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的文学生态无疑是“多元化”的。首先,作家不再是少数的精英人士,借助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我们着实进入了全民写作时代。全民写作的机制,导致文学作品爆发性增长。CIP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申报出版的文学类图书达到50 230种,比2015年增加8.0%。网络文学作品存量更大,每天发表的网文超过1 000万字,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出版社一年的出版量。与此同时,文学类型迭代速度加快,网络文学每年都会产生两三种新类型(如“种田文”“重生文”等)。文学已进入产业化、大数据、IP时代,消费式的类型文学阅读和鉴赏式的纯文学阅读并存,面对特定读者群“定制”文学作品已成趋势,文学产业的粉丝效应日益彰显。
这种多元的文学生态造就了多元的批评格局。借鉴蒂博代的观点,当下是全民批评的时代,存在着三种批评:有教养者的批评、专业工作者的批评、艺术家的批评。第一种批评群体以媒体、读者代表为主,依靠网络等媒介表达批评态度和观点,体量大但碎片化、感性化特征明显。第二种批评群体,就是依附于高校、作协等体制内的专业批评家。第三种批评群体是作家个人进行的辅助创作的研究,体量较小,他们主要以撰写“作家阅读笔记”的方式进行批评。
在多元化批评格局中,专业批评本应起到引领作用,因为“专业批评承担着两种不可替换的功能:其一,使文学的整个过去保持现实性;其二,因为对所处时代的作品的了解,亦因为对人文科学的了解,给予文学更准确、更具技术性、更科学的描述和阐释”。尤其是在当今众声喧哗的境况下,专业批评更应该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中,拨云见日,正本清源,有力回应新问题,把握文学发展趋势。
然而遗憾的是,面对全民写作的环境与文学的产业化趋势,专业批评界出现了失语的危机。这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文学批评日益成为文学理论的附庸,不少批评者热衷于生造概念、套用空头理论,出现了大量“理论先行”“理论炫技”的文章,却无法解释真问题。其二,文学批评的尺度缺失,要么就是以文学审判官、文艺导师自居,对作品吹毛求疵,尤其对当代文学做过度灰暗的解读,一切批评沦为纯粹批判;要么就是人情化、商业化批评泛滥,批评沦为宣传的附庸,不讲逻辑性,更不用说创新性。批评界不少学者将这些现象归因于批评主体的人格塌陷、伦理缺失。但在我看来,更根本的是:专业批评囿于传统批评范式的规约,未能鲜活、敏感地建立起适应当下时代特性的批评观和方法论体系,范式危机造成批评失去准确性和力度感。
传统的一元式的批评范式不足以应对当下多元的文学生态,在这个后现代解构主义盛行的时代,文学批评迫切需要“建构主义”,即建构一种多元化、立体化、动态化的新的批评范式。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全民写作时代,而文学作品已经成为面对特定读者群“定制”的产品。
B.在多元的文学生态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文学批评中,通过发表评论使文学进步。
C.专业批评家对文学有着更准确、更具技术性、更科学的描述和阐释,能把握文学发展趋势。
D.文学发展越来越繁荣,文学批评却没有跟上步伐,特别是专业批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当下的文学生态出发,引出对当代文学批评的讨论,指出文学批评迫切需要“建构主义”。
B.文章主体部分将当下的文学批评分为三种,重点对第二种文学批评——专业批评进行了批判。
C.文章在论证全民写作时,使用了一系列具体数字,表现了当下文学作品迅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D.文章第四段从两个方面对专业批评失语进行了介绍,然后又对出现失语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进入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消费式的类型文学阅读、鉴赏式的纯文学阅读都有其潜在的读者群体。
B.在多元化批评格局中,专业批评应投身于时代洪流中,起引领作用,回应新问题,把握文学发展趋势。
C.面对文学的产业化趋势,专业批评界出现了失语危机,其根本原因是批评主体的人格塌陷、伦理缺失。
D.多元化、立体化、动态化的新的批评范式更有助于建立起适应当下时代特性的批评观和方法论体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11 11:1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御宴簪花

御宴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礼仪。在宴会中,皇帝要按例赏赐出席官员花朵,官员将之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所簪之花俗称“御花”“宫花”。

