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小题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任何一个厨师,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B.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后,汉族的食物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C.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应用为调味品。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自然环境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以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D.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所以,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的形成也得益于中华饮食所独有的“和”的特性。
B.很多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地大物博的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起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华饮食也不例外。
D.可以预见,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得到世界各国认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6 12:59: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掏狼窝
李芳丁
我们家祖传一套掏狼窝的手艺,父亲临去世的时候一再叮嘱我,千万不能把这门手艺丢了,要把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记得20世纪60年代末,我刚高中毕业就到生产队当社员了。那时“学大寨”抓得紧,我刚下生产队又什么活计都不会干,一天累得要死,才评三等工。因此我总琢磨着掏狼窝比在生产队劳动合算,因为附近的狼窝越来越少,价钱直线攀高,掏到一窝少说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这个合算的买卖,说啥也得去干。
那年初冬的一天,我带着掏狼窝的“四大件”──手电筒、麻袋、铁锤和钢钎来到了离家三十里远的对头砬子沟里,不到中午,我就发现了一行狼的踪迹,可是找到狼的踪迹并不等于就找到了狼窝,山里的狼越来越狡猾,它们把洞口造得十分隐蔽,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找到狼窝的。但这难不倒我,没多长时间,我就在一块大石头的下面找到狼窝的洞口。
狼洞一般都是一米左右大小,特别深长,有的竟长达二三百米。我把麻袋系在腰上,把铁锤掖在麻袋里,一手拿着钢钎,一手拿着手电筒,四肢趴着钻了进去。洞里黑漆漆的,手电筒的光就像萤火虫似的,爬行在狼洞里,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进地狱。
半个小时后,我爬到了洞的尽头,找到了狼窝。狼窝足有半间房子那么大,挺宽敞。我直起身来,一边揉着发酸的腰,一边用手电筒四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窝狼,一共四只,我想今天的运气不错。狼是最狡猾、最凶残的野兽,若是在野外,别说是一个人,就是几个人也不是群狼的对手。可是,每当有人光临它们的窝巢时,它们就变得胆小如鼠,既不攻击,也不逃跑,而是如羊群似的相互拥挤,边挤边浑身哆嗦得放响屁,用绿莹莹的眼睛看着你,乖乖地等着你的发落。我不慌不忙地拽出背后的铁锤来到狼的跟前,照着其中一只的脑门,又准又狠地砸下去,只听噗的一声,那个不可一世的东西就不声不响地趴下了。遇到这种凶狠的袭击,其他的狼可能是吓呆了,也许我的祖辈们就是抓住了狼的这个弱点,才摸索出了捕杀它的这套手艺。我解开麻袋,把死狼扔进袋子里,把袋口系在腰上,然后转过身,在三双绿莹莹的目光之下,拽着那只死狼向洞外爬去。我估算了一下,这一进一出,只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是把这四只狼都弄出来,天刚眼前黑,顶着星星回去也没问题。这样想着,我把死狼放在洞口,回头又钻进洞里。
还是重复着祖传的那种残忍方法,我又把一只狼锤死后,装进麻袋里拖着向外爬。然而,当爬到打通的那块石头旁时,我不禁大吃一惊,也许是因为这里的土质太疏松,或者是因为我动了那块石头使上面失去了支撑,眼前已出现塌方,洞被沙土石块严严地堵死了。我第一趟出去时已经把钢钎带出去了,哪承想遇到塌方,没办法,只得用双手去扒洞,可越扒土越多,扒了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一小步。
手电筒的光越来越暗,为了省电,我把手电筒关了。瞬间,洞里一片漆黑。我掏过无数次的狼窝,死在我手中的狼更是不计其数,在狼洞出出进进是我最大的乐趣了,可此时我却觉得从来没有过的恐惧。我一次次地向堵在前面的石头发起攻击,但一次次都垂头丧气地缩回来,手指头好像已经磨去了半截,再也不敢去触摸那坚硬的石头。随着体力一点点地消耗,我开始绝望了。
