适的内容。因此,诚实、公开、准确、明晓的语言也就更为重要。在公共交谈中不能公开透明,不是由于礼仪或教养,而是畏于某种外来的禁忌和禁止。交谈者对打破禁忌或挑战禁止的“严重后果”都心知肚明。因此,他们的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是委婉和礼貌,而是隐瞒和自欺。

⑤乔治·奥威尔说,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造成什么样的语言,而什么样的语言则又会强化最初的原因,导致相同结果的强化。“如此恶性循环,不知伊于胡底”。在公共生活中,既然是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的事情,为什么不能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为什么不能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呢?

⑥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便是当今社会文化心理中的犬儒主义。“你懂的”产生于一种扭曲的、犬儒化了的公共信息环境,反过来又会加剧这个环境中的犬儒主义。犬儒主义的一个特征便是“看穿”但“不说穿”,不说穿是因为看穿了“说”的无用,而且还看穿,说不但没有用,而且还是一件可能对说的人自己有害的事情。

⑦要想说穿的人总还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得弄个明白、说个明白,不能稀里糊涂地装傻。不想说穿的人则认为,事情根本就没有什么明白不明白,是否明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因为想弄明白自讨苦吃。犬儒主义的“看穿”和“不说穿”都是从极端功利主义出发的。

⑧极端功利主义是犬儒社会的一个明显特征,在犬儒主义弥漫的社会里,大多数人都抱着“看穿”的生活态度。开始还有不少人对他们的真话感兴趣,把他们当社会良心来尊敬。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看穿了和讨厌起说真话的人来,嘲笑和咒骂他们是用心不良的“臭公知”。

⑨在《俄国人》一书中,记者赫德里克·史密斯谈到过前苏联社会中对说真话者类似的鄙夷和抵制。他开始对这个现象感到不解,后来一位名叫瓦连京·图尔钦的苏联朋友跟他解释说:“人群中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犬儒主义。诚实的人使得那些沉默的人由于没有大胆说话而有负罪感。他们无法了解别人怎么会有勇气去干他们本人所不能干的事。因而他们感到不得不攻击别人以安慰自己的良心。第二,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他们觉得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都在欺骗自身之外的每一个人。”既然他们能够看穿每一个人都在说谎、欺骗,那么又何必去说穿。如果有人坚持要说穿,要讲真话,那他一定是比承认自己不诚实的人更不诚实的家伙,活该被骂一声“臭公知”。