花象征着喜庆与荣耀,我国古代汉族男子与女子均可簪花,以花为美并不是女子的专利。杜牧有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又咸通年间唐懿宗大宴新科进士于曲江,“命折花一金合,遣中官驰至宴所,宣口敕曰:‘便令戴花、饮酒’,世以为荣”,可知男子簪花在唐代已是一种社会风尚,不会引起非议。不过,簪花在唐代宴会中有没有成为固定礼仪,现存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如《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没有看到士人簪花的影子。

宋朝时期,男子簪花的习俗变得更为普遍,并逐步成为宫廷宴会的固定礼仪。《宋史·礼制》就说“凡国有大庆皆大宴……中饮更衣,赐花有差”。簪花之礼正式在宫廷宴会中流行是在宋真宗时期。宋真宗为了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大搞天书封禅,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富有喜庆意味的簪花礼仪大受青睐或许也与此有关。宋真宗以后,御宴簪花开始盛行起来。御宴簪花礼仪在宋徽宗朝进一步推广,徽宗巡游之时,“卫士皆戴花”,赐宴过后,回宫途中亲从官皆“顶球头大帽,簪花。”

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可分为赐花、簪花、谢花三个环节。通常情况下,簪花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时进行,随着《正安之乐》的响起,整个宴会已达高潮。这时皇帝宣布赐花,内侍将事先准备好的宫花捧送于各位官员。皇帝、亲王、重臣由内侍簪戴,其他官员则自己簪花。有时皇帝还会亲自为某位官员簪花。群臣簪花完毕后要向皇帝谢恩,宴会结束后,参加宴会的官员要簪花而归,不戴归私第或由仆从持戴的行为则视为对皇帝不敬,“违者纠举”,并要受到惩罚。

宋代宫廷宴会中所簪之花可分为鲜花与人工花两种。宋代宫廷宴会中的御花大多是人工制作的布花。蔡绦《铁围山丛谈》中记载了徽宗朝的三种人工花,最华丽的是“滴粉缕金花”,以金丝镶嵌制成,“极其珍藿”。其次是罗帛花,用于春秋大宴,“甚美丽”。再次是绢帛花,材质最为普通,只在接待辽使时使用,目的是“示之以礼俭”。

随着簪花成为一种正式的礼仪,它也不可避免地附加了一些政治色彩。例如最初御宴官员在谢花时可以不离开座位,宋真宗时期改为集体于殿庭中跪谢,意图明显在于强调君恩浩荡。再如高宗对赐花数目的繁琐规定,显然是借此来强化现实权力结构。南宋以后,簪花逐渐淡出宫廷,至明清时期男子已不再簪花,“俗惟妇女簪花”,大致已与今日无异。

(选自《御宴簪花:宋代宫廷宴会的独特礼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的宫廷宴会上,皇帝要按例赏赐出席官员花朵,官员将之簪戴于头上,所簪之花,俗称“御花”“宫花”。
B.杜牧的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等资料显示,男子簪花在唐代已是一种社会风尚,不会引起非议。
C.咸通年间,唐懿宗大宴新科进士于曲江,遣中官驰至宴所传敕令命戴花,这是朝廷重视簪花的发端,因此,后来簪花成为固定的礼仪。
D.花象征着喜庆与荣耀,我国古代汉族男子与女子均可簪花;宋代宫廷宴会中,有一种引人注目的礼仪叫御宴簪花。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凡国有大庆皆大宴会……中饮更衣,赐花有差”,这表明宋朝时期,男子簪花的习俗变得更为普遍,并逐步成为宫廷宴会的固定礼仪。
B.宋真宗时富有喜庆意味的簪花礼仪大受青睐,或许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宋真宗当时正大搞天书封禅,粉饰太平,以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
C.宋真宗以后,御宴簪花开始盛行起来,他巡游之时,“卫士皆戴花”,赐宴过后,回宫途中亲从官皆“顶球头大帽,簪花”。
D.簪花作为宋代宫廷宴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通常情况下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时进行,簪花有三个环节,即赐花。簪花。谢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簪花开始,内侍将宫花捧送给各位官员,皇帝、亲王、重臣由内侍簪戴,其他官员自己簪花,有时皇帝会为某位官员簪花,以示对他的宠幸非同一般。
B.宋徽宗时期的人工花,最华丽的是“滴粉缕金花”,其次是罗帛花,再次是绢帛花。绢帛花用于接待辽使,目的是彰显天朝的富贵繁荣。
C.官员接受皇帝簪花之后,如果不带花回到私宅或者让仆从持戴,会被视为对皇帝的不敬,被举报后会受到惩罚,因此,宴会结束之后,参加宴会的官员都簪花而归。
D.宋真宗时,御宴官员在谢花时由之前的可以不离开座位改为集体跪谢;宋高宗时,赐花数目规定烦琐:簪花礼仪被附加了政治色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但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方的划法不同。