越是绝望,越会使人想起很多美好的事情和很多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我是家中的老大,是全家人的希望和依托。没有我,母亲和弟妹们就没法活下去!强烈的求生欲竟使我想到了喝狼血,我决定用狼血充饥。可我刚刚解开麻袋还没来得及喝狼血,就昏过去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醒了过来,发现眼前有两双绿莹莹的目光。打开手电筒一看,是洞里的两只狼坐在那只死狼跟前正用舌头默默地舔着死狼头上的血迹。看到这情景,我心里一颤,不由得想起了母亲,想起了兄弟妹妹。我默默地想,今天落到这般绝境,是不是报应?
等我再次从昏睡中醒来时,竟发现了三双绿莹莹的目光。我以为那只狼被舔活了,打开手电筒一看,没有啊,那只死狼仍直挺挺地躺在那里,但守在它身边的,确实是三只狼啊,就在这时,一股清新的风吹到我身上,使我精神一振。我回头用手电筒一照,惊奇地发现在那块大石头的一旁,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洞,虽然很低很窄,但还是勉强可以爬过去的。也不知从哪来的那么大的力气,我一口气爬出洞口,终于又看到了雪夜中的星空。
我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跑去。跑到村头时,东方已露鱼肚白,启明星已出来了。这时,我隐隐约约听到母亲沙哑的呼唤声。
我已无力回答母亲的呼唤,眼泪却一下子涌了出来。
我连滚带爬地跑到母亲跟前,一头栽倒在她的怀里,喃喃地说:“娘,我再也不掏狼窝了,宁愿受穷,宁愿祖传手艺断在我手里,宁愿父亲在九泉之下闭不上眼睛……”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她那干柴般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有几滴热乎乎的东西滴在我的脸上,淌进我的嘴角,咸咸的,涩涩的,我知道,那是母亲的心酸的泪……
(节选自《意林》2014年第11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山里的狼越来越狡猾,狼窝造得很隐蔽,没有经验的人即使发现了狼的踪迹,也找不到狼窝的洞口。
B.父亲临终时一再叮嘱“我”要把掏狼窝这套祖传的手艺传承下去,因此,在初冬的一天,“我”带着工具,到离家三十里远的对头砬子沟里去掏狼窝。
C.当体力耗尽且还昏厥几次后,“我”竟然不知从哪里来了力气,一口气爬出洞口,这说明人在绝处时,求生意志是十分强大的。
D.“我” 杀狼的动作十分连贯, “拽” “砸”“解”“扔” 等系列动作,说明“我”是一个动作敏捷而性情残暴的人。
【小题2】文中的狼和狼窝有何特点,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小题3】本文写“我”抓住狼的弱点,熟练地从狼窝掏出狼,却又被困狼窝,被狼救出,这样安排有何妙处?请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②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一种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③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④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哥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⑤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则《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更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⑥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光明日报》2018年1月17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而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C.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D.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作者并不完全认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赞同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观点。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幸存者
梁小萍
①这是一场残酷的战斗。
②埃布尔躺在横七竖八的尸体堆里,他还有一丝微弱的喘息,也有知觉,但他动不了。他没有睁开眼睛,他在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神经来感知环境。确认周围没有异常动静,他睁开了眼睛,天空灰蒙蒙的,看不出是什么时辰,空气中夹杂着浓烈的血腥和火药的味道。