⑩犬儒主义让人既能看穿别人的假话,又可以自己不必说真话,它更能让“你懂的”成为一个说了等于没说的新招数。在公共语言里,“你懂的”一旦泛滥,会成为一种形同雾霾的公害,因为它让矫饰冒充为智慧,把含糊其辞当作正当修辞,因此也使真实在犬儒的语言中变得更加模糊。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词“创造”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分析了私域中“不说穿”这种交流方式背后的_____和_____。
【小题3】联系全文,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小题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⑧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抱定“难得糊涂”,只当没有这么回事
②既不相信,也不愤怒
③他们说真话,无非也就是说出一些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又无法说穿的事情
④人们对假话、欺骗变得习以为常
⑤少数坚持说真话的人仍然在发出他们的声音
A.⑤④①②③B.⑤③④②①C.④②①⑤③D.④①②③⑤
【小题5】下列对文中“犬儒主义”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犬儒主义的交流用心照不宣、模棱两可的招数。
B.犬儒主义的处世遵循明哲保身的功利主义原则。
C.犬儒主义是公知的死敌,是公共语言中的公害。
D.犬儒主义因为鄙夷和抵制真话而带有了负罪感。
【小题6】“聊天止于‘呵呵’”已经成为网民的共识,结合本文,分析网络用语“呵呵”成为公共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城市文明”问题在当前的提出,我想有两个背景最值得关注:一是从全球范围看,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在极大地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城市社会学家所谓的“城市问题”大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直接影响到当今世界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对中国来说,这既是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必然表现,也是“城市文明”在当前备受关注的直接原因。但另一方面,我们在现实与理论上的准备,却不足乃至匮乏。
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有两个问题需要先行解决。首先,什么是文明,它有哪些具体的层面与内涵,这些具体层面与内涵的相互关系为何?这是建构一个科学的发展框架,使城市文明和谐、健康地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一整套用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形式符号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中国古代的“文明”主要指“政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明”也多有论述,核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由此可知,“文明”的基本内涵决定了其功能相应有三:在“物质文明”层面,以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它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物质生产方式;在“政治文明”方面,以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创造与运用为标志,它表现为一种与野蛮时代或野蛮民族有着本质差异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精神文明”层面,以伦理、艺术等人文精神的创造为最高目标与理想,它是一种在大自然、动物界及野蛮社会中不可想象的艺术生活方式与审美精神境界。
其次,要弄清“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从起源上讲,“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中西皆然。英语的“文明”(civilization)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最初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荷兰学者彼得?李伯庚在研究欧洲文化史时就指出,在16、17世纪,欧洲城市与农村的区别是“农村里没有城市里那么文雅”。早在中国的周代,人们就把祭祀与礼仪中心看作是“城市”的标志,这意味着,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同时也是最初的城市文明形态。
尽管城市文明的内涵也主要有三层,但它的核心无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礼”与“乐”,用今天的话说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文明史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越往上追溯,城市的重心就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因为只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与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才能顶住野蛮人或外来文明的军事压力,以及维护好内部的安定团结。但随着城市在当代的发展,基础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再是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最高理想。或者说,由于“文明病”、城市问题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态相关,因而中国古人最看重的“礼”与“乐”,在当前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还可以说,在“礼”与“乐”之间,由于“礼”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目标是建设和谐城市,所以,“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代表了人类城市文明的最高目标。
(选自《艺术与城市文明》,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于“文明”这个概念的理解,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献认为,“文明”是指一整套用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形式符号系统”。
B.中国古代的“文明”主要指“精神文明”,是因为精神文明在野蛮社会中是最高的艺术生活方式与审美精神境界。
C.在起源上讲,“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早在中国的周代,人们就把祭祀与礼仪中心看作是“城市”建立的标志。
D.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同时也是最初的城市文明形态。
【小题2】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城市化进程,在极大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城市问题”大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直接影响到当今世界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城市文明”问题的提出,是“城市文明”在当下备受关注的直接原因,但我们在现实与理论上的准备却不足甚至匮乏。
C.随着城市在当代的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再是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最高体现。
D.“文明病”、城市问题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态相关,因而中国古人最看重的“礼”与“乐”,在当下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文明的的核心,指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礼”与“乐”。用今天的话说,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
B.文明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城市的重心要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因为只要依靠强大的物质基础与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就能维护好内部的安定团结。
C.在“礼”与“乐”之间,由于“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目标是建设和谐城市,所以“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代表了人类城市文明的最高目的。
D.建构一个科学的发展框架,并使城市文明和谐、健康地发展的基础,是要弄清文明的基本内涵和它包含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功能是什么。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的文学生态无疑是“多元化”的。首先,作家不再是少数的精英人士,借助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我们着实进入了全民写作时代。全民写作的机制,导致文学作品爆发性增长。CIP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申报出版的文学类图书达到50 230种,比2015年增加8.0%。网络文学作品存量更大,每天发表的网文超过1 000万字,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出版社一年的出版量。与此同时,文学类型迭代速度加快,网络文学每年都会产生两三种新类型(如“种田文”“重生文”等)。文学已进入产业化、大数据、IP时代,消费式的类型文学阅读和鉴赏式的纯文学阅读并存,面对特定读者群“定制”文学作品已成趋势,文学产业的粉丝效应日益彰显。
这种多元的文学生态造就了多元的批评格局。借鉴蒂博代的观点,当下是全民批评的时代,存在着三种批评:有教养者的批评、专业工作者的批评、艺术家的批评。第一种批评群体以媒体、读者代表为主,依靠网络等媒介表达批评态度和观点,体量大但碎片化、感性化特征明显。第二种批评群体,就是依附于高校、作协等体制内的专业批评家。第三种批评群体是作家个人进行的辅助创作的研究,体量较小,他们主要以撰写“作家阅读笔记”的方式进行批评。
在多元化批评格局中,专业批评本应起到引领作用,因为“专业批评承担着两种不可替换的功能:其一,使文学的整个过去保持现实性;其二,因为对所处时代的作品的了解,亦因为对人文科学的了解,给予文学更准确、更具技术性、更科学的描述和阐释”。尤其是在当今众声喧哗的境况下,专业批评更应该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中,拨云见日,正本清源,有力回应新问题,把握文学发展趋势。
然而遗憾的是,面对全民写作的环境与文学的产业化趋势,专业批评界出现了失语的危机。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文学批评日益成为文学理论的附庸,不少批评者热衷于生造概念、套用空头理论,出现了大量“理论先行”“理论炫技”的文章,却无法解释真问题。其二,文学批评的尺度缺失,要么就是以文学审判官、文艺导师自居,对作品吹毛求疵,尤其对当代文学做过度灰暗的解读,一切批评沦为纯粹批判;要么就是人情化、商业化批评泛滥,批评沦为宣传的附庸,不讲逻辑性,更不用说创新性。批评界不少学者将这些现象归因于批评主体的人格塌陷、伦理缺失。但在我看来,更根本的是:专业批评囿于传统批评范式的规约,未能鲜活、敏感地建立起适应当下时代特性的批评观和方法论体系,范式危机造成批评失去准确性和力度感。
传统的一元式的批评范式不足以应对当下多元的文学生态,在这个后现代解构主义盛行的时代,文学批评迫切需要“建构主义”,即建构一种多元化、立体化、动态化的新的批评范式。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全民写作时代,而文学作品已经成为面对特定读者群“定制”的产品。
B.在多元的文学生态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文学批评中,通过发表评论使文学进步。
C.专业批评家对文学有着更准确、更具技术性、更科学的描述和阐释,能把握文学发展趋势。
D.文学发展越来越繁荣,文学批评却没有跟上步伐,特别是专业批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当下的文学生态出发,引出对当代文学批评的讨论,指出文学批评迫切需要“建构主义”。
B.文章主体部分将当下的文学批评分为三种,重点对第二种文学批评——专业批评进行了批判。
C.文章在论证全民写作时,使用了一系列具体数字,表现了当下文学作品迅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D.文章第四段从两个方面对专业批评失语进行了介绍,然后又对出现失语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进入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消费式的类型文学阅读、鉴赏式的纯文学阅读都有其潜在的读者群体。
B.在多元化批评格局中,专业批评应投身于时代洪流中,起引领作用,回应新问题,把握文学发展趋势。
C.面对文学的产业化趋势,专业批评界出现了失语危机,其根本原因是批评主体的人格塌陷、伦理缺失。
D.多元化、立体化、动态化的新的批评范式更有助于建立起适应当下时代特性的批评观和方法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