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体,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方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说他要“带了他的家庭”来看你,指的是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中国,这句话模糊得很,“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子侄等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近的人物。

为什么我们对“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概念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推的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就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交膳宿费的西方社会,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进入团体得有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方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已,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已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有一个“已”作中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

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族,为了族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在西方社会里,做人民的无法逃于该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在我们的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已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行。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朋友是西方人,你就能明确知道客人的数目;如果这个朋友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
B.在西方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给父母交膳宿费,这是团体格局意识的体现,他们对谁是团体里的入、谁是团体外的人,分得很清楚。
C.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
D.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现为由内向外的推浪形式,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群己关系上将中西方的社会结构进行对比,得出了中国是具有以“己”为中心富于伸缩性特点的差序格局的结论。
B.文章用贾府大观园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C.西方社会里,任何个人无法逃于团体之外,他们个人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这是因为有宪法、法律、国会的约束监督。
D.文章提出“差序格局”时指出它是具有伸缩性的,也就是可以推出去,也可以收回来但并没有在“收”上着墨太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的问题,这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儒家讲求伦推的前提是先承认己,对于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君主不同,应该先治其国,后齐其家,再修其身。
C.在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中,当一家有权势时,攀上关系的人都来巴结,一旦无权无势,攀附之人就冷淡散开,使人感受到世态炎凉。
D.中国若要成功地转型为一个现代法治型社会就必须对差序格局这一社会传统格局进行反思和调整,构建协调的人际关系和公共秩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楞严经》曰:“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是此诗之本。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更值得研究的是另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远处的人语衬托着山的空寂,密林里漏下一线落日的返照。那微弱的光洒在碧绿的苔藓上,显得多么冷清!青苔对这阳光并不陌生,黎明时分,亭午时分,都曾受过它的照射。现在到了黄昏,它又照来了。然而这次复返,它的亮度、热度和色调都发生了变化。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
(节选自袁行霈《诗与禅》)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禅宗在唐代确立之后,一方面诗人因受到禅的影响而在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禅理、禅趣,另一方面禅师的诗歌也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B.诗与禅虽然归趣不同,分别属于文学和宗教,但在“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重启示和象喻”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
C.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但是诗赋予禅的只是外在的形式,由此可见,诗对禅的影响不如禅对诗的影响那么大。