③埃布尔不知道战斗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他只记得他们部队坚守阵地三天三夜,一个团的兵力最后只剩下一个排。而且从对方部队的火力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兵力也很薄弱了,对方的援军还没到来的黎明时分,是他们最后也是唯一的突围机会。就在突围时,一个炮弹在埃布尔身边不远处爆炸,他失去了知觉。
④这会儿他醒了,先看看身边的尸体,没有看到自己熟悉的战友,他想也许战友都顺利突围了。他也没有看到对方部队的活人,也许对方还没来得及打扫战场,或者说已经打扫过战场了,而他漏网了。埃布尔心里突然有点儿庆幸,在确定暂时安全后,他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他发现自己没有致命伤,只是伤到皮肉,也许是炮弹强大的爆破力震晕了他,突围时没人注意到他其实只是受伤晕了,并没有死。他坚信如果战友知道他还活着,一定不会抛弃他。
⑤埃布尔挪动一下四肢,似乎还可以动,于是他准备挪到一个相对安全一点儿的地方。这时突然传来了说话声,他赶紧闭上眼睛一动不动,大脑仔细辨认着声音和方位,原来是对方部队的士兵在打扫战场。他顿时又是一阵绝望,双手下意识地在身边摸索,还好,还有一个手榴弹。他想就算死也要多拉几个垫背的。埃布尔没有选择,因为他是一位有信仰的军人,他从没想过当俘虏。
⑥一个士兵晃悠悠地端着枪朝埃布尔这个方向走来,边走边用刺刀拨弄地上的尸体。埃布尔眯着眼睛,用眼角的余光观察:这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估计和自己差不多大。他不禁有点儿惋惜,两个年轻的生命即将消失。这一线惋惜只是一个闪念,在埃布尔的脑子里一晃而过,他的手还是逐渐握紧了手榴弹,小拇指慢慢伸进了手榴弹尾部的拉环。士兵走到埃布尔的身边,用刺刀拨拉着他的身体,刀尖划过他的面颊,突然停留在他的胸口,埃布尔睁开眼睛,紧握手榴弹的那只手微颤而坚定地举过身体。他双目怒瞪着士兵,士兵显然也被这一突发状况吓着了。他们彼此对视着,埃布尔的心脏感觉到刺刀刀尖的锋利,他的小拇指仍旧紧勾手榴弹的拉环。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个声音:“还有活的吗?”士兵看着埃布尔,略一停顿,面无表情地说:“没有。”远处的声音发出一声号令:“撤!”士兵回话时一直看着埃布尔,然后把刺刀缓缓从他的胸口拿开,转身走了。埃布尔的手紧紧握着手榴弹,小拇指绷紧了手榴弹的拉环,直到阵地上又是空无人声。
⑦战争结束了。对方部队宣称,这场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全歼敌军一个团。这一个团说的就是埃布尔所在的部队。可是埃布尔还活着。当然这个消息也是埃布尔很久以后才听说的,不过没多久埃布尔就知道自己的战友在那场战斗中全部阵亡,他是唯一的幸存者。可是他却没有向组织说过他生还的这一段经历,一辈子也没说。
⑧后来,埃布尔渐渐淡忘了这件事。再后来,埃布尔又常常想起这件事,而且越来越清晰。战争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能活着就是奇迹。埃布尔当时没有想到活。他是军人,一个刚强的军人,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与敌人同归于尽。可是当他听到敌军打扫战场的士兵,面对活着的他却说没有人活着时,他犹豫了。
⑨埃布尔不知道那个士兵会不会像他一样活到老,可以安逸地坐在家乡的老榕树下,喝着自己酿造的红葡萄酒,慢慢欣赏夕阳的落幕,但是他真心希望那个士兵还活着。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效补充了故事情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说明战斗的惨烈,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为下面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B.本文采用了上帝视角,运用大量侧面描写,写出了主人公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存活的庆幸,临敌的绝望,赴死的决绝,和平后的祈祷。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幸存”的可贵。
C.打扫战场的士兵发现了埃布尔,先是一怔,被怒目圆瞪的埃布尔吓到,接着看到埃布尔钩着手榴弹,意识到情势于他们双方都不利,因而选择了明哲保身。
D.面对生死抉择,埃布尔没有选择马上拉响手榴弹,他的犹豫给了自己一个生存机会,也给了对方一个生存机会,他们都是战争的“幸存者”。
E. 本文虽属于战争题材小说,但作家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而是另辟蹊径,把笔触固定在激战之后清理战场的截面,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构思巧妙。
【小题2】试简要分析埃布尔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3】文章到第⑦自然段即可自然结尾,作家又补充了后两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2月26日,国家统计局网站首次公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专家认为这对于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树立正确发展观和政绩观意义重大。

绿色发展指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测量仪”。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需要“一把尺子”来衡量。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我国将对各省、区、市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绿色发展指数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器”。纷繁的数据背后,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指向清晰可见: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平衡。“排名靠前的省份有各自存在的‘短板’,靠后的省份也有部分领先的指标,需要扬长补短。”李晓西说,指数的比较研究能够正确指出绿色发展的着力点,为决策者评价政策效果提供参考依据,这是“从让我干到我会干”的一个重要指南。

推进环境治理打好持久战。专家分析,治理指数重点反映地方政府在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方面开展的工作;而质量指数重点反映大气、水、土壤和海洋的环境质量状况,既与当地的环境治理工作进展情况有关,也与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有关。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获得感”。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绿色发展指数和公众满意程度排名的落差较大。例如,北京、上海分别为绿色发展指数排名第一和第四,其公众满意程度排名为例数第二和倒数第九。

 (摘编自《人民政协报》《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大排名》

材料二

2016年度17市绿色发展总指数及分类指数

地区

绿色发展指数

资源利用指数

环境治理指数

环境质量指数

生态保护指数

正常质量指数

绿色生活指数

济南市

80.89

81.3

79.6

83.57

70.47

87.41

85.51

青岛市

81.85

80.06

85.07

87.05

69.36

90.17

82.45

淄博市

81.4

85.94

83.25

82.54

71.82

81.06

77.6

枣庄市

77.58

83.8

79.81

78.28

71.26

67.17

73.55

东营市

80.46

82.6

84.51

86.14

64.77

77.31

82.26

烟台市

84.04

88.53

82.58

84.68

74.78

89.51

80.96

潍坊市

79.09

85.32

79.09

78.7

65.61

84.14

76.96

济宁市

80.29

83.51

82.19

84.36

73.58

73.69

76.12

泰安市

79.74

86.08

74.09

84.62

70.64

78.96

75.56

威海市

81.71

84.22

76.35

89.7

67.12

92.07

79.86

日照市

75.07

78.13

73.35

77.99

67.51

74.35

75.08

莱芜市

77.91

79.85

73.61

86.46

69.72

75.87

76.82

临沂市

74.1

71.01

74.29

86.29

69.45

76.38

65.05

德州市

73.49

77.4

66.85

78.52

66.77

73.8

72.9

聊城市

76.67

81.1

82.53

77.09

68.94

71.87

69.67

滨州市

74.93

75.87

72.74

79.85

68.62

75.59

74.96

菏泽市

72.29

79.32

66.85

77.82

65.48

73.26

69.04

 

(摘编自《大众日报》

材料三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是促进绿色发展政策措施的一项重大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可积极促进能源外部成本内部化。建立高效的能源经济体系,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中国宏观经济中长期发展始终面临的重大命题。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使能源价格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治理成本,有利于促进能源外部成本内部化,纠正能源负外部性,更好地平衡协调“清洁低碳、可靠供应、价格可承受”三方面关系。

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可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我国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相对稀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污水、雾霾、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障碍。恰当的经济政策应当是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将负的外部性内部化,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使生产者、消费者为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付费”。

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可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引导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生活改善,更多的是结构变化。全面实现绿色发展,最重要的是改善结构,提高低碳、清洁、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比重,压低高碳、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生活方式比重。

价格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在实施过程中还会与其他政策发生冲突与矛盾。只有加强价格机制创新与推动绿色发展的其他机制的协调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总体效应。