D.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品位,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焕然一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文章引用这两句诗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B.《楞严经》中“譬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几句话,用“妙音”“妙指”有趣的比喻,本意是为了说明佛理的。
C.虽然“禅言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但苏轼富有理趣的《琴诗》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它本于《楞严经》而又高于《楞严经》,用诗的形式巧妙点化,更有机锋。
D.王维的《鹿柴》并没有谈禅,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字面上就使人联想到禅宗重视的“返照”,诗中清静虚空的心境更为禅宗所提倡,堪称“以禅入诗”的佳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多“禅言诗”之所以并无可取之处,是因为这些诗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歌的形式却没有诗歌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甚至不能算是诗。
B.禅对诗的渗透包括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两大方面,以禅喻诗细分又包括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
C.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这三种以禅喻诗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都体现了禅对诗的渗透。
D.以禅参诗重在诗歌作品的阅读欣赏,以禅衡诗重在诗歌高低的品评,以禅论诗重在对诗歌奥妙的论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面小题。
喜鹊窝
曹文生
①黄昏之际,我将三两只羊赶往村外的荒野,对于羊,我不敢轻视,自从它从集市上被父亲买来以后,就孤零零地站着,不吃不喝,只是咩咩地叫,听得人心里难受,后来在故乡荒草的世界里,它们开始叛变,“此地安,不思蜀”,这羊活成了刘禅,一旦一只羊没有了骨气,活路就多了起来,可以任意地去乡间的草丛里踏青,在荒原上,它们能尽情地撒欢,能对别处的羊献殷勤,折腾一会儿,这些羊也觉得没了趣味,便安静下来,开始卧在故乡的记忆里。
②在羊啃青草或者是卧于树下的时刻,我便少了羊群的束缚,心是自由的,行动也是自由的,我闭上眼躺在草上或者是斜靠在树上,手里的收音机放在一旁,评书《杨家将》正说得淋漓痛快,此刻,我渴望时光慢下来,渴望黄昏再待一会儿。
③一抬头,看见远处的鸟窝,在树枝上悠然地卧着,其实这鸟窝被喜鵲挪了三次,每一次都是从一个干死的树枝挪到另一个干死的树枝上,但是从不离开这棵枯树。望过去,光秃秃的,很是显眼,很是凄凉,我也搞不懂这喜鹊的思维方式,这么多繁茂的绿叶,为何非得固守这棵干死的树呢?
④喜鹊就这样一直生活着,无论刮风下雨,都没有要挪走的意思,我实在不能理解喜鹊的世界,便翻开古诗去看看喜鹊的行踪,“喜鹊翻初旦,愁鸢蹲落景,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说的是文化的喜鹊,这是喜鹊报喜啊!“明月别枝惊鹊”说的是胆小的喜鹊,经不起一丁点惊吓,那么这只喜鹊为何不惧夏雨的暴虐呢?
⑤山民是我村的光棍,他家里养活了一群羊,赶着羊,生活也就有了活路,因为羊,我和山民走得很近,没事就说说羊,就像说说这平原上的风、平原上的云朵一样亲切,我们在俗世的安静里活着,有了羊,山民便觉得日子有了奔头,把羊当幌子,便能在乡村里活出一些不同的滋味来。
⑥他说,平原上的女人,像月亮。我嘲笑他说,这月亮也是水里的月亮吧,他只是微笑不语,我问山民,你把这么多羊卖了也够娶一个媳妇了,为何如此不开窍呢?山民说,人不如鸟,鸟需要的不多,几粒草籽、几粒麦粒也就够了,但是人不一样,人需要的东西太多,哪像这树上的鸟儿啊,守着这棵枯干的树,从不移情,我心里一颤,谩笑道:“这鸟儿傻呗。”他笑着说:“人才傻呢!没情没谊的家伙。”
⑦他指指树上的鸟窝说,这鸟窝里有真爱。那年,我在树下放羊,一场暴雨袭击了整个中原,我躲在这棵树下避雨。后来听见一声响雷,一只喜鹊从这棵树上栽了下来,另一只喜鹊从树上飞下来,在它的尸体上孤零零地站着,看着这被雷电烧焦的爱人,我动了恻隐之心,埋葬了这只被雷电击打的喜鹊,可是这只活着的喜鹊不再迁徙,守着这枯干树,已有三年了,我心里一惊,这鸟窝竟然隐藏着这样一个悲戚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角一个睡在地下,一个睡在树上,通过这棵枯干的树感知彼此的温度。
⑧我没想到在山民的世界里竟然还留下一片地方,供养着鸟窝,供养着鸟。
⑨后来,山民死了。在山民的世界里,他是高贵的,
⑩在故乡的平原上,炊烟依旧在村庄的上空飘散。我踩着羊群的身子,如同踩在一片云朵上,在云朵上慢慢飄移,最后飘移到这城市里。我渴望在城市里遇见一只喜鹤,我不期望太多,只要一个鸟窝即可。
(选自2017年第12期《散文·海外版》,有酬改)
【小题1】简要解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后来在故乡荒草的世界里,它们开始叛变,“此地安,不思蜀”,这羊活成了刘禅。
(2)我渴望在城市里遇见一只喜鹊,我不期望太多,只要一个鸟窝即可。
【小题2】文章第④段引用写喜鹊的古诗,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写山民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本文的情感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图1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图2 2015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2018年1月8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的人数将近一半。其中,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D.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C.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小题3】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