 (摘编自《经济日报》,《绿色发展价格机制:促进绿色发展政策措施的重大创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指出我国将考核各省区市的相关情况,并以其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B.专家分析生态环境治理指数既与当地的环境治理工作的进展情况有关,也与当地的气候、 自然条件产业的结构等因素有关。
C.材料二从分类指数看,资源利用指数最高的市是烟台市,为88.53;环境治理指数最高的市是青岛市,为85. 07。
D.满足人民群众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遇到的障碍包括我国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相对稀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的民族大计,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指向不包括发挥价格杠杆作用来引导结构调整。
B.专家认为《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对于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意义重大。
C.材料一中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成绩评比中无论是排名靠前的省份还是排名靠后的省份在发展中都需要扬长避短。
D.材料三中认为单一的价格机制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与其他机制协调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总体效应。
【小题3】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报道了“绿色发展”,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具体内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雁冰先生印象记
吴组缃
直到去年春间,才和雁冰先生识面。
那是文艺协会的年会上,远远看见台上坐着的,左边一排是几位官儿;右边:有一位穿咖啡色西服的。这人我不认识。请问了别人,别人诧异的说:“你们没有见过面吗?是老茅。”台上光线较弱,那些座椅又堂皇得很,坐在那里的人们被这背景衬着,多少都显出些庄严法相的味儿。这时候的老茅即雁冰先生,也有点这类神圣不可接近的样子。我不喜欢听这种例会上的演讲,只好傻瞪瞪的端详那些台上的“法相”,望来望去。眼睛还是落到这咖啡色西服身上。我潜意识里给雁冰先生摄下一张照片:一个架子不小,神气十足,体格很魁梧,道貌很尊严的影子。
过了一会,雁冰先生也许是坐得不安起来了,他偷偷从台上的侧门溜了出来,溜到台下人群中,找了个旁边的空位子坐下了。这时候咖啡色身影骤然小了许多,那端严法相也不见了,现出一个清癯的柔弱的脸。他连连眨动着那似乎有点砂眼病的眼睛,从衣袋里模出烟卷,点了火,轻松地,舒适地,但几乎是敛缩地,依在那位子角落里,吸着.这天会散,以群我到会里去住宿,说雁冰先生也住在那里。同路的大约有四五位,一路谈论着为老舍祝贺创作二十年的事。有谁忽然想起来,说:“阿哈!我们早就该给沈先生做纪念了!他比老舍还早呢.岁数怕也要大些?”于是许多人应和着闹起来,有的查问他的年纪,有的计算他从事文艺工作和开始写作小说的年数。雁冰先生现出着急的神气,笑着连说。没有,没有,害羞的、快步抢到前面,躲开了。
当夜连我只有三个人在房里.雁冰先生把靠桌一张藤椅让给我坐,他自己坐在桌子侧面的小方凳上。我们随便谈瞰他的谈锋很健,是一种抽丝似的,“娓娓”的谈法,声音文静柔和。他老是眼睛含着仁慈的柔软的光,亲切的笑着,任你谈到甚么问题,他都流露出浓厚的兴趣,要接过去说几句。他没有一点架子,也毫无甚么锋芒和尊严。而且,他那套咖啡色西服毫不庄严堂皇,虽然并不破,也很洁净,可是看去至少也是十年以上的旧物了。
回乡下的头天晚上,又谈起雁冰先生祝贺纪念的事来了。他还是讳莫如深,誓不肯认.睡到床上,我慢慢回忆着,最先,我记起他发表三部曲和《子夜》,轰动了全国的时候,那时我也是为他的观点新颖气魄宏大的作品所动、而对他倾心钦慕的青年之一,那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再往前想,记得当我十三四岁刚进中学时,《小说月报》革新,接恽铁樵先生的手作主编的,岂不就是雁冰先生?那至少也有二十四五年了。如此一算,我吃惊的想,先生至少也应该有五十岁了。我很想马上从床上跳起来,把这话告诉大家。但是人都睡静了,我只好暗自兴会着,继续的想。
抗战发生后,先生编刊《文艺阵地》,以至最近以群负责的《(青年文艺》和《文哨》,
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先生所培植的现实主义文学,早就大大的繁茂起来了。现在各地
风.起云涌的文艺刊物,哪种不是现实主义的面目?谁能否认现实主义文学不是全国以至于全世界文学的主流?于是我又想到,文协的众多朋友,无论所谓“老作家”,或是“新作家”,他们优秀作品的刊登和推荐,没有经过先生之手的,恐怕还是占少数罢?直到现在,他还是一方面努力自己的创作与翻译,一方面热切的关注着创作方面的收获,从他的谈话里,我知道那些随时出刊的作品,很少他没有仔细读过的;而且,以一种似饥若渴的心情,甚至有点宽纵与溺爱的选拔着新人们的作品。
夜已经很深了,外面下着雨.雁冰先生没有声音的躺着,也不知道他醒着还是睡着。我想对他说点什么,但是到底没敢惊动。我深深叹息了一下,心里说:
“他不是那庙堂之器,他也不要作那种俨然人师和泥胎偶像。他只是个辛勤劳苦的,仁慈宽和的,中国新文学的老长年和老保姆啊!”
一九四五年六月十八日莲花滩
(节选自《情侣名人美文》,有删节)
(注)①以群,指叶以群,1932年参加左胖子,曾任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②长年,指长工。
【小题1】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2】文中多次驾到雁冰先生的咖啡色西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说沈雁冰只是“中国新文学的老长年和老保姆”?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